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好!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讓我國暴雨研究水平大大提升的氣象學家陶詩言。
陶詩言1918年8月出生於浙江嘉興,194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他一生曾擔任軍委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籤訂成立的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代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為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1978~1992年為第五屆、第六屆及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曾任國家環境保護局顧問。
陶詩言是我國現代天氣預報理論和方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國際知名的季風領域專家。他從事大氣科學研究工作七十餘載,畢生奉獻於大氣物理、天氣學、氣候學、衛星氣象學、大氣汙染氣象及大氣環境等專業領域的開拓與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還在環境科學、海洋氣象學、高空氣象學和地理學等方面成就卓著,為我國當代天氣預報的理論和方法撰寫了許多論著,發表科學論文120餘篇,專著10本。
1975年8月上旬,暴雨高發季節。河南省南部發生特大暴雨。雖然當時相關人員做出了預報,但雨量遠遠超出預期。從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暴雨引發的洪水,造成板橋水庫等十座水庫群集體坍塌、京漢鐵路中斷、數百萬人受災,造成巨大損失。
不過,也正是由於這場特大暴雨,我國的暴雨研究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中國科學院、國家氣象局和各大院校聯合發起了大規模暴雨會戰。1976年從春至夏,時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的陶詩言帶領數名大氣所研究人員參加了會戰研究。這並不是陶詩言第一次接觸暴雨。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洪水。當時武漢的長江水位超過歷史最高紀錄1.5米,並且持續6天居高不下。分洪,無數國家財產將被淹沒;不分,一旦決堤,後果不堪設想。危急關頭,陶詩言憑藉多年的預報經驗和詳實可信的數據分析,做出了暴雨即將終止的預報。8月18日,暴雨停止,長江的水位開始下降。
1969年6月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員,首先在我國研製出了一套衛星雲圖接收設備,從此我國可以收到氣象衛星觀測的雲圖了(以後又發展到可以接收氣象衛星的其它資料)。陶詩言率先投入這項研究工作,運用所接收到的氣象衛星資料,做我國的天氣分析和天氣預報,取得顯著成就,填補了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陶詩言為中國暴雨預報事業傾盡心血,2012年12月17日,陶詩言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他對包括暴雨預報在內的中國天氣學發展的巨大貢獻必將鐫刻在中國氣象科學技術史上,激勵後人繼續前進,為國奉獻。
今天的科學家故事就為大家講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摘自:《他讓我國暴雨研究水平大大提升——追憶我國氣象學家陶詩言院士》科技日報 2020-08-13 作者:陳正洪《陶詩言先生生平》百度文庫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楊瑩
錄音:楊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