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第五;在瑞士洛桑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也是全球第一;《經濟學人》也連續五年把新加坡作為最佳的經商地」。
9月11日,在首屆中國-東協線上商貿洽談會上,新加坡製造商總會中小企中心主席李雪民如此表示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的排名,只有三個國家購買力(人均GDP)在十萬美元以上,第一個是卡達,第二個是盧森堡,第三個就是新加坡,人均GDP數字比香港高出59%,比美國高出57%,比英國高出119%。
的確,作為東協裡唯一的發達國家,新加坡不僅是金融中心,也是一個財富管理中心,目前管理的財富已達到2.6萬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大概是整個新加坡總的證券交易所市值的4.4倍。
新加坡到底有何資本力量?
眾所周知,作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一直是亞洲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 GDP)來看,新加坡在全球最富有國家中名列第四,從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數據顯示,2018年新加坡 GDP 總量約為4870.875億新元(3567.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4萬億元,與2018年深圳的GDP相當,但深圳2018年的總人口為1302萬,新加坡為565萬,按照人均水平來看,新加坡的人均 GDP 約為6.4萬美元,比深圳的人均約2.9萬美元要高出一大截。
而據新加坡製造商總會中小企中心主席李雪民透露,2020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十萬美元以上,由此可見新加坡「恐怖」的經濟創造力。
與此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領域公司、投資機構和創業者紛紛落戶新加坡,如今,新加坡不僅有超過100家孵化器、加速器,還有150多家風投基金,比如 Wavemaker、Mistletoe 、GGV 等,它們構成了新加坡創新生態發展的堅實基礎。
目前,新加坡已是東南亞的獨角獸匯聚地,據不完全統計,在東南亞地區的12個獨角獸中,有6個公司的總部設立在新加坡——雷蛇、Sea Ltd(Shopee 的母公司)、Lazada 、Grab 、Trax 、Bigo Live 。
以 Sea Ltd 和 Lazada 為例,前者是騰訊公司旗下(騰訊為最大股東,曾佔股39.8%)集數字娛樂、電子商務和數字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臺,東南亞火熱的電商平臺 Shopee ,就出自 Sea ;Lazada 背後則有阿里巴巴的身影,據悉,阿里巴巴在 Lazada 集團已先後投資了40億美元,目前大約以84%的持股比例實現完全控股。
此外,今年因疫情的衝擊,對各國都產生了很多不利的影響,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臨時調整了最新的財政預算案,據金十數據報導,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加坡推出的4輪經濟援助總額已接近1000億新加坡元(約為4994億元人民幣)。
面對國際市場的低迷,新加坡努力維持著新加坡經濟的穩定性,這就為很多海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業務環境,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哪個國家能夠保持經濟環境的基本穩定性,必然會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
新加坡會不會成為國內企業「曲線出海」的選擇?
「2020年註定是中概股回歸元年」,有業內人士表示道,在發生了瑞幸咖啡巨額造假事件後,中概股在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與此同時,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也讓中概股在美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先是京東、網易帶頭赴港上市,隨後,新東方、華住酒店、百勝中國、寶尊電商、萬國數據、好未來和世紀華聯等中概股企業紛紛宣布了回歸港股的意向,另外,百度、58同城、B站、搜狗、易車、新浪、攜程、鬥魚......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均傳出回港股二次上市或者美國退市私有化的傳聞。
百度CEO李彥宏曾對媒體表示:「我們確實很關注美國從政府層面在不斷收緊對中概股公司的管制,我們內部在不斷地研討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香港等地的二次上市」。
從中國目前資本市場的容量來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為如此數量龐大的企業提供上市機會,而傳統的融資方式又收到諸多限制,海外上市融資無疑受到了眾多企業的青睞。
除了香港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新加坡上市,目前有很多企業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金融和資金管理中心,利用新加坡的銀行和資本市場來助力其在該區域拓展業務。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核心戰略地點,隨著東協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新加坡作為世界級物流中心、環球金融中心、以及環球企業成立亞洲總部的理想地點,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新交所」)是亞洲僅次於東京、香港的第三大交易所,亞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之一。
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與貿易中心,據不完全統計,共有超過600家本地和國際金融機構,逾3000名專業投資人士,深受海外投資者如主權財富基金、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人士的青睞,新加坡目前在管資產3.4萬億新幣,年增長率5.4%,其中75%在管資產來自境外,非常國際化。
如此看來,在新加坡上市可以為中國高成長企業提供成本低且充裕的資金支持,同時利用新加坡上市公司良好聲譽,能加快或尋求更廣泛的併購機會和發展機遇。
此外,為了更好地幫助海外企業在新加坡落地,同時也為了扶持本地企業發展,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與公共和私營部門合作夥伴共同創建 Startup SG(即「起步新加坡」計劃),該計劃涵蓋金融和非金融項目,旨在支持海外企業在新加坡的發展,同時,早在2017年,新加坡就成立了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簡稱 GIA)加速計劃,聚焦科技創新領域,為新加坡企業連接全球各大科技創新市場及企業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更重要的是,針對眾多企業關心的IPO再融資問題,據新加坡製造商總會中小企中心主席李雪民透露,過去五年,新交所的再融資額是IPO融資額的4倍,香港為1.9倍,倫敦是2.5倍,所以,新交所的再融資能力遠超其他金融中心。
另據環球網此前報導,針對市值在人民幣100億以下的企業,新加坡上市可以為他們提供以其發展相匹配的資金和高端人才需求,隨著發展,當企業市值超過人民幣100億以上時,新加坡上市公司可以選擇在美國、英國、香港二次上市,或者回歸中國A股市場。
目前看來,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對於國內的眾多優質企業來說,疫情相對平穩的新加坡或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畢竟,這個被稱為地球上的小紅點的熱帶島國,自1965年獨立以來,僅僅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克服國小民寡及資源貧乏等不利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一躍蛻變成經濟蓬勃發展的國際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