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曾有三次直接軍事衝突,第二次中國險遭核武器攻擊!

2021-01-15 飛花逐月大帝

曾經強大的超級大國蘇聯早已經灰飛煙滅,但你知道蘇聯和中國發生過多少次武裝衝突嗎?那些衝突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進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蘇聯建立以後,和中國發生過三次直接軍事衝突,第一次是發生在1929年7月的歷史上著名的中東路事件。

中東鐵路

東北軍的張學良以武力強行收回了當時為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在威脅無果的情況下,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於當年9月至11月對東北軍發動了進攻。

中東路事件歷時5個月之久,雙方動用的一線兵力超過20萬,其中蘇軍八萬餘人,使用了重炮、坦克、飛機和軍艦等重型裝備。這場戰爭由於雙方力量懸殊比較大,最後以東北軍失敗和談而告終,此戰導致黑瞎子島被蘇聯強佔,中東路事件也成為中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衝突,其規模和持續時間遠遠超過1969年的珍寶島衝突。

兵員方面,東北軍損失很大,失去了兩個成建制的旅,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蘇軍被擊斃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

中東路事件中,張學良視察部隊

中東路事件雖然東北軍失敗了,但在當時國力羸弱的情況下,這樣敢於直擊遠遠強大於中國的蘇俄軍隊,勇氣和精神絕對是值得稱讚的,這也是張學良一生中的閃光點之一。

從中東路事件結果來看,後來蘇軍能夠碾壓日本關東軍也就可以理解了,日本不服氣也不行。

在說中蘇之間第二次武裝衝突之前,先簡單談談第三次武裝衝突,那就是發生在1969年8月13日的鐵列克提戰鬥,在蘇軍的突然襲擊下,我方的主陣地(無名高地,後改為「忠勇山」)人員幾乎全部陣亡,28人犧牲,包括3名記者。蘇軍僅付出2人陣亡,10人受傷的代價。

這場戰鬥我們損失嚴重,直到後來上來一個團的兵力,蘇軍才被迫從

無名高地撤退,這個地方就一直被我方控制。蘇聯解體後,對面變成了哈薩克斯坦,雙方也解決了邊境劃界問題,此次衝突的地方也歸屬中國。

為什麼先說第三次呢?這裡面是有原因的。有人說這是蘇軍對珍寶島之戰失敗的報復,包括官方,但也有人說並不是,而是中蘇之間另外一場幾乎沒有報導的巴音布魯克68年路的衝突,因為蘇方完敗而導致的報復行動。但無論是那場戰鬥,第三次衝突都是因為蘇方失敗,我軍勝利,蘇軍要找回面子。

現在回到重點,中蘇之間第二次直接武裝衝突,就是發生在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當年的3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共發生了三次戰鬥,最後以中國軍隊的勝利而告終,但也險些導致蘇聯對中國發動核武器襲擊,中國在被核毀滅的邊緣轉了一圈,其過程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的驚險駭人。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蘇在經歷了一段蜜月期以後,由於蘇聯極力幹涉中國的內政,導致兩國的關係急劇惡化,一方面蘇聯撤出了援助中國的專家,另一方面加緊了對中國的圍堵和邊境侵擾,尤其是不斷入侵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地區。據統計,在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蘇聯邊防軍先後16次侵入該島,幹涉中國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產活動,阻止中國邊防部隊執行正常巡邏勤務,打傷中國邊民和邊防戰士多人。

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侵入珍寶島,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打死打傷6人。中國邊防部隊被迫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15日,蘇聯邊防軍3次出動向守衛珍寶島的中國邊防分隊發起猛烈進攻,並用多種火炮轟擊中國境內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激戰近9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挫敗了進攻。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寶島。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並繳獲T62坦克一輛。

在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邊防軍犧牲71人,斃傷蘇軍230餘人,蘇方被毀坦克、裝甲車17輛,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數字,蘇軍死58人,傷94人。其中包括被擊斃的蘇聯邊防總隊長列昂諾夫上校、楊辛中校。

珍寶島衝突,蘇軍損失很大,感覺吃了大虧的蘇聯,當然不肯善罷甘休,他們策劃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危險動作,我們看看蘇聯方面的反應與應對措施。

在珍寶島事件發生之前,蘇聯在中蘇邊境上部署了12個師,總兵力不到20萬人,在蒙古境內蘇聯只駐紮了2000多人。中國此時駐紮邊境的比蘇聯多一點,但也僅有14個師。

蘇聯遠東部隊

珍寶島事件發生後,蘇軍在邊境地區的兵力部署和策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邊境地區增兵。在中蒙古邊境地區,蘇軍由原來的2000人增加到了12個師,中蘇邊境的東西段也增加到了43個師,除此之外蘇聯的空軍與防空軍也在中蘇邊境大量部署,並且建立了33座飛彈基地,部署空軍飛機3400餘架,海軍艦艇800餘艘,據統計當時一共部署了79個師,由1964年的70萬人增加為114萬人。

在部署兵力的同時,蘇軍不斷進行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1969年6月,曾在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亞、後貝加爾和遠東等4個軍區的範圍內進行方面軍規模的演習,炫耀武力,進行侵華戰爭準備。

崔可夫

另一方面,也是最危險的,蘇軍高層的強硬派甚至叫囂要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瘋狂計劃,這裡面包括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他們妄想著主張使用核武器「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為此,蘇軍準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飛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說,蘇聯敢對中國丟核武器嗎?中國不是已經有核武器嗎?就不怕中國的核反擊嗎?按照毛子的一貫秉性,在看到美國在日本投的兩顆原子彈巨大的殺傷力以後,他是很有可能冒這個險的,對中國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因為中國已經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了。

至於核反擊,那個時候中國運載核武器的手段還很弱,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根本就談不上,所以這方面蘇聯是有點肆無忌憚的,根本不擔心中國的核反擊。要知道,1965年中國成功試爆一顆由東風3地對地飛彈發射的核彈,射程才1500公裡;在1966年10月27日,中國用中程彈道飛彈攜帶當量為2萬~2.5萬噸的原子彈,從數百千米外的雙城子發射到羅布泊的一次實彈實戰性原子彈爆炸。這說明,我們也具備了一定的核反擊能力,但和蘇聯比起來還是有很大不足的,蘇聯對這個也未必看到眼裡。 

鑑於中國實際核反擊能力的不足,面對蘇聯赤裸裸的核威脅,中國感到到了極大的危機。當年9月份,全軍進入了緊急戰備狀態,隨時準備迎擊蘇軍的大規模進攻和可能的核武器攻擊。年紀稍長的人,估計腦子裡還有一些印象,比如那個時候放映電影前,都會加演一些紀錄片之類的,其中就有如何防止原子彈傷害的內容,這些都是當時局勢之嚴峻的反映。

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

所以,當時的背景下,就產生了兩個猜想。

一、蘇聯會不會針對對中國進行核武器攻擊?

二、如果蘇聯大規模進攻中國,我們能扛得住嗎?蘇聯能贏嗎?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看看當時的情況。1969年的時候,世界上真正拿得出手的核大國也就是蘇美兩國,他們都有毀滅世界的能力,其他的幾個核武器擁有國比如英法中並不具備這種大規模的毀滅與反擊能力。

所以,蘇聯如果要想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那他就得聽聽美國的意見了,萬一美國不同意,會不會因此爆發世界性的核戰爭?如果是這樣,那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就發生了後面的一幕。

1969年8月20日,老資格的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就奉命在華盛頓緊急約見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報了蘇聯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並徵求美方的意見。

蘇聯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他們認為,經過韓戰,中美兩國可以說是死對頭,如果蘇聯動手,不說讓美國站在蘇聯一邊了,最起碼也要讓美國保持中立,這樣蘇聯就好下手對付中國了。

尼克森總統

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到了白宮,這個時候尼克森已經有點急不可耐了。基辛格告訴尼克森,蘇聯人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他們想用核飛彈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的威脅,多勃雷寧來徵求美國的意見。   

「我們能夠毀滅世界,可是他們卻敢於毀滅世界。」,這就是美國和蘇聯的差別,基於這種認識,尼克森在同他的高級官員進行緊急磋商後,認為西方國家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中國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全面報復。到時,核汙染會直接威脅駐亞洲25萬美軍的安危,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這個世界誰也無法倖免。

美國認為,一是只要美國反對,蘇聯就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二是應設法將蘇聯意圖儘早通知中國,但做到這一點很難,美中30年來積怨甚深,直接告訴中國,他們非但不會相信,反而會以為我們在玩弄什麼花招。最後決定「讓一家不太顯眼的報紙把這個消息捅出去,美國無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無法怪罪我們。」

1969年8月28日,美國小報《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文中說:「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飛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飛彈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則消息立即震驚了全世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勃列日涅夫氣得發瘋。中國當然更不會像基辛格所說的「但願中共領導看到了這則消息,千萬不要隨後扔掉」。毛澤東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後說:「不就是要打核大戰嘛!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同時果斷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全國很快進入了「要準備打仗」的臨戰態勢,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國民經濟開始轉向臨戰狀態,大批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叄線,實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開挖地下工事。

蘇聯人一看中國有了準備,美國人又立場不明,實在是心裡沒底,雖然兩國已進入戰爭邊緣,但畢竟還沒有爆發,於是蘇聯就有了緩和的姿態。當然,蘇聯的主要戰略對手是美國、戰略重點在歐洲、難免在襲擊中國後遭報復,這些都是蘇聯人想緩和局勢的理由。於是就有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借赴越南弔唁胡志明之機,提出在回國途中途經北京,同中國總理會談。

1969年9月11日,雙方在機場進行了叄個半小時的會談。這次會談表明中蘇關係略有緩和,但危機依舊。柯西金回國後,蘇聯又改變了態度,趨於強硬,反映蘇領導層內對華政策不一致,勃列日涅夫等人反對柯西金緩和對華政策的意見,繼續對中國保持高壓政策。   

9月16日,倫敦《星期六郵報》登載了蘇聯自由撰稿記者、實為克格勃新聞代言人的維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稱「蘇聯可能會對中國新疆羅布泊基地進行空中襲擊」。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陰雲又一次籠罩中華大地。美國明白,維克多的文章是對美國的一個試探!更是對中國的示警。  

面對蘇軍的核威脅,我國在進行一系列的外交與軍事準備的同時,與1969年9月23日和29日,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周年前夕,中國先後進行了當量為2萬~2.5萬噸當量的地下原子彈裂變爆炸和轟炸機空投的當量約300萬噸的氫彈熱核爆炸。這兩次核爆試驗,向蘇聯和世界發出了強烈的信號,膽敢對中國進行核攻擊,我們是有反擊能力的。美聯社就中國的這兩次試驗播發的一篇評論頗具代表性,「中國最近進行的兩次核試驗,不是為了獲取某項成果,而是臨戰前的一種檢測手段」。

中國氫彈爆炸

當然,我們的氫彈試驗是由強5強擊機空中投放成功試爆的,應該說是有實戰能力的,但在實際戰爭中能否突破蘇軍的防空系統,還是未知數,當然不但我們不知道,蘇軍一樣不敢打包票。

至此,中國的核武器體系已經基本成型,有了足以對蘇聯進行核反擊的能力。

蘇聯在對實驗評估後認為如果使用原子彈攻擊,蘇聯將在中國發動的核反擊中同樣遭受難以承受的巨大傷害。

針對美國向中國示警的好意,在這次核試驗後,中國表示,如果蘇聯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中國將同時向美蘇開戰,還會使用核武器轟炸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基地,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敢對中國發動核襲擊,大家就都別活了,誰也跑不了,都別想置身事外。

當時我們的策略或者說計謀就是,將我國的野戰部隊和武裝民兵,全部集結於中蘇、中蒙邊境一帶。一旦蘇聯動用核武器,那麼,我們數以百萬計的野戰軍便快速衝進蘇聯境內,全線進攻蘇聯,與蘇聯人攪在一起。隨後,地方獨立武裝和各地民兵也要跟進,武裝佔領蘇聯國土,來個全民「大搬家」,在蘇聯安家落戶,繁衍生息……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蘇聯用原子彈攻擊中國,中國的環境當然就不再適合居住了,所以就搬到蘇聯去住,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針對這個問題,毛主席說,我就不相信他勃列日涅夫是個瘋子,敢把原子彈投在自己的國土上!

那麼我們的核武器不投蘇聯境內,那要它幹嘛呢?當然有用。毛主席講,我們的那些核武器,可以全部投到包圍我們的美軍基地上去!在我們周圍,現在駐紮著近24萬的美國軍人,我們正好可以趁機徹底地消滅他們,免得他們在我進入蘇聯之後,背後捅我一刀。因此,假如蘇聯對我動用核武,我們就對美國動用核武。即使美國進行核反擊也不怕,我們還可以到美國去過日子嘛!

中國的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蘇聯和美國人耳朵裡。一方面令蘇聯人大驚失色,另一方面也為美國名正言順的公開介入其中提供了藉口。心有靈犀的美國立刻警告蘇聯,只要有一個核武器在蘇聯國境之外使用,美國就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蘇聯所有城市都將處於美國核武器的打擊範圍之內。

美國人具體採取了三個措施,一是立即恢復了已經中斷兩年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談揀起來,於是就出現了斯託塞爾尾追中國駐波大使的戲劇性事件。二是利用齊奧塞斯庫和葉海亞與中國的親密關係,頻頻傳遞我們期望和解的誠意。三是為了遠水解近渴立竿見影,美國亮出了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中尚保留未及動用的一張牌──「用蘇聯已被破譯的密碼,發出向蘇聯本土134個城市、軍事要點、交通樞紐、重工業基地進行準備核打擊的總統指令。」

1969年10月15日晚7時許,蘇聯已經得到了中國全面進入戰備狀態以及美國將介入衝突的確切消息。

勃列日涅夫

針對美國方面提出的警告和針對措施,勃列日涅夫憤怒地喊道「美國出賣了我們」。他們確實沒想到,和中國有深仇大恨的美國,在這個時候居然站在中國一邊,不氣急敗壞才怪。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1969年10月20日,中蘇邊界談判在北京舉行,由珍寶島事件引發的緊張對峙局勢開始緩和。20世紀中國的最後一次迫在眉睫的核危機隨之灰飛煙滅,蘇聯人再也不敢拿核武器來威脅中國了。

因為我們的正確策略,因為美國的堅定幹預,中國,躲過了一場生死劫,世界,也躲過了可能引發的核浩劫,人類的命運也能繼續按照固有的規律前行。

說完了驚心動魄的第一個問題,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如果蘇聯大規模進攻中國,我們能扛得住嗎?蘇聯能贏嗎?

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兩國兵力部署,當時蘇軍的總兵力有340多萬人,但由於蘇聯還受北約與日本的制約,面對虎視眈眈的歐洲方面,蘇聯人還真拿不出來更多的軍隊,實際能進攻中國的也就只有前面說的114萬人。再看看中國的情況,中國當時的常備軍在500萬以上,兵力方面是中國領先。

雙方在差距在武器裝備方面,相對蘇軍,除了火炮和空軍方面我們和蘇軍有點旗鼓相當外,其它方面蘇軍要領先的很多,基本是機械化部隊。當時蘇聯甚至制定好了閃擊戰的方案,依託蒙古地區的草原,迅速向中國華北腹地推進。

在兵員素質與士氣方面,還是蘇軍佔優。當時中國正是特殊歷史時期,軍隊早亂了套,軍事訓練也不足,人員素質比較低。當時就有將領表示,如果蘇軍進攻,面對蘇軍浩浩蕩蕩的鋼鐵洪流,我們只能抵擋48個小時。

但因為中國的戰略縱深很廣,長驅直入的蘇軍也僅僅只能佔領北方地區,後續的推進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戰線太長了,蘇軍將會陷入戰爭泥潭。

蘇軍在阿富汗戰場的經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中國比阿富汗不知道強多少倍,而且中國還是遊擊戰與運動戰的專家,加上全民動員,蘇聯人也並不能得到多大的實際利益。

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絕對不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蘇聯在陷入中國泥沼的同時,在歐洲方面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曾將有人將當時蘇聯和中國的情況做了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蘇聯可以說是個武力值為90的壯漢,而中國是個武力值只有70的胖子,你可能打敗他,但是打不死,最後可能會被翻盤。

在這種情況下,進攻中國與否,蘇聯人會掂量的清清楚楚的,所以,和平談判就是唯一的出路了。

後來,藉此事件,中美之間也逐漸走上了接觸與建交之路。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走向未來,願我們的未來沒有戰爭!

相關焦點

  • 謹防美政客低當量核武器攻擊我南海諸島的五點建議
    昨天(7月28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近來,蓬佩奧多次在南海問題上發表攻擊、抹黑中國的言論。我們不禁要問,美方一些政客是否正試圖在南海挑起事端?這也說明,國家層面對美國在南海進行軍事行動有了充分的估計。從秦安戰略智庫的角度,我們提出幾點建議。
  • 韓戰期間,美國曾6次計劃使用核武器,為何最後一直沒敢實施
    今年是韓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朝鮮戰場的風雲變化,時刻關係到中國的安全。為了確保祖國安全,志願軍踏上了異國他鄉的戰場。戰爭期間,核戰爭無時不刻不籠罩在我國的上空。根據美國有關資料記載,美國曾6次想要使用核武器,但為什麼後來都沒有使用呢?
  • 中蘇交惡蘇聯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蘇聯說:這會讓美國栽跟頭
    冷戰下的自強 1945年8月,隨著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隨之結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併結束的,還有原有的國際秩序。 其實早在20世紀初期,原本的國際秩序,就已經面臨挑戰。當時,大英帝國和法國佔據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殖民地,是主導世界的超級大國。
  • 曾被我國核武器轟炸45次,被稱「生命禁區」的羅布泊,如今怎樣了
    國民政府曾下令塔裡木河改道,與此同時增加耕地用水、修建水庫截水、掘堤引水、建泵站抽水這些推動生產所需要進行的步驟不加規劃的發生在塔裡木河身上。失去了水源,羅布泊這片綠洲就此乾涸了。但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僅僅只有自然的變遷,由於四周空曠無人,遍地黃沙,羅布泊地區被用於我國核武器的研究和試驗。
  • 美國絕密檔案披露觸目驚心內幕:甘迺迪政府曾試圖摧毀中國核計劃
    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直接方案包括:A、由國民黨軍隊實行滲透、破壞和發動對大陸的進攻;B、實施海上封鎖;C、南朝鮮進攻北朝鮮,以對中國邊界施加壓力;D、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常規武器的空中打擊;E、使用戰術核武器有選擇地打擊中國的目標。儘管軍人們秉承最高方面的意志提出了這個報告,但他們不是沒有擔心。
  • 中蘇交惡時期,為什麼蘇聯還支持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呢?
    至於當時為什麼蘇聯會給中國投同意票,其實都是有很多利益和無奈。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一:中蘇交惡,美國示好 在珍寶島事件上,中蘇都發生了武裝衝突,甚至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威脅到:對我國使用核武器。可見雙方衝突已經到了一種不可調節的時刻。 在這時候,美國則是選擇了與中國接近,改善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並且在1971年7月9日美國總統尼克森的顧問基辛格都秘密訪問中國,在次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都訪華了。
  • 如果中國遭受核武器攻擊,普通百姓怎麼保命?專家:躲地鐵站裡!
    眾所周知,人類文明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在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一直都是數一數二的,並且那個時候世界也還算比較和平,就算是打仗,武器對士兵的殺傷力也不是那麼大。但現在不同了,各國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後,手中的武器一個比一個威力大,從上世紀初期到中期,中國經歷了一段十分黑暗艱難的抗戰時光,但其實並不止中國,其他很多國家都在經歷著非常殘酷的戰爭,而那個年代威力最大的武器要數原子彈了。自從原子彈被發明出來之後,戰爭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常還會將原子彈作為國家最終的底牌,代表著該國的軍事威懾力。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問題上,究竟中蘇之間有什麼分歧?蘇聯對此是否持反對態度?是怎樣反對的?毛澤東對蘇聯的態度作何反應?這種反應與中蘇走向分裂又有什麼直接關係?對於這些問題,目前還缺乏比較詳細和深入的研究。
  • 秦安戰略:出現極其危險的信號:瘋狂+核武器,正考驗人類社會的應急...
    查了查,這位將軍是美國前空軍三號人物、軍事分析及網絡戰爭專家麥金納尼中將。他在之前就表示,2020年大選舞弊是政變,參與者犯下了叛國罪。商討如何防範川普發動軍事敵對行動。一旦宣布,這將是眾議院第二次公布彈劾川普的草案。目前,民主黨彈劾川普的呼聲很高,但拜登沒有發聲,畢竟川普有7380萬選票,做好和解是一個大事情。再說時間也有點來不及。
  • 2034:第三次世界大戰
    倘若現在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戰場最有可能設在亞洲,交戰雙方將是世界霸主美國及其挑戰者中國。好消息是,中國現在——以及未來可見的範圍內——還不希望開戰,因為北京方面十分清楚,本方勝算不高。但我們再往後推20年,也即2034年,形勢就會發生重大變化。近期不可能爆發大戰,有三個理由。首先,中國軍費雖然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飆升,但軍力仍然大大落後美國。
  • 美報告盤點中國軍力十大進展 猜中國何時用核武
    【環球軍事報導 記者 劉昆】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2月8日報導,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日前發布的年度涉華報告篇幅浩大,其中有十大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忽視。一、 中國核潛艇的發展報告稱,中國在今年五月份下水了三艘新型093級攻擊核潛艇,據稱,這批093級核潛艇首次配備了能發射鷹擊-18遠程反艦巡航飛彈的垂直發射飛彈系統。中國潛艇數量的日益增長及火力覆蓋範圍的擴大對美國艦艇威脅越來越大,嚴重影響美國艦艇在中國附近海域的行動。
  • 中國原子彈首次實驗成功後,周邊國家有什麼反應?
    中國有了底氣在珍寶島和蘇聯打了一仗,並用兩次核試驗終止了中蘇更大規模的衝突;日本嚇得徹底倒進美國懷抱;巴基斯坦終於下定決心同中國結盟,並搭起了中美交往的橋梁,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準備了最重要的條件;印度把核武研發寫入正式國策…最大的變化同樣來自美國,它開始轉變思路,由封堵中國到接觸中國,並最終走向建交。
  • 以色列曾策劃史上首次核反應堆攻擊計劃 地球差點消失
    伊朗以色列曾策劃史上第一次核反應堆攻擊計劃由於伊核問題遲遲無法得到妥善解決,且美國政府頻頻以武力相威脅,導致今天的海灣地區可謂是戰雲密布。在這一情況下,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的表現相當熱情,甚至動不動就以摧毀伊朗核設施相威脅。若是成功,地球也就不復存在了,消失在宇宙中。
  • 暗殺伊朗科學家,文明衝突下的文化恐怖主義?史上曾發生6次襲擊
    願一路上有你,歡迎關注,分享經典!核心提示:自20世紀末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杜撰出的「文明衝突論」以來,在經濟、文化和軍事霸權主義等攪合下,中東衝突便此起彼伏。■02■→中東科學家曾相繼被暗殺其實,數十年來,中東的衝突已由來已久。
  • 如果伊朗擁有核武器,不是先攻擊美國?反而這個國家要小心了
    造成局勢動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因為以色列,由於宗教的問題以色列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從起初的對抗關係也逐漸發展成仇視關係。影響中東地區平衡的原因其實也有大國力量的介入,這其中必然也少不了美國的「摻和」。美伊一直以來「暗戰」不斷美國一直以來都想要掌控中東地區的局面,這些年由於伊朗的崛起,讓中東地區的整體局勢發生了悄然的變化,美國對此定然不會放任不管。
  • 中蘇交惡時期,如果蘇聯進攻中國,中國能否打贏?
    大家都知道,我們同蘇聯有過蜜月期,也有一段交惡期。在中蘇交惡這段時間中,蘇聯在我國北部邊境究竟駐紮了多少兵力呢?如果當時中蘇真的開戰了,又會怎樣呢? 事實上當時的狀態下蘇聯是沒有辦法戰勝中國的。
  •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是蘇聯人怕了嗎?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1969年邊境上的珍寶島衝突鬧得那麼兇,為何最後卻偃旗息鼓了?再一個,當時國際上瘋傳一個消息,說蘇聯要對中國搞有限核戰,簡單來說就是,蘇聯準備發射一兩顆原子彈,來精確擊毀中國核武器基地,以此來逼迫中國主動放棄。當然這也不是空穴來風,蘇聯人確實有過這個方案,還美其名曰叫「核外科手術」,不過最後也放棄了,為啥?
  • 美X-37B太空船超音速25倍 三次升空執行秘密任務
    三次升空執行秘密任務 X-37B至今共發射三次,第一次在2010年,遨遊太空200多天,第二次在2011年,繞行400多天。本次則環繞地球多達600多天,再次刷新了紀錄。對於這三次升空的任務,有人認為美軍是將X-37B作為間諜太空飛行器,監視重要區域和敏感國家的動態。
  • 你知道鈽是核飛彈與核武器的製造原料嗎
    儘管如此,日本人這個樣子是有原因的。在從17世紀早期到19世紀晚期的兩個半世紀中,日本對外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僅留港口城市長崎為唯一的對外門戶,並且嚴格限制以中國和荷蘭商人為主的外國人和外國居民數量。當時的日本還是一個封建幕府國家,由江戶(今東京)的軍事獨裁者幕府將軍統治。經由長崎這個門戶,日本政府選擇性地允許自己認為有必要了解的外部事物進入國內,並且其數量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