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加最重要的活動是農耕,時間周期能正確引導人從事農耕

2020-12-05 拾光識味

這12個月的專用名稱,實際也是安排於當月舉行的親教活動和宗教儀式的名稱。其中在6月舉行的「拉伊米」慶典是印加最為重要的宗教節日。在其他月份也有一些被稱為「拉伊米」的親教節日,但這些儀式的規模遠不及6月的「拉伊米」節。每年6月的夏至日,太陽運行到特殊的位置,這一天就是「拉伊米」節。因其重大的意義,這個節日又被稱為「因普「拉伊米」,意思就是太陽證辰的聖典。

據說,印加人的日曆中有星期的概念,但每個星期的確切長度後人已無法肯定。有一說,認為古代印加人的星期是一個月的1/4而一星期中的每一天沒有具體的名稱。

但是,把12個月相加得到的太陰年總長度是354天,要比太陽運行周期得出的365又1/4天的太陽年短一些,兩者實際相差1天左右。印加人在實際生活中採取以太陽年計年,以月相變化月的辦法,但在太陽年與太陰月間似乎並沒有進行非常精確的協調,這一對即加的社會生活並沒有太大影響,因為在印加最重要的活動是農耕,太陽的運行是與農業生產關係最密切的自然現象,印加人能度地測定每年的至日和分日,由此得出的時間周期能正確引導人從事農耕。

至於那些更短的時間刻度,比如類似小時的概念,印加人似平並不計較。如果人們在田間耕作,就根據太陽的位置變化來估計大致時間,在室內活動,則根據煮熟馬鈴的耗時長度來度測時間。據說,煮熟一鍋馬鈴善所需的時間大約相當於1個小時。

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嚴格地說,印加人並沒有真正地拿太陽曆。因為,印加人對太陽的觀察是一項從不終止的活動,每年都在進行,印加帝國每年都要根據全國各地觀測點對日月星辰的觀察結果,來直接調整曆法、規劃農作。也就是說印加人並沒有制訂出固定不變的太陽曆推行到民間。

相關焦點

  • 農耕文字:打扮成山村農婦,上山農耕砍柴
    農耕文字:打扮成山村農婦,上山植樹造林,卻意外地被魔幻的死木空間認作了主,如果你覺得無聊,你可以在小說的海洋裡閒逛。在小說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承諾可以使人心悅誠服。作為一個真正的小說迷,在未來,小編會帶給你更多高質量、好看的小說,歡迎關注。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農耕給人類帶來了充足的食物,人們不再把所有時間放在獲取食物上。解決了糧食問題後,人們開始有精力鑽研其他的東西,從而創造出區別與其他文明的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徵,包括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理念、中庸之道、以及統一的語言、傳統戲曲、書法藝術和民間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
  • 鄉村遊最有意思的地方,走進時空隧道,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在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中原地區位於信陽的明港鎮新集村,有這麼一座博物館,能帶你走進時空隧道,讓你感受農耕文化魅力,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 農耕文化體驗園,探訪農耕文化,展示鄉村面貌,感受最真實的年代情懷,這些傳統的手工業生產場所已經被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所替代,但是我們依然驚嘆於各族人民的智慧。
  • 「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彰顯耕種之樂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八裡莊街道的100名社區居民來到小湯山特菜大觀園,參加「2017年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通過親自動手,學育苗、學種菜,體驗了一把耕種之樂。  據了解,本次「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由北京市農業局蔬菜處、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共同主辦,以「播種春天,扮靚都市」為主題,以滿足城市居民在家養花種菜,體驗田園生活,感受農耕樂趣的需求為目的,在特菜大觀園2600平米的園藝生活館裡,打造了集種子、種苗、基質、肥料、盆器、裝飾、工具等都市農耕所需資材展銷的一站式平臺。
  • 2017年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正式啟動
    3月31日,隨著朝陽區八裡莊街道的100名社區居民來到特菜大觀園裡學育苗、學種菜,由北京市農業局蔬菜處和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共同主辦,特菜大觀園承辦的2017年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正式啟動。記者從北京市農業局了解到,本次北京都市農夫農耕文化節以「播種春天,扮靚都市」為主題,以滿足城市居民在家養花種菜,體驗田園生活,感受農耕樂趣的需求為目的,在特菜大觀園2600平米的園藝生活館裡,打造了集種子、種苗、基質、肥料、盆器、裝飾和工具等都市農耕所需資材展銷的一站式平臺。
  • 南雅中學千名師生走進瀏陽田螺小鎮 體驗趣味農耕
    長沙南雅中學高二年級1000多名師生來到瀏陽田螺小鎮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體驗用獨輪車運糧。紅網時刻12月1日訊(記者 何超 通訊員 藍天)近日,長沙南雅中學高二年級1000多名師生來到瀏陽田螺小鎮開展勞動實踐活動。課程中,同學們拾稻穗、運糧、做稻草人,體會農耕活動的收穫與喜悅,感受農耕文化,培養珍惜糧食的觀念。
  • 立夏插秧丨從春社日到立夏的農耕圖譜
    山裡面積不大的田地不利機械耕作,耕地大半靠牛,春耕是牛最要出力的。醴陵地方「六分山丘兩分崗,分半平原半分水」,田地狹窄,牛是主要農耕畜力。西北鄉山區土淺,主要用黃牛,東南鄉種稻水田主要用水牛。一年到頭,牛基本是沒有空閒的。「遇春耕則飼牛以天麻飯,仍用錦縷繫於角上」。到了穀雨,牛可以歇下來喘口氣,穀雨是「牛生日」。這一天給牛放假,燒了草藥水給牛洗澡,給牛吃甜酒衝蛋。
  • 溫室效應開始於8千年前 先祖農耕促使全球變暖
    然而,近日《科學美國人》報導,科學家提出了新的假設,早在人類開始使用煤炭和駕駛汽車的好幾千年前,我們祖先的農耕活動就在促使全球變暖。  二氧化碳濃度8000年前就開始上升  新證據表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大約在8000年前就開始上升,儘管按照自然趨勢其濃度應當下降。大約3000年後,另一種溫室氣體甲烷的濃度也開始上升。
  • 農耕文字:扮窮農家女,父母瘦得像木頭,木棉:農耕錢
    為了她的一碗湯,直到很長一段時間後,蘇蘭才想起了獨特的味道。晚飯後,顧常樂在廚房搬了一張木床,從衣櫃裡翻出新床上用品和床單,然後來到蘇蘭身邊,把她抱起來放在床上。吃完飯,蘇蘭睡著了。晚上,新生的小傢伙一直在哭,顧常樂已經餵了好幾次飯,洗了幾次糞,基本上沒有讓自己整晚掉進深睡眠。
  • 許建平:貨幣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以明代後期的市井小說...
    [⑤]正因此,能守能收者方為智者強者。「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分地若一,強者能守;分財若一,智者能收」。[⑥]「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餘」[⑦]。這種錢穀是死的,用之則減少,守、收方可保值的貨幣觀正是農耕文化的貨幣觀。既然錢穀、貨幣來之不易,用之則減少,那麼在如何消費上就形成了反奢侈、倡節儉的農耕文化的消費觀。
  • 中國哈尼族千年農耕文明在現代元素衝擊下傳承
    哈尼梯田約有1300年開墾和耕作歷史,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世居民族構建起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的和諧生態系統,是農耕文明奇觀,也是「活態」文化遺產。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元素衝擊,其整體保護、發展與傳承正面臨挑戰。
  • 為何農耕漢王朝無法真正統治草原,看懂草原的統治邏輯就明白了
    這條線是中原農耕帝國往北部進行擴張的極限,也正因為這樣,在這條降水線的附近,中原農耕帝國修建了長城。但是,這些動物都太能吃草了,一片草場的草料根本不夠它們吃,吃光一片草場後就得去新的草場。因此,一年四季中有規律地進行遊牧是遊牧民族的顯著特徵。這樣一方面保證了牲畜的活力和草料,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草原生態的可持續性。不同的文明形態,造就不同的統治邏輯農耕地區與草原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態和不同的生產方式。
  • 回歸田園 中鐵二局瑞城物業帶業主開啟探尋農耕文化之旅
    11月21日,由中鐵二局瑞城物業攜手華西社區傳媒聯合主辦的「回歸田園 探尋古蜀農耕文化」活動在成都新津區寶墩鎮龍馬村舉行。數十組業主家庭深入新農村,面對農村生活的真實情景,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收穫的快樂,體驗傳統農耕文化的厚重力量。
  • 羅布泊最大規模科考結束 發現大面積農耕遺蹟
    夏訓誠說,此次參加考察活動的有75人,是歷次羅布泊科學考察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考察手段技術也十分先進,採用了遙感、衛星、雷達等技術手段。此次考察是由廣州市白雲區委、白雲區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聯合舉辦,整個活動從10月16日開始,11月13日結束,歷時29天,行程6500公裡,10月29日在彭加木烈士殉難處庫木庫都克舉行了彭加木紀念碑奠基儀式。
  • 傳承千年農耕種植,局長辭職創「有牛米」,帶領侗族人共同致富
    這裡山高坡陡,梯田層層疊疊,村民都信守侗族款約,在梯田上種植祖宗傳下來的稻穀老品種,並堅守古法農耕。這個村莊現有耕牛一千多頭,被稱為「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今年50歲的「有牛哥」是洋洞村土生土長的侗族人,大名楊正熙,他既是「年輕」的「寨佬」,也是這個牛耕部落的現代「首領」。2015年春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黎平縣視察遇見了楊正熙。
  • 流年似水,浮光躍金,帶你走一段回憶之旅 ——花博農博探館之農耕...
    可當你走進商河農耕文化館,這些記憶又變得鮮活,如同一張黑白老照片復又上色,情動之下,往日時光歷歷在目。耕讀不分,由家而國,修身養心平天下,農耕文明從來離不開儒義。門內是我家私宅,門外便是天下,一腳才踏出門檻,半世理想早已背負身上。回想兒時老宅的生活,父母的殷殷囑託裡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老實做人、好好念書」。
  • 初中中國古代史知識點梳理:原始農耕生活
    1.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半坡人:距今時間約6000年,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生活在長江流域。   3.半坡人的生活生產特徵: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②工具:使用磨製石器,還製造骨器、角器,③食物:種植粟,飼養家畜,食物來源多樣化,④製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⑤樂器:陶壎,⑥會簡單的紡織、製衣。
  • 《明日之後》各種時代達成需要什麼條件 返祖蠻荒農耕蒸汽時代達成...
    導 讀 明日之後返祖/蠻荒/農耕/蒸汽時代是這個遊戲中剛推出的一個成就,很多小夥伴都在問這個明日之後返祖
  • 羌歷年,一個古老的民族從遊牧文化到農耕文化的印記
    昨天是十月初一,是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網上鋪天蓋地都是羌族地區舉行慶祝活動的圖片視頻或者文章。對於一個在羌族地區生活50年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對於羌歷年有太多的記憶。看到朋友圈裡的羌族同胞發的慶祝活動視頻或者圖片,腦海裡出現那首著名的羌族民歌《花兒納吉》。
  • 「手邊的綠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樹與農耕的那些事兒
    是的,自從中華文明出現的時候開始,桑樹就與農耕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中華的文化中,人們把農耕和蠶桑合稱農桑,這兩項農業活動,聯合滋養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桑世界上的樹木有千百種,為什麼只有桑樹陪伴中華五千年文明,徹底地融入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樹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