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新經濟
7月6日美股開盤前,新浪(NASDAQ:SINA)發公告稱,董事會已收到一份初步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New Wave MMXV」公司建議以41美元/股,通過現金方式收購新浪所有已發行普通股。
新浪表示,董事會已經組建了一個由獨立董事張頌義、張懿宸和汪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以評估和審議這一私有化要約。
「New Wave MMXV」是新浪董事會主席兼CEO曹國偉持有的控股公司。路孚特Eikon數據顯示,曹國偉已通過New Wave在新浪持股12.15%。
受此消息影響,新浪當日上漲10.55%,收盤價為40.54美元/股,市值為26.51億美元。
開啟一個時代
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新浪曾是一面旗幟。
作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新浪讓國內同行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帷幕。中概股的故事,就是從2000年4月新浪通過VIE架構,成功掛牌納斯達克開始的。
千禧年前後,國內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尚不及發達國家,納斯達克的市場靈活度、資金規模及流動性,對有強烈融資需求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而言,充滿了誘惑力。
新浪將公司分拆出一家只做技術的外商獨資企業,與一家做媒體和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中國公司,通過貸款協議、投票權和表決權協議,將兩家公司捆綁在一起。再通過一個協議,將負責媒體和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公司收入,以技術服務費的形式轉給技術公司。最終在納斯達克掛牌的,是新浪分拆出的技術公司。
通過以上操作,新浪既能拿到海外投資者的美元投資,也可從事中國法律禁止外資介入的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等領域。這個協議架構,就是後來一眾中概股海外上市所採用的VIE架構。
有了新浪的身先士卒,同年,網易、搜狐也通過VIE架構成功赴美上市。中概股江湖裡的故事,陸續展開。
順應一個時代
自2000年新浪掛牌納斯達克,迄今正好20年。20年間,中國的資本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際網路行業更是風起雲湧,氣勢如虹。
近年間,已有不少中概股陸續「回家」。2005年登陸納斯達克的分眾傳媒,8年後退市並於2015年回歸A股。今年4月剛完成私有化的聚美優品,正積極研究回歸A股。
種種跡象表面,一個由新浪開啟的時代,正逐漸走到尾聲。這個拉開時代帷幕的先驅者,終於按捺不住,也跟著「回家」了。
拋開時代背景,對新浪自身而言,私有化也是一條可預見的必經之路。近年來,新浪發展乏善可陳,股價自2018年3月突破122美元的高點後便一路下挫,表現低迷。
7月6日,新浪開盤價為40.36美元/股,較20年前的發行價17.5美元/股,僅上漲130.6%,市值為26億美元。與新浪同年上市,同屬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第一梯隊的網易,股價自上市以來漲幅超過16000%,市值超過600億美元。新浪的市值不足網易1/20,被嚴重低估。
一旦私有化完成,如若日後重新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在不同的價值評斷標準下,其價值或將得到重估。只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即便完成私有化,步履遲緩的新浪能否抓住時代機遇,依然存在很大懸念。
私有化不是終點
事實上,新浪的私有化意向,要來得更早些。
2019年6月1日,新浪宣布與曹國偉達成認購協議,將向曹國偉出售1100萬股新發行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後,曹國偉佔股16.02%,成為新浪最大股東。
以曹國偉為代表的管理層掌握新浪主導權,無疑減少了新浪做出私有化決定時需要面對的決策層阻力。換言之,新浪的私有化早在曹國偉增持股份時,就已寫好了劇本。
既然私有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問題,那問題就只剩,私有化能能救新浪?
新浪2019年報顯示,其總營收為21.63億美元,同比僅增3%,其中17.67億美元來自其控股子公司微博。微博佔了公司超過80%的收入,是新浪體系內的絕對核心。
剔除微博業務,新浪體系裡其他業務的表現都不太體面。財報顯示,新浪門戶業務2019年全年收入僅為4.23億美元,同比僅增5.4%。其中,門戶廣告業務在2019年全年僅實現2.16億美元的收入,同比下降25.4%,呈現連年萎縮態勢。
不得不說,微博是新浪手裡僅有的一張好牌。牌面不好,打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過去幾年對娛樂等垂直領域商業價值的過分榨取,已經嚴重傷害微博的整體環境。再加上,無法對湧入的流量實現良好轉化,用戶側增長乏力。新浪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為3.234億美元,同比下降19%。
為了再造一隻現金牛,微博在2019年推出圖片社交產品——綠洲,通過明星效應及微博體系進行強導流,但從目前來看,綠洲的存在感並不強。
當新浪還埋頭於微博、綠洲如何進行商業串聯時,行業頭部玩家已紛紛著手「下半場」的布局,迅速瓜分完短視頻、直播行業的蛋糕。且不說當年同為四大門戶的騰訊、網易,就是後起之秀字節跳動、美團,新浪也已落後許多。
擺在新浪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老樹長新芽。私有化,只是這條路上的節點,而非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