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展覽讓你曉得蝗蟲有好壞
蝗蟲,在人類歷史上堪稱縈繞數千年的夢魘,中國歷史上大的饑荒,不少便與蝗蟲有關。5月18日「遮天蔽日的夢魘——蝗蟲」特展在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開展,900多種世界代表性蝗蟲集中展示,讓公眾得以近距離觀賞這種人類談之色變的昆蟲。
蝗蟲上萬種 有害不過千
世界上最大的蝗蟲斑翅巨蝗標本,翅膀展開居然達到21.9釐米;亞馬遜藍翅巨蝗,後翅展開是一片夢幻紫藍;中國最大的蝗蟲棉蝗是真正的害蟲,同樣長了粉紅色的後翅「妖顏惑眾」……走進此次蝗蟲特展,微觀的昆蟲世界讓人大開眼界。
舉辦此次展覽,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希望能為公眾科普蝗蟲的真面目。2020年初,一場歷史罕見的蝗蟲災害席捲東非和亞歐大陸,20多個國家受到蝗災影響,讓曾飽受蝗蟲危害的國人也忐忑不已。「其實,蝗蟲早已在地球上存在了上億年,而且目前全球已知的一萬多種蝗蟲,真正對人類造成威脅的不過300種左右。」
展覽上,一塊內蒙古出土的巨型蝗蟲化石顯示,蝗蟲至少在1.65億年以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它們中的大多數能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我國已知的1000多種蝗蟲中,有害的只有約60多種。」趙力說,對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危害的蝗蟲主要有東亞飛蝗、稻蝗、蔗蝗和尖翅蝗等。危害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短星翅蝗、苯蝗、負蝗等。竹蝗可嚴重危害竹林。在廣大牧區,危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亞蝗、戟紋蝗、小車蝗等。
有意思的是,相關研究證明,蝗蟲的蛋白含量竟然是牛肉的4倍,它們還含有多種維生素以及豐富的鐵和鋅。莎士比亞名著《奧賽羅》裡就說:「對他來說,現在這食品就像蝗蟲一樣味美。」
沙漠蝗侵入中國可能性不大
那麼,在東非和南亞成災的蝗蟲軍團,究竟會不會飛入中國呢?作為昆蟲學家的趙力認為極大可能不會。
原來,此次在東非和南亞等國造成災難的蝗蟲,是沙漠蝗。雖然它們所到之處造成極大危害,但要到達中國還是比較困難。「因為沙漠蝗喜歡的是乾熱氣候,最高只能飛行到2000米左右,海拔6000-8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對於它們是一道隔絕屏障。目前蔓延至南亞的蝗蟲群最多只會抵達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很難越過喜馬拉雅山這種高海拔的冰天雪地的地方。蝗蟲最多可能對察隅、墨脫等藏南低海拔地區有一些影響。」
那萬一蝗蟲改變飛行路線,從雲南入境呢?這種可能性也被專家們排除。趙力說,沙漠蝗很難適應大量降雨,因為雨水會打溼它們的翅膀,讓它們無法飛行,而雲南邊境恰恰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此外有關研究表明,沙漠蝗並不是什麼植被都會啃食,它們主要食物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而熱帶雨林裡絕大多數植物不是沙漠蝗的食物,所以這些沙漠蝗對雲南的影響可能也不大。
從歷史上看,非洲的沙漠蝗即便少量到達我國境內,也早已經是強弩之末,從未在我國造成災害。我國的蝗災主要是由東亞飛蝗等本土種類造成的。史料記載,自春秋戰國以來的2600多年間,我國僅中原地區發生較嚴重的蝗災就有800多次。蝗蟲不僅直接造成災害,它帶來的饑荒還引起了人類無數次戰爭。
此次蝗蟲特展在展出數百件蝗蟲標本之外,還現場免費發放科普資料冊和科普雜誌,介紹了蝗蟲的驚人繁殖力以及蝗災的應對措施。人類已與蝗蟲鬥爭數千年,我們期待人類最終能夠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者 吳曉鈴)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