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找尋一種報人精神

2020-12-01 鳳凰網

本版供圖CFP

見證一張報紙從排版、製版到印刷的過程,與編輯、記者座談分享職業新聞人的編採經歷。前不久,市委教工委、市教委與北京日報社聯合主辦的「千名中小學生走進報社」活動啟動,前4期百餘名中小學生和本刊作者一起到報社進行一次特殊的暑期遊學活動,他們記述下了自己心目中的傳媒和記者夢……

求真,找尋一種報人精神

人大附中高一(10)班 於雪竹

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與快捷、方便的網際網路相比,報紙的競爭力似乎在逐步下降。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依賴日漸明顯,報紙行業的前景堪憂。

有幸,我參加了北京日報社組織的活動,雖然只是粗淺的參觀,卻讓我對報紙、新聞這一行業充滿了敬意,也改變了許多看法。我想,報紙所體現的那種高度嚴謹的求真精神,是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前的擔憂,大概是多慮了。

報社第九層有個「博物館」,牆上所展示的,是一個個的記者事跡。我沒有刻意去記錄,但有一個記者的故事至今還清晰地印在腦海。記不得記者的名字,只記得她去了一個很冷的地方拍攝照片,而當時設備又不夠先進,她只能把相機塞到衣服裡,焐熱之後再去拍攝。拍完之後再去焐熱,如此往復。這讓我心中頓時升騰起對新聞、對新聞工作者的深深敬意。當然,並不是新聞有一種遙不可及的高貴,而是新聞確實是一門嚴謹的「學問」,值得那麼多人為此付出。

接下來的座談會上,網絡媒介與報紙之間的競爭,依然是熱點話題。當時,一位編輯的這樣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當下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撲面而來,有時反而令我們無所適從,依舊需要報紙來幫我們篩選,留下真實可靠的信息。即便或許到某一天,報紙不再是紙質的,但它始終會以某種形態存在,因為它所承載的這種新聞專業性,蘊藏的這種文化情懷,是無法被取代的。

誠哉斯言!以前,我對新聞的了解可能只是幾張報紙、幾篇文章,甚至於反感它的嚴肅,不如小說散文那樣輕鬆而有韻味。通過這次親身參觀與體驗,與真正常年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面對面接觸,我才開始對新聞的內在精神有所領悟:報紙,作為新聞傳播的形式之一,它的真實,是一種態度,一種責任。它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嚴格把關,絕對有別於那種粘來的、拼湊的消息,更不同於那種為騙取人們關注的炒作。或許正是這種真實,這種嚴謹,這種「學術派」的作風,才有了那些能感動我們的記者故事,才有了那些新聞工作者的犧牲與付出,才讓我們看到他們身上那種求真的「記者精神」。

我想,報紙的先天確有它自身的不足,但它的優點更是無法被代替。試想,假若某一天這種新聞介質不復存在,一切網絡媒介便找不到最可靠的來源,我們面對複雜繁瑣的信息更容易迷茫、凌亂。更重要的是,社會需要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求真,是維持我們這個社會運行的一種力量。

報人精神所蘊含的東西,終將無法被取代。

我們為什麼看報紙

人大附中高三(7)班 于晴

座談會的主題是「我們為什麼看報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很難全面回答。

正中坐著的是負責每日一版《北京論語》的蘇文洋老師。大大的老式眼鏡,腕上的紫檀手串,加上微微發福的體格,文人氣息自然流淌。

話題一開,蘇老師和藹慈祥的話語便娓娓道來。貫穿40多年的記者生涯,對於報業,對於新聞,在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他不變的堅守。正如他所說,我們不生產新聞。

那麼,在網絡時代,大量自媒體湧出,一份安靜的報紙究竟在扮演什麼角色?

我想,是智者的肩膀。每天,當各式各樣網絡信息鋪天蓋地出現的時候,許多人被其中的不真實的、情緒化的東西迷住了,錯誤地認為,世界就是如此魚龍混雜。這時該做的,就是走近藍色的報刊亭,買份報紙,坐下來,平靜用心地讀完它吧,它會幫你理清雜亂的思緒。在那泛黃的紙頁上,有無數報業人的智慧和誠懇。他們從來不顧自己,地震、洪災、暴亂,衝在第一線的永遠是數不盡的新聞人。因為他們知道,人在消息閉塞的時候最恐懼。他們在風口浪尖上,為我們帶來第一時間的信息。他們憑著對公眾的熱情,對真相的渴求,對良知的崇敬,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堅守著。

看著印刷廠中在軌道上運送的一份份報紙,它們好像都會發光。我仿佛能看到一位老者為它戴上了茶几上的花鏡、一個青年為它停下了下班匆匆的腳步、一名學生開啟了求知的大門。

也許對於報人,這就是無比的光榮。

不變的是使命

人大附中高二(9)班 趙婉合

整個參觀過程中,報人的使命感讓我印象深刻。對於報紙的未來,報人所傳達出的是一種信心與虔誠的信仰,沒有拘泥於網絡化形勢的無謂憂心,因為他們懂得自己的使命,所以對於報紙的未來發展態勢,展現出十分明朗的藍圖。

首先,報紙是歷史的記載,如今在新媒體發展昌盛的今天,報紙是紙媒體,未來大部分紙質品包括報紙在內,都會改變它們依存的形式,但實質內容與其宗旨都不會被湮滅,科學昌明的同時報紙裡的人文情懷也不會變質。我還以為,報紙仍會在未來電子信息化的時代中,留有一些讓人能感受到「真實」的東西。我想需要存在感的人們會以珍藏的形式來保存報紙,興許,我們會像集郵一樣,去收藏報紙。同時,這種紙質報紙的永存性可以實現記錄歷史見證時代的價值。

同時,身處如今魚龍混雜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需要面對的是網絡中或真或假、或以不同立場來報導的各種新聞。我們經常會被鋪天蓋地而來的訊息攪得煩躁。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承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我們經常會迫不及待去得到最及時的新聞,但有時就會忽略其新聞最基本的宗旨——真實性。同時海量的信息背後,卻往往會缺少一種人文情懷。這種情懷,是一份責任,更是只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才會在撰寫和傳播新聞時流露出新聞界的使命感。然而,有些網絡出身的人士,當面臨吸引眼球的新聞信息時,因為缺少對於新聞的認知,去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這種新聞,卻總會把讀者弄得焦頭爛額,不明真相。而專業的報社人員則是像餐廳的大廚一樣,他們會以專業的素養,甄別信息的真假,然後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加工製作信息,最終的報導就好像是一個個精緻的菜餚。因為明辨是非、知曉事件前因後果並且以冷靜的筆調來報導時,這則新聞才會有其真正的價值。這似乎也詮釋了人類社會的分工現象,只有由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完成的才是極致的。所以,報紙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在參觀過程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不需要輕易的誇讚,需要的是懷想與感動;不需要豔羨的仰望,需要的是思考與繼承」。我想,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一直在秉承著他們「見證激情歲月,記錄時代變遷,引導思想討論,引領時代風尚」的使命。在如今彰顯黨報風範的同時,仍恪守新聞業的使命,不斷思考創新,懷著「讀北京 報天下」胸懷,合著時代脈搏奮勇前進。

XX報

見識報紙的新魅力

北京八十中高一(5)班 李秋婷

作為文學社編輯部的成員,在「千名中小學生走進報社」活動中,我們向報社的老師學習了一些排版的基本技巧,還坐在電腦前親自實踐了一把。

在座談會上,我們聆聽了記者王一心的講座,在這「鉛與火」到「光與電」的發展過程中,我看到了科技的飛躍;從最老式的笨重照相機到如今的數位相機,從黑白報紙到套紅工藝再到如今的輕塗紙印刷,從這之中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

在參觀展覽中也讓我看到了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該有的正直、堅定和勇氣,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頓生敬意。報社的老師們也針對我們提出的問題耐心地一一解答。這個座談會讓我見識到了新聞人的風採也解決了我很多疑惑,可謂是一大收穫。

下午,我們坐車來到北京日報社的印務中心。一進門,一股油墨的味道便充斥了我整個鼻腔。我們跟隨著印務中心的主任參觀了報紙印刷的整個流程,見證了一張白紙最終變為內容豐富、色彩鮮明的報紙的全過程。這整個過程我只能用「嘆為觀止」這四個字來形容,一張張報紙隨著軌道上上下下,飛快地前進著,如同舞獅,相當壯觀,讓我不禁再一次感嘆科技的力量。

這次活動讓我認識到了一份報紙從最開始的收集新聞,到文稿生成,到排版,再到製版,再到最後的印刷,這裡包含了多少人的智慧和辛勞。而對於以前的我來說,報紙充其量只是個消遣,不曾認真地細讀,大致掃過之後便扔在一邊,現在想來竟是對這些盡職盡責的工作人員的不尊重了。通過這次活動,我意識到了報紙的價值、重要性和它的魅力,這或許就是這個傳統媒體存留至今的原因,也是我此行的最大收穫。

「光與電」的革命

北京八十中高一(1)班 劉賀

時間的流逝,帶來科技的發展。

不過,報紙的製作與印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卻不是那麼熟悉。今天,我非常榮幸地參觀了北京日報社及北京日報社印務中心,在這裡我們深入了解了一份報紙是如何產生的。經過工作人員的介紹我們才知道,現在的報紙製作工藝帶有很多高科技,工序複雜而制度分明。

報紙的傳統印刷方式可以用「鉛與火」來形容。跟著工作人員,我們來到北京日報的展廳,那裡不但陳列著毛主席親筆為北京日報、北京晚報題的報頭,還有傳統的鉛制印刷板。鉛印的工序複雜,有揀字、接引、拼版、刻字、鑄字、輪機、印刷幾個步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類似於活字印刷,每個字都要灌出鉛模,分類保存,待印刷前由揀字工人挑出。拼版則更加考驗工人的技術,要想把一個個底面積只有芝麻大小的模子一個個按順序拼好,需要工人師傅有超強的耐力、眼力和經驗。

而在報社大樓的雷射照排車間裡,我們看到了現代報紙的製作工藝。編輯們在電腦前輕點滑鼠鍵盤完成排版,點擊上傳,隔壁的房間就可以印刷出樣品來。

下午到了印務中心,我們則更直觀地觀察到報紙的印刷過程。先進的自動製版機、十多米長的印刷機、飛速運轉的傳送帶,一切都令我們驚嘆。回憶起展廳中展示的傳統報紙印刷方法,再看到如此先進機械化的現代印刷技術,我心中默默地感嘆著。

科技改變生活。從「鉛與火」到「光與電」,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報紙的進步,更看到了未來的發展。美好的願望,需要人們用實際行動把它變成現實,而作為學子,我們更要致力於學習與創新,將來用我們的智慧,來實現夢想。

為時代放歌

北京八十中初一(3)班 朱羽晨

「為時代放歌」,跟隨著這句話,我們八十中學晨光文學社同學一行二十來人來到北京日報社參觀、座談、交流。

活動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雖說新聞傳媒這條路上可能會有許多坎坷,但只要堅持努力一定會被認可。

每天發生許許多多的大事小事,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記者來說就很有價值。比如在7月24日的晚報中就有一條新聞:西湖「洗腳」與文明無關。

今天,聽了老一輩的記者對新聞時事的理解,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應該關注這條新聞。西湖「洗腳」真的與文明無關嗎?眾所周知,西湖乃國家名湖,古人曾把它比作西子和明鏡。可是這樣的明鏡卻被眾人拿來「洗腳」,難道是文明的嗎?

回到主題,我才13歲,年紀還小,有許多的事都不用去管,但是身為一個未來的公民,難道我們不應該為我們的社會做些什麼嗎?

一次參觀終會結束,但對生活的觀察才開始。我們的人生還長,讓我們為自己,為身邊的社會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吧!

夢想照進了現實

北京八十中高一(8)班 劉瑾儀

有幸,跟隨著晨光文學社的老師同學們參加了「千名中小學生走進報社」的活動。

聽著講解員講述的歷史,親眼看到從過去的原始費力發展到現在的便捷高科技,我真正體會到了這個為所有北京人所熟知的報社的現代性、先進性。

作為一個文科生,能像日報社的叔叔阿姨們一樣從事新聞工作,當然是我的理想。在日報社裡聽到了記者們為了儘自己的責任,在第一時間把稿件傳回報社,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惜用生命去完成工作,隨時準備為新聞工作獻身的動人故事。在參觀過程中,有一位為我們作介紹的叔叔說,這些技術雖然容易上手,但要真正精通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我明白,比起那些真正的記者、編輯們,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精神上都遠遠不足,我還需要更多磨練,才能達到他們那樣的專業。

這一次「走進報社」的活動,的確如主題所說,讓「夢想照進了現實」。但在我看來,這次活動更多的,是為我們這些胸懷大志的中小學生樹立了一面旗幟、一個標杆,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我覺得,這次活動不僅僅起到了讓我更加了解北京日報社,同時也為我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飛流直下三千尺

黃城根小學五(8)班 劉澤禹

大家都讀過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吧,我雖沒有機會看到這麼雄偉壯觀的瀑布,卻有機會看到了由報紙組成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奇觀。

那天下午,我們坐車來到了位於北京亦莊的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印務中心參觀。那裡的工作人員帶我們來到了4臺「龐然大物」面前,真是龐然大物啊,我抬頭仰望,足足有三四層樓那麼高,工作人員叔叔向我們介紹: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機器,用於印報紙的,每小時能印120萬份。

120萬份!我心裡飛快地盤算了一下,每分鐘2萬份,每6秒鐘2000份,每秒鐘333份!天啊,就眨巴眼的工夫,300多份報紙就印好了?我瞪大了眼睛,不是吹牛吧?

「開始了!大家快看機器上面的紙!」叔叔的話打斷了我的胡思亂想,我急切地抬頭看,只見機器上的紙飛快地向前「飛」著,原本白色的紙上覆蓋了各種顏色,就像湍急的水流狂奔向大海一樣。

「快看頭上!」不知誰說了一聲,我仰望天花板,這次注意到了天花板上有一個架子,架子上面,報紙就像開閘的洪水一樣,源源不斷從機器的出口衝出,湧向前方,順著「水流」就看見一個大的落差,在那裡,報紙正飛速衝下,眼前的場景是一道由報紙組成的「飛瀑」,真有一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偉,「飛湍瀑流爭喧豗」的氣勢!實在是一道難得的奇觀!

此時,我才真正理解叔叔介紹的每小時120萬份的含義,太令人驚嘆了。參觀完了,我還回味著剛才看見的壯觀景象,小小的報紙後面,居然有如此先進的科技啊!

相關焦點

  • 弘揚求真精神 勇立時代潮頭
    本屆G20峰會主題「創新、活力、聯動、包容」八個字是時代元素最好的詮釋,而這八個字恰與浙江精神相得益彰。  浙江精神,是浙江發展的動力,也是浙江地域文化個性和特色的表達。2005年提煉的浙江精神是「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這其中,「求真」是浙江精神的靈魂,也是鐫刻在廣袤之江大地人民骨子裡的特點。  求真精神始終融入我們的血脈,貫穿於行動。
  • 劉奇: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調查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尋烏調查》體現的唯實求真精神,為做好新時代的調查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所作的《尋烏調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調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就是要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切實把各項工作謀劃好、推動好,把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生動體現唯實求真精神 《尋烏調查》是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之作,通篇閃耀著唯實求真精神。
  • 人民日報: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調查研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尋烏調查》體現的唯實求真精神,為做好新時代的調查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所作的《尋烏調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調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就是要大力弘揚唯實求真精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切實把各項工作謀劃好、推動好,把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生動體現唯實求真精神   《尋烏調查》是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之作,通篇閃耀著唯實求真精神。
  • 22個零分體現求真精神
    (9.16北京青年報)  蘇老師給22個期末作業涉嫌抄襲的學生零分是對學術精神的捍衛,要知道,雖是選修課,但是對作業的嚴格要求不能打折。可以推測,一些學生考慮到這是一門科幻文學影視的選修課,於是抱著「混學分」的散漫態度隨便在網上找一篇文章來充當期末作業應付差事,以為能矇混過關,沒想到卻碰到了較真的蘇老師直接給抄襲者判了零分。
  • 施一公述科學精神內涵: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王剛 攝中新網溫州10月26日電(錢晨菲)26日,以「匯聚天下英才 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從三個角度闡釋了科學精神的內涵。其指出,科學精神包括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 姚期智:科學精神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在報告中,他與廣大青年學子分享了自己對科學的本質與科學精神的認識。他認為,科學精神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姚期智說,科學精神就是求真。一切科學研究和科學創作,核心價值就是求真,具體來講,就是不做假,不能無中生有,不可誇大渲染,更不能把別人的工作據為己有。   姚期智強調,在從事科學的時候,求善是科學精神另一方面的體現。
  •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2018年01月05日 10:29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發表時間:2013-01-14   來源  求真、求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真諦  科學精神是什麼呢?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達爾文曾經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
  • 方舟子任互動百科顧問 為塑求真精神
    微博上有人愛約架,而@方舟子擅長約『假』,約您一起打假求真知!」,宣布已經聘請方舟子為該公司首席科學顧問。這條微博立即引來網民關注,迄今為止在新浪微博上這條內容的轉發量已經達到了兩萬多,網友們的爭論也十分激烈,既有對方舟子和互動百科語出諷刺的,也有對其表達支持的。不久後,現任互動百科CEO潘海東馬上轉發了該條微博,並附上評論:「歡迎老方入主互動百科擔任首席科學顧問!」
  • 人民日報學術隨筆:史學的「求真」與「向善」
    關於史學的功用,眾說紛紜,但有兩個方面應該是最基本的,這就是「求真」與「向善」。   史學作為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其存在當然以歷史的存在為前提。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如何認識已經消逝又具有客觀性的歷史,是史學的首要任務。因此,「求真」是史學的基本功用。正如李大釗所說,「凡學都所以求真,而歷史為尤然。」
  • 引江精神:一種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
    「引江精神」是黨和政府帶領江淮人民在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建設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實施南水北調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產生於改天換地的歷史實踐活動,熔鑄於改革開放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中國精神在江淮大地的生動體現。
  • 求真 求善 求美 求新
    是的,在這樣一個美麗而令人神往的地方,需要一種非物質的東西來支撐、來襯託,這就是文化軟實力,這就是精神思想,這種文化軟實力,這種精神思想應該是這個地方自己獨特的,跟別的地方不一樣的,即具有武義特色的縣域精神。
  • 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2018學術年會在京舉行
    12月27日上午,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承辦的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2018學術年會12月27日在京舉行。開幕式由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旭明主持,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利華,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呂德雄分别致開幕辭,大興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副主任王群會致歡迎辭。
  • 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
    "『南京大學2018年12月15日針對該校39歲教師梁瑩抄襲和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公開給予一系列處分』等新聞入選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12月27日,在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2018學術年會上,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旭明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和十大求真教育數據。
  • (校訓的故事)求實求真 大氣大為
    資料圖片  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2014級新生王曉瀾還記得來校報到時,在教學樓前赫然映入眼帘的「求實求真「站在國家的高度看自己,把個人的選擇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相連」,這是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對新生的期望,也是對「成電精神」的一種詮釋。  電子科技大學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簡稱「成電」),始建於1956年,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由多所高校的電子信息類學科合併創建而成的。
  • 疑罪從無:從求真到求真也求善
    筆者數年前曾呼籲樹立程序意識,刑事訴訟在求真的同時也要求善,不縱也不枉。而一個國家能否在經過證據調查後不能形成有罪確信時宣告被告人無罪無疑是衡量其是否達到善治要求的重要指標。可以說,疑罪從無在我國從入法到落地生根的整個過程正是我國刑事訴訟從求真到求真也求善的轉變過程。  一、從無到有:疑罪從無的曲折入法  疑罪從無的入法在我國經歷了一番曲折。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原標題: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 蘇州醫工所舉辦中科院「求真科學營」暑期活動
    蘇州醫工所舉辦中科院「求真科學營」暑期活動 2016-07-11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