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可能都覺得德國人嚴謹又守時,整個德國社會也運行得井井有條。我在德國的幾年,除了個別奇葩,打過交道的大多數德國人都比較準時,做事情也令人放心。
但守時這一印象和嚴謹的神話,大概會被德國鐵路系統扔在地上踩得粉碎。
外國人剛到達法蘭克福機場,遲遲不來的通往市區的地鐵就能讓人氣得跳腳,但又一頭霧水,深深懷疑自己是否身在傳說中嚴謹的德國。
德鐵到底靠不靠譜?
德國鐵路深深紮根於其工業文明,其鐵路技術的實力還是有目共睹的,並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鐵路系統,鐵路系統供應商也接到大量海外訂單,創造了不少營收,30多年前德國高鐵的行駛速度還曾創下歷史紀錄。
德國高鐵
但拋開老黃曆,談起今天的德鐵,實在是奇葩中的奇葩,可以吐槽的點不要太多:
車廂裡的基礎設施令人難以恭維,內急的時候卻發現洗手間是壞的,有時候夏天不開空調(其實是沒有或者壞了),下冰雹下大雨的天氣卻大開冷風;
信息系統更新日常滯後,經常發車前一分鐘才通知要換站臺;
連年上漲的票價讓人叫苦不迭,如果是出發前臨時買票,4小時以上的最高速列車ICE動輒上百歐;
最令人詬病和難以忍受的還是各種理由引發的列車晚點或者直接取消,這也讓乘客覺得這車票實在不值這個價格。
乘坐德鐵的旅行仿佛是一場充滿不確定的冒險,不知道火車何時才能出發,更不知道何時能夠到達。
因為德鐵遲到而遲到的小學生,滿臉寫著高興,而他媽媽並不
德鐵也因此成了一個大笑話。談論德鐵算得上是一個和德國人開啟對話的萬能話題。
德鐵在電影院投放過一則廣告吹噓自己的專業性:三位主人公都要去柏林,一位開車被堵在高速公路上,一位坐飛機遭遇晚點焦躁地在候機室等待,而選擇德鐵ICE的三號男主早早到了目的地,還悠閒地喝上了咖啡。
廣告剛剛結束,觀眾席馬上報以大爆笑式嘲諷。
我讀研的大學在法蘭克福北邊一個小村,第一年期末考試前兩天到法蘭克福見朋友,準備搭晚上七點半的車回家,到了火車站發現所有能回家的車都因中途一站的電纜線路故障而被取消,德鐵App顯示當晚只有十點半的一趟火車且正常發車。
我只能在火車站蹲守三個多小時,期間沒有收到任何更新的消息或聽到車站廣播。按耐不住的人們早已擠滿站臺,一個個翹首以盼宛如沙漠裡的狐獴。
然而直到發車前五分鐘廣播才姍姍來遲,報告車次已經取消。一時間罵聲響徹天空,還有人怒摔水瓶。旅客被坑得死去活來,但又毫無辦法,只得譁啦一下散去了。
我在朋友家借宿了一晚,買了轉天的大巴票才成功回家,能回家準時參加考試可以說非常幸運了,因為接下來一周所有從法蘭克福出發向北的火車,都被取消了......
等候多時的列車被取消是家常便飯,上圖第二趟地鐵被取消
除了這次遭遇,還有大雪天被拋在荒郊野嶺等車;打工回家本來只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結果花了四個小時;其他車廂旅客打架,等警察來的功夫眼睜睜錯過下一班車;好好地坐著車,車卻突然往回開……這樣的經歷數不勝數。
急嗎?當然。投訴嗎?抱怨嗎?大概率只能得到「嗯我們也暫時沒有消息呢,真的抱歉」這類回復。
德鐵為什麼會晚點?
晚點最常見的理由是技術故障,除此之外,有人或野生動物突然闖入鐵軌;有乘客突然暈倒;車上發生爭執需要停車報警;火車司機沒來上班;天氣不好;員工罷工;時刻表丟了;火車頭丟了;法國人交車交晚了......甚至不明原因都能導致晚點。
關鍵時刻德鐵也「不負眾望」:2017年德鐵宣布慕尼黑—柏林段高速列車提速,行駛時間由6小時縮短至4小時,默克爾出席了發車儀式。
為慶祝這一盛事,兩輛特別列車從柏林出發。其中一輛車載著100多名政要和記者,一路上多次因技術原因停車,晚點2個多小時,被網友瘋狂吐槽提速了跟沒提一樣,車票還更貴了。
根據德鐵官方統計數據,遠距離火車準點率能達到70%多,但這一看起來尚可的數字背後是晚點6分鐘以內都算準時,還有大量被取消的列車沒有被計入其中,這一數據的水分可想而知。
記者吐槽列車由於故障停在了半路的隧道上
那麼從根本上來看,是什麼導致德鐵大量晚點呢?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1. 鐵路建設和維護
火車鐵路段三天兩頭總有施工,有些是長期項目,有些是每年的例行維護,這樣一來經過的車輛勢必會受影響。鐵路維護是為安全著想的重要工程,但難以忍受的是德鐵遠超計劃時間的維護工期。
法蘭克福市內地鐵,多個站內常年都有施工工地
2. 車輛損壞
根據2018年的一份報導,德鐵只有五分之一的高速列車ICE功能完好,漫長而炎熱的夏季會損害列車,還有許多車上的洗手間和空調有問題。
沒有太多時間全部修理損壞的列車,只會修理最必要(比如和安全相關的)的部分。
3. 缺乏人力
德國鐵路工會稱,德鐵面臨著包括火車司機、乘務員、修理工在內大約6000人的缺口。冬天的流感季或者員工無法出勤都會導致車輛晚點或取消。
工會指責德鐵僱傭員工太少,德鐵反駁這一說法並表示已經創造了一萬個新崗位。不過工會還是不買帳,認為德鐵做得不夠,現有員工經常要加班。
本來就人手不足,現有員工因為薪資太低、加班太多總鬧罷工,自然發不了車。
罷工期間各種延誤/被取消的車次
4. 鐵路網問題
德國的貨車、區域內和遠距離列車經常共用鐵路軌道,牽一髮而動全身,一輛車晚點就會導致其他列車大面積晚點。
這也是德國高速列車快不起來的原因,高鐵沒有專用鐵路線,總是走走停停,無法提高時速。
5. 天氣原因
狂風會吹倒樹木,擋住鐵路或壓斷電纜,積雪會讓鐵軌更滑等等各種各樣的惡劣天氣都會影響列車行駛;低效的清理工作也讓德鐵的正常運轉雪上加霜。
6. 不重視鐵路發展
有聯邦議院議員認為德國不重視鐵路的基礎建設,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公路建設上。交通部長自然不肯背這口鍋,他表態已經為鐵路建設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也分析了鐵路部門的問題所在,會有針對性地做出改善。
7. 人為破壞
人為破壞指的是故意在鐵軌、站內放置疑似危險物品(經常被證實是青少年的惡作劇)。
人口密集的北威州在2018年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人為破壞鐵軌事件,導致當時所有區域列車繞開交通樞紐杜塞道夫長達一個月之久。
人們不得不轉乘市郊鐵路線(S-Bahn),本來半小時的路程常常變成兩小時以上的長途旅行。
德媒關於北威州鐵軌「人為破壞」事件的報導,標題:人為破壞:持續到晚間的列車晚點,來源:www.wz.de
晚點的話怎麼辦?
德鐵造成的晚點自然不能讓乘客承擔後果:根據晚點時間的不同,乘客有權向德鐵要求索賠。比如晚點超過60分鐘,可以獲賠票價的25%;超過120分鐘,獲賠票價的50%。
光是乘客方面德鐵就賠出了巨額資金,賠款數額還在年年增多。因為晚點還要向政府支付罰款。這樣看來,好像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條件差,晚點多,賠錢多;沒錢改善條件,晚點更多,賠得更多......
疫情期間大家都不出門,德鐵自然賺不到什麼錢,疫情過後幾乎每輛車上都配備了查票員,因逃票而交罰款的隊伍越來越長
為了減輕晚點對乘客造成的影響,德鐵也做出了努力。
憑良心來說,德鐵App做得還是不錯的,配備了晚點警報功能,開啟推送就會通過郵件或者簡訊獲取列車實時消息。
德鐵官網、App和社交媒體平臺會提前發布道路施工、修改線路等消息;如果列車晚點,一般會有替代的交通方式,比如接駁大巴。
如果身在火車站,得知列車取消可以馬上到服務中心諮詢換乘方案。
疫情期間法蘭克福火車站大廳有關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提示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些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晚點警告不總是準確,提示晚點但車準時來甚至提前到了的可能也存在;作為列車晚點的替代接駁大巴往往要等很久;如果出現大面積晚點,火車站的客服中心會被擠爆,想問詢也排不上隊,而能得到的回覆往往也是「不清楚,再等等看」。
除了極小的村子,每個城市火車站都設有德鐵的客服中心
而且德鐵乘務員本身的業務水平也值得質疑。有一次我從哥廷根到法蘭克福,半路突然停車,不能再往前開了,要返回哥廷根,請大家都下車。
列車上唯一的乘務員被焦慮的群眾團團圍住問還有沒有別的車,但她一直說不知道,後來改口讓大家跟著這趟車回哥廷根,在哥廷根等一個小時坐下一班去法蘭克福的車。
我大吃一驚,如果是技術故障,以德鐵的維修速度,兩個小時能修好?下一班車不還是沒法往前開嗎?
我趕緊看了看App實時信息,顯示旁邊站臺有一輛慢車可以換乘,但我不確定信息的準確性,想問一問乘務員。
還沒擠到忙著給大家發索賠表格的她身邊,就聽到一位中年男子舉著手機大喊說他查到了一輛車,是不是可以坐呢?
乘務員找到救星一般,指著這位男子對瘋狂的人群說「大家都跟這位男士走,他手機有網!」
我又一次震驚,內部員工的消息難道比乘客還滯後嗎?她手上的對講機是擺設嗎?她難道不會用自家公司的App嗎?
我剛來德國的半年,經常坐火車去周邊玩,德鐵的表現令我哭笑不得,向室友提出了疑問,他說聽父母說德鐵90年代私有化之後才變成這個樣子,他爸媽可是相當懷念以前的日子。
今天,在歐盟倡導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的大背景下,2020年起遠距離車票的增值稅率降低,德鐵也表態會針對晚點問題做出改善,希望真的能變好吧。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