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血之最———當歸
別名:秦歸、雲歸、西當歸、岷當歸。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溼痺痛,跌扑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用於經閉痛經,風溼痺痛,跌扑損傷。
由於當歸對婦女的經、帶、胎、產各種疾病都有治療效果,所以中醫稱當歸為「女科之聖藥」。
補脾之最———山藥
別名:山藥、懷山藥、淮山藥、土薯、山薯、山芋、玉延。
氣味: (根)甘、溫、平、無毒。
藥用價值:
(注意: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山藥的根莖。)
1、心腹虛脹,手足厥逆,不思飲食。用薯蕷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關定。一天服二次。
2、禁口痢。治方同上。
3、小便數多。用薯蕷(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
4、痰風喘急。用生薯蕷(搗爛)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勻,一次飲服。
5、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薯蕷、白朮各一兩,人參七錢半,共研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湯送下。
6、溼熱虛洩。用薯蕷、蒼朮等分,加飯做成丸子米湯送服。
7、腫毒初起。用帶泥的薯蕷、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過,研細敷塗即散。
8、手足凍瘡。有薯蕷一截,磨泥敷上。
根莖入藥,滋養強壯,治脾胃虧虛等,也可作副食品和釀酒原料。
盾葉薯蕷,為薯蕷科植物,根莖橫生,形似生薑,又稱黃姜。以根部入藥。
盾葉薯蕷的根莖主要用於提取薯蕷皂素,薯蕷皂素為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的良好原料。現在國際國內用薯蕷皂素為原料生產60至70種甾體激素藥,廣泛用於治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避孕藥物等方面。
安神之最———棗仁
別名:山棗、酸棗子、別大棗、刺棗。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酸。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養心,安神,斂汗。用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盜汗。
止咳之最———杏仁
別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歸經:肺;脾;大腸經。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下氣開痺。
食物相剋:杏仁不可與小米同食;杏仁不可與黃芪、黃芩、葛根等藥同用。
食療作用:
1、甜杏仁性味甘、辛,苦杏仁性味苦、溫;
2、宣肺止咳,降氣平喘,潤腸通便,殺蟲解毒;
3、主治咳嗽,喘促胸滿,喉痺咽痛,腸燥便秘,蟲毒瘡瘍。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有呼吸系統問題的人更適合;癌症患者以及術後放化療的人適宜食用;
2. 嬰兒慎服,陰虛咳嗽及洩痢便溏者禁服。
利水滲溼之最———茯苓
藥性:甘、淡、平、歸肺、胃、腎經。
藥效:敗毒抗癌、利水化飲、健脾寧心。利水滲溼,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藥用:
1.水腫。本品味甘而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治療水溼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澤瀉、豬苓、白朮、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治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傷寒論》);用於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與滑石、阿膠、澤瀉合用,如豬苓湯(《傷寒論》)。
2.痰飲。本品善滲洩水溼,使溼無所聚,痰無由生,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飲停於胃而嘔吐者,多和半夏、生薑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3.脾虛洩瀉。本品能健脾滲溼而止瀉,尤宜於脾虛溼盛洩瀉,可與山藥、白朮、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 茯苓味甘,善入脾經,能健脾補中,常配以人參、白朮、甘草,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寧心安神。常用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與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若心氣虛,不能藏神,驚恐而不安臥者,常與人參、龍齒、遠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重鎮安神之最———硃砂
別名:丹粟,丹砂,赤丹,汞沙,辰砂。
性味功能:甘,微寒;無毒。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臨床應用:
1.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硃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重能鎮怯。所以硃砂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每與黃連、蓮子心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寧,若心血虛者,可與當歸、生地黃等配伍,如硃砂安神丸;陰血虛者,又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等養心安神藥配伍;驚恐或心氣虛心神不寧者,將本品納入豬心中燉服即可。
2.用於驚風,癲癇。本品重鎮,有鎮驚安神之功。用治高熱神昏、驚厥,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藥物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治小兒急驚風,多與牛黃、全蠍、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品性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內服、外用均效。治療瘡瘍腫毒,多與雄黃、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錠;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多與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注意:本品無毒,不宜大量久服。忌火煅,水飛入藥。不宜過量,久服,以免汞中毒。肝腎病患者慎用。
瀉火之最———黃連
別名:王連,支連,川連,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雅連,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野黃連,鳳尾連
藥用部位:黃連,三角葉黃連,峨嵋野地連或雲南黃連的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燥溼藥
功效主治:瀉火,燥溼,解毒,殺蟲。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溼疹,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浸汁點眼。
用藥忌宜:凡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洩瀉,五更洩瀉慎服。④朱震亨:「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⑤《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洩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洩,行漿後洩瀉;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陰德洩,病名腎洩;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用藥配伍:①《本草經集注》:「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自鮮皮。畏款冬。勝烏頭。」②《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③《蜀本草》:「畏牛膝。」
止血之最———三七
別名:開化三七、人參三七、田七、金不換、盤龍七。
特徵:根的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層細胞。韌皮部散布樹脂道。形成層環常略彎曲。木射線寬廣,木質部導管近形成層處稍多,作徑向排列。薄壁細胞含澱粉粒,並有少數草酸鈣簇晶,射線細胞中澱粉粒尤多。
主要功效:性味歸經: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以根、根狀莖入藥。是名貴中藥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腫止痛,是雲南白藥主要成分,同棵植物的花葉也能入藥,當茶飲。
三七花茶的功效:三七花茶具有食用方便、潤口、止渴等特點,主要功效跟三七相似,主要功效特點是: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三七花可以像喝茶一樣每天喝幾杯,而且它還像普洱茶一樣耐泡!
醫學功能:
(1)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顯著的造血功能;
(2)能加強和改善冠脈微循環,擴三七入藥歷史悠久,作用奇特被歷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故有「金不換」之說法。
三七「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衝心,杖後尤宜服之,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及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
補陽之最———鹿茸
性味:甘鹹、溫。
功用:補精髓,助腎陽,強筋健骨。
主治: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遺精、腰膝痿弱、虛寒帶下及久病虛損等症。
禁忌: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或傷陰動血。陰虛陽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胺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禦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癒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
補陰之最———女貞子
別名:女貞實、冬青子、白蠟樹子、鼠梓子。
性味歸經:苦甘、平。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甘,無毒。」;入肝、腎經。①《本草經疏》:「入足少陰經。」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
功效分類:補虛藥,補陰藥
功效主治:補肝腎,強腰膝。治陰虛內熱,頭暈,目花,耳鳴,腰膝酸軟,鬚髮早白。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洩瀉及陽虛者忌服。《本草經疏》:「當雜保脾胃藥及椒紅溫暖之類同施,不則恐有腹痛作洩之患。」
藥用依據:
1、《本草經疏》: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其主補中者,以其味甘,甘為主化,故能補中也。此藥有變白明目之功,累試輒驗,而《經》文不載,為闕略也。
2、《本草述》:女貞實,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由腎至肺,並以淫精於上下,不獨髭鬚為然也,即廣嗣方中,多用之矣。女貞同固本健陽丸服之,尚有腹疼,則信茲味性果寒也,時珍雲溫,亦不察之甚矣。
3、《本草新編》:女貞實,近人多用之,然其力甚微,可入丸以補虛,不便入湯以滋益。與熟地、枸杞、南燭、麥冬、首烏、旱蓮草、烏芝麻、山藥、桑椹、茄花、杜仲、白朮同用,真變白之神丹也,然亦為丸則驗,不可責其近功。女貞子緩則有功,而速則寡效,故用之速,實不能取勝於一時,而用之緩,實能延生於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4、《癸辛雜識》:女貞之為白蠟,勝國(指元代)以前,略無紀載。
5、《本經逢原》:女貞,性稟純陰,味偏寒滑,脾胃虛人服之,往往減食作瀉。
6、《本經》:以枸骨主治,誤列此味之下,後世謬認女貞有補中安五臟之功,多致誤用,滋患特甚,因表而出之。
7、《重慶草藥》:散氣血,止氣痛。治齁病,咳嗽,白帶。
8、《本經》: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
9、《本草蒙筌》:黑髮黑須,強筋強力,多服補血去風。
10、《綱目》:強陰,健腰膝,明目。
11、《本草經疏》:涼血、益血。
12、《本草正》:養陰氣,平陰火,解煩熱骨蒸,止虛汗,消渴,及淋濁,崩漏,便血,尿血,陰瘡,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淚。
13、《綱目》:除風散血,消腫定痛。治頭目昏痛,諸惡瘡腫,瘍瘡潰爛,久者以水煮,乘熱貼之,頻頻換易,米醋煮亦可。口舌生瘡,舌腫脹出,搗汁含浸吐涎。
14、《貴州民間方藥集》:外敷止因傷出血,消炎消腫,治湯火傷。內服可止咳嗽,止吐血。
15、《本草再新》:養陰益腎,補氣舒肝。治腰腿疼,通經和血。
辛涼之最———薄荷
別名:野薄荷(各地),夜息香、南薄荷(山東),水薄荷(雲南),水益母、接骨草(雲南昆明),土薄荷、魚香草(四川),人丹草,野仁丹草、見腫消(江蘇),蘇薄荷,蕃荷菜等。
性味功效:
薄荷在醫藥上廣泛用於驅風、防腐、消炎、鎮痛、止癢、健胃等藥品中。全草入藥,辛,涼。歸肺、肝經,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鬱和止癢等功效,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癧等症,外用有輕微的止痛作用,用於神經痛等。
日常功效:
1、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常配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
2、用於頭痛目赤,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多配合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蠶、荊芥、防風等同用。
3、用於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蟬蛻、荊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湯;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同用,取其祛風透疹止癢之效。
4、用於肝鬱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解鬱,常配合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
5、此外,本品芳香闢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溼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症,常配藿香、佩蘭、白扁豆等同用。
攻下之最———大黃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溼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