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臺灣那邊也興放生但為啥零誤傷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2016年4月16日訊,近日,北京懷柔區湯河口村大規模放生狐狸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相關話題也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在佛教盛行的臺灣,長期以來民間素有放生習俗,據坊間調查,每年至少有750次宗教放生活動。但本有「放棄殺生,解救物命」之意的放生,在現實中也時因操作不當而出現反效果。

為避免不當放生給動物及生態造成負面影響,臺灣「農委會」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對於放生實行嚴格的管制。隨著時代發展,放生團體也就相關問題展開反思,有些改以「護生」代替「放生」。

現狀 不當放生引發多重問題

翻閱臺灣與放生相關的新聞,常會發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甚至有人利用民眾善心和「放生需求」,構造動物捕捉、運輸、買賣、再放生的產業鏈,使不少動物因反覆折騰而不幸傷亡。

新北市「動物保護處」曾接獲檢舉,稱有團體在新店放生約1萬斤鯉魚。在放生現場,一袋袋放生魚,被信眾一邊念著阿彌陀佛,一邊用滑梯放入水中。被放生的魚群在下水前,早因運輸過程中長時間的擠壓而造成缺氧,有些相當虛弱,甚至在途中死去。再被貿然置入水中,有些一時間難以適應環境變化而翻肚死亡。

「動保處」稱,雖接連收到以民眾在河川流放魚類為主的放生通報,卻苦於無規可依,難以有效管理相關行為。現階段只能進行勸導,如曾有團體打算在貢寮區水質水源保護區放生泥鰍,「動保處」隨即派員與公所、當地裡長及轄區派出所警員前往放生地點,發現為放生泥鰍舉辦的普渡祈福活動。經「動保處」人員勸導後,該團體同意取消放生活動,才化解了一場泥鰍危機。

此外,不當放生還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不考慮動物棲息地特點,誤將其置入不宜生存之地,又會給當地生態帶來劫難。曾有人到臺中南勢溪放生大量毒蛇,導致一老農在自家菜園被咬傷,險些喪命。而南投魚池鄉1989年前並無眼鏡蛇,卻因不當放生,現在每到春夏季節,這裡的眼鏡蛇泛濫成災。

臺灣社會對放生的追捧,也令相關「產業」悄然興起。有網友認為,買賣帶來傷害,放生善舉被不良業者利用,已淪為商業操作,背離放生者初衷。此言指向某些業者跟隨放生團體腳步,將被放生動物再次捕捉販賣的惡性循環。

規定 放生或須主管單位許可

臺「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說,據坊間調查,臺灣每年至少有750次宗教放生活動,其中放生種類以魚類、鳥類最為普遍,此外也有青蛙、烏龜、蝦蟹、蟋蟀及蛇類等。不過「林務局」對於「放生」一詞的定義,涵蓋範圍卻遠大於一般民眾的認知,除了民眾最熟悉的宗教團體為消災解厄而舉行的放生外,還包含野生動物救治後的野放、漁業水產生物的放流、因主人無力飼養寵物而使之歸於野外等所有「動物釋放」行為。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稱,目前各地方政府和野放空間的主管單位,仍因野放的生物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管理機制。例如任意在溼地野放,依據溼地管理規定,處6萬元新臺幣以上、30萬元新臺幣以下罰款;若民眾在公園任意野放,則另依公園相關規定懲處;而若到水庫野放,則須向各水庫管理單位申請;在海洋放生魚,要向「農委會漁業署」申請;若野放保育類動物,則要向「農委會林務局」申請。

李桃生認為,因動物釋放行為有關規定相對分散,於是造成難以兼顧而看似「無規可依」的窘境。他說,要盡力輔導地方政府制訂相關規定,如臺北市政府2006年曾修正發布「臺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規定公園內水池湖泊不得放生。2007年及2012年南投縣與臺中市分別制訂「放生保育自治條例」。同時,要從野生動物保護的總體規定上加以規範。

在「農委會」此番提出的野生動物保護規定修正草案中,野生動物的釋放程序、種類、數量到區域等都被加以規範。待相關規定通過後,若要進行放生宗教儀式,須先向主管單位申請,通過審查,獲得許可後始可為之。若未經許可放生,最高可罰250萬元。

改善 以「護生」代「放生」

針對放生所帶來的問題,臺灣社會也在反思。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放生」作為佛教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環,本來是一種善意護生的實踐和落實護生理念的方法。但現代人對「放生」的意義缺乏深入省思,容易造成「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的局面。陳玉敏認為,「放生」概念應放在不同時代中檢視。相關做法或許在農業社會行得通,但放在當下,只會掉入現代商業操作的機制當中。「一捉一放,再捉再放,在這個產業鏈中,只會形成惡性循環。」

在陳玉敏看來,在一些人的觀念中,買一萬條魚放生到河川中便為積德行善,但善舉往往不止於此。「何不換個角度來考慮?幫助維護好這條河川本身的生態平衡,河川裡原本的幾千條魚,甚至是在這個河川系統當中的鳥類、蟲類、植物因此受益,都是你在無形中獲得的功德。」

隨著臺灣動物福利及保護觀念的提升,近來已有不少宗教團體改以「護生」代替「放生」,鼓勵信眾以認養代替購買。比如到公立動物之家認養流浪貓犬,或與動物救傷收容單位合作養育,都被認為是彰顯宗教善行的護生行為。

據陳玉敏介紹,通過與宗教團體合作,將信眾善款轉投入生態保護,也能避免放生帶來的問題。如此既能保護好野生動物,又能滿足信眾的需求。此外,臺灣也有一些佛教機構將善款捐給偏僻鄉村的學生,助其享受營養午餐,「這未嘗不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生方式」。

陳玉敏同時提醒,過去民眾放生1萬條毒蛇,可能不會看到什麼後果,但現在放生1萬條毒蛇,它們可能就會攻擊人類。這是一個大生態、大環境的問題,「說明動物的棲息地已經到承受的極限了」。大自然已經無力負荷,「這才是每個真正有護生想法的人都應該重視的。」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本報臺灣特約記者 俞曉

相關焦點

  • 他山之石| 2018大專生中文物理辯論賽之錐形樁、稱量時間
    他山之石|第十屆臺灣青年學生物理辯論競賽視頻速遞「粉末的顏色\吹泡泡\吸管」他山之石|第十屆臺灣青年學生物理辯論競賽視頻速遞「稱重時間\居裡點發動機\方位徑向擺」他山之石|第十屆臺灣青年學生物理辯論競賽視頻速遞「管中尖/錐形樁/水中的蠟燭」他山之石|第十屆TYPT視頻速遞之居裡點發動機/海倫噴泉/提燈輻射/水中蠟燭
  • 臺灣苗慄有人放生50條眼鏡蛇網友:無功德可言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臺海網4月30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近日臺灣苗慄縣疑似有人大量放生眼鏡蛇,數量多達近50條。苗慄縣農業處指出,近日該縣泰安鄉出現大量眼鏡蛇,其中在象鼻村發現有東部平原的眼鏡蛇(編註:苗慄縣位於臺灣島西北部),疑似為有心人士放生,可能造成生態危害。苗慄縣長徐耀昌29日在臉書發文,提醒居民多加留意,避免遭蛇咬。
  • 「放生池」那麼小為啥不會滿?工人把水抽乾,眼前生物讓人愣了
    現在人們最喜歡的行善方式是放生,買一些魚或者其它的動物用來放生。那麼「放生池」那麼小為啥不會滿?工人把水抽乾,眼前生物讓人愣了。 在很多的旅遊景區中總會有放生池,對於放生這樣的善舉大家也是非常的認同的,畢竟是一件好事情
  • 臺灣魚池鄉眼鏡蛇四處流竄 民眾大量放生所致(圖)
    臺灣魚池鄉眼鏡蛇四處流竄 民眾大量放生所致(圖)臺灣《中國時報》圖臺灣《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3月30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天氣回暖,長蟲蠢動。1989年以前完全沒有眼鏡蛇發現紀錄的臺灣南投縣魚池鄉,近年春、夏兩季,手腕粗的超大眼鏡蛇多到讓人頭皮發麻,不但對農民造成恐怖威脅,「到田間或民宅捉蛇」更成了當地消防隊的首要勤務。
  • 不明人士放生3籠毒蛇 臺灣農民被咬險喪命
    臺中沙鹿地區民眾指稱,近日有人到南勢溪大量放生毒蛇,引發人心惶惶。66歲老農陳福忠在自家菜園疑遭眼鏡蛇咬傷,打了6支血清才救回一命。「立委」顏寬恆22日探視陳,痛批放生團體罔顧人命,要大家一起揪出不肖份子。臺灣農民被不明人士放生的眼鏡蛇咬傷險些喪命。  陳福忠12日清晨到菜園採絲瓜,左腳掌突被一條小蛇咬傷。
  • 多肉植物如今大陸都沒什麼人玩了,臺灣那邊卻養的不亦樂乎
    這是臺灣的一個多肉大棚,叫做微笑多肉園藝,在臺灣算是非常出名的一家多肉店鋪。她的大棚位於臺中市神岡區大豐路,規模沒有國內的大棚大,但是品種不少。相比之下,國內玩的多肉會更高端一點,而且價格便宜非常多。多肉屬於植物類商品,沒有檢疫證明是無法賣到臺灣的。所以國內的多肉便宜但是無法攪局臺灣的多肉市場。那邊的花友無法享受到我們這樣九塊九包郵的多肉。
  • 武陵區南坪街道:保護野生動物 放生誤入生活區的野生豬獾
    武陵區南坪街道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轄區內餐飲門店和經營戶進行「地毯式」排查,積極宣傳禁食的相關政策,堅決杜絕銷售、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同時配合區農林局,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將誤入生活區的野生豬獾成功放生。捕獲一隻野生豬獾。
  • 臺灣某宗教團體放生儀式,竟放出6袋毒蛇,稱已被加持不會傷人!
    近日臺灣苗慄市以網友臉書上發文,一宗教團體進行放生儀式,其放生生物居然是毒蛇,引起了網友的一陣恐慌。據當地居民反映,苗慄市南郊的一個大草坪上發現大量毒蛇,更有居民稱最近在自己家中經常有毒蛇出沒,更有市民目擊尼姑模樣的女子陪同貨車載6布袋毒蛇要在公墓附近放生。在該市民勸離,但時過不久,又折返放生,市民無奈將時間發至網絡,立即引起網友的熱議。
  • 古零村民發現罕見鳥類,林業部門將其放生南蛇嶺森林公園
    11月5日中午,縣林業局工作人員把這隻池鷺帶到南蛇嶺森林公園放生,讓它回歸大自然。據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池鷺該物種分布範圍廣,食性以魚類、蛙、昆蟲為主,種群數量趨於穩定。讓我們為古零這位村民的動物保護意識點讚!
  • 「缸中一哥」雀鱔不是好惹的,飼養並不難,但是絕不能放生!
    不過,很多朋友在餵養雀鱔的時候有會被雀鱔誤傷,部分魚友還會選擇放棄雀鱔,但是選擇處理方法確實是讓人頭疼,但是絕不能選擇放生。雀鱔雀鱔為何不能放生?在北方自然河流中放養水溫很低,雀鱔無法存活,在南方河流放養其他魚類因此大量死亡,無論在哪裡放生都會引起很多問題的。
  • 地球人研究報告:​人類為什麼要把礦泉水和牛奶放生大自然
    事實上,之所以這些亂七八糟的教派喜歡玩「放生」這一套,正是因為臺灣的佛教徒們實在是太愛放生了。 2009年,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針對全臺2544個宗教團隊(有效訪談數為2007個)進行調研,最終發現切實組織過放生活動的團隊共有483家(24%),每年放生活動舉辦次數超過750次,放生金額在2億元以上,放生動物更是達到2億隻,其中不乏走私的外來物種。
  • 「最美漁民」放生綠海龜
    昨日,在這片沙灘上一位「最美漁民」賴先生撿到一隻被浪卷上岸的綠海龜,駕船前往深海將海龜放生。記者了解到,這已經是賴先生第二次在西湧海域發現綠海龜並放生。 昨日傍晚,在深圳環保公益組織「潛愛大鵬」的群裡傳出一段視頻,一位身穿螢光綠防曬服的男子抱著一隻海龜,準備放生。據了解,這位男子姓賴,是西湧本地居民,以駕船載遊客出海為生。
  • 峨眉山外來猴疑被遊客放生 大師:亂放生等於殺生
    景區野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遊客不要將外地猴子帶至峨眉山放生,同時也請遊客切勿隨意逗猴,以免被抓傷。前不久,央視新聞報導了天津、河北邢臺等地一些不法分子專門做起了野生鳥類放生的買賣,由此形成了一條非法產業鏈。
  • 向水而興再揚帆 路橋區如何打好「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攻堅戰
    日前,在全區「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推進會上,路橋區委書記潘建華對新一輪治水工作「一錘定音」:「必須以『治』在必得的決心和信心,打好『汙水零直排區』建設這場攻堅戰。」  向水而興,路橋再揚徵帆。  路橋區環綜委副主任、區「五水共治」辦主任黃士法說,「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是一項探索,沒有太多成熟可借鑑的經驗。目前,路橋區在新橋鎮作了探索,根據當地的產業結構、人口分布等特點,形成了全域截汙、雨汙分流、管網監測管理等多種創建模式。  作為「汙水零直排試點鎮」,為達成創建目標,新橋進行了全方位的「汙水零直排區」創建普查。
  • 無知市民隨便放生雀鱔 導致一池塘魚被大魚吃光
    不少市民喜歡在江河放生魚兒積德 有關人士稱放生魚種均需經過試驗才可投放江河  本報訊(記者 李慧燕 實習生 田桂丹)「兩條雀鱔竟將整個魚塘魚吃得光光!」日前,一名南海養殖戶提著兩條6公斤的雀鱔到廣州市的珠江水產研究所,想問個究竟。有關專家稱,這就是「大魚吃小魚」的典型個案。
  • 臺灣女生和我們打扮哪不同?臺灣女明星為啥看起來總有哪兒不一樣
    「臺妹」和「港女」一樣,在現在這個時代並不是指」臺灣妹妹「,而是臺灣同胞用來開涮某些土豔俗氣、大聲大氣又氣質不佳的臺灣女生的,和「港女」不能代表香港女生一樣,「臺妹」當然代表不了臺灣女生。這兩個造型,只是說造型,我覺得就還蠻臺妹的……但不管怎樣,「臺妹」和現在大部分臺灣年輕女生的風格沒有太多關係。在「港女」和我們的打扮哪不同?為啥我們會一眼認出她們的「港味」?中小編用餘春嬌和鄭秀文做香港女生的範例,可是臺灣女生要這樣舉例就會比較難了。
  • 即時收看不落伍 讓您與臺灣零時差
    想要隨時隨地收看臺灣電視嗎? 外派大陸或是到各地出差時,迫不及待想知道臺灣發生了什麼事嗎? 愛克斯結合電信、數字多媒體及製造業優勢推出即時移動電視平臺(IXTV)服務。此服務是一種結合網絡及電視之特性, 提供消費者一種機動性高、質量穩定、操作簡便、價格合理的新收看模式;讓用戶在世界各地都能於第一時間收看到與臺灣同步的節目。
  • 兩條雀鱔將整個魚塘魚吃光 放生反殺生
    廣州市漁政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當中,偶爾也會看到一些市民,喜歡在江河放生魚兒積德,但正是這種對放生種類不經科學選擇的行為,使得江河出現「大魚吃小魚」的悲慘局面。  兩條雀鱔將塘魚吃光  日前,一位南海養殖戶王老闆提著兩條6公斤重的雀鱔,來諮詢珠江水產研究所有關專家。
  • 臺灣綜藝「零時差」登陸 「全民最大黨」領頭
    臺灣綜藝「零時差」登陸張菲、吳宗憲、陳亞蘭,光看廈門衛視《歡喜大圍爐》的主持群,便知這檔在廈門製作的「兩岸閩南語春晚」,絕對夠分量!此次與廈門衛視合作,有著「臺灣綜藝教父」之稱的王偉忠,率領製作團隊全面介入,從明星的邀約、節目的設計到晚會的燈光音效等,兩岸的製作班底都進行了密切合作。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大陸各大衛視中並不鮮見,很多衛視收視率靠前的節目,都有臺灣團隊「進駐」。雖然,早前臺灣綜藝「登陸」,多有「水土不服」之處,但隨著兩岸交流密切,綜藝「零時差」已成為大勢所趨。
  • 福州發現好多不會飛的鳥,鳥沒有窩把蛋生路邊,請不要這樣放生
    這裡附近有座大寺廟,這樣無家可歸且數量龐大的鳥集體在此出現,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被人放生的這樣放生的鳥,大都是人工養殖的,長時間的人工養殖讓這些鳥已經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野外放生後,很多動物特別是鳥類一下子適應不來野外嚴峻的生存環境。比如這個鵪鶉,全然不知所措的呆在馬路邊,無處可去,甚至把蛋都生在路邊,生還率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