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人類就開始研究自己的夢,但對什麼是夢這個問題,大家的看法相差極大。歷史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也沒能使大家在這個問題上走到一起來,相反,今天的差異比古代卻更大了。
古人說:夢是靈魂外出時的經歷。
弗洛伊德說:夢是人類被壓抑願望的達成。
榮格說:夢是原始人的來信。
巴甫洛夫說:夢是大腦皮層興奮點的隨機組合。
阿德勒說:夢是夢者日常目標的進一步激勵。
查爾斯?基考羅夫特說:夢是一個自我向另一個自我傳遞的隱喻。
詹姆斯?希爾曼說:夢是靈魂的飼養員。
蒙塔古?厄爾曼:夢是一個中間加工站,它將現實的問題與過去的經歷聯繫在一起。
陽動則夢
我們對夢的理解,也首先從夢的定義開始。我們認為:夢是藏象生命體對人類大腦進行控制、關照、協調、溝通等過程而在大腦中殘留的記憶。
幾乎所有的夢學研究者都認為,夢是大腦自主的產物,夢是大腦的創造物,夢是主動的,大腦就像是一塊海綿,而夢則像是水,只要一擠,就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夢。這個觀點完全錯誤了,所以幾千年來,我們都沒有認清夢的實質。
其實夢是被動的,夢完全是一種被動的記憶,而且是不太完整的被動記憶過程。真正創造夢的,並不是人類的大腦,而是藏象生命體幹涉大腦精神後給大腦留下的印跡,或者說是留下的暫短記憶。藏象生命每天都要檢索我們的記憶庫,進而在一個特定的標準下,選擇記憶的內容。在檢索我們記憶庫的同時,它也與我們的大腦進行交流,回答我們最關心的問題……這一過程被大腦被動、片斷記憶下來時就是夢境。
我們以一個比喻來說明夢產生的機理:
在漆黑的夜晚,我們站在海邊,但什麼東西也看不到。突然,有一束強光快速划過海灘,一閃而過,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清晰地記憶強光下的所有細節,但我們可以模糊地記住一些景觀。假如說,當強光快速閃過之後,我們並不知道有幾條船,但可以知道那裡肯定有船,甚至還可以記住一些船上的細節,比如有一艘船是紅色的帆等等。
人類的大腦自身就是一個處理信息的中心,而且它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在睡著後依然有警覺。當這道強光掃過人們大腦後,一些記憶細胞被驚醒,雖然這個細胞迅速又進入睡眠狀態,但驚醒的事實卻以極快的速度傳導給了大腦皮層。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機制,即隨時將所得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希望能明確信息的內容,而在加工過程中,大腦的邏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用邏輯這條線將片斷的信息貫穿、推理、放大、綜合等,於是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夢境。因此夢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事實的印跡,是事後對事實的記憶。因此,夢也是有邏輯的,這個邏輯其實就是夢者的思維邏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什麼樣的夢,二者具有同一性。
那麼,睡眠中的大腦如此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是為了讀懂信息,每一個夢都是大腦為了讓你讀懂的努力結果。
也許有人會說:你如何來證明夢就是藏象生命體對大腦的控制過程呢?
科學研究表明,夢與中醫陰陽搏動的節律是一致的。就一天而言,分為十二個時辰,子時起於11點-1點,丑時1點-3點,每個時辰2小時,到亥時21點-23點,完成一天的周期。夜晚11點-1點,這是陰極盛的時期,但按照陰陽盛衰的理論,陰極盛則陽始動,因為物極必反。從夜裡1點到太陽出來,陰漸漸衰退而陽漸漸成長。人體的陰陽與自然陰陽的變化是相合的,這也是第二生理系統的節律。
那麼一個人什麼時候睡覺最好呢?按照中醫理論,夜裡10點不睡則傷腎。在現實中,我們也一般是在亥時(夜裡9點到11點)入睡。
睡眠研究表明,真正意義上的夢(REM睡眠)出現在入睡後的90分鐘,如果一個人10點入睡,他的第一個夢則出現在夜裡11點半左右,如果他是11點入睡,則出現在12點半左右。也就是說,人每天的第一個夢基本都出現在子時(夜裡11點—1點)。這個時辰,正是陰極而陽動時分,所以夢與陽(藏象精神主體)有極大的關係。
還有一個證據:大多數的男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夜裡睡著後,陰莖會自動挺立,有些性無能者在此時也會發生陰莖挺立不倒的現象。弗洛伊德將這個現象視為他理論的證據,認為夢恰恰表現了沒有得到滿足的性願望。中醫認為,血不至則陰莖不挺,陽氣不至則挺而不熱。腎化一身之氣,當子時一過,陽氣勃性,由腎而始,所以陰莖自然挺立。這恰恰說明,夢與陽氣有極大的關係,可以說是陽氣的運作產生了夢。
研究還表明,一般來說,前半夜的夢境比較簡單,幾乎沒有什麼細節,大多數缺乏情節和重要特徵;後半夜的夢較之前半夜的夢,細節和情節都很豐富;凌晨時的夢就更具體了,而且活靈活現。這個研究說明,夢的內容與陽氣(藏象生命體)的活動有密切關係,陽氣漸長,夢的內容也就越豐富,到太陽出來的前後,夢達到了頂點。
所以REM睡眠中的夢,與中醫記載五藏神活動節律完全相同,也與我們的一系列假設完全吻合。因此,「夢者魂行」這才是夢的真正機理。
人類的情感方式與思維模式
此前我們曾經說到,不受控制的人類的精神因素就如同原子彈爆炸後的衝擊波,會對藏象系統造成巨大的傷害。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不受控制的情緒變化對人類的生存也將造成直接的危害。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包括靈長類動物,它們的行為一般受本能的支配,而人類的行為則受情緒的支配,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情緒支配行為,而行為最終會影響人們的生存狀態。比如說,有人與他的好朋友一起出去打獵,途中迎頭遇見一群餓狼,他的朋友不幸遇難,被狼群撕得粉碎。這個人當時一定很痛苦,也很憤怒,但如果他不控制住情緒,硬要找狼群拼命,那麼結果將是悲慘的。最好的選擇是控制住憤怒的情緒,就近爬上身邊的大樹。
從社會的角度而言,不受控制的情緒同樣會危及生存。一個人在單位被上司誤解而遭到嚴厲的批評,此刻這個人一定很傷心、冤屈,如果任憑情緒暴發,有可能就得罪了領導而下崗,經濟沒有了來源,危及到生存狀態。這類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為一點小事而殺人,最後被執行死刑。
所以人類的情感方式必須加以控制,一方面這樣做對解剖肉體有好處,更重要的是對藏象生命體有重大關係。因為藏象生命的精神主體負著在陽氣上,當大腦情致變化太大時,陽氣的消耗量就增大,勢必會危及藏象生命體的存在。
儘管人類的大腦情致變化多端,難以預測,但就整個人類情致而言,它還是有一定的規矩,它也受某些東西的制約,這就是模式。人類大腦中的模式有很多,比如思維模式、情感模式、行為模式、性格模式等等,這些模式制約著情致的變化,也制約著行為的方式。這些模式可以統稱為思維模式。
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在大同中都存在小異,而這些微小的差異卻成就了千千萬萬不同的生活道路。例如,有的人在思維上偏向邏輯性,這些人最後從事了科學工作;但有些人在思維上偏向形象性,這些人最後成了藝術家;還有的人思維上擅長想像力,這些人都成了文學家。對待相同的事務,不同思想模式的人有不同的表現。
無論對於社會還是個人而言,模式本身是不穩定的,它的可塑性極強。然而,儘管思維模式隨周遭的變化而變化,但社會與個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同樣的文化背景下,並沒有變得千頭一面,這個世界還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所以差異還是最根本的,這是客觀事實。這說明,在我們人類思想模式的背後,還有一個不可輕易改變的東西,是它決定著我們變化的方向,是它最終決定了差異所在。這個東西,我們可以將它稱為心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