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歸「浪潮」下 新加坡會不會成為海外投資的機會點?

2020-12-02 BT財經V

「在今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第五;在瑞士洛桑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也是全球第一;《經濟學人》也連續五年把新加坡作為最佳的經商地」。

9月11日,在首屆中國-東協線上商貿洽談會上,新加坡製造商總會中小企中心主席李雪民如此表示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的排名,只有三個國家購買力(人均GDP)在十萬美元以上,第一個是卡達,第二個是盧森堡,第三個就是新加坡,人均GDP數字比香港高出59%,比美國高出57%,比英國高出119%。

的確,作為東協裡唯一的發達國家,新加坡不僅是金融中心,也是一個財富管理中心,目前管理的財富已達到2.6萬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大概是整個新加坡總的證券交易所市值的4.4倍。

新加坡到底有何資本力量?

眾所周知,作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一直是亞洲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 GDP)來看,新加坡在全球最富有國家中名列第四,從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數據顯示,2018年新加坡 GDP 總量約為4870.875億新元(3567.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4萬億元,與2018年深圳的GDP相當,但深圳2018年的總人口為1302萬,新加坡為565萬,按照人均水平來看,新加坡的人均 GDP 約為6.4萬美元,比深圳的人均約2.9萬美元要高出一大截。

而據新加坡製造商總會中小企中心主席李雪民透露,2020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十萬美元以上,由此可見新加坡「恐怖」的經濟創造力。

與此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領域公司、投資機構和創業者紛紛落戶新加坡,如今,新加坡不僅有超過100家孵化器、加速器,還有150多家風投基金,比如 Wavemaker、Mistletoe 、GGV 等,它們構成了新加坡創新生態發展的堅實基礎。

目前,新加坡已是東南亞的獨角獸匯聚地,據不完全統計,在東南亞地區的12個獨角獸中,有6個公司的總部設立在新加坡——雷蛇、Sea Ltd(Shopee 的母公司)、Lazada 、Grab 、Trax 、Bigo Live 。

以 Sea Ltd 和 Lazada 為例,前者是騰訊公司旗下(騰訊為最大股東,曾佔股39.8%)集數字娛樂、電子商務和數字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臺,東南亞火熱的電商平臺 Shopee ,就出自 Sea ;Lazada 背後則有阿里巴巴的身影,據悉,阿里巴巴在 Lazada 集團已先後投資了40億美元,目前大約以84%的持股比例實現完全控股。

此外,今年因疫情的衝擊,對各國都產生了很多不利的影響,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臨時調整了最新的財政預算案,據金十數據報導,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加坡推出的4輪經濟援助總額已接近1000億新加坡元(約為4994億元人民幣)。

面對國際市場的低迷,新加坡努力維持著新加坡經濟的穩定性,這就為很多海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業務環境,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哪個國家能夠保持經濟環境的基本穩定性,必然會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

新加坡會不會成為國內企業「曲線出海」的選擇?

「2020年註定是中概股回歸元年」,有業內人士表示道,在發生了瑞幸咖啡巨額造假事件後,中概股在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與此同時,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也讓中概股在美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先是京東、網易帶頭赴港上市,隨後,新東方、華住酒店、百勝中國、寶尊電商、萬國數據、好未來和世紀華聯等中概股企業紛紛宣布了回歸港股的意向,另外,百度、58同城、B站、搜狗、易車、新浪、攜程、鬥魚......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均傳出回港股二次上市或者美國退市私有化的傳聞。

百度CEO李彥宏曾對媒體表示:「我們確實很關注美國從政府層面在不斷收緊對中概股公司的管制,我們內部在不斷地研討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香港等地的二次上市」。

從中國目前資本市場的容量來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為如此數量龐大的企業提供上市機會,而傳統的融資方式又收到諸多限制,海外上市融資無疑受到了眾多企業的青睞。

除了香港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新加坡上市,目前有很多企業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金融和資金管理中心,利用新加坡的銀行和資本市場來助力其在該區域拓展業務。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核心戰略地點,隨著東協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新加坡作為世界級物流中心、環球金融中心、以及環球企業成立亞洲總部的理想地點,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新交所」)是亞洲僅次於東京、香港的第三大交易所,亞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之一。

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與貿易中心,據不完全統計,共有超過600家本地和國際金融機構,逾3000名專業投資人士,深受海外投資者如主權財富基金、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人士的青睞,新加坡目前在管資產3.4萬億新幣,年增長率5.4%,其中75%在管資產來自境外,非常國際化。

如此看來,在新加坡上市可以為中國高成長企業提供成本低且充裕的資金支持,同時利用新加坡上市公司良好聲譽,能加快或尋求更廣泛的併購機會和發展機遇。

此外,為了更好地幫助海外企業在新加坡落地,同時也為了扶持本地企業發展,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與公共和私營部門合作夥伴共同創建 Startup SG(即「起步新加坡」計劃),該計劃涵蓋金融和非金融項目,旨在支持海外企業在新加坡的發展,同時,早在2017年,新加坡就成立了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簡稱 GIA)加速計劃,聚焦科技創新領域,為新加坡企業連接全球各大科技創新市場及企業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更重要的是,針對眾多企業關心的IPO再融資問題,據新加坡製造商總會中小企中心主席李雪民透露,過去五年,新交所的再融資額是IPO融資額的4倍,香港為1.9倍,倫敦是2.5倍,所以,新交所的再融資能力遠超其他金融中心。

另據環球網此前報導,針對市值在人民幣100億以下的企業,新加坡上市可以為他們提供以其發展相匹配的資金和高端人才需求,隨著發展,當企業市值超過人民幣100億以上時,新加坡上市公司可以選擇在美國、英國、香港二次上市,或者回歸中國A股市場。

目前看來,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對於國內的眾多優質企業來說,疫情相對平穩的新加坡或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畢竟,這個被稱為地球上的小紅點的熱帶島國,自1965年獨立以來,僅僅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克服國小民寡及資源貧乏等不利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一躍蛻變成經濟蓬勃發展的國際都會。

相關焦點

  • 中概股回歸的「難言之隱」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赴美上市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選擇項,其中2010年可以說是中概股境遇的分水嶺:2010年之前海外上市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多半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有理由相信,隨著一連串新規的出臺,網際網路大戶們可以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其他中概股回A股上市的路也會被陸續鋪平。只是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回歸A股可能是最後的打算。
  • 中概股回歸潮湧向香港
    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稱,在美國政府禁止美國人投資「協助中國軍方」的中資公司之後,美國三大行撤下近500隻在港交易衍生產品。不過,中國香港資本市場在遭遇多重來自美國的消極因素影響之際,一系列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也帶來諸多利好。
  •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巍:中概股回歸還需做好發行註冊制改革
    騰訊財經11月15日訊,在第十一屆財新峰會上,與會專家就中概股回歸的話題發言。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巍表示,中概股出海赴美上市,中國企業取得了發展所需的資金,也提升了國際知名度,而美國的投資人則分享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這是雙贏的事情。對於中概股回歸,張巍表示,需要放低門檻,做好發行註冊制的改革。
  • 中概股回歸:資本叢林食物鏈揭秘 江南嘉捷漲停板摩天樓漸起
    某投資機構負責人說,多數資金卡在其他已經私有化但尚未登陸A股的中概股裡。實在等不下去的就找下家轉讓,轉不掉就找原始股東回購。如果遇到原始股東資金斷流,只能成為「永久股東」或者血本無歸。資本叢林奇虎360欲借殼江南嘉捷回歸A股,讓中概股這個快被人遺忘的投資概念重回大眾視野。
  • 中概股走出「深水區」?老虎證券聯合《財經》發布《2020中概股投資...
    來源:金融界網站2020年是中概股市場跌宕起伏的一年。先是疫情之下經歷美股劇烈動蕩,後又因瑞幸事件曝出,中概股一時間成為做空機構圍獵對象。雖風波不斷,但不少中概股走勢強勁,成交量頻霸美股全市場成交額前十。如蔚來年初至今已上漲愈1000%,京東、拼多多等股價也連刷歷史高位。那麼,中概股「火」了嗎?哪些中概股值得投資?
  • 華興證券:2021年將有更多中概股回歸,做空機構並非是必勝一方
    熔斷潮、瑞幸暴雷、新能源汽車股群星閃耀、做空機構一次次發起猛烈攻勢等等一幕幕也還歷歷在目。與此同時,伴隨著監管趨嚴,中概股也迎來了回歸港股和A股的浪潮。 2021年已經如約而至,中概股又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前景?2020年的中概股熔斷潮、IPO潮,以及增發潮又是怎麼回事?投資者面對亂局又該何以自處呢?
  • 中概股是什麼意思 納斯達克中概股名單介紹
    最近幾年,發現不少中概股都選擇回歸A股,但並不是說回歸就回歸的,因為中概股回歸A股的主動權在於國家政策。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概股是什麼意思呢?順便將納斯達克中概股名單介紹出來。中概股有哪些 所謂的中概股,這是指在國外上市的中國註冊的公司,或雖在國外註冊但業務和關係在大陸的公司的股票
  • 中概股先驅新浪,終究走向私有化
    中概股的故事,就是從2000年4月新浪通過VIE架構,成功掛牌納斯達克開始的。千禧年前後,國內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尚不及發達國家,納斯達克的市場靈活度、資金規模及流動性,對有強烈融資需求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而言,充滿了誘惑力。新浪將公司分拆出一家只做技術的外商獨資企業,與一家做媒體和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中國公司,通過貸款協議、投票權和表決權協議,將兩家公司捆綁在一起。
  • 《2020中概股投資價值報告》:跟誰學榮獲「2020年中概股最具投資...
    來源:證券日報旌鑫日前,由《巴倫周刊》中文版、《財經》雜誌、老虎證券共同主辦的「美國大選後中概股的機遇與挑戰」論壇於北京成功舉辦。在該論壇上,三方聯合發布了《2020年中概股投資價值報告》。報告中,在線教育中概股跟誰學(GSX.US)榮獲「2020年中概股最具投資價值」獎,在多個榜單均排名前列。該榜單的產生過程,以公開市場數據為基礎進行量化統計,對以美國為主要上市目的地,仍在交易的236隻中國內地公司股票,進行指數化評分。計算模型中包括公司規模、股價回報、成交熱度、公司質量和投資者關注度五個維度的量化指標。
  • 美國強化對中概股監管,這次需要擔憂嗎?
    今年4月、5月可謂是中概股的「至暗時刻」,在激化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一邊是「瑞幸事件」餘波未平,另一邊又是美國持續收緊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的監管,甚至傳出要禁止美國大學捐贈基金等投資中概股。6月以來,隨著京東、網易成功在香港股市「二次上市」,也令中概股軍團暫舒一口氣。
  • 千億富豪達裡奧加碼亞洲投資,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
    在新加坡專門開設辦公室管理投資,這意味著,達裡奧未來或將進一步大手筆投資亞太。達裡奧看多亞洲、尤其是中國的未來發展,此次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或許也意在投資中國。達裡奧近期多次強調,不管是出於長期多元化目的,還是短期投資戰術,都需要將其資產中的「很大一部分」投資於中國資產。本月中旬,橋水基金創始人達裡奧表示,目前大約60%的中國資產已向海外投資者開放。2015年時該比例還只有1%。中國各個市場的規模也在快速增長,如股市市值已佔全球的約15%。
  • 中概股十二時辰
    渾水、狼群、員工、看空、造假、股市,獵殺中概股的齒輪開始慢慢轉動,在這十二個時辰裡,中概股驚心動魄。亥正,夜闌人靜,狼群出沒亥時,喧鬧漸歸平靜,地球的另一邊,資本市場暗流湧動。十年來一直虧損的愛奇藝被美國做空機構Wolfpack Research(狼群)盯上了。
  • 在美中概股面臨大絞殺,加密企業的「出海」上市路難上加難
    瑞幸「苦」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苦了,那些想赴美上市的海外企業更苦了。造富神話之所,赴美上市成風中國企業逐夢納斯達克,因為這是個每日都在發生造富神話的地方。1971年,美國發生了兩件不得不提的大事,一是基辛格秘密訪華,打破了中西方對立的局面;二是納斯達克的誕生,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證券交易市場,在全球獨領風騷。
  • 中概股一周精選:中概股本周表現強勢,公司層面異彩紛呈
    1、一周中概股市場表現回顧 1.1 中概股等權重指數整體表現 2015年1月1日以來中概股等權重指數上漲331.32%,跑贏標普500指數,相對回報率為257.19%。 今年以來該中概股指數上漲34.62%,本周該指數上漲2.14%。
  • 興業證券王德倫、工銀瑞信基金章贇,共析下半年市場投資機會
    我們現在來看2020年下半年投資策略有非常明確的三條主線:第一條, 大類資產配置—美聯儲放水與黃金投資;第二個,政策紅利機會—中概股回歸和大灣區投資;第三個,市場風格選擇—全球疫情與成長投資。第一條大類資產配置,這可能是最宏觀的,也就是說在美聯儲歷史性史無前例的放水基礎上,我們應該買什麼?應該配置什麼?黃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
  • 透視中概股:蔚來推出磷酸鐵鋰車型?李斌表示有點離譜!
    摘要 【透視中概股:蔚來推出磷酸鐵鋰車型?李斌表示有點離譜!】了解中概股,從這裡開始!我們每日整理熱門上市公司、中概股回歸、業績報告等信息供投資者參考。
  • 安信國際韓致立:恆指將突破35000點 看好醫藥、新零售
    他表示,內地消費板塊尤其是家電、服裝和體育相關的產業會隨著後疫情經濟復甦迎來增長機會。  2020年,中概股選擇「回歸」的趨勢愈發明顯,直接影響到全球資本市場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中概股回歸潮會如何影響全球資本市場?深港通般等投資渠道的拓展,在對上市公司估值、投資需求分流等方面如何發揮作用?港股2021年衝擊35000點為何只是個「小目標」?又有哪些板塊會跑贏大盤?
  • 圓桌論壇:如何避開醫藥股中的雷——尋找長期投資機會
    本來醫藥就是後周期的,在當時那個點位,本來就有補跌的壓力,這個時候再來個降價的預期,可能對去情緒的衝擊比較大,所以我們5月份沒有加倉位,反而降了一些有控費風險的標的。在接下來的醫藥股大跌中受損傷比較小,後面加倉就比較從容。比如說有一家三方檢驗公司,它其實也差不多到業績拐點了,那一波跌得非常厲害。但它其實對控費是免疫的,因為它是提高效率的。所以,在泥沙俱下的時候加了一些倉位,現在看表現也不錯。
  • 【包凡對話張穎】回歸的大潮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
    【包凡對話張穎】回歸的大潮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華興資本 |2015年07月04日 08:14評論() 國內股市的悲催跌宕並沒能阻擋中概股排隊回歸。不過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回來?但這個數量肯定是會隨著A股的健全上升的。所以這對我們同時也有美金作為貨幣資金的投資機構來說,在這個方面我們也在系統性的思考,在做調整,在做策略上的創新。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參與投資的滴滴打車、快的、獵豹,在一定時間內回歸中概股並不是他們的考慮。另外有一類公司,是以補貼用戶,先圈市場為核心的。我們投了餓了麼外賣、美團外賣,他們都還是激烈的在燒錢打仗。
  • 併購寒流中的危與機:投行「年終獎不會高」 估值回歸明年有機會
    參會的金融機構、上市公司高管普遍認為,2015年以來的經濟去槓桿、海外貿易形勢變化、股指下行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併購市場今年的規模、數量、項目成功率並不樂觀。  但是,不少從業者仍然堅信,今年的形勢實際上「危」中藏「機」,隨著估值的理性回歸,2019年的產業整合併購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