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澄:一位導演的學佛心路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趙一澄(圖片來源:資料圖)

鴻鵠之志:立誓將來要為電影事業貢獻畢生

12歲還在上初中我,因為一位比我大七歲的哥哥經常帶著我鑽錄像廳,而初次對這些光影背後的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不知道是因為有了這份心,還是本身就有這方面的天賦,慢慢的發覺自己在影視方面的能量開始覺醒。一篇發表在《戲劇電影報》的影評讓我確定了走上這條路的信心。

高三畢業後,在機緣巧合,我結識了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在他的鼓勵下,我放棄了高考,一個人來到北京,住到他家裡,成為了跟在他身邊學習的一名學生。

在導演的身邊,我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學生,成長為一個腰裡別著對講機,手裡拿著大喇叭,一板一眼的協調組織所有部門和三、四百群眾演員的片場副導演。

直到1996年12月17號下午,我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位最親近的人的離去——李翰祥導演心臟病突發,倒在拍攝現場。從發病到去世時間相隔很短,他是扶著我胳膊倒下的,也是在我胳膊裡去世。21號的八寶山追悼會上,我送了一個花圈,上面寫著關門弟子趙丁——在他們家裡人眼中,我成為了導演首肯的最後一名弟子。

很多人也跟我說過,如果李翰祥導演仍舊在世,在他的蔭蔽之下成長,我的成就或許會更加不同。但我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假設,我那時候就知道因緣就是如此,人不能總指望只發生好的事情,而不發生壞的事情。

先有了影視方面的實踐經驗之後,覺得自己還是需要學習更系統的理論知識,於是我考入了北師大藝術系重新回爐。在這所學校裡,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位是稱得上最偉大的當代電影教育家周傳基老師,雖然他也只教授了我兩天的課程,但那兩天的對我的影響卻極其深遠。另外一位是張丹老師,他對我的影響,一方面是讓我認識到了電影的藝術性,引領我進入到了電影的藝術殿堂,而另一方面則是對我的信仰(他的學生裡面有相當一部分都因他而走上了佛學的道路)。我記得那是2000年,我和同學們一起跟著張丹老師到白塔寺去,進白塔寺門之前我說我不信佛。沒想到張丹老師直接將我推到藥師佛前,我只望了一眼,就不由自主的下跪磕頭,這一跪一磕就是2個小時。說起當時的感覺,就像是醍醐灌頂至今難忘。當年玄奘法師以敲鐘擊鼓令窺基大師頓悟的一幕,那天似乎在我身上重新上演了一般。在這之後,我就很虔誠的走上了學佛的道路。

時光如梭,在北師大很快就到了畢業季。當時的畢業作品是我將一個同學外出旅遊時拍到的一些素材,剪輯成為一個不到30分鐘的紀錄短片——《拉卜楞寺》。我的導師鄭洞天老師說:「我看前兩個板塊我都沒有吃驚,我就在等你怎麼進拉卜楞寺,是不是大門啊,宮殿作為開頭。結果第三個板塊一進來就是十幾個喇嘛在敲鐘、做功課,鏡頭非常震撼!這一下子就進到生活裡面去了。」其實整個片子到最後你會發現,名為《拉卜楞寺》,其實並沒有多少寺廟的鏡頭,整個片子我想表現的是一種人文精神、人文情感。

青澀樣子的趙一澄(圖片來源:資料圖)

初出茅廬  初出茅廬:22歲第一次當製片人,第一次做公益

畢業後接下的第一個欄目是澳門五星衛視的一檔模仿秀欄目的MTV。不久,我得到了臺裡一位領導的賞識,開始包欄目做。那年我22歲,是我第一次做製片人。最忙的時候15天要趕出8期節目,統管3個編導組,對我可說是巨大的考驗。但最後的結果是:我把片子成功做出來了。

與此同時我開始接觸並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2001我第一次參與到公益活動中。當時遇上內蒙雪災,我自付機票錢,拿著攝像機跟隨救災隊伍深入到第一線拍攝。在災區,凍死凍傷的人特別多,情景可以說是慘不忍睹。當時我身上帶的2000塊現金很快就花沒了,但我覺得有錢就應該做公益,這句話到哪裡我都能挺直腰板說,因為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當你親眼看到了眾人受到的苦難,當你覺得自己有能力為別人做些事情時,這種情感會以非常真實的形式出現在你的腦海中。這也為後來正心堂堅持做公益的目標,埋下了一顆種子。

「做《超越輪迴》和《傳承之光》這2個片子時,我經歷過3次生命急救,但仍然覺得一件事情該幹,立刻就要幹。辛勞不在於製作本身,而在於佛教文化當代傳播的方式和手段並不為某些過度保守或披著宗教外衣大搞名聞利養的「宗教徒」所接受。其實,骨子裡,我是個革命者。」——趙一澄

2002年我的第一部佛教影視作品­:《上師影像之希阿榮博堪布》第一次出現在眾人的眼中。

2002年,我開始著手為我的佛學老師希阿榮博堪布做一部個人略傳——《上師影像之希阿榮博堪布》。這是我第一部佛教影視作品,也是從這部作品起我正式進入到佛教影視中來。

《上師影像之希阿榮博堪布》後來成為藏傳佛教信眾裡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上師本人對影片也十分滿意。通過製作這部影片我也意識到,一方面佛教裡缺乏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另一方面佛教文化當代傳播的方式和手段並不容易為一些傳統的佛教徒或者宗教情感比較熱烈的人接受。他們更容易接受的是神權膜拜的一種思維,而這恰恰是佛教文化中並不主張的。

從2005年到2006年,伴隨著《超越輪迴》和《傳承之光》兩部影片的誕生,我也經歷了3次急救。

正是因為《上師影像之希阿榮博堪布》的影響很大,2005年我開始籌備另外兩部佛教紀錄片:《超越輪迴》和《傳承之光》。希望通過現代的影像手段向大家闡述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困境以及處理方法。《超越輪迴》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對痛苦升出離心,《傳承之光》告訴大家通過什麼方法能夠出離痛苦。

2005年10月末,為了拍攝《傳承之光》,我去了四川省德格縣瑪尼幹戈的心龍海雪山,當時我跟兩個喇嘛朋友用了5個半小時爬上去了,在山上拍攝了1個小時,然後用了5個小時才下來。雖然最終片子裡呈現的只有短短1分鐘,但我卻覺得非常值得。不過這次經歷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下來時我整個人全部側臥在萬年冰川裡,最後3個人扶著我去成都就急救。

後來坐著輪椅,帶著氧氣袋我回到了的北京。又馬不停蹄的接著做《超越輪迴》,因為身體還未恢復,我又被送去醫院急救兩次。

在經歷過這3次生死的考驗後,似乎任何困難都很難再打倒我。有人問我做事情為什麼要如此搏命,難道不能歇歇再幹嗎?我自己覺得當下的想法就應該立刻去做,否則一時的懈怠或是猶豫,機會可能轉瞬即逝。

與海濤法師(左)、學誠法師(右)合影(圖片來源:資料圖)

2007年四月初八佛誕日那天正心堂正式註冊成功。當天我上傳了《超越輪迴》第一集。之後播客的點擊率就從一天幾十次增加到了一天幾百次,再到後來就是幾千次的增加。因為製作品質相對精良,同時佛教影視裡面大家從沒見過這種現代視聽語言的表達方式,一下子就引發了佛教網絡的轟動和網友的熱烈討論。

「強烈震撼、感動涕零、正視佛教、戒殺茹素、讚嘆隨喜、感激感恩……」,無數感人的故事和溢美之詞在這幾年中包裹在我們的身旁、耳邊,這些源自真誠的表達和祝福,也都像一句句的佛號日常不斷的加持著我們,成為不斷鞭策正心堂努力前行的強大動能。於是2009正式成立了正心堂國際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

2010年佛教「阿凡達」《從當下出發》橫空出世!

《從當下出發》(圖片來源:資料圖)

繼佛教紀錄片《超越輪迴》引發全體佛教網絡長達三年的視聽轟動後,2010年,正心堂再次傾力打造《超越輪迴》的完整版和升級版——七集大型生命文化紀錄片《從當下出發》。

做這個片子的初衷是,當我們在問一個人「佛教是什麼?」「佛教講什麼?」「拜佛學佛到底為什麼?」這些問題時,往往很難僅憑一部經書、一個教派、一種修法就闡釋清晰。其實無論是燒香拜佛還是誦經持咒、懺修禪觀,終歸不離「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四弘誓願」,終歸要「從當下出發」。這樣,《從當下出發》這部紀錄片就成了普及佛教文化的最好選擇。這部作品讓人們從對佛教「不問今生問來世,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認識誤區中逐漸走出,開始思索人間佛教、當下出發的意義所指。

「正心堂」的未來是以「製造善、傳播善、以善養善」為發展核心,實現佛教文化的當代傳播與社會公益價值最大化的完美結合和良性發展——在喧鬧都市的每個人心裡建一座「傳媒寺」,把寺院塔像蓋到人們心裡去,是我的夢想。——趙一澄

正心堂模式:「製造善、傳播善、以善養善」

我是正心堂最「窮」的人,其實「正心堂」也是最「窮」的公司,但是在正心堂的員工他們卻都是「富人」,因為他們不僅能和其他公司的員工一樣,勞有所得,依靠工作獲得報酬養活自己,更能在行正業,做善業的過程中獲得內心最大程度的滋養和成長。正心堂不僅是一個公司,因為這裡有清靜的禪堂,早晚各有一小時的禪修時間,中午給員工提供的是清靜的素餐,這裡更是一個道場,所有的道友工作時間腳踏實地工作,禪修時間一心一意觀心,在這裡沒有爾虞我詐、是非你我,每個人都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

「製造善、傳播善、以善養善」的「正心堂模式」,聽起來是我們在提,其實不是我們在提。「製造善、傳播善、以善養善」這一個善字,不管在佛教裡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道教裡講「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還是在儒教裡講「擇其善著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在講這個善字。所以我會努力將正心堂「製造善、傳播善、以善養善」的宗旨貼近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相、用的關係上。佛教文化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一念生發就應該是「善」,「製造善」從這來,它是「體」。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各種顯像都是「傳播善」。無論正心堂是以公司的形式、每一個義售代表的形式,每個義購正心堂影視光碟的人的形式,還是各種方法參與到正心堂發起的公益活動的形式,還是用各種方法去參與到社會的各種善良傳播的公益事業的形式,都是「傳播善」,它是「相」。在所有過程裡面,都是用自己的善,來去增長、滋養自己的善和別人的善,「以善養善」,它是「用」。

佛教文化傳播裡,很多人用一種私人募集資金的方式去印佛像、建塔等等。有些人拔一根頭髮,撿一個石頭子就可以藉故為個人創造幾百萬的名利,我們有實實在在廣受大家喜愛的高質量佛教影視作品,如果想為個人謀私利的話,並不困難。但是到今天為止,我們正心堂從沒有私募過任何人的一分錢。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蔣曄這樣形容正心堂的未來格局:正心堂會是一個佛教文化傳播的「傳媒寺」。我不是僧人,但作為居士,我一直在思考佛教文化當代傳播更有效的方式。起初,釋迦牟尼佛四方遊走傳教是因為小國林立;之後,政教統一了,需要有教會設點,於是建立寺院;再後來,印經第一,因為媒介只有紙媒介;現在,全球一體化,需要用現代人喜歡的視聽語言,把塔要蓋到人的心裡去。在喧鬧都市裡建一座「傳媒寺」,把寺蓋到人的心裡去。這是我的夢想,也是我每天在努力做的……

相關焦點

  • 專訪潘宗光教授丨一位大學校長的學佛心路
    我學佛到現在已經差不多26年了,打坐了20多年,有一次打坐以後,我突然問起這個問題,我這一生可以擺脫輪迴嗎?因為我們先說輪迴,輪迴了就是我們投胎下一生,下一生是什麼樣,沒有保證,我們要這一生做很多善事,很多好事,會保證投胎下一生比較好,做個好的人,一生享福。但再下一生又怎麼樣?
  • 《黑白禁區》「心路」預告片曝光 歐豪激鬥很「爆裂」
    即將播出的《黑白禁區》今日發布1分21秒「心路」版片花,讓觀眾一窺本劇超強大製作以及主演歐豪挑戰各種動作戲的驚心動魄片段,槍戰、飆車、打鬥、爆炸等等犯罪題材片大場面可謂悉數包攬,而片花最後歐豪的一聲含淚撕吼更讓人們對臥底警察為守護人民而犧牲自我的艱難「心路」深深震撼。
  • 學佛,無所畏怖!
    其中有一位叫那伽波羅的尊者,聽過的人很少。《增一阿含經》佛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曉了星宿,預知吉兇,所謂那伽波羅比丘是也。」今天要說的,正是這位「吉兇第一」尊者裝鬼嚇佛的故事。那伽波羅尊者為何要裝鬼呢?到底什麼鬼能讓佛畏怖?
  • 陳建斌自稱」勺子「 《一個勺子》折射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文藝男中年陳建斌一直懷揣導演夢,《一個勺子》是他準備了15年的導演處女作。據陳建斌介紹,「這部電影其實是自己心路歷程的折射,很多時候我其實就是『一個勺子』」。  荒誕冒險喜劇《一個勺子》作為陳建斌自編自導自演的導演處女作品,講述的是西北淳樸農民拉條子因本性善良救助了一個流落街頭的「傻子」,卻意外引發了一連串的無奈遭遇。
  • 輕鬆學佛:成佛的第一步,如何找到真的善知識
    之前我們已經分享過,真正的學佛只有兩步,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能夠帶領自己成佛的師父,第二步只需要聽話就可以成就了。那麼如何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師父呢?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想要輕鬆學佛,就需要學習竅門和妙招。這裡沒有心靈雞湯,有的都是修行乾貨。實例解析、經驗共享。
  •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學佛還會遭橫死?印光大師說,是因為這個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淺談因果在臺灣,有一位名叫西蓮的學佛居士,他的父親就是常年學佛的在家弟子。其父每天都會堅持上早晚課,從不間斷。之後老人學佛的心就開始退轉,再也不登山拜觀音了。西蓮居士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自己的父親如此虔誠拜佛學佛,卻還會有此事情發生呢?後來她讀了《印光法師文鈔》後才豁然開朗。
  • 歐豪新劇挑戰硬漢角色 導演:打戲都是他自己上陣
    中新網4月7日電 即將播出的電視劇《黑白禁區》,今日發布1分21秒「心路」版片花,涵蓋了槍戰、飆車、打鬥、爆炸等元素。劇照由嵇道青、王鵬任總製作人,趙浚凱擔任編劇兼導演的《黑白禁區》,製作費高達2億,講述了緝毒臥底警察淦天雷(歐豪 飾)在遭受重傷、昏迷8年後甦醒,追尋失去記憶的故事。
  • 法國著名作家導演馮金諾斯:寫作應忠於自己內心
    法國著名作家導演馮金諾斯:寫作應忠於自己內心    11月15日,法國作家、導演大衛·馮金諾斯受法國領事館邀請來穗,在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與讀者談寫作和電影。
  • 佛法:天下學佛之人如恆河沙數,為什麼能成佛的卻很少?
    作為世界上信眾最多的宗教之一,佛教從古至今,都有著蔚為壯觀的信眾與擁躉,可以稱得上是傲立於世而難尋敵手,天下學佛之人用一句恆河沙數來形容,是毫不誇張的。學佛學佛,學到最後,所有的學佛之人都無不希望自己能夠證得涅槃聖果的,因為那便意味著,從此之後可以徹底的擺脫生死輪迴的流轉,而跳出這流滅無明的苦海,入於清淨涅槃的彼岸花開,從此無相無著而做一個無位真人,永享極樂。
  • 《分歧者3》發柔情版預告 翠絲心路歷程曝光
    翠絲心路歷程曝光 大膽挑戰全裸出鏡  最新曝光的柔情版預告片背景音樂舒緩,以翠絲的內心獨白拉開帷幕,講述她作為「分歧者」的心路歷程。翠絲經歷了家庭的離散,哥哥的背叛,正要回歸平靜的生活時,命運的齒輪卻未朝著預期的方向運轉。高牆之上,她仿佛領悟,統治勢力的頹敗似乎並不能帶來和平,唯有打破桎梏,探尋牆外的真相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 真實記錄:一位大連張姓人尋找膠東祖籍地的心路歷程
    尋根路漫漫,他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寫了下來,這是第二篇,既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望與志同道合者一起前行。)以下是正文——尋根至今,雖然有兩位宗親,感覺和我們是本家,可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尚不能確定。為了加快尋親進度,還需要加大尋親信息的發布力度,讓更多的宗親知悉我們的尋親信息。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而要見性的過程,也就是學佛的過程,自古以來,所有高僧大德通過,苦行、誦經念佛、參禪打坐,以及六度的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最終見到自己本來的樣子。我們要想見性,只有不斷地修正自己,才有機會離一切相,不再妄想執著,最終見到本性。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學佛者應注意,這三件惡事,不可做!
    對於學佛人來說,去惡存善,除去世間道德層面的要求,還多了一層出世間的道理。因為學佛時布施也好,禮佛也好,都是外在的形式,重要的是通過外在,啟發內心的正念、智慧,積累福德資糧。只有自己身口意清淨了,才能在學佛的過程中得到利益。不清淨則有煩惱障礙,福德資糧也會隨之漏失,所以學佛人要想迅速成就,這三件惡事,不可做!
  • 學佛必知的8個因果定律!
    誰學佛以後,都想改脾氣,為什麼改起來那麼難,甚至繼續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對方,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還在辯論,總是生不起恭敬心,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這個因果要是信好了,就能夠改脾氣,認帳認命。因為佛法是以因果為基礎的。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許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都很難遇到名師,遇到一些偏法也無法分辨,這無疑會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誤入歧途,不僅不能修得正果,甚至還可能走火入魔,墜入魔道。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他認為一個人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時,要讓自己不迷路,就要記住路上的一個個標點,這樣每到達一個點時,就能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對的。
  • 學佛人面對現前瘟疫應有的態度
    我們學佛的人,現在在這個時代,眾生迷惑顛倒,苦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電視新聞裡常常看到,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怎麼形成的?世間人不知道,以為這都是天災,天然災害,人無能為力。其實他的看法完全錯了,所有一切的果報是業力感招的。
  • 假修行學佛嗎?
    假修行學佛嗎?有人說南懷瑾老師抽菸喝酒,不戒葷腥,是假學佛。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淵回需要說明的是,南懷瑾老師雖然抽菸,但是並不飲酒,並不吃葷腥。唯一一次「飲酒」是為了不讓遠道的朋友傷心,南懷瑾老是實在拗不過去,才喝了一小點兒類似於酒的飲料。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建議大家不僅要學佛,更要學道的原因。學佛偏向智慧的薰陶和開啟,讓我們明因識果,了脫生死,當然,這些在道家裡也有。但作為我們入世修行的人來講,我們不僅要學這些,還要更明白道法自然,這樣更利於打開我們的思想格局。讓眼界、心境更寬廣豁達,這不也是智慧的開啟嗎?而且我發現普遍只學佛的人心胸非常封閉,分別心非常嚴重,排斥他所認為的學佛以外的東西。
  • 傳喜法師:為什麼學佛了不要總算命
    我們是信佛的,甚至是學佛的,別老找這些搞神通的,什麼神家、仙家,不算這些。算命,算這個、算那個,有什麼用?不是不相信他們,有的算命也算的特別準,有的看事看得特別準,這也承認。斷惡,懺悔、懺悔、懺悔,給那些冤親債主多發慈悲心,帶著他們去學佛修行是最好的方法。行善,愛護自他的生命,多放生,這叫轉變因果。這個因果轉變過來,我們的病就好了,壽命就長了,身體健康了,這叫轉變因果。佛已經告訴原因了,我們沒有必要再去算啊,問的。夫妻不和鬧離婚,肯定是曾經造惡業了,尤其是邪淫。因此要斷除邪淫,護持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