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愛聽別人講故事,也喜歡自己讀故事,以前覺得喜歡,就是覺得故事裡面的生活,跟自己的不一樣,有一種奇妙的味道,而這篇伊索寓言小時候讀好玩,長大後再讀只剩下對蚱蜢的佩服!
這篇寓言是毛姆寫的,叫做《螞蟻與蚱蜢》。這故事的寫作目的是讓青年人懂得,在我們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上勤勉總是得到獎賞,而遊手好閒才受到懲罰;這誠然是個有益的教訓。這篇絕妙的寓言(我很抱歉,我現在要講的,客氣一點兒說,是盡人皆知了,但實際情況卻不盡然),講的是螞蟻在夏季終日繁忙為冬天儲備食物,而蚱蜢卻在草葉上,朝著太陽悠然歌唱。冬天來到了,螞蟻舒舒服服,囤流倉滿,而蚱蜢卻沒吃沒喝,腹內空空。它來到螞蟻身邊,乞討一點食物。螞蟻給予的回答就是那句經典性的話:
「你夏天幹什麼去了?」
「實在抱歉,我唱歌了。我白天晚上都唱過去了。」
「你唱歌啦,好哇,那麼你去跳舞吧。」
小時候看這文章,就像喝白開水一樣沒有什麼味道,現在讀,倒是悟出很多的道理啊!
《螞蟻與蚱蜢》證明無論到什麼年齡,人都是有逆反心的。厭惡勤勞但冷酷的螞蟻,同情懶散但瀟灑的蚱蜢,這似乎並非毛姆創見,若依了吾那甚不靠譜的記憶棉麻絲捋回去,吾確乎記得某年曾於一篇文中讀過,伊索自己也是以蚱蜢自詡的。整個夏天對牢太陽輕吟高唱的蚱蜢,具備濃厚藝術家的散漫氣質,而螞蟻縱然孜孜過活,依然是枚追逐物質不知精神的俗物。
貫穿此等偏視誕生的拉姆塞兄弟,當然會迎來與常識北轍南轅的結果:哥哥喬治正直勤勉,或許有些古板,如過冬松鼠積儲松果那樣一門心思的堆攢家什,結果落得為放蕩弟弟擦屁股而日益身心憔悴的地步;弟弟湯姆過著舉債侈靡的不羈生活,極盡能事的玩樂同時也賦予他極具魅力的獨特性格,可惜他最大樂趣的敲詐勒索對象就是好面子的哥哥,甚至到達恬不知恥程度,這樣的混蛋,卻迎來剛訂婚的老富婆一命嗚呼,留給他全副身家「五十萬英鎊,一艘遊艇,兩棟房子」這樣外人看來眼熱出血的富麗結局,喬治憤怒的嘶吼「這不公平」是很雞賊諷刺了,但其中,亦未嘗不含有一絲因果的酸悲。
與其說毛姆小說內核是「世界是混沌的,機遇是偶然的,不存在什麼『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定數」這樣高大上的理念,還不如說就是童年逆反心加持成年後對資本社會憎惡的結果:吾想起吾小時候也幹過類似的事,老師要求讚頌小草的堅韌,吾反而寫了一篇小草經過怒風、澇雨、巖壓等種種極端環境考驗,最終壯烈倒下的反堅韌定能撥開雲霧見青天的作文。現在想想,真對不起那株命運多舛的小草。
畢竟生活不能賭骰子的隨機性。老實人不是錯。人性有弱點也不是錯。
喬治沒錯,湯姆也沒錯,我們覺得他們有對錯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理所當然的輕信了一些別人所謂的正確經驗,深夜食堂有句話說得很有意思,不要小看人生!
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蚱蜢最後餓死在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