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即1935年5月6日,寇蒂斯75「霍克(Hawk)」戰鬥機原型機首飛成功。
該機配備了可伸縮起落架和封閉座艙,成為美國新一代戰鬥機的代表。並成為首架最高速度突破500千米/小時的飛機,成為美國航空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同樣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普遍的戰鬥機之一。
寇蒂斯75「霍克」的前身就是XP-31(如圖),該機並沒有投產。
沒有武器的寇蒂斯75,發動機上方的機槍口被整流罩所覆蓋。寇蒂斯75「霍克」共生產了1300架,包括原型機共有30個型號。
只有215架在美國陸軍航空隊服役,其餘出口到阿根廷、巴西、秘魯、中國、英國、荷蘭、挪威、法國、印度、伊朗、葡萄牙和泰國。最後一架寇蒂斯75「霍克」是1955年從阿根廷空軍退役的,此時北半球已經飛翔著大批的噴氣式戰鬥機。
美國陸軍航空隊裝備的寇蒂斯75A,編號P-36,圖中的這架P-36隸屬拉斐特中隊。
戰鬥機硬鋁蒙皮被拋光成鏡面,以減少空氣阻力。
P-36戰鬥機的結構圖,採用了全金屬半硬殼結構,蒙皮通過沉頭鉚釘鉚接在框架上,使得機身表面非常光滑。標準武器包括四挺機槍,兩挺裝在發動機上方,兩挺裝在機翼上。不同型號的武器配置有所不同。
英國皇家空軍裝備的寇蒂斯75A-4戰鬥機,配備萊特1820九缸星型發動機,編號為MohawkIV。
法國空軍裝備的寇蒂斯75A-1,配備萊特1830發動機。
萊特1830發動機採用雙排氣缸布局,每排七個氣缸,共十四個氣缸。
這架寇蒂斯75A-1還具有飛行能力,是歐洲航展上的常客。
1940年,德軍將在法國繳獲的44架寇蒂斯75A-1轉交給芬蘭空軍。這架寇蒂斯75A-1配備了六挺機槍,大幅提升了火力。芬蘭飛行員將這些寇蒂斯戰鬥機稱為「Sussu(意為「親愛的」)」,共擊落190架敵機,自身僅損失15架。
簡化後的寇蒂斯75O,專為阿根廷空軍設計廉價出口型,採用了固定起落架。機翼下方安裝了炸彈掛架,因為該機主要充當戰鬥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
寇蒂斯75Q是另一種廉價出口型,主要用戶就是中國,固定式起落架,只安裝兩挺機槍,其中一挺是12.7mm,另一挺為7.62mm。
伊朗空軍的寇蒂斯75A-9,類似英國的A-4,但沒有安裝無線電臺,發動機上方也沒有同步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