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不會讓你有錢,但會讓你長壽!看看北大哲學系你就明白了!

2020-12-04 像素還原

北大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90歲以上學者佔1/4,85歲以上學者幾乎佔一半。

近日,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節目中談到,自己雖然年近80歲,但在北大哲學系不敢稱老人,因為北大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樓宇烈談到,生理養生節慾,心理養生養情,哲學養生明理。而人生明理至關重要,中國哲學能夠養生,儒家進德、道家保真、釋家淨心,也許正是哲學家長壽的原因。

北大哲學系教授李中華介紹,北大哲學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歲以上的有十餘人,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等都是90多歲的高壽哲人,85歲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過20人,佔有成就的北大哲學系教授近半數。「所謂『仁者壽』,研究哲學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計較,達觀所以長壽。」

在很多場合,北大哲學系主任王博教授都談到,北大哲學系是「長壽俱樂部」,一大驕傲就是哲人的長壽,事實也正是如此。他說:「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哲學有時候不能夠讓你一見鍾情,但是它可以讓你受益終生。舉個例子,也算開一個玩笑,哲學系在北大,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很出名,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哲學系很多老師都很長壽。」

李中華教授作為北大哲學系的扛鼎人物之一,曾師從馮友蘭、張岱年等諸位哲學大家。他談到,長壽和專業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絕對的,不過,長壽在哲學系的確比較普遍。「從哲學系系史人物傳來看,90歲以上的有十幾個人,佔四分之一;85歲以上的,有22人,幾乎佔了一半。載入系史人物傳的是比較有學術成就的老先生,他們的壽命確實比較長。」

長壽秘訣

秘訣1:不刻意養生

馮友蘭、梁漱溟不怎麼運動,談到哲學家的長壽秘訣,李中華說,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他們最大的一條就是,平時的生活比較平淡自然,沒有刻意養生。「年齡並不是他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能夠把自己的生命和從事的事業結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態。他們平時生活也很樸素,沒有那麼多生活上的特殊要求。」

李中華說,他們不怎麼「養生」,像馮友蘭、梁漱溟先生就不怎麼運動。吃的也是很普通,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他說:「他們生活都非常簡單,周輔成先生活到98歲,他真的很簡單,沒有過多欲望、要求。他認為,吃飽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氣。」

秘訣2:心中無塊壘

「周輔成先生非常平和寬容,對我們這些後輩的年輕人都非常扶持,鼓勵後進,待人接物都是很寬厚的長者風度。」李中華說,「我想長壽的秘訣就是儒家所講的『以德養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活到83歲,在古代算是很高壽的,儒家的養生突出『德』,不做虧心事。」

王博說,哲學系教授長壽是毫無疑問的事實,哲學家長壽可能跟哲學系學科本身的特點有關係,因為哲學是對世界,對生命的一種理解,這種理解很容易讓人有一個比較開闊的心靈。張岱年先生活到95歲,經歷那麼多的挫折,一直很達觀。身體健康,一個是先天的遺傳,後天很重要的一點是心態,包括如何去面對世界,如何面對挫折,如何看待成功等等,都會對生命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王博說,張岱年先生長壽的原因,說起來是6個字「坦蕩蕩,看得開」。「一個人如果坦蕩蕩地活,他就會胸中磊落,這樣的話他就沒有太多的愧疚,他的心態就會變得和樂。看得開,一個人如果能看得開的話,他的胸中就沒有壘塊,我們經常講鬱悶,鬱悶就是胸中壘塊。」

在任繼愈追思會上,王博說,論語說「仁者壽」,任公即是。任公之仁體現在剛毅木訥,其知則體現在「擇善而固執之」。雖與馮友蘭先生、張岱年先生有親緣關係,但學術觀點不同,體現了北大哲學系的多樣性和開放精神。王博說:「他們為什麼會長壽?我覺得這不是簡單的自然的原因,其實這是哲學的一種魅力的體現。這種魅力會讓你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受益。」

秘訣3:把事業當生命

馮友蘭最後十年重寫七本書,李中華認為,哲人高壽還在於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融到工作當中,他們去世前還在動腦子,思考問題,「不知老之將至」。「張岱年在晚年時,工作起來沒有那麼有精力,他就覺得不舒服了。

這些老先生都是以學術、事業作為生活的主要部分,安身立命。他們離不開工作,把事業當生命,活著就是在創作,不想享樂。馮友蘭先生也非常感人,他創造了世界學術史上一個奇蹟,從85歲到95歲,他重新寫了七本書,這七本書加起來應該有200萬字。第七卷是在他95歲去世前三個月完成的,完成他就放心了,如果沒有完成他還會挺著。」

「梁漱溟先生上世紀50年代初以後,就不能公開講話,也不能發表文章,拮据了幾十年,但是他還是那麼長壽。」李中華說,哲學與智慧相關,不是純知識的追求,智慧本身總是能讓人遇到挫折想得開一些。「挫折是對人最大的考驗,有的人卻經不起挫折。我們要不以榮辱為念,擺脫名譽、地位對自己思想、精神的束縛。」

秘訣4:環境寬鬆,遠離政治爭鬥有益養生

李中華說,老先生們的長壽還與北大的環境有關,如果一個環境矛盾百出,鈎心鬥角,每個人都不愉快,置身其中是很難高壽的。環境是人創造的,反過來環境對人的影響也很大,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非常重要。

他說,現在有些人把個人利益看得太重,包括有的人說話尖酸刻薄,火氣很大,都不利於自己養生。不發火不代表沒有原則,還是有是非善惡。

「學術界的人只要遠離政治爭鬥,將書本作為自己的終生夥伴,對養生有非常大的好處。」他說。

啟示世人

啟示1:做事恰如其分、不要強拼不要放不下

樓宇烈自稱是不戴假牙的「無齒之徒」,他特別強調做事情要「恰如其分」。他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時是沒有牙的,「回去」的時候也應該沒有牙。他說,人要自然地生存最好,年紀大了,更要克制自己的飲食慾望。「前人告訴我們,不要用你的胃去磨那些硬的食物,不要用你的胃去暖那些冷的食物。現實中我們經常強調不要過鹹,其實太辣、太甜都是危害身體的,我們要去掉偏食、偏味。」

對於都市白領在各種壓力下身體透支,樓宇烈說:「說句不客氣的話,很多白領身體亞健康,都是自找的。人的一生不要想著沒有遺憾,總會有遺憾的,不要強拼,不要放不下。事情是做不完的,過過慢生活,很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掌控。」

他認為,我們現在難以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也需要保證睡眠,而且最好有規律。不要讓自己過分勞累,要有勞有逸。要打開心扉,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讓生活充滿藝術色彩,喜歡唱歌就唱歌,喜歡跳舞就跳舞……喜靜的人可以寫字畫畫,以此來凝神。「歌舞宣洩,書畫凝神」,能夠動靜結合是最好的。

樓宇烈說,中國哲學比較強調平和中庸,做事情不要絕對化,正如孔子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否則就會傷害自己。中國哲學相對來講能夠把人生看得透徹一點,把生死看得淡一些。

「當然,也不一定適應於每個人,如果勉強去做,變相地克制自己,也不見得就好。人的欲望不是要克制,而是要節制。」他說,學哲學,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果研究哲學,卻被其中的理念束縛住了出不來,那就適得其反。所以,學哲學的人有長壽,有短壽,也有精神失常的,不能一概而論。

啟示2:保持心態年輕

近年80歲的樓教授仍在授課,他說:「講課對我不是負擔,要做自己能夠做的。老年人要認識到自己身體上的老化,也要保持心態上的年輕。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儘量自己去做,讓自己覺得還是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一切需要靠別人的人,心態也就不一樣。」

樓宇烈說,心病是有情感的人生的,要以情來治情,服無方之藥,即聖人的言語。對於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要讀多麼深奧的哲理書,多讀一些通俗易懂的民間諺語也無不可,比如「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心安然,生活也就很坦然。

「現在因情緒而引起的疾病越來越多,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樓宇烈引用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養生方法:「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他說,可能研究哲學的人能夠明白事理,知道如何調節、控制自己的欲望,這大概是哲理養生的功效。所以心智的成熟很重要,我們要過平靜、有意義的生活,並非刻意拉長壽命,而是盡享天命,壽終正寢。自然地度過自己的生命,不因遇到難事而糾結,保持心態平和的狀態。

啟示3:小虧要經常吃,為名利絞盡腦汁對身體不好

如今年近70歲的李中華教授退而不休,每天依然工作十幾個小時,並參與《儒藏》的編纂。「我受這些老先生影響,不看重名利。有的人會因為文章署名打得不可開交,為了稿費而折騰不已,心中芥蒂太多,放不下。人生都是小事,這些小事都要計較的話,就非常影響人的精神。」他說,「我的體會就是這樣,我平時對吃點小虧是毫不在乎。小虧要經常吃,不要斤斤計較。」

對於哲人不刻意養生這一點,李中華說,現在有些人刻意養生,什麼都不聞不問,麻木了。「儒家不是這樣的,論語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壽,智者樂』。不要帶著功利的心態去做事。境界、道德素養對一個人的生命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

李中華說,人的生命要順應自然,不能背逆自然。《列子》中說:「不逆命,何羨壽?」刻意去追求壽、名、位、利,對思想反而產生束縛,也就不能逍遙。「當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擺脫現實去逍遙,但是心態上可以是放鬆的。平時不感到有什麼苦惱,不要讓那些小事情影響自己。有的人為了名利絞盡腦汁,對身體特別不好。」

相關焦點

  • 北大哲學系是長壽俱樂部:85歲以上教授超20人
    北大哲學系在北大有了一個有趣的別稱——「長壽俱樂部」。北大哲學系的教授中,90歲以上的就有十餘人,85歲以上的更是超過20人,佔知名教授近半數,去世的哲學大師中高壽者也不少。系主任王博稱之為哲學系「一大驕傲」。  93歲的楊辛教授謙虛地說自己在系裡年齡只排第二,排第一的是94歲的張世英教授。
  • 北大哲學系「70後」同學會在京舉行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3日電(實習記者 蘇賀)金秋十月,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30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聚北大燕園,共慶入學五十周年。這些老人是北京大學哲學系64級系友,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是名副其實的「70後」。
  • 隔壁侃球|北大哲學系足球專業肄業記
    1954年,北大哲學系教師與蘇聯專家在未名湖畔合影。二排右起:鄧以蟄、鄭昕、薩波什尼可夫、馮友蘭、馬採、洪謙、宗白華:一排右起:王憲鈞、汪子嵩(圖片來源:網絡)二、「你知道嗎?洪先生的二兒子,叫洪元碩」我從北大哲學系1989年本科畢業考研成為洪謙先生的研究生後,洪先生就指導我把艾耶爾的哲學思想作為研究對象,可見洪先生對艾耶爾的重視和友情。當時洪先生住在北大東校門外的燕東園,北大很多著名教授都住在這裡。
  • 北大哲學系主任實名「舌戰」網友
    國內影響最大的西方哲學教科書之一《西方哲學簡史》有幾十處錯訛?面對眾多網友在天涯社區上的質疑,該書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趙敦華教授近日專門來到天涯社區公司,實名上網與網友對話,並為這本著作辯護。  趙敦華:充其量是拼寫錯誤  趙敦華編寫的《西方哲學簡史》是國內大多數高校哲學系的推薦教材,自2000年出版至今已經印刷15次。7月初,一位署名為「陳琛」的網友在天涯論壇「關天茶舍」上連發「北大哲學帶頭大哥的水平」、「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的另十個錯訛」等文章,對這本書提出質疑。
  • 北大哲學系「老神仙」
    版主推薦被北大哲學系主任王博先生稱作「哲學系的老神仙」的張世英教授,一生與哲學為伴。今年92歲的張教授,聽從孩子們的建議,從去年夏天開始動筆寫回憶錄,於今年3月初完稿。作者以質樸優美的語言,回顧了自己一輩子的哲學之路:既有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求學的經歷,又有與馮友蘭、金嶽霖、聞一多、賀麟等人的交往軼事;既帶來當年哲學界、文化界的大師群像,更道出一位哲學家幾十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追索。其開放的心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文心哲思無不給後人以啟迪。人物簡介張世英:1921年生,1946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
  • 寫出「燒腦作文」的無錫才女圓夢北大 上哲學系
    沈校長絲毫不吝嗇對勇力嘉的讚美之詞:「我以個人信譽做擔保,推薦天一中學一名女生上北大。這個女生非常優秀,高二參加江蘇省作文大賽獲得一等獎。高三她再次參加江蘇省作文大賽又獲得一等獎。即便是現場命題作文,這個女生也表現非常突出,文章文採飛揚。如果她參加高考,可能考不上北大,但是成績也不會差太多。這樣一個夢想上北大中文系的女生,希望北大給她這樣一個機會。」
  •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這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208期活動,北大博雅講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打造的高端閱讀文化品牌,是北京大學首批重點文化品牌項目。
  • 北大哲學系主任畢業典禮致辭:這個學校一直在尋找北,很偉大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博各位同學:剛剛看到廣場的背板上寫著的五個大字:我們畢業了!是的,大家畢業了。你們順利或者不那麼順利地完成了一段學業,如願或者不那麼如願地進入另一段人生。我相信,無論在什麼地方,你們都不會忘記在北大、在哲學系度過的歲月。
  • 北京大學哲學系舉行100周年慶典
    他指出,自誕生之日起,北大哲學系就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鎮,匯通中西文明的橋梁,高水平哲學人才的搖籃。一百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急驟變遷,中國人的精神思想世變風移,但北大哲學系始終挺立在時代潮頭,始終引領著學術的風氣,她在中國哲學界、思想界的崇高地位是無可爭辯的,她對國家民族的卓越貢獻將永載史冊!他強調,哲學系的發展對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事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義。
  • 南哲印象|張生:「他們都富有文學的情味」——也談南大哲學的學術...
    不過,以南大素來的沉穩且不事張揚的作風,我想,即使有動靜也不會太大。但是南大哲學系不僅僅是一個走過了一百年的中國現代大學的哲學系科,更關鍵的是它提供了一種中國現代哲人研究哲學的獨特的路徑,並因之形成了中國現代大學哲學系的一種別具一格的學術風貌。
  • 壽命短的人,腳上會有特徵?對照看看,但願你具備長壽體質
    長壽可以說是每個人的美好願望之一。特別是當為老人慶祝生日時,大家會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也許是對老人最好的祝福。如今人們正在不斷改進醫療技術,延長大家的壽命。畢竟沒有人不希望自己長壽的。當然,除了通過醫療手段來延長壽命,有些人本身就具有長壽的體質。那麼如何判斷呢?
  • 北大哲學碩士鄧文慶:畢業後選擇出家,拉著父母一起搬入寺廟
    哲學,一個囊括所有智慧,集宇宙秘密於一體的偉大學科,一個人才輩出、高深莫測的理論領域,卻在如今的社會成為繼考古專業後的又一大冷門專業,讓許多奔著遠大前程的學生和家長逃之夭夭。原因無他,便是哲學實在難以尋到好工作,也沒有什麼實際應用價值,所以除卻少部分愛好者或調劑生,大部分人都不會讓它出現在志願表上。
  • 南哲系友|張柯:通往哲學的關鍵階段——記南京大學哲學系對於個人...
    通向哲學的關鍵階段——記南京大學哲學系對於個人學術道路的意義文|張柯南京大學哲學系至今已歷經百年,我以博士生身份有幸見證了這一光榮歷史中的一段歲月(2006-2009),並且至今仍深受這段求學歲月的影響,因為它構成了我的學術道路的一個關鍵階段。
  •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鼓足勇氣開始,緊皺眉頭推進,攥緊拳頭繼續,終於……讀到一半睡著?不管你讀的是西哲還是馬哲,似乎刻板的哲學教育路徑一直在告訴我們:哲學就是最高級的學科,它是文科的頂峰,是那個將與物理學數學在人類智力高峰上交匯的學科。普通人怎麼能學得懂哲學呢?
  • 88歲著名哲學家朱德生逝世,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16年
    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大學哲學系方面獲悉,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原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原理事長朱德生教授於2019年3月8日下午3時於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8歲。公開簡歷顯示,朱德生1931年生於江蘇省武進市,高中畢業後曾在本地農村當了兩年小學教員,1951年夏入南京大學哲學系。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朱德生進入北大就讀,1956年夏畢業於北大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生班,隨後留系任教。
  • 中國沒有哲學?你問問這群人答不答應
    越是這個時候,我們就越需要哲學這門愛智慧的科學,來提醒來啟發。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學哲學在社會上正經歷著一個回潮,著名學者孫周興直接定義號召說:「我們時代是『最哲學』的時代。在現代技術加速推進、世界巨變、生命本質變異的未來新文明時代,哲學在新的生命規劃、生活世界的重建、個體自由的維護等方面都將有大作為。」
  • 自然科學的誕生:「人」的失落(北大哲學系專稿)
    【猛虎按語】讀此文,會先感懷於自然科學的偉大發軔,接著,在人類的自我詰問中,悵然若失,然後,回到現實,不由得,欣然自喜。精英們,停一下,暫離技術細節和繁雜事務,閱讀十分鐘,思考科技和人的意義。此為北大哲學系在讀研究生許漠(方向:科學技術哲學)所作,文字深沉,筆力雄健。【自我介紹】許漠,就讀於北大哲學系。
  • 你還在讀《蘇菲的世界》?哲學科普入門書籍推薦!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兩本都可以讀來看看。《蘇菲的世界》重詩意,《哲學家們都幹了什麼》重趣味。兩者都只是吸引大眾,不是真正入門的書籍。專業一些的則是羅素的經典《西方哲學史》,內容很豐富,篇幅很廣,字數很多。
  • 本科志願想填哲學,但家裡反對怎麼辦?附國內頂級哲學專業排名!
    作為一名在北大文科學習過四年的老學長,我認識的哲學系同學畢業後幾乎都選擇了其他專業。有的去讀了國關,有的讀了法碩,有的轉戰金融,堅持深造哲學的少之又少……僅憑一腔熱血,難啃晦澀哲學首先,哲學系本科生中往往高考調劑較多,且大一大二轉專業比例常年居高不下。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考博經驗貼
    如果英語基礎不好的同學,一定要制定每天英語學習計劃,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日積月累定會收穫好結果,每一天背的單詞,每一天的努力都不是無用功。專業課前期主要時間全部放在英語學習上,在2019年11月份,我開始看專業課,哲學系有參考書,可以按照你報考的老師方向找到你要考的除了公共專業課外的那門,公共專業課兩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下冊),建議第一遍從頭到尾梳理一遍,第二遍就要根據目錄摘出每章,每節,每個問題的重點,進行整理總結,形成筆記,實實在在落在筆頭上,記憶會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