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訊,近日,北京懷柔區湯河口村大規模放生狐狸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相關話題也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在佛教盛行的臺灣,長期以來民間素有放生習俗,據坊間調查,每年至少有750次宗教放生活動。但本有「放棄殺生,解救物命」之意的放生,在現實中也時因操作不當而出現反效果。
為避免不當放生給動物及生態造成負面影響,臺灣「農委會」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對於放生實行嚴格的管制。隨著時代發展,放生團體也就相關問題展開反思,有些改以「護生」代替「放生」。
現狀 不當放生引發多重問題翻閱臺灣與放生相關的新聞,常會發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甚至有人利用民眾善心和「放生需求」,構造動物捕捉、運輸、買賣、再放生的產業鏈,使不少動物因反覆折騰而不幸傷亡。
新北市「動物保護處」曾接獲檢舉,稱有團體在新店放生約1萬斤鯉魚。在放生現場,一袋袋放生魚,被信眾一邊念著阿彌陀佛,一邊用滑梯放入水中。被放生的魚群在下水前,早因運輸過程中長時間的擠壓而造成缺氧,有些相當虛弱,甚至在途中死去。再被貿然置入水中,有些一時間難以適應環境變化而翻肚死亡。
「動保處」稱,雖接連收到以民眾在河川流放魚類為主的放生通報,卻苦於無規可依,難以有效管理相關行為。現階段只能進行勸導,如曾有團體打算在貢寮區水質水源保護區放生泥鰍,「動保處」隨即派員與公所、當地裡長及轄區派出所警員前往放生地點,發現為放生泥鰍舉辦的普渡祈福活動。經「動保處」人員勸導後,該團體同意取消放生活動,才化解了一場泥鰍危機。
此外,不當放生還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不考慮動物棲息地特點,誤將其置入不宜生存之地,又會給當地生態帶來劫難。曾有人到臺中南勢溪放生大量毒蛇,導致一老農在自家菜園被咬傷,險些喪命。而南投魚池鄉1989年前並無眼鏡蛇,卻因不當放生,現在每到春夏季節,這裡的眼鏡蛇泛濫成災。
臺灣社會對放生的追捧,也令相關「產業」悄然興起。有網友認為,買賣帶來傷害,放生善舉被不良業者利用,已淪為商業操作,背離放生者初衷。此言指向某些業者跟隨放生團體腳步,將被放生動物再次捕捉販賣的惡性循環。
規定 放生或須主管單位許可臺「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說,據坊間調查,臺灣每年至少有750次宗教放生活動,其中放生種類以魚類、鳥類最為普遍,此外也有青蛙、烏龜、蝦蟹、蟋蟀及蛇類等。不過「林務局」對於「放生」一詞的定義,涵蓋範圍卻遠大於一般民眾的認知,除了民眾最熟悉的宗教團體為消災解厄而舉行的放生外,還包含野生動物救治後的野放、漁業水產生物的放流、因主人無力飼養寵物而使之歸於野外等所有「動物釋放」行為。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稱,目前各地方政府和野放空間的主管單位,仍因野放的生物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管理機制。例如任意在溼地野放,依據溼地管理規定,處6萬元新臺幣以上、30萬元新臺幣以下罰款;若民眾在公園任意野放,則另依公園相關規定懲處;而若到水庫野放,則須向各水庫管理單位申請;在海洋放生魚,要向「農委會漁業署」申請;若野放保育類動物,則要向「農委會林務局」申請。
李桃生認為,因動物釋放行為有關規定相對分散,於是造成難以兼顧而看似「無規可依」的窘境。他說,要盡力輔導地方政府制訂相關規定,如臺北市政府2006年曾修正發布「臺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規定公園內水池湖泊不得放生。2007年及2012年南投縣與臺中市分別制訂「放生保育自治條例」。同時,要從野生動物保護的總體規定上加以規範。
在「農委會」此番提出的野生動物保護規定修正草案中,野生動物的釋放程序、種類、數量到區域等都被加以規範。待相關規定通過後,若要進行放生宗教儀式,須先向主管單位申請,通過審查,獲得許可後始可為之。若未經許可放生,最高可罰250萬元。
改善 以「護生」代「放生」針對放生所帶來的問題,臺灣社會也在反思。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放生」作為佛教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環,本來是一種善意護生的實踐和落實護生理念的方法。但現代人對「放生」的意義缺乏深入省思,容易造成「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的局面。陳玉敏認為,「放生」概念應放在不同時代中檢視。相關做法或許在農業社會行得通,但放在當下,只會掉入現代商業操作的機制當中。「一捉一放,再捉再放,在這個產業鏈中,只會形成惡性循環。」
在陳玉敏看來,在一些人的觀念中,買一萬條魚放生到河川中便為積德行善,但善舉往往不止於此。「何不換個角度來考慮?幫助維護好這條河川本身的生態平衡,河川裡原本的幾千條魚,甚至是在這個河川系統當中的鳥類、蟲類、植物因此受益,都是你在無形中獲得的功德。」
隨著臺灣動物福利及保護觀念的提升,近來已有不少宗教團體改以「護生」代替「放生」,鼓勵信眾以認養代替購買。比如到公立動物之家認養流浪貓犬,或與動物救傷收容單位合作養育,都被認為是彰顯宗教善行的護生行為。
據陳玉敏介紹,通過與宗教團體合作,將信眾善款轉投入生態保護,也能避免放生帶來的問題。如此既能保護好野生動物,又能滿足信眾的需求。此外,臺灣也有一些佛教機構將善款捐給偏僻鄉村的學生,助其享受營養午餐,「這未嘗不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生方式」。
陳玉敏同時提醒,過去民眾放生1萬條毒蛇,可能不會看到什麼後果,但現在放生1萬條毒蛇,它們可能就會攻擊人類。這是一個大生態、大環境的問題,「說明動物的棲息地已經到承受的極限了」。大自然已經無力負荷,「這才是每個真正有護生想法的人都應該重視的。」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本報臺灣特約記者 俞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