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但一開始諾獎委員會一直聯繫不上米爾格羅姆告訴他得獎的消息,於是作為他的鄰居,威爾遜和妻子不得不半夜跑到米爾格羅姆家門前,按門鈴把獲獎的消息告訴他。
難怪孟母三遷,擇一個鄰居很重要,關係到你能不能獲獎,不,儘快得到獲獎的消息。
看來,這位諾獎得主並不是社交達人啊,甚至都可能有意切斷與外界聯繫呢,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因為聚焦,才可能把學問鑽深鑽透。
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也說:「君子思不出其位。」他們的意思都在說,你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要去操心那個位置的事。你自己的事沒幹好,再分心去操心別人,自己的事,就更幹不好。
許多人之所以有社交訴求,是因為不明白「實勝於名為善,名勝於實為恥」的道理,如果自己(做得)不夠好,卻老是想有什麼僥倖的好結果,那不是白操心嗎?
別人對你不像想像的好,就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不是又去刷微信,看她又有什麼最新動態,可以讓自己解讀出對自己變好的跡象;
自己做了一點小事,也不要期望整個世界就為你翻天了,比如寫了一篇文章,老是關心它的閱讀量點評量。
名勝於實為恥,則我老老實實去耕耘那個「實」就是,總打開手機來看也不能讓這篇文章刷屏呀。
其實,你放下手機的一天,可能也沒有人來「騷擾」你;你沒有刷屏的一天,世界的大事也不會與你有半點關係。
前段時間還關注川普的,最近屏蔽掉這類信息,便神清氣爽。
寧可自己做多一點,讓好事情自行發生,勝過老是盯著結果而浮躁於手中活。
但凡能獲諾獎的人,恐怕就是拒絕無效社交的結果。曾子說的「君子思不出其位」,他所思慮的,就只是手頭的工作,這就是聚焦。自己的事,沒有一件事幹好的,全都很有差距,要精益求精再求精,日日不斷,持續改善,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要比今天做得好,這樣一心一意做下去,事情做好了,上級,或者上天,就會派新的任務、新的責任給你,你的位置就上去了。那些獲獎都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如果每天都操心別人的事,自己的事不管,哪有機會升職、獲獎?
先聚焦做好自己,世界才真的與你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