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深度!一文讀懂嫦娥五號

2020-12-03 人民日報海外網

時隔近兩年,中國太空飛行器又重返月球。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首次月背登陸,玉兔二號月球車如今仍巡視在月球背面的「永夜之地」,入夜則眠,日出則醒。

這次嫦娥五號的任務,就是在月球正面未曾探索過的區域收集塵埃和碎片並將其送回地球,以便於分析月球形成演化歷史。如果一切順利,中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成功採集月壤的國家,而距離上一次成功採集月壤,已經過去了40多年。

之前,美國「阿波羅計劃」靠人力累計從月球運回了380多公斤樣品,蘇聯依靠無人飛行器分3次共獲得了300餘克,嫦娥五號則希望帶回來2公斤月球物質。不要小看這個數字,2公斤的目標決定了嫦娥五號的重量,也決定了選擇哪一款火箭將它送往月球。能帶回樣品已是成功。

月球之旅充滿了不可預知的風險,既包括地月之間星際旅行所需經歷的一切險阻——太陽風、高能粒子和太空相對於人類而言的嚴酷環境、通信延遲,也包括準備工作中難以估量的困難。

比如,在發射這一環節,嫦娥五號原計劃在2017年發射,但因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故障而推遲。長徵五號「復出」後,已經過兩次發射考驗,這次也是審慎而樂觀。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的最終章,它的成功將意味著中國掌握了無人月球探測的最主要基本技術,尤其是掌握從月球返回地球的技術能力,這無疑給載人登月直至月球科研站的設想奠定了堅實基礎,意味著中國向航天強國邁出有力的一步。

因為,載人登月乃至載人登火星,所用到的技術不會超過為「繞、落、回」這三種任務形式設計的技術。借用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話,可以說,嫦娥五號的一小步,可能是未來載人登月的重要鋪墊。

而對天文物理學家和行星科學的研究者來說,嫦娥五號如果有收穫,將會像科研跋涉中的一汪清泉那麼珍貴,因為月球科學家迫不及待地想研究新樣本,他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月球的演變。

《自然》雜誌提到,嫦娥五號樣本可以填補科學家對月球火山活動理解上的一個重要空白。這些來自月球的物質還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精準地確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根據計算隕石坑的方法,月球也是為其他行星測年的重要參考。

火箭烈焰(圖源:海南省航空攝影協會,攝影師:肖海林)

與以往探月任務不同,這次嫦娥五號沒有使用中型火箭長徵三號系列,而採用長徵五號大火箭發射,主要原因是嫦娥五號的探測器重達8200公斤,遠超之前的嫦娥系列飛行器,只有長徵五號才能把它送入太空。

除了重,嫦娥五號還極具複雜性,堪稱國內迄今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軌道器4部分組成。在飛行過程中,它們會根據不同的任務階段組成不同組合。

從這4個「器」的名字可以看出各自作用——

上升器攜帶樣品從月球表面起飛,進入環月軌道後,會作為目標飛行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進行對接。著陸器攜帶上升器降落月球表面後,留在月球。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對接後,將月球樣品轉移到返回器。隨後,上升器再次分離,成為環月飛行的「衛星」。軌道器將會護送一程,最終,返回器獨自攜帶樣品返回地球。

在這些環節中,有些是採用已有的成熟方案,有些則是新技術。儘管在近地軌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已由神舟飛船和天宮飛行器進行過多次,但在月球軌道上還是第一次。就最新最關鍵的技術環節而言,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高速再入返回地球都屬於此類。

對嫦娥五號的設計研製人員來說,嫦娥五號全身都充滿著亮點,但這些亮點在成功之前也都是難點和挑戰。

就像科學家評價的,這項任務在技術上具有挑戰性,很多事情都可能出錯。著陸器可能會墜地或翻倒,途中樣本可能會從存儲器中逃逸,但「我們都希望它能成功。」

嫦娥工程簡介(圖源:人民日報)

「著陸點的選擇極為明智。」這是地質學家對嫦娥五號的判斷。

從200公裡月球軌道開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將分離並下降到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地區1300米高的火山群。有月球研究學者形容,從地球上看起來,這裡更像是廣闊、黑暗的熔巖平原。

嫦娥五號登陸點即採樣點就在此地。過去,沒有人類或是探測器到訪此處,這裡和嫦娥三號的月球虹灣著陸點的緯度基本相當。

為何選擇這個地點?科學方面的考慮是,根據目前研究成果,這塊區域形成的地質年代較短,約37億年左右,能幫助科學家對月球形成演化過程有更為整體的了解。

從探月工程實現角度來看,採樣點的月球緯度高低會影響太陽光照強度、能量保障、溫度,這涉及到探測器的熱控制。此外,上升器上升後要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在月球軌道對接,通過月球著陸區經緯度的選擇,儘量和軌道器所在的太空軌道面一致,有助於減少燃料消耗。

嫦娥五號上升器和著陸器在月面站穩後,將同時用兩種方式採樣:機械臂在月球表面抓取、鑽具鑽取。隨後樣本將被將儲存於上升器,以便升空。

一切準備就緒後,嫦娥五號上升器將從月球起飛。

若在地球上發射,有專門的發射塔架,有相隔幾千乃至幾萬公裡的陸地測控站,有海上航天測量船和天上的天鏈衛星。但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以外的月球,如果著陸地方不夠平坦,不可能像調整發射塔架一樣調整著陸器姿勢。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球起飛,可視為一次從月球發射太空飛行器的無人試驗。

一旦上升器回到月球軌道,樣本需要被轉移到返回器上。樣本的順利轉移有一個前提:上升器能和軌道器與返回器的組合體精準對接。

兩個太空飛行器在空間的交會對接,好比浩瀚太空中「穿針引線」。上升器和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的重量相差較大,如果採取觸碰式對接,一旦控制不好速度和彼此的位置,上升器很可能被「撞飛」。因此兩者的對接採用「摟緊」方式,類似雙臂拉住單槓隨後收緊。這種方式對精度要求極高,達到釐米級。

解決「精度」難題,靠的是精確無比的導航控制技術。但距離地球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上空,沒有GPS和北鬥導航系統這樣的衛星導航星座。要精確預測兩個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軌道上飛行的位置和速度,還取決於對月球引力場掌握的程度。在寂靜無聲的月球上空,兩器的精準對接,將仰仗地球上的深空測控手段和嫦娥五號自己攜帶的敏感器來實現。

現在,剩下的挑戰,就是怎樣把月球樣品容器轉移到軌道器裡的返回器,完成樣品的轉移。月球樣品小,但轉移通道和進入容器也十分狹小。用如此小的動作精確完成轉移,這在人類航天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

當返回器「吞入」樣品、關上蓋子,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與上升器分離,在預定時機加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踏上回家之路。

發射現場(圖源:新華視點)

在中國曆次探月任務中,有過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軌道上長期飛行,或是最後完全脫離月球引力場去更遠的星際空間,從月球軌道上「逃逸」,安全回到地球,是第一次。因此,精確設計返回軌道是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點的關鍵保障,但對軌道設計人員來說,非常困難。

對地面測控與回收系統來說,從地球上看月球東升西落只有十幾個小時。為了始終能夠「看見」太空飛行器和月球,需要建設更多深空測控站,實現全天候對嫦娥五號凝望。

當嫦娥五號軌道器攜返回器由月球向地球呼嘯而來,在接近地球大約5000公裡高度時將返回器釋放。隨後返回器將獨自以每秒約11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這是能夠脫離地球引力場束縛的最小速度,也比從近地軌道返回地面的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要快得多。

為解決這個難題,科技人員設計了半彈道跳躍式返回辦法,相當於在太空「打水漂」。

返回器進入地球大氣層,減速後將再次跳出大氣層並第二次進入大氣層。返回器再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將從十幾公裡每秒降低到七公裡多每秒,以安全落地。

為了化解風險、驗證方案,中國2014年將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即嫦娥五號T1發射升空,3天後繞月並返回地球。嫦娥五號T1使中國成為第3個能夠成功讓太空飛行器從月球軌道重返地面的國家。

12月中下旬是冬至前後,一旦月球「挖土」使命達成,嫦娥五號歸來正逢深夜,內蒙古四子王旗的著陸點很可能已是白雪皚皚,搜索返回器的任務將在寒冷的黑夜進行,但迎接嫦娥五號歸來的人們,心一定是火熱的。

從人類航天史的角度審視,中國探月工程是人類向外太空探索樂章中的一段節拍。就像中國探月科學家所說的,探索月球和地外天體是人類共同的使命,既由人類的探索天性和科技進步所驅動,也同時驅動著科技發展,推動著人類為共同的命運而不斷飛翔。我們是這一壯美樂章的共同譜寫者。

點火升空(圖源:人民日報)

文/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馮華

編輯/雲歌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深度丨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懷揣著 2 公斤月壤,嫦娥五號探測器上升器做好了起飛準備。臨別時,它看了一眼著陸器。十多分鐘以後,它們將永不再見。接下來的每一步,它必須小心翼翼,毫釐不差……落區平坦,起飛第一步,穩了!12月3日20時07分,嫦娥五號上升器進入起飛準備模式。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一文讀懂與以往探月任務有何不同
    據央視新聞報導,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12月3日20時07分,嫦娥五號上升器進入起飛準備模式。這是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實施太空飛行器起飛。火箭在地球表面起飛有完備的發射塔架支持系統。相比之下,月面起飛條件則簡陋得多。兩天前,嫦娥五號著陸器馱著上升器降落月球。現在,它搖身一變,充當起上升器的發射塔架。起飛地形很重要。
  • 俠客島:火星,中國來了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衝出地球。火星,中國來了。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十八大以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探月工程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2019年,中國航天領域發射次數最終定格在34次,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2020年,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空間站飛行任務也將拉開序幕。
  • 一文讀懂→
    嫦娥五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這次無人月面採樣返回從發射入軌到返回再入,共有11個飛行階段,一個又一個難題可謂「步步驚心」。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嫦娥五號如何採集月壤、又有哪些特殊本領將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順利「通關」保駕護航呢?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一文讀懂你關心的六大問題
    據悉,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體積只有神舟飛船返回艙的七分之一,落區範圍(著陸面積)卻是後者的16倍,加上著陸場高寒冰雪的環境,這些都給搜尋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難。圖註:2點20分左右,空中搜索隊員已經通過紅外相機發了返回器。圖註:2點30分左右,地面人員趕到,傳回可見光畫面。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它主要完成兩大任務:一是對新技術進行試驗驗證,對未來的預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二是獲得更加豐富和準確的探測數據,深化對月球的科學認知。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嫦娥五號任務是什麼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作者:東方星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到底怎麼去月亮上挖土?一文詳解!
    長徵五號遙五」成功發射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那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從發射升空到著陸月球挖土,再到返回地球這一系列神操作預計需要23天之久。可以說,這次航天任務是我國航天事業迄今為止難度最高,系統最為複雜的一次。這次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三步走中:「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算得上是收官之作。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北京越野首次全程參與嫦娥五號出徵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張冰)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官方戰略合作夥伴,北京越野同步開啟「使命召喚VII攬YUE計劃」,首次全程參與嫦娥五號出徵、返回整體任務。
  • 嫦娥五號陷入深度優於阿波羅,突破技術壁壘,美國登月再遭質疑?
    而中國在2004年正式提出「嫦娥探月」工程,從最初的嫦娥一號到如今的嫦娥五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完成「繞」、「落」、「巡」三個步驟。隨著嫦娥五號降落月球,並且順利帶回月球土壤,此次發射任務以圓滿落幕結束。然而此前外界看到中國旗幟出現在月球上之後,便對美國登月產生質疑,畢竟當初的星條旗可是「迎風飄揚」,而中國旗幟卻是紋絲不動。對此有專家解釋之後,暫時解除了對美國的質疑。
  • 一文讀懂:嫦娥、長徵、天問、神舟……它們分別是什麼神器
    據新華社消息:11月17日,被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本次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計劃首次實現從月球的採樣返回,把月壤或月巖等寶貴樣品帶回地球,屆時將有望為我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 蓄電池改良嫦娥五號電池能量最大化
    嫦娥五號為四器組合體設計,且需一次性完成「繞、落、回」三個目標,所需能源更是超過了我國以前任何一項月球探測、深空探測任務。因此,提高太陽電池陣和鋰離子蓄電池組的能源供給能力,是研製人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為了提高太陽電池陣發電功率,我們給自己設定了目標,在太陽電池陣的正面,確保貼片面積達到最大化。」嫦娥五號太陽電池電路技術負責人陳城介紹。
  • 嫦娥五號採樣有點「美中不足」,探月總師:計劃鑽探深度未能達到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前往月球採集天體樣本的行動,嫦娥五號完美的實現了所有步驟,中間沒有出現任何差錯,這種高精度和成功率在世界範圍內也非常罕見,因此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評。,負責嫦娥五號登月採樣任務的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胡浩,就在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計劃鑽探深度未能如願實現,嫦娥五號的採樣其實還有點「美中不足」。
  • 「嫦娥五號」完成第一次修正,NASA推文突然炸鍋,外國網友吵起來了
    據參考消息網報導,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正式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22時6分,嫦娥五號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嫦娥五號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
  • 深度丨為了月球這抔土,嫦娥五號有多拼?
    因此從科學探測的角度,更希望獲取一定深度的、未受空間環境影響的樣品。據嫦娥五號採樣封裝系統主任設計師鄧湘金介紹,研製團隊早期就開展了關鍵技術攻關工作,「瞄準獲得儘可能豐富的月球樣品這一目標,但那時候還是比較籠統,不是特別詳細。」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一文解決你心中所有的問號
    一、為什麼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執行本次任務? 長徵五號火箭(俗稱「胖五」)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25噸,地火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6噸,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8.2噸。 但是,執行本次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非長徵五號莫屬。這是為什麼呢? 從原理上講,採用多大運載能力的火箭發射探測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看探測器有多重,二是看探測器要飛往哪裡。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嫦娥五號的情況:本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整體重約8.2噸,目的地是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剛好能夠滿足要求,因此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
  • 「嫦娥五號」完成軌道修正,各國航天局紛紛祝賀,NASA推文引發爭議
    據中國探月工程網報導,繼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後,並於24日22時6分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對此,各國航天局紛紛以種種形式向中方表示了祝賀。而美國的NASA推文,卻在網友中引起了爭議。 第一次軌道修正十分順利 國家航天局表示,在此次軌道修正前,嫦娥五號的各系統的狀態十分良好,在軌飛行時間為17個小時,與地球的距離約16萬公裡。國家航天局認為,雖然嫦娥五號任務發射入軌精度較高,其軌道修正量很小,但是廣闊的宇宙中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嫦娥五號的正常飛行。這次完成的軌道修正,就是要確保飛行萬無一失。
  •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完成首次採樣
    怕的是有一些石塊露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有一大塊還埋在土裡,這種我們採的時候基本上就很困難了。所以到時候要試。我們還有一個傳感器可以在上面壓一下,看看如果壓得很深,說明月壤比較鬆軟,可以挖得深一點,如果壓上去,印痕很淺,說明下面比較密實,那我們鏟挖的深度就比較淺。我們表取採樣設計的留了20多個小時就是針對不同的情況。俄羅斯航天局與歐空局發來賀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