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謠言有什麼規律?研究發現5大特徵

2020-08-12 醫護交流

「謠言說得太像真的了」


新冠肺炎疫情下,俄羅斯在街頭散養800頭獅子,以確保人們待在家裡。


能憋氣10秒鐘,說明「你的呼吸系統沒毛病」。


千萬別用5G!它會抑制免疫系統,讓新冠病毒趁虛而入。


——以上內容,耳熟不?嚇人不?但,它們都是謠言。


當地時間2020年4月2日,在英國伯明罕史帕克丘地區,一座移動通訊塔遭到縱火破壞。截至4月中旬,英國利物浦、伯明罕等地多個5G基站和一些提供4G服務的基站(總數逾20個),被燒毀。/Daily Mail


8月10日,《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發布最新研究指出,與新冠大流行一起席捲全球的,還有「信息大流行(infodemic)」。這一概念於2月時,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率先提出。它是指,存在太多真假難辨的信息,使得人們難以找到可信賴的消息源和可靠指導。


研究第一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系教授塞弗·伊斯蘭姆(Saiful Islam)介紹,雖然各國政府、各大社交和網絡平臺耗費巨大精力、防謠止謠,但仍有大量假消息躲過重重封鎖、瘋狂傳播。


「我們以2019年12月31日-2020年4月5日為時間跨度,識別出2311個關於病毒和疫情的假消息。」他說。



二千餘條假消息呈現五大特徵


研究團隊包括社會學家、醫生、流行病學家和傳播學者。來自孟加拉國、日本、泰國、澳大利亞。


塞弗·伊斯蘭姆介紹,團隊以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為關鍵詞,在社交媒體「推特」「臉書」,及網絡新聞中,廣泛撒網。最終匯總信源來自87個國家/地區、涉及25種語言。


分析顯示,被篩選出的2000餘條「假消息」,具有5大特徵。


第一,假消息數量、傳播範圍,和疫情嚴峻性成正比。


第一波假信息出現於2020年1月21日-2月13日。第二波浮現於2月14日-3月7日,傳播範圍甚於此前。第三波假信息發生在3月8日-3月31日,於3月中旬達到頂峰。「從報告數量看,第三波假消息數量最多、傳播範圍最廣。此時,疫情亦在全球多點暴發。」研究人員解釋。


第二,假信息第一名:謠言(達2049條,佔總數89%)。


另,約7.8%的假消息屬於陰謀論。有3.5%是疾病汙名化,如因為族裔、感染史、密切接觸史等,而誘發歧視。


研究發現,疾病汙名化有「時間窗」,主要發生在2月。3月後,隨著全球感染加劇、感染人數陡增,汙名化逐漸消失。


上圖橫軸為時間,縱軸為新冠肺炎相關的謠言、陰謀論、疾病汙名化信息數量。/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第三,無論性質如何,假消息內容分6類。


1.疾病定義、傳播率和死亡率(佔總數24%):典型的虛假內容包括,新冠病毒毒株是狂犬病毒的「變異體」;新冠病毒會通過網絡信號傳播。


2.防疫措施(21%):4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及注射消毒劑、漂白劑。18小時內,「喝消毒劑能防新冠」被廣泛傳播。至少30人致電紐約市毒物控制局,稱自己喝後很不舒服。而在2019年同期,該部門接到的「中毒諮詢」,無一例與口服消毒劑相關。


3.治療方案和治癒情況(19%):在印度,有人組團喝牛尿、洗牛糞澡,聲稱能治癒新冠。到了印尼,傳言稱「穿烤得暖烘烘的襪子,生吞芥末,在胸部抹鵝油」,有神效。


4.疾病起源(15%)。


5.與疾病汙名化相關的暴力事件(1%)。


6.其他(20%)。


第四,陰謀論「沒一句真話」。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2276條文字信息,發現和陰謀論相關的假消息,錯誤率最高,「是徹頭徹尾的假話」。這類假消息最讓人憤怒。比如,暗示病毒是人為設計的,刻意挑起民眾情緒。


而謠言相關假消息,多是真假摻半的「雜交產物」。


第五,「信息大流行」分布廣。


在印度、美國、中國、西班牙、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等地,假消息流傳較廣。


和新冠肺炎相關的謠言、陰謀論、疾病汙名化的信息地理分布。顏色越深,說明此類假消息越多。/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為什麼人們更相信謠言?


「每每有疾病大流行,都是虛假信息泛濫時。」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以愛滋病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系列爆炸式新聞甚囂塵上。包括愛滋病病毒是實驗室製造的、愛滋病檢測不可靠,喝羊奶能治癒。


BBC稱,有些看似無害、試試也無妨的說法,卻會誘使人出現虛假的安全感,從而削弱科學防疫策略的可信度。比如,「喝高濃度酒精防新冠」這一謠傳,在伊朗被廣泛傳播。由此造成該國5900多例酒精中毒住院病例、800例死亡和60例失明。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相信假消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內爾·詹森(Neil Johnson)教授和研究團隊,以近1億「臉書」用戶為研究對象,希望找到答案。


這些受試者遍布全球,曾圍繞各類疫苗接種問題,發表過言論。研究團隊按照其發言內容,將之分為3組:1.擁護疫苗接種的人群;2.反對疫苗接種的人群;3.不確定人群。


研究團隊有2個發現:第一,反疫苗接種的人群少,但在社交媒體更活躍。在「臉書」上,由這些人創建的討論組,是擁護疫苗接種人群的3倍。


這意味著,那些不確定是否要接種、上網想找答案的人,看到負面言論的機率更高。從而,他們易被裹挾進反疫苗討論組,然後被洗腦。


長此以往,反疫苗的討論群人數越來越多。即使那些擁護疫苗接種的人與之對抗,也會「寡不敵眾」。


第二,反疫苗接種者「更健談」。他們分享的內容,信息量更大、角度多變。這有助於吸引更多搖擺不定者。與之相對的是,擁護疫苗接種的人群正直且客觀。他們往往重複分享單一主題內容,即疫苗接種的好處和公共衛生效益。這很難持續引起關注。


此外,BBC援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心理學講師埃琳·紐曼(Eryn Newman)的研究稱,人們接收、處理信息的方式,也是造成假消息更易被相信的原因之一。「多數人依靠直覺,來判斷信息是否真實。而假消息寫作會使用一些簡單技巧,如文字配圖,使用描述性語言或講個人故事,提供足夠多的細節讓你想起某個熟悉的醫院、地點。如此一來,大腦處理信息更流暢。這會阻礙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核實消息真實性。當思想流暢,人就會跟著點頭。」


2020年7月1日,人們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外,抗議新冠疫苗在當地開展臨床研究。抗議者稱,有「新聞」顯示,該臨床研究非常危險,南非民眾不能當「小白鼠」。/Gallo Images


阻斷謠言:想清楚再轉


6月《自然》雜誌發文稱,普通民眾要想規避假消息,是有法可循的。


比如,懷疑那些來源含糊不清的信息。「我有個醫生朋友說」「某科學家稱」,這樣的描述都值得懷疑。


另外,查清事實再轉發。


「許多人分享信息時,會加一條『免責聲明』,諸如『未核實,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自己看吧』。他們認為,讀者會自我鑑別假消息。事實上,現代社會信息爆炸,人們只管接受、不去辨別。」BBC報導。


3月,網際網路數據諮詢中心GlobalWebIndex對13個國家進行調查,發現疫情下,67%受訪者每天查看新聞報導的次數,明顯增加。而有研究顯示,假消息被看到的次數越多,越可能被認為屬實——即使最初曾持有懷疑態度。


英國牛津大學健康社會學家薩曼莎·范德斯洛特(Samantha Vanderslott)告訴《自然》雜誌,科學家們應該走在防假第一線。「分享你的工作和專業知識,並與公眾互動,應成為現代科學家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確實會佔用你大量時間,但它也能提高你的專業形象。」


正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只有智者打破緘默,謠言才會被趕下輿論高地。

參考資料:

1.COVID-19 has fueled more than 2,000 rumor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Live Science

2.COVID-19–Related Infodemic and Its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A Global Social Media 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0 August 2020. doi.org/10.4269/ajtmh.20-0812

3.14 coronavirus myths busted by science. Live Science

4.How the 『Plandemic』 video hoax went viral. The Verge

5.Coronavirus misinformation, and how scientists can help to fight it. Nature


來源:醫學界

作者:燕小六

相關焦點

  • 盤點疫情謠言七宗「最」 這些規律你發現了嗎?
    >謠言關鍵詞某地出現確診病例、某地有人從北京回來確診、某地有人被北京確診病例傳染、某醫院有確診患者、某企業有員工感染……謠言模板:地點+人數+確診此類謠言造謠成本極低,只要代入地點、人數,配合確診、核酸檢測陽性等關鍵詞,一條疫情謠言就編造完成。
  • 盤點疫情謠言七宗「最」 這些規律你發現了嗎?
    某地有人從北京回來確診、某地有人被北京確診病例傳染、某醫院有確診患者、某企業有員工感染……謠言模板:地點+人數+確診此類謠言造謠成本極低,只要代入地點、人數,配合確診、核酸檢測陽性等關鍵詞,一條疫情謠言就編造完成。
  • 研究發現:有關新冠病毒謠言導致成百上千人死亡
    據智利《第三版時報》網站8月18日報導,在8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關於新冠病毒的假新聞和陰謀論導致成百上千人死亡。報導摘編如下:上周末,有約2000人聚集在馬德裡抗議因新冠大流行而實施的在公共場所強制戴口罩的措施。
  • 北京發現疫情病毒來源,英國也有新發現:新冠病毒影響腦力認知?
    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們帶了大半年的口罩,還好疫情在中國控制還算平穩,不過前段時間北京還是出了一些亂子。,英國也有新發現,而且這一研究結果還頗為嚇人,當然真實性還有待檢驗。的態度,畢竟這是新型的病毒,誰也不知道會有什麼負影響。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兩種基因序列有八成相似、命名又幾乎相同的病毒卻給世界帶來了極為不同的影響。為什麼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如此之強?新冠病毒相比SARS病毒究竟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從疫情暴發之初就是各國科學家所特別關注的,但解答這些問題卻並不容易。
  • 美國新冠疫情「新階段」有何特徵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9日上午,美國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5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6萬例;確診病例從400萬例飆升至500萬例僅耗時17天。美國流行病學家認為,美國當前處於應對新冠疫情的「新階段」,疫情正在「極其廣泛地蔓延」。
  • 新冠病毒是人造病毒的洩漏?新謠言錯在哪裡?
    科學家在嚴苛的安全條件下研究的結果,是為了證明野生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很有可能積累突變而再次獲得感染人類的能力。諷刺的是,這項本應受到足夠重視的研究不僅沒能阻止新的疫情,反而在新疫情中被陰謀論者曲解為「洩露病毒」的元兇。
  • 47條關於新冠病毒的謠言與常識乾貨
    新冠病毒的肆虐,讓每一個人都小心翼翼。但是,疫情期間不斷出現的各種謠言也開始擾亂視聽,既有顛覆常識、毀三觀的個案,也有博眼球、騙流量的情況,更有藉機推銷產品的例子。無論是什麼性質,謠言傷害的始終是普通老百姓。《消費者報導》特別為大家整理出36條關於新冠病毒的熱點謠言以及11條必備的常識乾貨,讓你安穩渡過抗疫期。
  • 第一例新冠來自於病毒研究所,謠言?
    從此次疫情開始,我們身邊就充滿了各種有關疫情進展的信息,其中不乏很多容易引起群眾恐慌的不實信息,俗稱謠言。下面我們來看看最新謠言和闢謠信息。第一例新冠來自於謠言近日有傳言說,首個新冠肺炎患者是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員,武漢病毒研究所發布陳全姣聲明稱:「關於今日網絡上出現以我名義發布的所謂舉報言論,在此我鄭重聲明:我從未發布任何相關舉報信息,對冒用本人身份捏造舉報信息的行為表示極大憤慨。我將依法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 病毒起源新發現!中國團隊研究"粉碎"美政客謠言
    5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動物園研究學者共同發表論文,研究內容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是穿山甲-CoV樣病毒與蝙蝠-CoV-RaTG13樣病毒重組的&34;。這一研究徹底打破相關&34;謠言,再次強調新冠病毒來自於自然界,而並非人造。
  • 英國民眾:讀「法輪功」新冠疫情謠言報紙令人毛骨悚然
    核心提示:近期,「法輪功」邪教不斷向英國多地居民信箱中投遞散布新冠疫情謠言報紙,造成當地居民普遍不滿。 一位居民擔心報上的內容會導致某些人因新冠病毒疫情的暴發怪罪並傷害華裔和東亞裔。 不過大紀元時報發言人在一份冗長的聲明中稱,他們「是在真正地為中國及整個亞洲人民伸張正義」。
  • 新冠肺炎疫情中關於中國的16個謠言和真相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420-7/fulltext謠言5:中國長時間隱瞞新冠疫情爆發真相,才導致全球疫情爆發。
  • 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病毒源頭有了最新結論
    如果是人最有可能是兩類,一類是在市場工作的人員,5月底、6月初曾經去過流行區,感染新冠病毒後症狀不典型或是無症狀感染者,復工復產後回到市場工作,引起市場汙染,造成人和人之間的傳播;一類是來自有輸入病例流行區的人到新發地購物,都有可能汙染環境,造成工作人員感染傳播。
  • 新冠病毒謠言多,維基百科嚴加審查
    據英國《連線》雜誌報導,在過去幾周時間裡,維基百科英文版見證了至少6篇與這次疫情有關的文章。自1月初以來,已經有超過1800萬人閱讀了這些條目。還有無數人查閱與新冠病毒間接相關的文章,比如非典(SARS)、武漢、「吃蝙蝠」等。
  • 華中大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
    ,這一研究是在前期總結武漢市公共衛生幹預措施與疫情流行趨勢關聯性的論文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數學模型評估了防控效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  記者25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研究考慮了人口流動和幹預強度在不同階段的變化,提出了新的動力學模型,對武漢市截至3月8日的疫情流行曲線進行擬合及參數估計。通過模型比較,研究估計武漢採取的集中隔離「四類人」等系列幹預措施降低了69.6%的感染。  新的模型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具有兩大特徵:高傳染性和高隱蔽性。
  • 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病毒源頭有了最新結論,原來是……
    如果是人最有可能是兩類,一類是在市場工作的人員,5月底、6月初曾經去過流行區,感染新冠病毒後症狀不典型或是無症狀感染者,復工復產後回到市場工作,引起市場汙染,造成人和人之間的傳播;一類是來自有輸入病例流行區的人到新發地購物,都有可能汙染環境,造成工作人員感染傳播。
  • 破500萬 美國新冠疫情「新階段」有何特徵
    確診病例增速有放緩跡象,死亡病例持續增加,病毒傳播範圍廣,年輕群體感染率上升,是近期美國疫情的一些新特徵。但疫情仍處於高位平臺期,防控仍困難重重。這是7月8日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前拍攝的「戴」口罩的石獅子。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不僅如此,其中一張為「四川成都新冠確診患者、20歲女子趙某身穿白色上衣,坐在車內」的照片(實際上並非確診患者趙某),被廣泛發布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布該照片時都配以了調侃或侮辱性質的評論。 自郫都區有確診病例以後,一時間網絡上「成都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不排除實施封城」、「成都確診女孩朋友圈截圖」等謠言四起,使得本就因為疫情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們,更加恐慌焦慮。
  • Nature: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偽科學謠言的傳播
    在新冠爆發的今天,這樣的錯誤觀點,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5月13號的 Nature 論文「支持與反對疫苗觀點的線上競爭」,從觀點傳播動力學的角度,系統性地討論在社交媒體上,科學與謠言在傳播過程中,會呈現出哪些不同的特徵。該文的研究套路值得借鑑,研究得出的結論,不只適用於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也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 2020年朋友圈十大謠言:包括蚊蠅可以傳播新冠病毒等
    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日前,微信官方對外公布了2020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包括大蒜水、白酒可以殺滅新型冠狀病毒以及蚊蠅可以傳播新冠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