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尤善疏肝鬱,解鬱氣,引清陽之氣上升,升肝脾之陷而清肝養脾

2020-12-06 淏哥說養生

在傳統的中醫養生文化中認為氣血津液是基本,又以五臟為中心,因此很多愛好養生的人覺得「補」就是養生,我記得在百度的平臺上的我不止一次的提出有些人更適合用「清」的方法來養生。

這一個「清」字不僅是包含養生八法中狹義的「清」,還包括更深遠的廣義上的「清」,比如清除風暑溼燥寒等「邪氣」、情志不暢而產生的鬱氣、瘀滯的氣血以及痰等諸多的亞健康因素,所以養生過程中「先清後補」尤為重要。

在諸多養生的東西中,有很多可以「清」的好東西,比如有一物無補益之力,此物卻尤善疏導肝氣之鬱、散鬱結、解鬱氣,還能引清陽之氣上升,升肝脾之陷而清肝養脾。

這一物就是柴胡,源自於傘形科草本植物柴胡的根,在古代早期的本草類書籍中多數以「茈胡」為名,在各地還有山菜、茹草、紫草等別名。

在秦漢時期,柴胡已經被廣泛的用於養生,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中就有記載,而《神農本草經》中把柴胡列為「上品」,並有「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益精」的說法。

在《化義》中提到用柴胡養生「主舒肝」;《本草便讀》提出「條達木鬱,舒暢氣血」,而其中「木」說的是五行中的「木」,也就是指的「肝」;《本草匯言》也提出「凡肝鬱憤悶不平者,用之最靈」。可見柴胡善於疏肝理氣,適合肝氣不舒暢而有亞健康的人養生,尤其是情志不暢而鬱的人。

此外,用柴胡養生有引清陽之氣上升的養生之功,正如《本草備要》中提到「主陽氣下陷,能引清氣上行」;《本草正義》中記載「清氣之陷與陰分者,舉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氣自振」。適合中氣下陷、氣虛下陷而臟腑升舉之力不足的人養生。

柴胡養生特點是「無補益之力」,所以需要與其它的養生之物搭檔運用才能做到養生,而用柴胡養生的益處以及搭檔方式可以從兩個方面闡述。

一、用柴胡養生疏解肝鬱、散鬱氣。

在傳統中醫文化中,情致的怒喜思悲恐都與五臟有關,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然而「肝主情志」,所以任何情緒的長期失控都會波及肝臟,從而產生鬱氣,有肝氣鬱的亞健康。

用柴胡養生的特點是「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鬱」,《滇南本草》說它「行肝經逆結之氣」,肝氣鬱容易「化火」,所以金源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說柴胡「瀉肝火」,氣鬱化火則容易煩躁易怒、心神不安而睡眠不好,加劇情緒的失控,用柴胡養生可以從本質上糾正,所以《日華子本草》說它「除煩」、「安神助眠」。

如果是肝鬱氣滯的人養生可用柴胡與白芍、香附、川芎,適合多種肝氣鬱的人養生;如果肝氣鬱滯而阻滯經絡,「經絡不通則痛」,牽扯肚子、兩肋,可用柴胡與陳皮、合歡花搭檔養生;如果肝鬱化火的人,柴胡多與清肝火的梔子搭檔,如兩者再搭配黃芩、白芍則更佳。

俗話說「肝膽相連」,這句話是源自於中醫文化,肝鬱化火也會影響膽,這一類人嘴裡發苦、不自覺地嘆氣,養生可用柴胡與梔子、佛手、合歡花、白蒺藜;如果肝氣不舒而喜歡發脾氣,經常惱怒而睡眠不好,可用柴胡與梔子、鉤藤、白芍一起養生;如果肝鬱伴有脾胃虛弱的人,養生可用柴胡與白朮、茯苓搭檔。

肝不僅是調節情致,還「主血」,如果是女性朋友肝氣鬱容易發脾氣也會影響經期,柴胡既可以疏解肝鬱又可以通經,這一類人如果量少而有塊狀,養生可用之與香附、紅澤蘭、金鈴炭一起養生;如果量多而經常悶悶不樂,可用柴胡與白芍、三七、黑荊芥養生。

二、用柴胡養生可以使清陽之氣上升。

清陽之氣不能很好的上升多見於中氣下陷的「虛」,然而柴胡本身不能「補益」,所以單用柴胡就不合適,需要它的搭檔來擬補,如果是臟腑的下陷,可用柴胡與升麻、黃芪來提升中氣。

如果是經常吃生冷的食物而脾胃虛弱,脾胃之陽不能升發,可用柴胡與人參、葛根、升麻、羌活一起養生;柴胡與黨參、白朮、黃芪、神曲搭檔適合脾胃虛弱,吃點飯就睏倦的人養生;柴胡與黃芪、桔梗搭檔適合氣陷而氣不夠喘的人養生。

值得一提的是,養生用柴胡以3至10克為度,疏肝解鬱、升清陽之氣適宜用制柴胡,並且量稍小。再就是柴胡的特點是「升散」,所以肝陽上亢的人、肝風內動的人、陰虛火旺的人、氣逆的人不適合用它養生。

柴胡是養生中「清」法中的佼佼者,適合一部分人養生用,合理的養生就是要「清」與「補」相結合,不可以盲目,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才是最好的養生。

相關焦點

  • 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
    故《黃帝內經》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人體的生理活動,包括人體之氣與天地自然之氣的交通,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質的流布代謝,正氣對病邪的抵禦驅逐等,都依賴氣機的升降出入。外界病邪侵入人體以後,人體氣機首先要受到影響。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雖然是諸多臟腑功能的反映,也是由諸多臟腑功能所維持的,但其中肝膽和脾胃的功能尤其重要。
  • 此物本辛溫解表之品,卻又能去腐生肌、調理足陽明胃經氣機
    此物本辛溫解表,卻又能去腐生肌、調理陽明經氣,為「胃家之要藥」。在中草藥裡,有很多「身兼數家之長」的植物。它們廣為大眾所知的,或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具備的功用,卻和人們理解的「常識」大不相同。比如白芷,本來就是一味很有名的辛溫解表藥。在絕大多數本草家與醫家的描述裡,它主要是以發散風寒,尤其最善於主陽明頭痛。
  • 此物「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尤善通鼻竅,譽為「通鼻斷不可缺」
    比如有一物就既利於健康養生,又包含一定的毒性,合理的使用則是「利」,誤食則有「弊」,此物它還是兒時常玩的玩具,養生「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尤其善於通鼻竅,被譽為「通鼻竅斷不可缺」,還祛內外、上下之風溼。這一物就是蒼耳子,是很多人兒時的回憶,古代很早的時候它叫做「枲耳實」,直到唐朝的孫思邈才給取名「蒼耳子」,並沿用至今,此外民間還有牛蝨子、胡蒼子、蒼蒺藜、蒼子等別的叫法。
  • 補中益氣湯略談東垣學術用藥之精妙
    其治療主要是三點:補脾;陷者升之;甘溫除大熱。 需要注意一點,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症狀所寫不全,因金元醫學只為說理而非重在方證對應。 現在常用的方證對應主要來自於醫方考—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懈於言語,惡食便溏(脾氣虛不能克制中宮之溼故便溏,脾氣虛不能勝谷氣故惡食),日漸消瘦(脾主肌肉),此方主之。
  • 詩詞:陰雲疏雨浥輕埃,小徑獨行襟未開,依稀轉角朱光隱
    俞琰有言:「詩學之要,莫先於詠物。」古人詠物,或灼灼寫桃華之鮮,或依依極楊柳之貌,或杲杲為出日之容,或悽悽擬雨雪之狀……無不窮物之情、盡物之態。本期,我們來學習先賢的詠物筆法,寫一首詠物詩。所詠之物:風、花、雪、月任選其一。
  • 常用中藥之最——補血、補脾、提高免疫哪些中藥最有用!
    本品善滲洩水溼,使溼無所聚,痰無由生,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飲停於胃而嘔吐者,多和半夏、生薑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3.脾虛洩瀉。
  • 此外善昇陽而散風寒溼,利於關節、頭面、脾胃,還闢霧瘴,清口氣
    在諸多植物中有一種比較常見,此物可以用於養生,它的特點是善於「昇陽而發散風寒溼,上通巔頂,下達腸胃」,它的這個特點讓它利於關節、頭面、脾胃,還能闢霧瘴、清口氣。此物就是藁本,是傘形科植物藁本的根,在《本草綱目》中進一步解釋為「古人香料用之,呼為藁本香」,在《山海經》中稱它為「藁茇」,在不同地方還有藁板、山蓮、蔚香、微莖、山園荽等叫法。
  • 唐宋傳奇——包拯上疏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韓城七山一水兩分田,山多,礦藏豐富,尤以煤鐵為最。韓城的冶鐵業發展很早,前文已講,在今芝川鎮芝西村以北就發現有西漢時期的冶鐵遺址。至南北朝,更有發展。
  • 兩種植物同種養生之功,善疏通氣血瘀滯,被譽「有星移電閃之能」
    在傳統中醫養生的方法中有很多方式疏通氣虛,比如有一物雖源自兩種不同的植物,但有同樣的養生之功,此物善於疏通氣血的瘀滯,破積聚的諸氣、惡血,又能通行腸胃,被譽為「有星移電閃之能」。其後的《日華子本草》進一步提出「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經,消瘀血,止撲損,下氣血及內損惡血」;《本草經疏》提出「行氣破血散結,是其之所長」;《化義》中更是推崇莪朮的養生之功,說它「破積削堅,有星移電閃之能」。此外《本草正》中提出莪朮「在中焦攻飲食氣滯不消」;《本草匯言》提出「通胃行食」。
  • 中成藥逍遙丸、加味逍遙丸和丹梔逍遙丸,二字之差,作用有何不同
    中成藥逍遙丸、加味逍遙丸和丹梔逍遙丸同屬疏肝健脾類中成藥,均可用於肝氣不舒、肝鬱氣滯、肝脾不調等證候,那麼,這三者又有哪些不同呢?
  • 【他山之玉】文學愛好者 龔升 詩作5首《多彩校園》182
    文學愛好者 龔升 詩作5首淨化靈臺常陶醉不吟一首難入幃龍潤萬物升機趣共竹悅耳蕩心扉提筆凝思落墨念時光薄紙轉流年靜閉眼帘花開落不語亦歡暖無言抬眸燈火望隔岸燦若琉璃映染天遠潤三生清香逸美好一瞬如初見梅花疏瘦恨西風,冰雪何遲不見蹤。
  • 中國的宇宙源起學說:精氣學說|古代哲學的精與氣,究竟所指為何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後由於二氣的互藏相生作用,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二氣交感相錯於天地之間,氤氳和合而化生萬物。
  • 誅仙陣中老子對戰通天教主,一氣化三清,化得是哪「三清」之氣?
    文/曉夢閣主通天教主雖歸為截教教主,但是為了一時之氣,妄動無明,在姜子牙東徵必經的路上用當年鴻鈞老祖在分寶巖分得的先天至寶四口仙劍(誅、戮、絕、陷)擺下了天下第一殺陣——誅仙陣。致使姜子牙所率的西岐大軍不能過之,後有闡教教主元始天尊出面,邀請了老子來破陣。老子對戰通天教主時,動用了玄都紫府絕招妙法——一氣化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