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與長河的交響(人民眼·行走黃河(上))

2020-11-23 人民日報人民網

  序曲

  「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黃河之水天上來——天,在高處不勝寒的青海。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在瑪多縣先後穿越兩大水源補給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向下遊地區奔騰而去。「鄂陵湖出水口斷流8公裡,出水量只有每秒0.001立方米。」1999年,黃河源頭斷流的消息,震驚全國。這一年初夏,本報「行走黃河」採訪組從黃河入海口溯源而上,長途跋涉34天,目睹黃河入海處斷流、源頭河床裸露等景象,一路發回數十篇報導。

  咆哮萬裡、奔流千年的黃河,還能重現大河浩蕩嗎?

  20年後的深秋,本報「2019行走黃河」採訪組重攀瑪多縣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極目黃河源。扎陵、鄂陵「姊妹湖」碧波浩蕩,鷹擊長空,野驢奔逐,萬類霜天競自由。

  順河而下,盡覽長河巨變。

  黃河水清了,護河人拼了。「河官」們扛使命擔當、探保護路徑,源頭牧民轉型生態管護員,治沙人扮綠騰格里沙漠,大青山的挖山工反哺母親河,綠色長城變「銀行」,「絕地」做活水文章……

  18天,4000公裡,黃河上遊段採訪覆蓋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的16個市州24個縣(區、旗)。時隔20年再次行走,記者深切體會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河之福,人之福。從「治」河,到「福」河,人與長河的關係,出現古今未有之變,奏響相惜相親的新樂章。

      

  樂章一

  衝突·和解

  沿著鄂陵湖巡護完草原,爾傑仁增回家了。

  溫暖、齊整的氈房裡,妻子燒好了熱奶茶,揉好了青稞面,為他驅走寒氣。幸福的小日子,讓爾傑仁增覺得格外舒心。

  然而,12年前移民搬遷時,他可難受著哩!

  懷揣安家費,拉扯著妻女,與世代牧戶身份訣別。「草都被牛羊和沙鼠啃沒了,草場成了黑土灘,沙塵暴比刀子還狠,終年積雪的布青山都摘了『雪帽』……」

  難受的還有曲洋才讓。

  當鄉幹部多年,他熟悉瑪多的山山水水:河源的大湖小泊,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上世紀80年代,當時人口不到一萬的瑪多激增上百萬頭牛羊,也讓它一時因牧民人均收入全國第一贏得「首富縣」的名頭。

  生態透支,雖說發展速度上去了,但大自然的報復也來得快:七成草場退化,黃河源地區年均降水量從以往的326.3毫米驟降至2003年的24.1毫米,湖泊數從4077個銳減到1800個。

  「縣城15口水井,只剩6口能出水,得跑到河邊鑿冰取水。」守著河源沒水喝,曲洋才讓急得上火。

  一滴,一滴,又一滴……三江源漫天皆白,晶瑩的冰川泛著神奇的藍光。冰凌滴下的雪水,汩汩匯成小溪,小溪又匯成小河,一路向東湧流。

  在冰川前搭帳篷住了一夜,青海漢子李曉南聽著那涓滴而下的聲音,忘了海拔,忘了頭痛,心中滿是敬畏,那是無比澄澈的大江大河之源啊!

  2005年,他被調入一個緊急成立的新機構——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擔任專職副主任。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對「中華水塔」的應急保護開始了。

  這是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戰。

  包括瑪多在內,青海超過15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全面實施沙化治理、禁牧封育、移民搬遷、工程滅鼠。

  「治不好三江源,我們就是歷史的罪人!」李曉南直言。

  「退化草場全部禁牧,佔全縣3/4。」10年前,時任黃河鄉副鄉長的曲洋才讓親歷河源大移民,「先後搬遷585戶2334人,一半牧民遠走他鄉。」

  「十帳五空」,爾傑仁增們的「出河源記」充滿無奈。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的衝突,寫在瑪多大起大落的發展拋物線上。

  剛履新的李曉南,3天沒敢上班,「躲家裡,衝牆上的地圖犯難」。

  一期工程,難在「點多面廣項目雜」:點多,涵蓋4州17縣市,怎麼統籌?面廣,牽涉發改、林業、農牧、環保等多個委辦廳局,如何協調?項目雜,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22項工程1041個子項目,誰來落實?

  面壁後的李曉南找到「牛鼻子」:建章立制,讓一張「施工圖」管到底。

  「三江辦」扮演起「總承包」,工程一幹就是10年。2015年一期工程竣工時,三江源各類草地產草量提高30%;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相當於560個西湖!

  李曉南10年間往黃河源頭跑了不下20趟,揣著指數攀升的血糖儀,每天打胰島素……

  如今,「千湖之縣」瑪多重生了,湖泊數量創下歷史新高:5849個。

  2015年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方案通過審批。改革理念一脈相承:成立國家公園,讓一塊牌子管到底。

  轉任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首任局長,李曉南投石問路,「社會管理歸地方,生態就歸管委會。」

  曲洋才讓也在適應新角色——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局長。「縣森林公安、環境執法、國土執法、漁政執法、草原監理等整合成一家,形成了合力。」

  體制性衝突逐步化解,人與河源的關係也重新定位。

  放下牧鞭領工資,包括爾傑仁增在內的2559名牧民當上了生態管護員。「姊妹湖」畔熟識的一草一木,他要嚴格監測,還要嚴防盜獵盜採。他的手機攝影水平越來越高,「拍到了不少藏原羚、藏野驢、斑頭雁呢!」

  生態管護員微信群裡上傳了一張久未露面的雪豹照片,李曉南不知向多少人展示分享過。雪豹、灰熊有時去牧民家偷嘴,傷了牛羊,牧民也體諒,「那是國家保護動物,金貴著哩!」

  生態管護員「戶均一崗」全覆蓋,昔日的河源生態索取者成了生態守護者,分享生態紅利。

  人與河,開始和解。

  樂章二

  治理·反哺

  命運仿佛跟唐希明開了個玩笑。

  鉚勁考上大學,「是心裡藏個念想,逃出老家這窮地方」。

  臨到畢業分配,結果是:唐希明,回寧夏中衛,治沙去。

  打開衛星地圖,黃河「幾」字形的西北角,觸目驚心的黃——那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

  「風沙最烈時,距離中衛城區不足4公裡。」沙臨城下,在黃河北岸,沙暴襲來時甚至有人丟了命。

  騰格里、毛烏素、庫布其……世上沒有哪條大河,如此迫近荒漠化威脅。

  唐希明拎起「幹」字杵,一板一眼演示他發明的「造林神器」。「用底端卡槽卡住檸條根,手壓上橫杆,腳踩下橫杆,往沙裡頭一杵,一棵樹就種成了。」他咧著嘴笑。

  上手一試,記者秒變種樹高手。這玩意兒比用鏟子在沙裡挖坑容易,好栽;下橫杆可作標尺,確保樹苗扎進溼沙深處,好活;省勁易學,好用。

  「三好神器」拿了專利,正廣泛推廣,唐希明可沒要一分錢,「既然『打回原籍』,那就跟沙幹到底了!」

  腳踏「幹」字杵,沙丘上的唐希明就像一根折不斷、埋不住、旱不死的檸條。如今,他已是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大小是個官,可黑瘦黑瘦的模樣,咋看咋像農家漢。

  萬千檸條,讓塞上江南的綠洲在中衛甩出了長尾巴,硬是讓騰格里沙漠在黃河面前後退20公裡。

  你種檸條,我栽紅柳。在水肥草豐的九曲黃河第一彎——四川若爾蓋溼地,人與沙如今已進入「拉鋸戰」。而在5年前,當地人還曾驚呼:「再不治流沙,將來只能放駱駝了!」

  若爾蓋縣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劉海金,自信滿滿地向記者展示「生態戰術」:打下柳樁,用柳條編成方格護欄,阻止沙丘流動,再施有機肥,撒入草種,植入紅柳樹苗……

  過去兩年,紅柳存活率超過85%,這些「地球修理匠」將沙丘穩穩裝進「包圍圈」。

  有人堅守,也有人把生態環境治理做成了產業。

  幾年前,丁茂把北京的寫字樓賣了。

  老同學替他不值:「30多年,從一介書生到打拼出一棟大廈,為修復老家的礦山,扔了?」就連留學海外的一雙兒女,也被丁茂叫回內蒙古包頭,舉家跟大青山較勁。

  走進笸籮鋪治理區,目力所及是單薄的危巖山體、密布的大小礦坑。「上世紀50年代起,大青山就成為城建取石基地,村民以採石、碎石為生。」包頭市青山區副區長徐茂華指向一處被炸得「瘦骨嶙峋」的「五指山」。

  治理區內,數十臺大型機械轟鳴。礦山生態修復,是個燒錢的「無底洞」。堅定企業投資信心的,是政府的治理決心和大力引導。黨的十九大以來,青山區全面啟動大青山南坡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清理非法工礦企業100家。「僅笸籮鋪治理區,就對17家採石碎石企業清零。」徐茂華語氣堅定。

  治山水為本,水從哪裡來?

  「從沿黃小白河溼地,遠程調水到山腳舊礦坑改造的水庫,再用泵提到山頂13座水塔,將廢棄礦坑改建為30個蓄水池,解決供水問題兼做景觀。」徐茂華扳起三根手指,「用好黃河水,存續天上水,留住地表水。」

  禁採斷生計,人往哪裡去?

  修復工程用工上萬人次,幫助沿山村民增收3170萬元,「挖山人」變身「修山人」。大青山南坡修復工程已完成礦坑危巖體治理6平方公裡、人工造林6.76萬畝、栽植苗木665萬株。最新氣象監測顯示:局部年降水量增加30至40毫米。

  山河治理,遠非朝夕之功。一邊砸錢修山,一邊融資養魚,丁茂心有期望,「我就當好『修山工』,營收且看下一代。」

  說這話時,夕陽灑在這位一米八的西北漢子肩頭,整個人看上去像青山一樣厚實……

  樂章三

  開發·轉型

  「吱呀呀」,細水潺湲。

  黃河南岸,甘肅蘭州市水車博覽園,12架大水車唱著古老的黃河謠。

  464年前,第一架黃河大水車橫空出世。16米直徑、30根雙排輻條、400餘個木質部件,60多名工匠製作安裝耗時3個月,一架大水車可灌溉良田400畝……新中國成立時,蘭州仍有大水車250餘架。

  「轟隆隆」,水龍咆哮。

  高峽平湖,青海龍羊峽水電站。2019年10月下旬,上遊來水豐沛,洩洪孔道噴湧出近百米高的巨浪,彩虹飛架浪尖。

  最大壩高178米,年均發電量60億千瓦時,庫容247億立方米……從1976年到1987年,10萬建設大軍人拉肩扛,建成代表當時中國水電工程最高水平的「龍頭」。除了發電,還能保障下遊沿黃省份的灌溉、防洪、供水。

  從水車到水電站,智慧的黃河人,向來「敢縛蒼龍」。

  「嘿,摸摸這個機組,它都58歲了!」在甘肅鹽鍋峽水電站,黃河上遊水電開發公司副總工程師冶海廷向記者引薦他的「老哥們」——這是黃河幹流最早發電的大型電站。

  從李家峽、公伯峽,到拉西瓦、青銅峽,冶海廷大半生輾轉於黃河上遊多個梯級水電站。「年輕時建電站,從黃河取水,擱一夜才能洗臉刷牙。最頭疼春汛,得連喝幾個月渾水。」

  現在,黃河上遊20多座「明珠」成鏈,形成攔沙陣。冶海廷忍不住自豪,「要不是水庫攔蓄,那塞上江南、河套平原怕都得喝渾水。」

  服役已近花甲,鹽鍋峽水電站迎來新一輪自動化控制技術改造。

  走進水電站「大腦」綜控室,安全運行「6765天」的顯示屏下,兩名值長正操控著複雜的系統。「以前這屋裡得坐15個人,現在就倆。」冶海廷親歷了水電站技術水平從低到高、從依賴進口到自主設計的巨變,「以後設備自動化免維護,年輕人再不用像我一樣辛苦地追著電站跑。」

  冶海廷說:「以前建電站,現在管電站,再改造升級幾個『老哥們』,這輩子就撂在黃河了!」

  「老龍頭」龍羊峽水電站也在轉型,新的水光互補技術,讓它煥發「第二春」。

  從水電站西行50公裡,一片亮汪汪的光伏「藍海」,規模令人震撼。「裝機容量85萬千瓦,2015年全部併網發電,堪稱龍羊峽水電站的『虛擬水電機組』。」黃河上遊水電開發公司光伏維檢公司副總經理李炬語帶自豪,「這項技術可將原本隨機、波動、間歇的光伏電,調整為均衡、優質、安全的穩定電源,並送入電網。」

  水光互補,兩家雙贏: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年發電14.94億千瓦時,相當於龍羊峽水電站發電量的1/4,水電站調峰調頻性能隨之提高約30%。

  「對應到火電,相當於一年節約標煤18.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萬噸。」李炬揚眉一笑。

  「叮噹當」,鑿石飛屑。

  蘭州黃河之濱,「黃河母親」雕像蒙上「面紗」。兩位老人,一個端詳圖紙,一個手握刻刀。82歲的設計師何鄂,正和老工匠修繕這座34年前由他們共同完成的雕塑。

  如天然圓石,溫潤流暢,「黃河母親」愛憐著懷中的孩嬰,溫情脈脈,恰如人與河的寫照。

  樂章四

  報償·共生

  10年前,寧夏平羅縣廟廟湖村人跡罕至。

  偌大的縣域,侷促在黃河西岸,只因東岸毛烏素沙地步步侵蝕。

  如今,橫亙在毛烏素與廟廟湖村之間的,是軍陣般的小白楊林。

  在家人攙扶下,83歲的王恆興給記者講述林的由來:這位曾經的煤老闆,內疚於挖煤撕開太多「傷疤」,立誓「種樹向大地還債」,年過古稀註冊生態公司,2009年起造林治沙,種下4300畝「綠色長城」。

  沒想到,生態紅利成倍溢出。2013年,「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1413戶7211名農民搬遷到新綠洲旁的廟廟湖。幾年下來,全村綠化率超過37%,靠著有機農業,村民腰包鼓了起來。

  一身時尚打扮的虎蘋,種大棚蔬菜掙了錢。她笑言,現在穿的都是網購「潮貨」。聊起在山上不通路、不通電還用不上水的苦日子,她慶幸「下來了」。

  剛下來,一看是沙地,心涼半截。一颳風,碗裡一層沙,這豈不是離了深山又進沙漠?

  才五六年工夫,眼見著林子把沙固住了,大棚蔬菜長得好著哩,虎蘋又肯下力,日子越過越滋潤。

  虎蘋的鄉親,也靠沙地瓜菜大棚種植摘了窮帽。水少沒關係,靠著節水滴灌,2075畝西瓜甜瓜遠銷廣州、香港。全村貧困發生率從52.8%銳減到0.54%。

  以前在山上,日上三竿都懶得出門。現在天一亮,廟廟湖就「活」了,去蔬菜大棚「上班」,去縫紉作坊趕網上接的活兒。

  離開廟廟湖,黃河流到內蒙古託克託縣。北岸工業園區內,有座在建的煤制乙二醇項目。

  「我們優先使用百公裡外呼和浩特市的中水,每天『消化』兩萬多噸。末端經處理後,再銷售給下遊鹽化工企業,確保汙水零排放。」項目負責人王總鎮介紹,「光水處理設施就花了12億元,佔總投資的一成。」

  出工業園南行不遠,便是黃河上中遊分界碑。

  大河北岸,川峁縱橫的黃土高坡,保留了20多孔土窯洞,坡下是熱鬧的仿窯洞農家樂。黃河上遊段的句號,就畫在這個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郝家窯村。

  在擁有50多間房的農家樂前臺,一口斑駁的雙開門紅色桃木櫃很顯眼,那是郝爭平33年前新婚時唯一的嫁妝。

  僻處河灘,人均一畝田、莊稼不打糧,郝家窯村20年前是託克託縣發展的窮尾巴。腦子活泛的郝爭平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搞起黃河鄉村旅遊,年創收超過5000萬元。

  「咱不能老『靠水吃水』,而要巧做水文章。」郝爭平說。這一「巧」,讓黃河輕鬆了,百姓幸福了。

  百轉千回的「幾」字,在這裡留下寫意的一彎,瀟灑南下。

  長河應無恙,也驚人世殊。

    

  版式設計:張丹峰 沈亦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只有黃河,被稱為母親河,而不是中國第一長河的長江?
    大家都知道,黃河和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兩條河流。千百年來,這兩條河流一直承擔著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也是這個原因我們叫黃河為母親河,但是為什麼長江沒有這個稱號呢?黃河,中國的第二長河,幾十萬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黃河邊,這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們的開始,從遠古時期到現在社會,經歷了這麼漫長的過程,黃河一直是我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 「2019行走黃河」:黃河,揮毫潑墨第一灣
    黃河就是這樣的書者。她的變化之多,被形容為「九曲十八彎」。 若爾蓋的黃河九曲第一灣。「行走黃河」採訪組記者 姜峰攝 這裡是黃河九曲第一灣,地處青甘川三省交界、若爾蓋大草原腹心。 登高俯瞰,曲折的黃河和支流白河將唐克草原分割成無數河州、小島,水鳥翔集,澄河蜿蜒曲折,如風吹衣袂、彩練當空。遊人駐足,紛紛領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感悟人生長河奔騰的壯歌。
  •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源頭竟是一個碗口大的泉眼,看完不可思議
    對於紮根黃河流域的民族子孫來說,黃河是母親般的存在,幾千年來,我們人類在黃河邊孕育、發展子孫,看黃河,可以看到千百年來人類努力生存發展的堅韌,然而為黃河補充源源不斷水流的竟然只是一個像碗口那麼大的泉眼。
  • 黃河作為中國第二長河,源頭竟只是一個碗口大的泉眼,不可思議!
    世界那麼大,真想去看看,因為,中國雖然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但卻有功之臣,既是黃河的母親,又是我們偉大的中國文明的胚胎,自公園以前21世紀的夏朝起,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時間長達3000多年,但誰知道,這樣偉大的黃河發源地,只是一個杯水穿石。
  • 撈屍人:黃河裡的屍體都是從哪來的?黃河為什麼多死屍?
    不可否認,對於地球上的所有已知生物來說,水都是生命之源,而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即便水資源遠沒有長江豐富,但其多達7524443平方公裡的流域面積,依然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所以,我們也稱其為母親河。而黃河會流經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帶,所以黃河水中每年都會攜帶的十六億左右的泥沙體量,則也讓更有利於種植的衝積平原在形成之後進一步擴大。
  • 世界十大長河
    尼羅河瀑布 世界第二長河:亞馬遜河。 密西西比河 世界第五長河:黃河。
  • 世界十大長河
    亞馬遜河世界第三長河:長江。密西西比河世界第五長河:黃河。黃河壺口瀑布世界第六長河:發源於阿爾泰山,上源為中國境內的額爾齊斯河。流經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境,注入北冰洋;河流全長5410千米,流域面積297.5萬平方公裡。
  • 「奮進·新時代」交響合唱音樂會在哈爾濱奏響
    10月19日晚,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聯等主辦的「奮進·新時代」交響合唱音樂會暨「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群眾文化主場音樂會在哈爾濱音樂廳隆重上演,著名的家鄉歌唱家劉和剛、劉航和我省多位歌唱家參加演出,音樂會在全體演員合唱「走向復興」的樂聲中結束。
  • 【行走黃河·媒觀青島】聽「工人專家」講港口創新故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先後4次刷新紙漿卸船世界紀錄,創造近千項科技創新成果、190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7項國家發明專利……9月19日上午,沿黃九省區「行走黃河·媒觀青島」採風團走進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大港分公司,感受榜樣的帶動作用。說到人才,最讓採風團印象深刻的,就是皮進軍。
  • 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那就是我們的母親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公裡,流域面積約平方公裡。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帶著泥沙從巴彥克拉山一路浩瀚東流,締造了黃河流域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華夏文明。時至今日,炎黃子孫,包括世界各地的華人,仍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是黃土地為自己的血脈之根。
  • 人間|你不知道的南大交響人
    奔赴省內各重點中學「高雅藝術進校園」,代表南京大學在「大藝展」賽場與清北復交浙鋒芒相對,又是怎樣的熱血體驗……下面讓我們一道走進南大交響人的世界。一、我們的相聚,是一場不期而遇「初衷」是一個略顯抽象卻甘甜的詞,它有引人瞬間墜入回憶的魔力。
  • 中國科學家重測世界大河:尼羅河是第一長河
    3人在高原的荒草甸子和石灘上走,只敢放2檔,以防馬走快了馬腿踏進泥潭或石縫,蹩斷馬腿。可是不久他們就被迫上了8檔。荒原上零星遊牧的藏民的牧羊犬兇悍異常並相當寂寞,見到生人就狂叫猛追。馬最怕狗撲後腿,沒命地奔逃,弄得騎手兩耳生風。劉大腿內側火辣辣的,迅速學會了縱馬馳騁。     6月25日三人抵野永松多紮營。「野永松多」藏語意為左右匯合處,是吉富山源頭與拉賽貢瑪源頭交匯地。
  • 被媒體稱為「黃河水鬼」?真實存在的恐怖職業:黃河撈屍人
    黃河撈屍人也被人稱作「黃河水鬼」,前往採訪他們時,眾人並不願意接受採訪,只有一位樂意接受採訪,他向我們透露了一些「黃河水鬼」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行業的各種規矩。黃河撈屍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很少有人願意做這工作。他們也被稱為陰陽越界者,是處於生死邊緣的人。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他們打撈屍體是有原則的。
  • 為什麼黃河的第二個長河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國人將黃河稱為「母親河」。這是小學生知道的。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黃河是天賜給華夏民族的福地。她的優勢如下:1、土壤。在黃河流域中有一種特殊的土壤,在地質學上稱為「黃土」。黃土是冰川年代北方沙漠風沙堆積而成的沙塵細土。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黃土,但規模太小。
  • 世界潮我看丨中俄交響樂團首次長沙合演《黃河大合唱》!
    7月18日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俄建交七十周年暨「黃河大合唱」八十周年大型交響合唱音樂會,將在長沙音樂廳上演。中俄交響樂團首次聯袂演出《黃河大合唱》長沙交響樂團將特邀俄羅斯愛樂樂團,聯合組成120人的交響樂團,會同長沙交響樂團歌劇中心合唱團與長沙市直機關星辰合唱團超過200人的合唱團隊共同演繹。音樂會上半場演出俄羅斯經典作品,下半場演出《黃河大合唱》。據悉,這是中國的交響樂團和俄羅斯的交響樂團首次聯袂演出《黃河大合唱》。
  • 黃河注入渤海,形成黃河三角洲,會有什麼利與弊出現?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側,總體流向自西向東流動,黃河主幹呈一個巨大的「幾」字型,全長約為5464千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第六長河,黃河最終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並形成了巨大的黃河三角洲。
  • 12萬人次線上觀看 鹽田區2021新年音樂會「雲上」奏響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潘峰)2021年1月7日晚,鹽田區2021新年音樂會「雲上」與市民觀眾見面,通過網際網路傳入千家萬戶,吸引12萬人次線上觀看。音樂會以一場力量與溫度交融的饕餮視聽盛宴,致敬2020年的不凡向上,迎接2021年的嶄新曙光。
  • 中國有一條河,流域面積大過長江,水量是黃河7倍,名字聽著耳熟
    一條曲折迴環的浩浩長江,一條洶湧澎湃的深邃黃河,還有一眾滋養大地的水系,它們不僅帶來了繽紛的大自然和美妙的環境,更是讓華夏的種子散布得更遠。黃河更是世界第五長河,有著2571立方米每秒的水流量。它們驚人的水量和長度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幫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國還有一條面積大過長江,水量是黃河7倍的河流存在。 放眼我國最東北的地帶,黑龍江省靜靜地坐落在這寒冷的地帶。而這個省份之所以會有如此一個名號,那正是因為在其境內有這一條黑龍江緩緩流淌著。
  • "2019行走黃河"之淤地壩:喜看禾麥千重浪 遍地英雄鎖蒼龍
    行走蒙陝晉,黃河萬裡沙。 從老牛灣起,到禹門口止,七百餘公裡的晉陝大峽谷,將黃土高原劈成兩半。峻岭與黃土交織,黃河在此真正變黃。 且看看此段黃河的支流名吧!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稱謂已令人「膽寒」,攜帶的泥沙更是驚人:入黃泥沙,九成以上來自黃土高原。
  • 黃河怎麼了
    這只是黃河流域小小的一景。「根據新一輪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核算成果,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已由原來的580億立方米減少為535億立方米,將來還可能進一步減少。」1月15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在2009年全河工作會議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