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2020-12-05 西部網

微信公號「中國航天報」12月5日報導,懷揣著2公斤月壤,嫦娥五號探測器上升器做好了起飛準備。臨別時,它看了一眼著陸器。十多分鐘以後,它們將永不再見。接下來的每一步,它必須小心翼翼,毫釐不差……

落區平坦,起飛第一步,穩了!

12月3日20時07分,嫦娥五號上升器進入起飛準備模式。這是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實施太空飛行器起飛。

火箭在地球表面起飛有完備的發射塔架支持系統。相比之下,月面起飛條件則簡陋得多。兩天前,嫦娥五號著陸器馱著上升器降落月球。現在,它搖身一變,充當起上升器的發射塔架。

起飛地形很重要。早在落月之前,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舒燕就曾表示,一個擔憂便是著陸器會降落在斜坡上,「月球表面環境複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處。這會給起飛帶來很大難度。」

經過大量地面試驗,科研人員最終確保上升器即便落在 20 多度的斜坡上,也能夠順利起飛。「月面起飛前 8小時左右,探測器的『大腦』——GNC(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開始工作。3000牛發動機點火、上升器起飛後,GNC系統迅速判斷出上升器的實時狀態,進而將其調整成垂直狀態。」502所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 GNC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楊巍說。

理想的狀態是落區平坦。考慮到採樣後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飛,嫦娥五號落月的過程也是為上升器選擇「發射場」的過程。為了給上升器起飛創造更好的條件,相較於嫦娥三號、四 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要求更高。

12月1日23時11分,在GNC系統的精準操控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 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從著陸影像圖來看,地勢平坦。測試數據顯示,探測器只傾斜了兩度,上升器幾乎是完美的起飛姿態。地面飛控人員長舒了一口氣。

必須按時起飛,不然生死考驗

嫦娥五號上升器在等待起飛窗口的到來。

根據著陸器、上升器的位置姿態和等候在月球上空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實際飛行情況,地面飛控人員已經計算出上升器最佳的飛行路線,讓上升器以最省燃料的方式飛向軌返組合體。

嫦娥五號用於起飛的燃料需要自給自足——從38萬公裡外的地球攜帶過去。長途跋涉的艱辛讓嫦娥五號難以過多負重,所以,科研人員要為上升器規劃一個最省燃料的月面起飛軌道。嫦娥五號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馬傳令說,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為後續在月球軌道進行交會對接節省出燃料」。

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對中國而言,尚屬首次,有挑戰、更有風險。因此,研製人員必須盡最大可能給上升器留足燃料,以便應對所有的「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悉心設定好飛行參數,上升器靜候飛行指令發出。不管是在地球還是在月球 ,太空飛行器發射都涉及到發射窗口。不同於地面,在月面起飛,發射窗口期很短,起飛時機很重要。

在地球實施運載火箭發射,地球每天自轉一圈,每天都有一次發射機會。而月球則不同,一個月才會完成一次自轉,若錯過了這次發射時機,只能等到下個月再實施。

這對嫦娥五號來說萬萬不允許。因為如果錯過此次發射窗口,月球會迎來漫長月夜,月表溫度最低可達零下190攝氏度。沒有光照,上升器的能量會慢慢散失,對她而言就是生死考驗。與此同時,等待時間過長,月球上空的軌返組合體也會燃料告急。

要使後續程序不掉鏈子,解題方式有且只有一個:按時起飛。

在月球發射一枚微縮版火箭

23時10分,上升器的3000牛發動機點火,緊接著,姿控發動機啟動。氣流反推,上升器騰空而起,月球上升起一枚「微縮版的運載火箭」。

安裝在著陸器頂端的分離上升監視相機記錄下了3000牛發動機啟動的過程,並將畫面傳回了地球。這臺相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製。

相機拍攝3000牛發動機啟動(01:42)

21臺空間發動機互相配合,為上升器提供動力、把控方向、調整姿態。其中,3000牛發動機提供起飛的主要動力,20臺姿控發動機維持姿態方向。

3000牛發動機雖然首次應用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但它最初是為嫦娥五號攻關研製的。發動機深嵌在探測器內部,工作時不斷向四周輻射高溫熱浪。如何避免器上設備受到影響?研製人員採取了增加隔熱屏的熱防護方案,確保周圍的產品不被烤壞,進而保證順利完成任務。

發動機噴出的氣流是另外一大隱患。通常,火箭在大氣層內噴出的氣流稱為尾焰,在大氣層外噴出的氣流稱為羽流。

火箭在地面起飛時,發射臺下都有一個特別大的導流槽,發動機尾部噴出的極高溫火焰通過開敞的空間排走,不會「擁堵」在發動機出口從而影響發動機功能。但是,上升器從月面起飛,作為起飛平臺的著陸器不可能像地球發射塔架那樣配置導流槽。

嫦娥五號上升器推進子系統主任設計師趙京介紹,3000牛發動機安裝在上升器的底部中心位置,噴管離著陸器頂板僅20釐米。為了在這20釐米的空間內將羽流排導出去,科研人員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小型導流錐。

為了解決這個核心難題,科研人員開展了嫦娥五號全尺寸羽流導流綜合驗證試驗。該試驗被列為探月三期的重大專項試驗之一,主要驗證典型工況條件下上升器發動機月面點火起飛時,火焰羽流產生的綜合力、熱效應及發動機與羽流導流裝置的相容性,試驗系統複雜、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2015年6月~7月,綜合驗證試驗在位於北京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 101所軌姿空發動機試驗區分三個階段進行。試驗在低溫、真空環境下進行,參試產品與飛行產品尺寸一致,是我國首次進行 1:1 比例的航天飛行器全尺寸羽流試驗,使用了一系列新設備和新技術。

「最終,三個階段綜合驗證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證明發動機能夠適應尾部比較侷促的排氣環境,為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起飛提供了安全保障。」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洪鑫說。

38萬公裡外,「最強大腦」完美智控

800公斤重的上升器離開了著陸器表面。整個月面上升段用時 6 分鐘左右,上升器經過垂直上升、姿態調整、軌道入射,進入近月點約 15公裡、遠月點約180公裡的交會對接初始軌道。

在3000牛發動機點火的第二秒,GNC系統開始對上升器進行控制,考慮到38萬公裡的地月距離帶來的信號時延,控制指令早已寫好,並注入程序。因此,發動機一旦啟動,探測器需要自主完成整個上升過程。這個時候,GNC系統將發揮核心作用。

月面上升時,重力場,發動機的推力、指向,敏感器的測量等都會存在一定誤差,這就需要 GNC系統設計出冗餘。楊巍介紹,在起飛過程中,GNC系統就像上升器的「最強大腦」,通過採用類似人工智慧的技術,提升自主性,助力其平穩度過上升起飛期。在GNC系統的調控下,各種型號的發動機和星敏感器、陀螺儀等互相配合。發動機為上升器提供動力,並幫助其調整姿態;星敏感器用來測姿態;陀螺儀用來測速度。就像開汽車一樣,司機始終要知道自己的位置、速度和目標,不斷地優化調整,最終到達目的地。

除了正常的飛行程序,GNC系統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備好故障預案。月面起飛條件苛刻,必須依靠自主定位定姿方法確定起飛的狀態。如果在起飛過程中出現故障,也要迅速拿出解決方案。比如,在起飛過程中,萬一3000牛發動機出現故障,GNC系統將迅速啟動其他發動機繼續工作,保障上升器順利進入月球軌道。「上升過程不可逆,出現任何異常地面都無法補救。因此,除了加強探測器的可靠性設計外,我們還開展了大量的地面試驗。」舒燕研製上升器十年,12月3日,看著這個小傢伙從月面「翩翩起飛」,如同在欣賞一幅絕美畫面。

上世紀,美國和蘇聯已經掌握了月面起飛技術,這成為他們得以採回月球樣本的關鍵所在。這是人類進入更遠深空探索地外天體的必備能力 。

如今,中國人掌握了這種能力——來自中國的嫦娥五號上升器帶著月壤,成功突破月球第一宇宙速度(約1.68公裡/秒),離開月面,進入環月軌道。

中國人第一次完成了地外天體的完美起飛。

(原題為《深度丨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深度丨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這是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實施太空飛行器起飛。火箭在地球表面起飛有完備的發射塔架支持系統。相比之下,月面起飛條件則簡陋得多。兩天前,嫦娥五號著陸器馱著上升器降落月球。現在,它搖身一變,充當起上升器的發射塔架。起飛地形很重要。
  • 嫦娥五號行程過半!3000N發動機點火:月面起飛能否成功靠它
    編者按:嫦娥五號探測器行程過半,距離地球大約16萬公裡,這次軌道修正啟動了3000N發動機。這款發動機還安裝在上升器上,月面起飛能否成功靠它。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在35至38萬公裡,嫦娥五號所處的轉移軌道近月點為200公裡。
  • 嫦娥五號攜月壤成功從月面點火起飛
    ↑這是12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五號從月面點火起飛上升的畫面。12月3日23時許,嫦娥五號攜月壤成功從月面點火起飛上升,開始返回。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嫦娥五號完成月面採樣 首次在地外天體點火起飛
    國家航天局供圖核心閱讀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隨後,上升器將把樣品轉移到返回器,返回器將等待合適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準備。
  • 嫦娥五號探測器已進入到月面起飛準備工作中
    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面鑽取、表取採樣及封裝工作,同時開展了多項科學探測任務。自動採樣是嫦娥五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探測器經受住超過100攝氏度的月面高溫考驗,克服了測控、光照、電源等方面的條件約束,實現了多點、多樣化自動採樣。為確保月球樣品在返回地球過程中,保持真空密閉以及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探測器在月面對樣品進行了密封封裝。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正常,進入到月面起飛的準備工作中。
  • 嫦娥五號的月面 48 小時
    在月面的 48 小時,嫦娥五號自主完成了從挖土到打包,從升旗到起飛的一系列任務。向月球出發嫦娥五號探測器原定於 2017 年出發,這一遲到了三年的地外天體採樣之旅,可謂是我國迄今為止最為複雜的航天任務。公開資料顯示,嫦娥五號此次任務共有 11 步。
  • 剛剛,嫦娥五號成功從月面起飛,「土特產外賣員」要回地球...
    與地面起飛不同,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不具備成熟的發射塔架系統,著陸器相當於上升器的「臨時塔架」,上升器起飛存在起飛初始基準與起飛平臺姿態不確定
  • 嫦娥五號開展月面採樣
    圖為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後全景相機環拍成像。國家航天局供圖(新華社發)本報北京12月2日電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完美落月,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接下來,就要開啟此次任務的關鍵環節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
  • 嫦娥五號的最新家書:我成了中國首個月面起飛的探測器
    親人們,你們美麗的嫦娥五號又飛天了!這一次從月面起飛,沒有完善的發射場系統和保障團隊,沒有人為我喊倒計時,甚至連尾焰導流槽都沒有,條件還真是簡陋呢!家人們也行動起來,根據之前獲得的上升器姿態和位置等數據,提前計算了起飛時間、姿態軌道調整等參數,並遠程注入了我的最強大腦——GNC系統中央控制單元。到了預定的月面起飛時刻,主發動機會自行點火,我就成了中國第一個在月面起飛的探測器了。
  • 嫦娥五號完成月面採樣 首次在地外天體點火起飛 今別月宮去 採得月...
    核心閱讀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隨後,上升器將把樣品轉移到返回器,返回器將等待合適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準備。
  • 月面48小時,嫦娥五號都做了些啥?
    作者:郭超凱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自12月1日23時11分成功落月以來,嫦娥五號在約48小時內迅速完成了「挖土」「打包」「升旗」「起飛」等一系列工作,攜月球「土特產」即將返回地球。
  • 月面48小時,嫦娥五號都做了些啥?
    自12月1日23時11分成功落月以來,嫦娥五號在約48小時內迅速完成了「挖土」「打包」「升旗」「起飛」等一系列工作,攜月球「土特產」即將返回地球。來源:國家航天局供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航天局原局長欒恩傑形象地將鑽取封裝這一過程比喻成「裝香腸」。採樣和封裝過程中,科技人員在地面實驗室根據探測器傳回數據,仿真採樣區地理模型並全程模擬採樣,為採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於12月2日22時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
  • 嫦娥五號成功飛離月面,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 嫦娥五號成功飛離月面,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 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實現月面五星紅旗展開
    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臨時塔架」,上升器起飛存在起飛初始基準與起飛平臺姿態不確定、發動機羽流導流空間受限、地月環境差異等問題;另外由於月球上沒有導航星座,上升器起飛後,需在地面測控輔助下,藉助自身攜帶的特殊敏感器實現自主定位、定姿。
  • 解讀:嫦娥五號月面五星紅旗用了哪些高科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五號在順利完成月面自動採樣封裝之後於3日深夜成功飛離月面,而在點火起飛前,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攜帶的一面「織物版」五星紅旗成功展開。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美互拍實現中國國旗首次亮相月球,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國旗帶向月球背面。《環球時報》記者從月面展示國旗系統的研製單位獲悉,嫦娥五號探測器國旗展示的方式與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有很大不同,且研製難度又邁上了一個臺階。
  • 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
    來源標題: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 完成「登月」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立即開始了緊張忙碌的工作。昨天(12月2日)凌晨4時53分,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正在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嫦娥五號上升器進入環月軌道 五星紅旗首次在月面「獨立展開」
    北京時間12月3日晚23時10分,中國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球表面點火升空並隨後將月球土壤樣品成功送入到環月軌道,此外在上升器點火起飛前,五星紅旗在月面展開。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此前在月面進行了長達近19個小時的土壤採集工作。
  • 一文讀懂嫦娥五號
    一月球之旅充滿了不可預知的風險,既包括地月之間星際旅行所需經歷的一切險阻——太陽風、高能粒子和太空相對於人類而言的嚴酷環境、通信延遲,也包括準備工作中難以估量的困難。比如,在發射這一環節,嫦娥五號原計劃在2017年發射,但因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故障而推遲。
  • 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月面完成採樣封裝
    38萬千米外的月球,風暴洋東北部,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靜靜佇立,等候月面起飛時刻的到來。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許,月球坑窪不平的灰色表面上,點綴著幾朵綻放的深色「花朵」。那是嫦娥五號完成首次地外天體採樣後,留下的新鮮印記。摘回一片「明月」,這個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美好期盼,隨著48小時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翩然落月,變得更加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