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國內外市場動蕩,全球經濟受到嚴峻考驗。而我們在危難中醞釀著機遇。站在年中的關鍵時間點,對下半年進行展望,同花順籌辦了本年度線上大型中期策略會,希望能在這個複雜的環境中,為廣大投資者驅散迷霧,穩中求進,策舟遠航!
本期為第二期——策略專場,邀請了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先生和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數投資中心總經理章贇先生為大家分享。
分享嘉賓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經濟與金融研究院總監,策略研究中心總經理,從事證券研究十年,入選「上海青年金才」。2019年獲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策略研究第三名,並摘得全國唯一的「最受銀行客戶認可行研分析師」大獎。
章贇,英國劍橋大學管理學碩士,復旦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數投資中心總經理。曾供職於平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一、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先生: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對於2020年下半年度A股市場的投資策略,我演講的題目叫「蟄伏中孕育生機」。一方面,我認為股票市場在蟄伏中震蕩,短期有著結構性的生機,長期全面性的生機在孕育之中;另一方面,我們整個市場面臨著震蕩中蟄伏的態度,不確定性還是比較多。從板塊推薦上來看,我們覺得科技成長類的方向是長期的主線;短期來看,在確定性中尋找結構性的機會,比如以家電、家居為代表的地產後周期的鏈條也不錯,接下來,我就把我們的整個邏輯展開介紹。
首先,對於整個市場,我們認為是震蕩的格局,長期雖然向上,但是短期還是蟄伏的態度。這麼看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的不確定性:
第一個不確定性來自於基本面。國內的疫情和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性,給整個經濟的復甦帶來比較大的不確定性。從海外來看,疫情並沒有得到非常好的控制,所以今年我判斷歐美整體還是有比較大的問題。我們國內經濟比全球要恢復得好很多,但是北京這次突然的疫情的復發,應該說來的比較突然,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基本面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大家尤其要注意,我們現在的經濟恢復,雖然國內來看是比較順利的,但更多是體現在生產端恢復更快,而需求端恢復,除了跟居民消費需求掛鈎比較緊密的恢復比較快之外,包括外需、固定資產投資、基建等還不是恢復的特別快。因此,我們會發現供給曲線向右移動比較快,但是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的略為緩慢。下一階段,我認為庫存的消化會是代表未來整個經濟復甦強勁程度的判斷指標。從海外來看,問題更多,美國當前的危機模式類似於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機,甚至是08年的金融危機的狀態,美國經濟未來衰退的概率是前所未有的高。
第二個不確定性來源於資本市場本身,包括美國資本市場也包括歐洲其他新市場。美國的資本市場我們今年見證了美股的四次熔斷,最近恢復得比較好,不過美國他還是面臨著潛在的風險,尤其是它的債券市場——公司債。我們知道當經濟不好的時候,企業的盈利包括它的現金流有很大的壓力,因此債務償還上就會面臨困難。而美國的公司債,很多是發了公司債後去回購股票,這就使得公司債一旦發生風險就會很快地傳導到股市。
美股過去很多年的牛市,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回購貢獻了向上的支撐力量。當回購受到影響,整個股市也會受到動蕩。除了美國之外,歐洲也有比較多的債務問題。因為歐債危機從10年到12年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更多的是通過負利率的方式把它延緩到現在,所以歐洲的主權債風險,在疫情的幹擾,老齡化的狀態下,他的問題其實是更多的。其他新興市場,比如說亞、非、拉,他們的經濟和債務的衝擊,也是交織在一起,而且對新興市場而言,他們很多是資源輸出型國家。在全球經濟不好,向下移動的時候,資源需求大幅度萎縮,對他們的經濟的衝擊其實更大,而且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債務、匯率、貨幣往往是綁在一起的,當它出現債務風險的時候,它的整個匯率等也是容易出現動蕩的。過去幾年,比如阿根廷、土耳其、委內瑞拉等為代表的貨幣突然閃崩、匯率閃崩就是它經濟脆弱性的表現。
第三個不確定性來自於中美之間的博弈。中美博弈我認為已經是新常態了,大家也越來越多的發現這是長期的事情。但是今年是比較特殊的年份,因為今年的是美國大選之年,中美博弈毫無疑問,會在今年有更多加大的風險,大家會發現它不只是局限在貿易關稅領域,包括我們看到了科技的卡脖子,也包括金融方面的紛爭,甚至在地緣政治、軍事等各方面。
最近我們發現包括像印度、韓國、朝鮮等很多地方都已經出現了風險加大,波動加大的狀態。未來,我們應對這種周邊不確定性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也會帶來風險偏好上的衝擊。
以上三個方面的影響,給我們的市場帶來很多風險偏好方面的幹擾。因此我們認為,中短期是蟄伏的狀態。但是,在看到消極一面的時候,我們更要看到機遇的一面,就是我們說的蟄伏中孕育生機。生機體現在什麼方面?
首先,是來自於短期的結構性升級。從經濟基本面來看,國內的經濟應該說,在全球是恢復得最快的,今年的GDP經濟增長肯定是逐季向上的,跟經濟復甦相關的內需確定性產業鏈條,它的基本面是很紮實的,同樣也包括我們剛才講的生產端恢復,像專用設備、通用設備、計算機、電子通信、汽車等產業鏈條的生產端。而且,我們看到了政策也比較給力的,包括強有力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當然有些朋友可能會說財政政策,我們沒有看到像過去幾年類似四萬億的大刺激。貨幣我們也沒有看到像美國那樣的大放水。我想說,我們暫時還不需要。
我們雖然沒有大水漫灌,但是我們政策的彈藥庫是非常充足的,比如今年赤字率是按3.6%以上安排。大家注意,不是3.6%而是3.6%以上,地方債安排已經從人大拿到了授權,我們政府性授權可能還會再增加。而且今年財政赤字規模已經比去年增加了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的抗疫特別國債。這兩個加起來就是2萬億,而且地方專項債的規模比去年也增加了1.6萬億元,應該說力度,是相當不小了。而我們可以採用的政策空間,我們還是有很多的彈藥,工具箱裡面還有很多工具沒有使用,所以我們的政策餘地非常大。
從全球看,美國零利率,無限的流動性供給,全球都是貨幣寬鬆的格局。中國的貨幣政策方向肯定也是寬鬆的。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市場機會,其實是很多的。我們大的政策方向,我總結就是可以用幾個字來概括就是跟海外的貨幣寬鬆應該是方向一致,節奏不一致。大方向都是寬鬆,在大方向寬鬆的時候,大家注意整個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股票市場是會表現比較好的。在全球科技時代,優質的股權就是抵禦通脹最好的資產,在哪兒都一樣。所以大家看到美股恢復的很快,我們國內的優秀的核心資產漲長得也是非常好。
這是短期的結構性升級,下面重點是讓我們長期的升級。
從我們的角度去看,我認為我們中國經濟應該說是在最近這麼多年來非常好的狀態。同樣面對疫情,海外的衝擊,我們都是史上最強時刻。我們從08年金融危機這10年以來,我認為我們現在應該是抗外部打擊能力最強的時候,甚至是改革開發以來,抗外部打擊能力最強的時候,我們現在整個外部經濟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歷史上最小的時刻,包括我們整個進出口的總額佔經濟的比重來也是最小最低的時刻。我們面對同樣的危機,如果早兩年發生,我們國家自上而下提醒,要小心外部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同樣的疫情衝擊,如果早來兩年,我估計大家不會有思想準備。雖然說現在我們很多的技術還是會被卡脖子,可能10年,20年都不一定完全能解決。但是我們有了思想意識,在面對風險的時候,我們就有更多的餘地。
供給側改革是這5年來發生的。在5年之前,我們如果沒有去產能,沒有去槓桿,那個時候我們如果面對同樣的疫情風險和外部中美博弈的風險,我們可能都不一定能像現在這樣能夠從容地去應對。
在供給側改革之前,我們大量的傳統產業,都是虧損。比如說,煤炭、鋼鐵、有色、化工,傳統重化工業大面積的虧損。
但是經過了供給側改革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些傳統的大板塊,盈利大幅度的恢復,大部分優秀企業都扭虧為盈。資產負債表在這幾年都經歷了非常明顯的修復。在去庫存之前,我們有幾十億方的地產庫存,現在也消化掉了。這幾年來,我們經歷了金融體系的去槓桿,資管新規,嚴監管等,我們把整個金融體系的泡沫大幅度的壓縮,化解了之前的風險。所以我們整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強壯性大幅度提高了,這樣就會保證我們中國的經濟有穩定的輸出能力。
在全球供應鏈發生問題,供給甚至供應鏈供給鏈發生斷裂的時候,中國強大的全產業鏈供給能力能夠非常穩定的維持,包括對於全球的供給,都是非常強的。
從時間上,橫向的世界範圍來看,我覺得我們都是處在非常好的狀態的。從股市自身看,我們的政策制度在不斷地完善,這些都有利於股票市場長期穩定,向上發展。比如說科創板,已經快一周年了,成立和運行的非常成功,我們現在還在做創業板註冊制的改革,新三板的改革等,這些制度性的改革有助於提升整個市場的風險溢價,能夠把整個市場的質量往上提。
另一方面,我想說的長期生機的第三個方面就來自於股票市場自身的流動性,咱們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全球流動性是很寬裕的。同樣我們國內的社會流動性也是很好的,我們這裡面說的是股市的流動性,他比社會流動性,還要好上加好。
我們股票市場的流動性,主要是股票市場資金的供給和資金的需求,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股票市場造血功能和抽血功能。以前A股為什麼總是經常說表現不好,牛短熊長,是因為我們大多數時候是抽血的市場。所謂抽血,就是IPO再融資從市場拿走很多錢。以前平均每年拿走1萬億IPO在融資。甚至高點牛市的時候,拿走2萬億,那市場的壓力就很大。但是最近兩年,我們發現有非常大的變化,從去年開始,我們股票市場造血功能分紅加回購,分紅就超過了12000億,回購超過了1000億,大家注意這非常關鍵的變化,這就是我們股市的造血功能非常強壯的表現,而表現的正是由於我前面講的股票市場制度改革。我們是在三年前,對於分紅政策發生了新的變化和新的要求,要求上市公司每年的分紅不能低於一定的比例。經過這三年的滾動,我們大前年分紅是不到1萬億,前年11000億,去年就12000億了,穩步的提高回購政策,也是在前年的時候,所以去年突破了1000億,我們現在光分紅和回購這種造血就超過了抽血功能,而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來看出現過這麼幾次。
一次是05年造血大於抽血,06-07年就是6000點的大牛市了。
再次出現的是在08年,09-10年股票市場指數就翻倍了。
第三次是在13年出現造血大於抽血,15年股票市場就是5000點的大牛市。
現在18~19年連續出現了股票市場造血大於抽血的功能,19年的股票市場應該說是非常好的,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有30%。而且從板塊上來看,無論是周期品、消費品還是科技成長都漲了,買什麼板塊都能賺錢,19年再次出現造血功能,而且我判斷未來,我們可能長時間都能看到股票市場造血功能大於抽血功能,甚至或者是造血和抽取是平衡的,這樣就對股票市場,長期穩定向上發展,就是非常好的基礎。
因為我們好公司在行業集中度提高以後,在競爭格局優化以後,好公司的分紅能力是越來越穩定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上市公司裡邊的核心資產分紅能力越來越強,而差公司的抽血能力就越來越差,尤其是未來退市制度也越來越完善,差公司抽血能力越來越弱,這樣就奠定了A股市場長牛趨勢的基礎。
第四個方面板塊配置,如何去尋找跌升級的孕育的結構性機會?
我認為首先從全面長線的機會,應該是在科技成長,我們興業策略團隊的把它叫做大創新。因為我們2018年的年度策略報告,叫做大創新時代,就是科技成長的是主要方向,我認為也是下半年的主線,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整個經濟比較弱的時候,但是同時流動性很寬裕的時候,往往是科技成長型的板塊表現會比較好,今年顯然是這種格局。
第二,從政策制度來看,無論是科創板還是創業板註冊制還是像新三板改革等,這些股票市場制度的改革,大多都是利好科技創新成長股的,包括我們國家現在的產業政策,大家可以發現非常明顯的在傾斜科創類的產業和企業而股票市場的這種改革,正式把國家對於新經濟科創類產業的這種推動與股票市場未來的發展結合起來了。當然它對於龍頭券商公司也是比較利好的,所以說整個科技成長板塊是我們覺得主線性的機會。
我們發現創業板也創出了最近幾年的新高,就是代表像切入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製造,比如說5G晶片半導體,新能源車鏈條等板塊都是很好的方向。再比如科技創新裡面的醫療設備,半導體設備這種高端製造類,上遊的新材料,都是很好的方向,這是一條主線,而且是長期的。
另外方向就是內需確定性的板塊。其實今年股票市場,大家選擇的方向是非常準確的。比如說像醫藥食品,都是今年表現很好的,這就是典型的在經濟比較弱,流動性寬裕,同時外圍的不確定性有很多。這種的情況下,就去選擇確定性的資產。前面這些板塊雖然非常好,確定性很高,市場上熱度也比較高,而且大家買得比較多了。在位置上我建議就是像家電、家居、建材這樣子的地產消費鏈條,地產上的消費品這一類,還是確定性很高,但是它的估值和熱度相對沒有高。這些板塊,我現在可以重點重視。這是第二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線索,包括地產,大家也可以關注一些龍頭股,業績和估值的匹配都比較好,這是我們今天介紹的第二個內容板塊配置。從主題投資上來看,簡單點,我們覺得有三個細分主題也值得關注,分別是國產替代、5G建設以及軍工。
二、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數投資中心總經理章贇先生分享: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在這裡分享2020年下半年的投資策略。我們現在來看2020年下半年投資策略有非常明確的三條主線:
第一條, 大類資產配置—美聯儲放水與黃金投資;
第二個,政策紅利機會—中概股回歸和大灣區投資;
第三個,市場風格選擇—全球疫情與成長投資。
第一條大類資產配置,這可能是最宏觀的,也就是說在美聯儲歷史性史無前例的放水基礎上,我們應該買什麼?應該配置什麼?黃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
美國能夠印美元,但是美國不能印黃金。在全球範圍的情況貨幣競爭性貶值的情況下,黃金投資有望成為非常好的對衝貨幣政策,保護大家免受貶值的的投資品種。過去50年,大家如果對黃金比較關注,其實黃金首先是持續向上增長的資產,但是黃金並不是每段時間都有投資價值的,明顯的黃金投資價值可能只有四個時間。在50年當中,每一次都給大家帶來的巨大的回報,大家可以看到黃金是一種明顯的平臺加突破型的投資邏輯板塊。它的四次突破,都對應著我們50年來世界經濟四個最重要的事件:
第一次就是美聯儲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1970-1975年它的標誌性事件也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破解,黃金漲幅403%;
第二次是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就是中東戰爭時期,黃金漲幅411%;
第三次也就是我們10年前的次貸危機,黃金漲幅393%;
每次都是接近都是400%左右漲幅。最近的10年黃金又在新的平臺上盤整了整整的8-9年的時間。未來黃金走勢值得期待。
前期的平臺大概是1600美元左右,未來它的漲幅,我們認為可以給予比較大的信心的,因為歷史證明黃金這種平臺突破的模式,需要巨大的全球宏觀事件刺激才會形成巨大的突破,而每一次突破都會帶來巨大的回報。儘管疫情對應的這一次全球經濟危機是一個問題,這些都足以與資產危機相提並論的全球性宏觀事件,它對黃金的助力作用,可能是非常大的。
黃金的實質與美元信用體系相對,也就是美元的信用越強,黃金越弱;美元的信用越弱,黃金的走勢越強。大家可能非常明確,第一就是在美聯儲濫發美元的大環境下,美元的信用體系明顯是在走弱的;第二就是疊加了美國的地級政策。
以史為鑑,我們可以對比上一輪黃金大漲的原因,美國的2008年的次貸危機,使得黃金從600美元的平臺到了1800美元的高點。1800美元的高點,就是次貸危機,美聯儲的應對造成的。我們比較次貸危機和這次市場波動。新冠疫情對美國的影響遠遠大於次貸危機。本次危機以來,美聯儲不但使用了08年的所有貨幣政策,所有的QE政策重新開啟,而且遠遠的超過了08年的規模。美國對新冠疫情的應對遠遠的超過了美國對次貸危機的應對,注入了海量的流動性,甚至美聯儲直接買了債券ETF。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極度的擴張,為市場帶來流動性的同時,也損失了美元信用。
美元存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黃金是有巨大的機會的。我們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911的時候,08年10月到2010年3月,黃金從800漲到了1000,你就有過黃金要漲的感覺,只要他在會繼續在進行QE,黃金的上升的趨勢將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是政策上比較,現在我們要看量,我們比較次貸危機當中,整整過了5,6年的時間,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釋放的流動性,他整整釋放了2.05萬億美元的流動性,是非常大的數字,美聯儲的整個市場負債表遇到了量級上的擴充,但是這一次我們來看美聯儲的應對,此次美聯儲從3月初到6月,僅僅三個半月的時間裡面,它的QE已經達到3.01萬億美元的天量。三個月,美聯儲對美元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居然超過了那個量化寬鬆,超過了次貸危機時整整6年總量,這是非常恐怖的數字。
美國未來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滯脹的可能性,一種是通脹的可能性,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黃金都有望享受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資產,美元標價的資產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資產重估的危機,有的可能性貶值的,有的可能是升值的。黃金是流動性的對衝,跟美元信用的對衝。對它的利好最直接,我們介紹國內黃金資產的途徑,國內黃金資產,大概有以下這些途徑:
第一條就是黃金ETF;
第二條投資金條
第三條投資紙黃金
第四條投資黃金現貨等。
這些黃金投資品種當中,我們基金公司提供的是黃金ETF具有以下的這些優點:第一就是交易門檻,非常低的交易門檻,流動性非常好,直接在場內尋找對手,它與實物金條的關係是有100%的實物金條所支持的,我們每籃子黃金ETF的都是有實物,金條支持的它的金價的擬合度緊密的跟蹤國內上海黃金交易所現貨黃金的實際價格。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證券帳戶做黃金,黃金ETF應該是非常好的投資品種,能夠幫大家抓住這樣一輪黃金上漲的黃金配置的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第二個就是中國市場,大家都知道政策對於中國市場、板塊、個股都是具有重大的決定性作用。我們認為下半年的政策紅利將集中體現在中概股回歸概念下以及大灣區投資的概念。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大家可能非常明確它肩負的不僅是區域經濟的發展,它更是我們中國一國兩製成功的窗口,更是中國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升級和製造業升級密集聚集的決勝之地。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灣區給予了非常巨大的政策,大灣區最可能為中國的經濟打開新的局面。世界上一共有四個核心的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東京灣區,他們承擔的歷史使命是不同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當中,舊金山灣區崛起了,使得美國經濟體量,從第二名超過了英國,達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在二戰之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當中,日本的東京灣區崛起了,當時日本的經濟體量衝到世界第二的位置;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當中,也就是網際網路和新經濟的泡沫當中,我們中國自己的大灣區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也有望崛起,目前中國的體量經濟體,正好也是位於世界第二,大家可以看到在這樣的意義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對於中國的明天,是具有巨大的作用。
在政策紅利的密集扶持下,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灣區,不管是在人口面積港口,貨櫃吞吐量,國際機場,龍頭吞吐量進出口發明專利總量所有的指標上,我們的灣區都是勝過其它灣區的,這顯示出了我們中國政府對於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的政策扶持。
從一帶一路的政策,一直到最近的關於這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政策利好,更使得改革春風在大灣區試驗田上不斷地吹拂,給予了巨大的政策的扶持。新冠疫情之後,大灣區更有希望把握好密集政策的紅利和中概股回歸帶來的產業升級,加速科技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階段,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創中心。這一點特別要強調的就是中概股回歸是下半年最大的板塊概念,它的直接利好就是新機遇,中概股及未來具有潛力的新經濟龍頭公司,從美國準備到港股,使得港股的上市公司對投資者,特別是對大陸投資者吸引力會大大增加,而且大幅的改善香港生態,促使港股和大陸A股相融合,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一點上,我們國家是具有巨大的決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已經成為了歷史潮流的巨大的機會,在大灣區這樣的沃土上如何投資大灣區,是我們分享的投資概念。如果要投資大灣區,就應該去尋找能代表大灣區整體產業的指數,就像如果大家要投資美國的創新公司,應該投資納斯達克,投資中國的創新公司,應該投資科創板創業板,大家如果要投資大灣區,最好的標的應該是投資灣創100指數,它是符合世界科技發展趨勢,選取最好的100家公司,打造成大灣區科技創新標杆的指數。
從專利數看科技,華為為什麼強,華為5G專利達到20%以上。每家公司在科技領域上,它的專利數代表它的科技的創新的程度,所以我們可以把灣創100指數當中的公司近三年的專利數量和全部A股相比較。他的結論是非常可怕的,A股公司專利數量遠遠落後。創新能力強的高科技公司,它符合中概股回歸,我們需要的高科技新經濟的這樣的特點,科技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最後,我們說下半年的第三條主線。如果說上半年,我們是根據前面兩條主線,主要是通過全球資產配置中國的地域市場配置來實現的。第三條路線,我們可以去選擇A股的風格配置。
第一,我們的建議就是全球的疫情與成長的投資。
第二,就是小盤風格以及小盤股,在上半年表現是非常有起色的。
第三,就是價值投資風格的表現是比較差的,以PE,PB為代表的價值投資風格,其實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當中,基金都是不佔優勢的,大家可以看在風格視角下中國市場顯著性較高的,穩健獲得超額收益的,就是成長風格。為什麼成長風格在內憂外患,疫情對內需對出口,都具有巨大的衝擊的情況下,可以成為首選。因為經濟上確實不管是內需,還是出口都受到了疫情的重大影響。不管是中國經濟體,還是是世界領域,我們都看到了重大影響。什麼樣的風格能夠表現較好是我們現在下半年做風格投資。選擇哪一類風格,從歷史經驗來看,成長風格,是較有希望的,我們假如以費城半導體指數也就是像這種黃線,在這根黃線作為全球科技周期的代理變量,也跟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預期的聯繫。那這種是非常有意思的,世界科技周期,是擁有非常強的周期性大盤也就是比較3到4年,會形成短小周期,很明顯的起落,我們看到這一輪新冠疫情其實對於半導體周期,科技周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自從2020年開始,大家看到整個半導體指數面臨的巨幅的下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所有的投資風格當中,比如說價值投資風格,成長投資風格,小盤股投資風格。
在成長投資風格中,只要能抓住真正的成長股,真正能夠帶來成長的那些公司那些股票那才可以真正的去穿越疫情的周期。大家可以看到在美國做大量的傳統的白馬股,大量傳統價值股跌得非常慘。但是以美國新經濟,我國的新經濟為代表的那些的高科技成長股確實屢創新高。這也證明了市場的結論,也就是說大浪退去,誰在裸泳。
對於價值和成長股來說,這其實是一塊試金石,只有真正的成長股,能夠帶來利潤成長的股票,才能夠真正的去超越周期。可能說半年以來的最大的危機之一,就是疫情的影響。但是在中國來看,成長風格投資,如果我們不能獲知業績報表,像這樣的成長股,可能會帶來非常大的風險,樂視網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代表。它是非常強的增長,但是長期不賺錢,長期沒有現金收入,現在已經退市了,這就是風險點。
我們不光要去找成長股,而且要找到能賺錢的股。要能賺錢這才是真正的成長,而不是概念成長,不是PPT上的身價。我們在去年也見識過了幾家這樣的公司,我就不點名了。真正的賺錢能力,一定是通過它長期穩定的分紅水平體現出來的。成長股肯定是值得投資的,但是大家在投資成長股的時候,一定要當心,它是真的成長股還是假的成長股,這就要看它分紅水平,它是不是能夠給出長期穩定的分紅,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能夠長期穩定賺錢的成長股。如深圳紅利指數,上證紅利指數,中證總指數,大家可以看到近三年,甚至紅利指數漲了3%。上證紅利指數跌了15%,中證紅利指數跌了9.3%,而2006年以來,深證紅利指數漲了近668%,上證紅利指數152%,中證指數漲了300%左右,為什麼會區別這麼大,就是因為深證紅利指數具有巨大的成長性。成長性的前提下,採用紅利才是有益的,我才能說紅利和成長的結合,才是有意義的成長,深證紅利指數是值得大家值得大家關注的。
三、提問環節
提問1:很多投資者吐槽,北向資金往往要比我們內資超前一步布局相關行業,北向資金一直也被稱之為「聰明錢」,您怎麼看?
王德倫先生:關於這個問題,我在2017年開始做寫了一系列的外資流入的深度報告,我當時建議,大家一定要重視外資流入所帶來的核心資產的長期機會。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寫了一系列外資顛覆A股的系列報告,感興趣的朋友的可以去看。外資應該說是非常典型的長強化的代表。他們買就是在全球各領域,各個區域,去買它的龍頭資產,不只是在中國,在我們報告中,大家可以看到,包括像臺灣地區,包括像日本,韓國等,甚至包括像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這些新興市場的龍頭上市公司,很多都是被外資持有的,甚至排名前100位的公司裡邊,有一半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都在50%以上。這是非常令人深思和啟發的事情。我覺得,因為視角不一樣,他們考核周期更長,也可以全球配置,所以我建議大家還是要重視,我們的這些核心資產未來外資不斷布局的這種機會。
提問2:上證指數進行修訂後,滬指3000點是不是將成為歷史,5000點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且會吸引更多新的投資者進入,推動A股長牛?
章贇先生:大家都關註上證指數的這一次修訂,我們也是研究指數公司,這一次修訂的功能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將ST股票直接從指數成分股當中刪除了,非常給力。第二個我覺得更重要。以前新股很快就會進入上證指數,但是新股在上市之後,大家可以知道在打新之後的新股的次新股階段都會發生一段時間的回調,這次也是做了很大的改善就是,上市三個月後進入指數,如果他是非常大市值的股票,也是在上市滿三個月之後進入指數,其他的都一律在上市一年之後才計入指數。也就是新股上市波動很大的階段被上證綜指地規避,他第三個,就是上市公司的那個龍頭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科創板上市證券的將按照編制方案季度上市。總體來看的這三條很明顯,體現出監管機構對上證綜指這標準指數的關懷和厚愛,這三方面的表現,其實都非常有利於指數的長期表現,指數的長期表現,因為大家看上證指數盈利,它有利於提升投資者對中國A股信心投資提升。
提問3:去年以來,以5G、晶片、半導體為代表的科技成長股出現了長達1年左右的趨勢性投資機會,但好多投資者面對這種趨勢機會不敢上車,您認為該如何判斷一輪行情是趨勢性投資機會還是階段性投資機會?
王德倫先生:我在演講的時候也說了,我認為它不只是短期性的機會,這是長期性的機會,科技創新方向。我前面有一篇報告的叫做「我們已經處在了新一輪科技創新周期的起點,」大家注意這不只是短期的機會,它是長線科技創新力的產業。我舉個例子來幫助大家來理解。比如說在1G時代,我們中國應該說完全沒有趕上。在2G時代的時候,我們跟全球比就落後很多;到3G時代的時候,我們跟全球比,落後一點點,4G時代,我們就和全球打平了。在5G時代超過全球了。最新的華為被外部打壓。要到6G、7G時代,我們可能還是領先的,這就是我說,我們已經處在了新科技創新周期的起點了,我們未來,就是科技產業有非常多的機會。
從產業發展來看,從剛才我講得從制度建設,從國家戰略來看,都是利好於科技創新型企業和產業的發展的,所以就在股票市場會有非常多的機會,我認為是長線的。我們興業證券策略團隊,也做了專門的組合叫做大創新50和大創新100。分別選了50隻和100隻科技成長股。方向是長期的大趨勢,但是每一段時間,他的標的、細分鏈條,會發生遷移和變化的,並不是說是永久的。比如說,以5G為例,我們可能最近這5年,是5G,也可能7,8年以後就是6G。10年以後可能是7G了。大家要注意,方向是大方向,但是具體的細分行業,要根據科技進度調整。
提問4:當前市場分化較為嚴重,像白酒、調味品、醫藥等領域的龍頭公司業績比較穩定,其估值也比較高;但像一些傳統行業的國企,公司質量與收入也不錯,但估值很低,前後兩類公司相比,您認為下半年哪類企業的機會相對更大?
章贇先生:現在市場分化很嚴重。白酒、調味品、醫藥是否一直好下去,一些傳統的國企,是不是一直不行。股票東西,確實我們很難先知先覺。我們是有兩個因素的驅動的,是它的盈利水平,是它的估值。今年以來的漲幅靠前的股票估值驅動成分較多。如果這些個股的盈利的,能夠很好地跟上它的後面的表現在你講的是值得期待。如果盈利跟不上,前期的表現落後的。那些估值較低的股票,則有可能大盤進行表現。
提問5:近日中國發展基金會報告預測,中國2022年左右將進入老齡社會,當我們社會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對我們的產業發展有何影響?投資者該如何把握其中的「危」與「機」?
王德倫先生:提到人口結構,它就是長期化的問題,往往會帶來長期深刻不可逆的一些變化。由於人口進入老齡化以後,其實我們現在也慢慢已經開始過渡到這個方向去發展了。在人口老齡化的時候,整個社會的無風險利率會往下走。在無風險利率向下的過程中,整個權益市場、股票市場整體受益的,因為它的折現率在往下走。整個估值是往上走的,所以就是我說的是權益投資的時代。興業證券2019年的年度策略報告叫做「擁抱權益時代」,就是指的這個。這裡面很多產業型的機會。比如說像圍繞老人的生活服務業,包括養老,當然也包括更多的現代服務業的內容,比如說像醫療健康,比如說像體育健身包括向社會服務裡邊的,這些跟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相關的板塊都不錯的,這裡面其實長期來看,機會還是比較多的,包括像未來跟高端製造業裡邊的跟人工智慧。
提問6:您認為下半年市場會再出現整體性調整嗎?如果後續整體性調整,投資者應當如何布局?
章贇先生:下半年的市場的我們主要還是看幾個幾個關鍵點把第就是全球疫情的風險。第二個是中美貿易關係的第三個,是我國貨幣政策寬鬆程度。這些的因素,都會影響中國下半年市場的表現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吧。,不過目前來看,A股的整體估值依舊處於歷史的相對低位,而從全球的範圍來看,我們中國的最先控制了疫情,經濟的也最有可能率先出現復甦的局面,這些都有利於A股,後面相對的表現,有利於大家穩定對中國A股下半年的這種信心。
提問7:如果您有1萬元閒錢準備做理財,您會投多少進A股?
王德倫先生:他說是閒錢,如果是我自己,如果有閒錢1萬塊錢,我是肯定會全部投入到權益市場的,不會再做其他的資產配置了,因為既然是閒錢。我因為我判斷未來A股,進入了長牛的過程中,所以要充分地享受長牛的過程,而且錢也不是所有的家當。既然是閒錢,你就不要再把它在做大類資產配置了。我就會全部投到權益市場中,但是因為我個人的是證券分析師,證券從業者,所以我沒有辦法來買股票,但是我會全部買成股票型基金。
章贇先生:如果我們有10000塊錢上投多少進A股。從科學理性的角度來,。我個人認為投入權益資產的比例取決於,不同的個人,不同的情況。比如說你的資產是多少,比如你的年齡是多少,比如你的真正的那個收入和負債情況,基金的每個是不同的,所以風險偏好,對於每個人其實也是不同的。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權益資產的長期來看,因為經濟增長的權益資產的長期來看跑贏固收類的資產的。如果大家錢不急用,風險偏好越高,投入權益資產的比例相應的可以更高一些。我們可以有個標準。按照銀河基金分配的標準,股票型基金是80%以上股票;偏股混合型基金是60%以上;偏債的是上限30%。對應各類投資者,我覺得這是比較好的參考指標。
同花順專家團,是由同順號團隊傾力打造的行業專家訪談專欄。關注同花順專家團,把握經濟熱點,洞悉市場變化,深入產業分析,與專家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