進展|重費米子體系中雜化動力學的理論研究與實驗探測

2021-01-09 中科院物理所

長期以來,對重費米子物理的理解主要基於平均場方法所提供的靜態雜化圖像。該圖像認為f電子在相干溫度T*之下會在費米面附近與導帶發生雜化,從而形成重電子能帶,並產生直接和間接雜化帶隙,引起f電子的局域-巡遊轉變。但是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真正理解重費米子的局域-巡遊轉變物理必須超越平均場理論的簡化圖像。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EX9組的楊義峰研究員與合作者一起,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期探索,發展了唯象的重費米子二流體理論,並提出以雜化的動力學漲落為基礎,重新建立重費米子物理的基本理論圖像。2017年,復旦大學封東來研究組測量了重費米子材料CeCoIn5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發現雜化導致的能帶彎折(bending)遠在其他實驗如電阻測量給出的相干溫度T*之上就已經出現,不同於通常平均場圖像的預期,導致了理解上的矛盾和困惑。

最近,楊義峰研究員與電子科技大學的齊靜波教授等人合作,利用超快光譜對CeCoIn5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該體系中實際上存在兩個特徵溫標(圖1):T和T*。其中高溫溫標T對應ARPES測量中能帶彎折開始出現的溫度,在T之上,超快實驗探測到的高能準粒子弛豫率近似不變,在T之下開始隨溫度降低快速下降,表明雜化改變了費米面附近的電子結構,導致直接帶隙,抑制了高能準粒子的能量弛豫。而低溫溫標T*則恰好對應傳統電阻測量的相干溫度,在T*之下,弛豫率呈現非線性效應,大小依賴於輻照光強,這一現象意味著態密度上出現了窄的能隙(間接帶隙),導致了弛豫過程的瓶頸效應(圖2)。超快光譜同時探測到了這兩個現象,對兩種不同帶隙具有不同響應,而ARPES只探測到T之下的直接帶隙,受限於能量解析度無法看到T*處才出現的小的間接帶隙,電阻則在T*之下間接帶隙出現時才發生明顯變化。

圖1:CeCoIn5的超快光譜,2ps處信號的弛豫率隨溫度降低呈現出兩類不同的特徵,定義了兩個不同的溫度區間。

圖2:(a) T*之下的靜態雜化示意圖;(b) 存在間接雜化帶隙時的準粒子弛豫過程。

以上結果表明,直接和間接帶隙並非如平均場理論預言的那樣同時出現,而是隨溫度降低逐步發展的兩階段過程:雜化效應在高溫T處開始出現,首先導致費米面附近的能帶彎折和直接帶隙,進而隨溫度降低逐步發展,在低溫T*處開始發生長程關聯,形成間接帶隙,此後重電子態才真正建立並受到間接帶隙的保護。為了證明這一圖像,楊義峰研究員指導博士研究生胡丹青、董建軍等,對周期性Anderson模型進行了蒙特卡洛數值模擬(DQMC),仔細分析了雜化關聯隨溫度的演化,發現在平均場所預言的間接帶隙打開之前,確實存在一個高溫過渡區,具有低能的雜化漲落行為並導致費米面處直接帶隙的出現,這一現象是平均場理論所沒有的。

圖3:基於雜化漲落計算出的重費米子相圖,背景顏色為雜化漲落的強度。其中IV為靜態雜化區,III為動態雜化漲落區,物理上分別對應超快實驗中的低、高溫兩個不同溫區。

以上研究從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表明了動態雜化漲落的重要性,從而有必要在雜化動力學的基礎上重新理解重費米子物理。但要穿越傳統圖像的迷障,構建新的重費米子微觀理論將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相關工作分別發表於Phys. Rev. Lett. 124, 057404 (2020)和Phys. Rev. B 100, 195133 (2019),得到了基金委(11974397、11774401、11522435)、科技部(2017YFA0303103、2015CB921303)和中科院青促會的支持。

[1] Y. P. Liu, Y. J. Zhang, J. J. Dong, H. Lee, Z. X. Wei, W. L. Zhang, C. Y. Chen, H. Q. Yuan, Yi-feng Yang*, and J. Qi*, Phys. Rev. Lett. 124, 057404 (2020).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4.057404

[2] Danqing Hu, Jian-Jun Dong, and Yi-feng Yang*, Phys. Rev. B 100, 195133 (2019).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100.195133

編輯:GUOmazing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相關焦點

  • 重費米子體系中雜化動力學的理論研究與實驗探測獲進展
    長期以來,對重費米子物理的理解主要基於平均場方法所提供的靜態雜化圖像。該圖像認為f電子在相干溫度T*之下會在費米面附近與導帶發生雜化,從而形成重電子能帶,並產生直接和間接雜化帶隙,引起f電子的局域-巡遊轉變。但是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真正理解重費米子的局域-巡遊轉變物理必須超越平均場理論的簡化圖像。
  • 進展|重費米子超導體UTe2的理論研究進展
    今年以來,重費米子材料UTe2中低溫超導態的發現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核磁共振實驗發現其超導可能為自旋三重態配對,比熱測量揭示其配對能隙具有點節點,但是比熱係數在零溫極限下外延到正常態的一半,因而理論建議超導態為非么正的等自旋三重態配對,只有一個自旋取向發生配對,另一自旋取向仍保持為正常態,從而可能具有非平庸的拓撲激發。
  • 科學網—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國科學報】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團隊發現全無機鈣鈦礦微晶激發態載流子存在快速擴散行為,以此製備出的光電探測器具有超高靈敏度和快速時間響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  光電探測器在信號處理、通訊、生物成像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 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楊斌)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由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室楊學明院士、張東輝、孫志剛研究員等撰寫的論文Dynamical Resonances Accessible Only by ReagentVibrational Excitation in the F+HD →HF+D Reaction(F+HD→HF+D反應中只能通過反應物振動激發探測的反應共振態)發表於12月2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Science. 2013, 342
  • 進展| 非晶中的動力學缺陷——流變單元研究
    對材料結構-性能關係的深入理解是人們對材料體系進行按需設計和性能調控的重要前提和理論基礎。在晶態材料中,由於周期性長程有序的原子排布,結構缺陷可以很好的被定義,並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材料的性能。例如基於經典的位錯理論,人們已經實現對許多傳統晶態合金體系進行按需調控並應用於極端服役條件,如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等。然而,對同樣十分重要並被廣泛運用的非晶態材料(或被稱為玻璃態材料),由於無序結構的複雜性,很難直接定義這種結構上的缺陷並建立起與性能的關聯,制約了非晶態材料的高效研發和性能優化。近年來,人們在非晶體系中發現不同微觀區域具有迥異的動力學行為表現,體現為時空的不均勻性。
  • 合肥光源專題系列五:合肥光源在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進展
    研究工作發現「在低碰撞能下玻恩-奧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應中完全失效」,是非絕熱過程動力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的突破,解決了反應動力學領域中長期以來的難題,這一發現入選了200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合肥光源的燃燒光束線站上,國內外用戶開展了流動管熱解、射流攪拌反應器低溫氧化、層流預混火焰等實驗,研究了一系列鏈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含氮燃料和含氧燃料的熱解、氧化和層流預混火焰等燃燒體系,獲得了大量燃燒中間產物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構建了相應的燃燒反應動力學模型,揭示了燃料分子結構對燃料分解、氧化和碳煙生成的影響。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一維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管習文、博士研究生何豐、研究員姜玉鑄與中科院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美國萊斯大學教授Randy Hulet和浦晗合作,通過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得到一維超冷費米氣體獨特的分數化準粒子和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的精確結果,並給出實驗驗證該一維多體物理現象的具體方案,在低維量子多體普適規律研究中取得進展。
  •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林紹珍:群體細胞動力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群體細胞動力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選題意義/研究價值 群體細胞動力學現象廣泛存在於胚胎發育、傷口癒合、腫瘤侵襲等生理或病理過程中,且對這些過程起著重要調控作用。
  • 過程工程所在sp雜化氮摻雜石墨炔的氧還原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中,燃料電池電堆成本佔總成本的50%以上,而鉑類貴金屬催化劑又佔電堆成本的50%以上。因此,開發價格低廉的非貴金屬ORR催化劑是促進燃料電池規模應用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氮摻雜碳基催化劑具有良好的ORR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有望取代鉑類催化劑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
  • 福建物構所雜化光鐵電半導體的結構設計與光電應用研究獲進展
    偏振光電探測在醫療、環境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二維結構材料是實現該功能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其中,二維有機—無機雜化鐵電體不僅表現出強烈的結構各向異性,而且鐵電自發極化形成的內建電場利於光生載流子分離,在偏振光電探測方面獨具優勢。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雖然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作為高選擇性、高效、低成本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ECR中的構效關係及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工業化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本文系統綜述了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在ECR中的研究進展,涉及到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MOFs、以及基於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並且從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詳細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的反應機理和構效關係。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的難點之一是:在宏觀實驗中,與反應路徑相關的信息往往淹沒在系綜平均之中,無法觀測。而在單分子層面監測化學反應可以克服以上缺點,成為研究機理的潛在方案。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南京郵電大學解令海課題組以及麥吉爾大學郭鴻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器件平臺實時監測化學反應的新技術,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上跟蹤化學反應,研究相應的動力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