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中微子新振蕩:中國物理學界能否摘諾獎

2020-12-07 科學網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組負責人發來的賀信。

這是在沒有灌裝閃爍液之前的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內部照片。該探測器用於捕捉反中微子產生的微弱閃光。高靈敏的光電倍增管排列在探測器的壁上。

 

由於粒子物理學在破解宇宙之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所以該研究領域的每一項重大進展都天然地具有爆炸性,而近期相關「重磅」消息更是接連傳出:先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撞」出「中微子超光速」,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接著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所謂「中微子超光速」可能是由於實驗光纜鬆動導致的「烏龍」。再接著,美國費米實驗室宣布,相關實驗數據分析獲進展,接近證實物質「質量之源」、「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的存在。最後就是日前廣東大亞灣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與「中微子運動能否超光速」和「希格斯波色子是否存在」依然懸而未決相比,我國科研人員主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的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已經獲得世界物理學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這無疑是令國人振奮的好消息,甚至有評價指出,中國物理學界有望憑此貢獻問鼎諾貝爾獎。

 

測得夢寐以求的sin22θ13

 

「我在此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最新實驗結果:發現了電子反中微子消失現象,該現象與中微子振蕩的預期符合,其能譜畸變也與中微子振蕩的預期符合,這就意味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其信號顯著性為5.2倍標準偏差,並測得其振幅sin22θ13為0.092。」向媒體發布上述消息時,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帶著科學家特有的嚴謹,為了說明測量數據的和計算結果的準確性,他現場的PPT演示文稿中不時列出「複雜」的運算公式。

 

一直以來,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都夢想精確測量sin22θ13數值,因為其存在與否、數值大小決定著中微子物理學的未來走向。然而在上述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結果沒有出來之前,研究實驗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儘管2011年6月,日本中微子實驗測得sin22θ13大約為0.11,置信度只有2.5個標準差,而在粒子物理實驗中,置信度必須達到5個標準差才算「發現」。

 

為什麼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能夠做到精確測量呢?王貽芳將此次突破歸結為選址優勢和獨特的實驗設計。他解釋說,作為中微子實驗地,大亞灣核電基地的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功率名列世界第二,能提供大量反中微子;二是核電站靠近山,適於建造地下實驗大廳,以屏蔽宇宙本底。在實驗設計方面,通過遠近點之間的相對測量提高精度,通過同一點的多模塊中微子測量以降低系統誤差並相互校驗,通過多重宇宙線反符合探測器提高效率,降低了誤差。

 

直指「反物質消失之謎」

 

「祝賀你們準確測算θ13值……」

 

「熱烈祝賀你們在θ13值上的新發現……」

 

王貽芳團隊的成果贏得了國際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讚譽,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和著名物理研究機構紛紛發來賀電,這是中國近現代物理學發展史少有的景象。正如賀電所說的那樣,王貽芳團隊完成了困擾國際物理學界多年的sin22θ13值精確測算,證實了中微子第3種振蕩模式的存在,並為揭開宇宙反物質消失之謎開闢了道路。

 

然而要科學認識王貽芳團隊實驗成果的意義,必須從中微子振蕩和中微子混合角θ13談起。中微子共有3種類型,並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即中微子振蕩。原則上應有3種振蕩模式,之前已有兩種被證實,相應的混合角θ12和θ23已經準確測得。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旨在通過不同距離探測到的中微子個數來準確測算混合角θ13值,進而證實中微子第3種振蕩模式的存在。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θ13值(如果足夠大)進一步測量中微子振蕩中的宇稱和電荷反演(CP相位角)破壞,以理解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現象,即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

 

「這種振蕩的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使我們能夠很好地準備下一代物理實驗,解決中微子振蕩中另外兩個問題:中微子質量順序和中微子振蕩中是否有宇稱和電荷反演破壞。」王貽芳說。

 

衝擊諾貝爾物理學獎

 

鑑於θ13在揭示中微子振蕩CP相位角破壞的特殊重要性,美國物理學會曾在2004年在報告中將用反應堆實驗測量sin22θ13作為未來試驗的「第一優先」。國際上在2003年以來,先後有7個國家提出了8個實驗方案,最終進入建設階段的有3個,包括中國的大亞灣實驗、法國的Double Chooz實驗和韓國的RENO實驗。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王貽芳領導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探測器的建造與安裝、實驗數據的獲取、刻度、修正和數據分析等,率先取得重大成果。此舉「使中微子物理學研究堅定地駛上了快車道」,同時也把中國粒子物理學研究水平推向世界最前沿。甚至有觀點認為王貽芳團隊有望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述觀點當然有其根據,實際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外青睞中微子研究領域,已經產生3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中科院高能所實驗物理中心曹俊研究員清醒地指出,諾貝爾物理學獎一般是給意想不到的發現的,前兩次獲得諾獎是因為發現新的中微子,第三次獲諾獎是因為首次發現中微子振蕩。與它們相比,這個實驗分量要輕,能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今年的10大科技突破,但可能夠不上諾獎。當然,曹俊也表示,大亞灣實驗還在繼續,如果運氣夠好,能發現什麼反常現象,得出出人意料的成果,也可能獲諾獎。

 

θ13藏宇宙奧秘

 

中微子振蕩的原因是三種中微子的質量本徵態與弱作用本徵態之間存在混合。混合規律由六個參數決定(另外還有兩個與振蕩無關的相位角),分別為三個混合角θ12、θ23、θ13,兩個質量平方差△m221和△m232以及一個電荷宇稱相位角θcp。截至目前,θ23與△m232已通過大氣中微子振蕩測得,θ12與△m221亦通過太陽中微子振蕩測得。大亞灣中微子試驗測得θ13值,因此,在混合矩陣中,只剩下1個參數還未被確定:破缺的相位角δcp。

 

θ13的數值大小決定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的發展方向。在輕子部分,所有電荷宇稱(CP)破缺的物理效應都含有因子θ13,故θ13的大小調控著CP對稱性的破壞程度。如果它是如人們所預計的sin22θ13等於1%~3%的話,則中微子的CP相角可以通過長基線中微子實驗來測量,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現象可能得以解釋。如果它太小,則中微子的CP相角無法測量,目前用中微子來解釋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的理論便無法證實。令人欣喜的是sin22θ13值達到9.2%,這意味著「反物質消失之謎」可能破解。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因「看到」黑洞摘諾獎,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連線 黑洞研究,中國科學家也已取得重磅成果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中國科學家對於黑洞領域的研究也在全力以赴,並且已經取得成果。黑洞領域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告訴記者,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的神秘天體。任何物質,包括光也無法從它身邊逃離。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提起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人便會想到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人。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提起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人便會想到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人。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儘管三位獲獎者對於獲獎表示「有點暈」「試著接受它」,但在物理學界看來,他們是「實至名歸」。他們利用高等數學方法研究了物質的一些特殊相或狀態,更因為他們奠基性的工作,材料科學和電子學的未來應用前景充滿希望。
  • 詳解有望摘諾獎華人:2位系改革開放後留洋新一代
    湯森路透主要根據學術論文引文等數據展開預測,上年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點擊視頻,看看熱門人選中的「黃皮膚」吧!  曾經35次成功預測大獎得主的湯森路透集團一下子看好了4位華人科學家。其中兩位是改革開放後從中國大陸出國留學的新一代,尤其令全球華人矚目。閒話少說,咱們現在就對這份「大拿」名單先睹為快吧。
  • 他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培養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卻被人忽視
    important}1957年,諾貝爾獎首次授予了兩名中國人。這個消息在當時震驚了全世界,同時也振奮了所有中國人的心。李政道本人也是數一數二的厲害,他致力於後生的培養,可以說中國物理學界的半片天都是他撐起來的。
  • 諾獎出來了?別急,笑一個先—新聞—科學網
    本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了聲學獎、心理學獎、和平獎、物理學獎、經濟學獎、管理學獎、昆蟲學獎、醫學獎、醫學教育獎、材料科學獎共計10個獎項,獲獎科學家遍布全球六個大洲。本次直播選擇了其中最有特色的5個獎項進行了解讀。超過70萬人次參與了此次直播互動。 「話題雖然搞笑無釐頭,但其研究過程中所包含的知識卻是嚴肅認真的,這正是搞笑諾貝爾獎的真諦。」
  • 科學網—詭異的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期博客版特別摘取科學網博主一些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郭曉強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3位研究浩瀚宇宙的物理學家。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則是在宇宙中找到了未知行星。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圖說: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圖說:魯加諾·馬亞尼(右一)物理學界真有「謝耳朵」上世紀60年代起,科學家們發現物質世界是由夸克和輕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基本粒子組成,夸克間和輕子間有著相互獨立的對稱性
  • 張益唐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新聞—科學網
    MacArthur Foundation)近日宣布,將2014年度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授予21位獲獎者,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因在孿生素數猜想方面的突出貢獻獲獎。另外20位獲獎者包括科學家、律師、作曲家、詩人、歷史學家等,每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62.5萬美元的資助,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 行為經濟學摘諾獎,理論也有Bug
    媒體人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理察·塞勒。這位學者於中國而言並不陌生,其曾在中國出了好幾本書。塞勒獲獎前,筆者曾閱讀過他的著作,但並不以為然。今日回頭看,結論沒有動搖。事實上,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入侵」經濟學的產物,至少從自由市場的角度看,很多內容值得商榷。
  • 【科學網】東北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獲歷史性突破
    其中,以東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人和第一單位牽頭完成的項目「高品質特殊鋼綠色高效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東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人和第一單位牽頭完成的項目「生產全流程多目標動態優化決策與控制一體化理論及應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東北大學作為第一單位完成的項目「貧雜鐵礦石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工業示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東北大學參與完成的項目
  • 2012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公布—新聞—科學網
    MacArthur Foundation)近日宣布,將2012年度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授予23位獲獎者。他們中包括科學家、攝影師、作家、記者等,每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50萬美元的資助,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過去六十年中,《中國科學報》以及科學網在傳播科學精神理念和讓人們了解科學動態與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報社60周年社慶之際,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在新班子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科學傳播和科學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 高斯在數學界的地位與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界的地位對比,怎麼樣?
    愛因斯坦及其成就愛因斯坦也是猶太人,他提出的光子假設,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由此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他為核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紀元.最令人熟知的就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完全顛覆了牛頓經典力學,建立了新的平直時空理論;而廣義相對論,則直接推導出大質量的恆星會終結為一個黑洞,而且直接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他是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元勳,卻終生未娶
    正是因為這些科學家的存在,使得中國飛彈衛星事業提前了幾十年。筆者接下來給大家介紹這個歷史人物葉企孫更牛,他是我國近代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在物理學領域成就非凡。在建國後23位兩彈一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個人曾經是葉企孫的學生。因此葉企孫也被稱之為「大師的大師」。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奇特粒子 引發物理學界興趣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與伯頓·瑞奇特(Burton Richter)兩位知名物理學者,分別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與史丹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獨立發現第一個粲偶素J/y,而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現在葉樹偉發現的粒子Y(4260),是由一個粲夸克與反粲夸克組成,也就是一個粲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