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哲學的關鍵階段
——記南京大學哲學系對於個人學術道路的意義
文|張柯
南京大學哲學系至今已歷經百年,我以博士生身份有幸見證了這一光榮歷史中的一段歲月(2006-2009),並且至今仍深受這段求學歲月的影響,因為它構成了我的學術道路的一個關鍵階段。
在進入南大哲學系學習之前,我的哲學之路已走過一段較曲折的歷程。
1994年秋天我進入天津商學院就讀經濟法專業。在大一下學期我發現了哲學。當時上的一門含有哲學內容的法學課程以及私下讀到的杜蘭特《哲學的故事》對我構成了哲學上的最初啟蒙,我逐漸看到了真正的哲學。在中學時代我最喜愛的是歷史和文學,但也不能滿足於此,同時也不知道那隱約召喚我的究竟是什麼,直至在大學遇見哲學才明白那種不滿足的根源。我看見了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東西。這一看見所帶來的激情使我決定在大二上學期退學重考哲學系。在家鄉一所高中復讀了幾個月後,我重新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在退學復讀期間和重新開始的本科期間,我的求學志向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德國哲學。
但在本科四年對德國哲學的大量閱讀和學習中,我卻愈發擔心由於志向的過早限定而帶來的某種難以自覺的限度,因此在碩士階段我決定跟隨朱志方教授學習分析哲學,以期拓寬視野和思路。三年的分析哲學研究使我的論證能力得到了訓練並使我達成了對分析哲學的一種更深理解(這種訓練和理解對我此後的學術研究有一種奇特的深遠意義,對此我只是後來才逐漸覺察到),但分析哲學本身最終仍不能使我信服。因此在碩士畢業時,我告別了導師的讀博安排,希望回歸德國哲學,但也不想立即讀博(將近九年的大學生涯已經讓我感到疲憊),而是想要到一所有哲學專業的大學教書。
於是我從2003年起執教於貴州大學哲學系,並在積累了非常重要的教學經驗後開始準備考博。我與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榮教授取得聯繫,希望報考其德國古典哲學方向的博士。張榮教授得知我同時還準備報考其他幾所學校,立即回信勸我只考南大,其對學生的期待與熱心至今仍令人感佩。
(導師張榮教授)
在2006年如願考入南京大學後,我在鼓樓校區開始了為期三年的讀博生涯。自一入學,南大和哲學系的優良學風就令我感受深刻,並且至今仍讓我從中受益。這種踏實、樸素、沉著、求真的學風是南大多少代教師和學生共同造就的寶貴財富,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改變著、提升著每一位新來者。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在導師張榮教授的悉心指導以及哲學系諸多老師直接或間接的指導下,我對哲學的學習、理解以及闡述都發生了一種重要的升華。這種升華的內在機制至今仍難以完全說明,但或許可以用「智慧不可被傳授,但可以被學習」這句話來略作解釋:南大哲學系的學風和師資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進行本質性學習的環境,學習者通過這樣的學習而迅速成長,進入其學術道路的關鍵階段。讓人學會學習,我以為,這正是一個哲學系所能達到的崇高境界。
在導師的指導下,我的博士論文以「存在論差異」思想為研究主題,撰寫於2007年夏至2009年春,2009年6月通過答辯。2011年,在王恆教授的推薦下,這部論文入選江蘇人民出版社「純粹哲學」叢書,並於翌年以《道路之思》為名出版。由於我當時正在忙於撰寫一部教材,同時也面臨職稱評審的緊迫性,所以在出版時未對論文進行修改(這一點在今天看來並不可取),此書因而只是記錄了我的博士論文的原初面貌,存在著諸多缺陷、不足、甚至幼稚和偏激之處。但另一方面,十年後回頭來看,它的若干洞見仍然是可貴的甚至是超前的,直至今天仍然如地下暗河般影響著我的研究思路,例如對洛採之影響的溯源以及對「Ereignis與Austrag」的追問。倘若我們承認,在這個太多學術而太少思想的時代,思想性的樸素洞見要遠勝於單純學術性的精密編織,那麼這部博士論文就仍然可以說是成功的;它使得我過去道路上的哲學經驗和哲學思考匯聚成型,並由此為我開啟了新的路向。
(博士論文答辯現場)
在走向南大哲學系之前的那些道路階段,今天回頭看去,它們仿佛貫徹著一種清晰的和自覺的道路規劃,但這僅僅是一種返觀所呈現的景象。事實是,它們中的每一個階段雖然都有其本己的重要意義,但其中也有著種種困頓、躊躇、不自信、不確定性甚至錯誤。若不能把這些階段聚集到一個完成形態中,它們的整體意義和各自位置就會仍然蔽而不彰。在此意義上,南大哲學系的三年歲月就是我學術道路上的一個關鍵階段,它憑藉著對我的漫長求學階段的完成和對我未來學術生涯的開啟而給出了對個人而言的至高至深的祝福:它讓一個愛智者真正走上了他夢寐以求的道路,這條道路所展現的風景正是那最初吸引並召喚這個少年的東西。
作者簡介
張柯,男,1977年4月生,河南西平人。哲學博士,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貴州省高校哲學學科學術帶頭人,貴州大學哲學學科學術帶頭人,貴州大學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外國哲學方向負責人,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舍勒協會會員,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1996年9月—2003年6月就讀於武漢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碩士學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就讀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起執教於貴州大學哲學系。
編輯|楊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