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東科學技術最高獎日前已公布,山東省農科院院長、研究員萬書波榮獲該獎。已持續評選19年的山東科技界最高榮譽,是如何評選出來的?遵循著哪些評審原則?記者梳理山東已出臺的相關政策發現,已發布的《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以下簡稱《獎勵辦法》)和《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對此給出了一些規定。不過,評選依據的不僅僅是這些辦法和細則。
萬書波帶領團隊在試驗田探討花生增產技術 (資料照片)
●評審標準是什麼?
在魯科研超5年且仍在一線
要在科技史上「站得穩,立得住」
2019年度山東科學技術最高獎(以下簡稱「山東科技最高獎」)最終花落萬書波。新時報記者從山東省科技廳獲悉,提名階段共有7人報了這個獎項,萬書波屬於單位提名,而經過初評答辯後,萬書波成為唯一一個闖關成功者,並成功通過後續所有環節,成功獲選。在這一過程中,遵循的是什麼評判標準?
據了解,為減少人為「包裝」成果的可能性,減少科研人員逐級申報帶來的「非科研活動」時間成本,2019年起,山東省科技獎實行提名制。
山東省科技廳官網發布的《關於開展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提到,山東科技最高獎提名數量不限,應突出被提名人的歷史定位和科學貢獻,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較高的學術地位,尤其注重提名仍在一線工作的傑出科學技術專家。被提名人原則上應為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
《獎勵辦法》和《細則》對此也有規定:山東科技最高獎每年授獎人數不超過2名;候選人應當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仍活躍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在我省從事科學研究或者技術開發工作累計達5年以上,為科技進步和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促進科學技術發展中有重大貢獻(這是指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重大發現,豐富和拓展了學科的理論,引起了該學科或者相關學科領域的突破性發展,為國內外同行所公認,對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取得重大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這是指在所從事的科學技術活動中,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過程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要科技成果,實現了技術領域的跨越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革,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山東省科技廳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以下簡稱「省科技廳成果處」)負責人介紹,山東科技最高獎總的依據是《獎勵辦法》和《細則》,不過每年的獎勵都會有所創新,不斷與時俱進。「最高獎的標準相對來看是抽象的,但實際上又是非常具體的,主要看學術貢獻和產業發展貢獻,關鍵的關鍵,獲獎人要在山東科技發展史上站得穩,立得住,這個獎項相當於對科學家長期乃至畢生的貢獻作一次權威認定。」
●評審流程怎麼走?
不經網評由特聘「泰鬥」評審
40分鐘答辯全程看不見專家
每年提名山東科技最高獎的候選人需要闖多少關?成果處負責人介紹,最高獎並不特殊,除了不需要參與網絡評審外,所有流程與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他獎項是一樣的。
在山東省科技廳官網發布的《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提名工作手冊》顯示,從提名到最後獎項「出爐」,需經過提名單位(專家)徵集項目,網上提名、提交提名材料,形式審查、受理公示、初評網絡評審、網評入圍項目公示、初評會議答辯評審、評審委員會評審、建議授獎項目公示、獎勵委員會審定、報省科技廳審核、報省政府批准等12項關口,整個過程至少歷時半年。
不用經過網評,提名山東科技最高獎的候選人可直接進入初評會議答辯評審環節,而其他獎項的候選人或項目,在網評環節面臨著被「砍掉三分之一」的風險,從4萬多名省外專家組成的「專家庫」中「雙盲」隨機抽選,按專業分成不同的專家評審組,線上展開評審。「這個環節我們不接觸也不幹預,由專家在網上完成。專家每年進行一定比例的更新,與外省交換專家。」省科技廳成果處負責人說。
2019年度山東科學技術獎提名階段共收到694項項目,網評後,400多項進入了初評會議答辯環節。在這個環節,包括最高獎候選人在內,要與評審專家進行遠程單向視頻答辯。「候選人全程看不到專家,但專家可看到候選人,形式為PPT講解+回答專家問題。」該負責人說。
就提名最高獎的候選人而言,在這個環節,要介紹主要科技成就(包括主要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或創新要點),重點介紹在推動山東省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和表率作用,科技界及社會對候選人的評價和反映等。
不同的是,提名最高獎的候選人答辯持續40分鐘(PPT材料不超過20分鐘,專家提問和答辯人回答不超20分鐘),而其他獎項諸如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每個候選人答辯時間不超過20分鐘。
2019年度的山東科技獎評選,在會議初評答辯環節就歷時20多天,1000多名專家分成不同的評審組對400多個項目展開評審。
省科技廳成果處負責人介紹,與其他獎項不同的是,山東科技最高獎評審組由省內外對口領域權威、領軍專家組成。「對專家的要求高,不是從專家庫盲選了,而是根據候選人所在的行業從省內外遴選權威專家,至少由7個專家為候選人打分、投票。只有三分之二的專家都投同意票,候選人才能繼續進行後續的環節。」據了解,萬書波當時答辯時,共計有11名專家為其打分、投票。
對於評審組初評出來的候選人,全部由省外專家組成、在省外召開的評審委員會,再按照PPT答辯評審、2/3以上同意票通過的要求進行評審。此後,經過建議授獎項目公示、獎勵委員會審定、省科技廳審核、報省政府批准等程序後,最高獎才會最終確定。
●獲獎者有何特點?
最高獎獲得者平均60歲
不少研究長達二三十年
從2002年設立至今,山東科技最高獎已授予27人。新時報記者梳理發現,這些獲獎人平均獲獎年齡約為60歲,獲獎者最高年齡為93歲,最小年齡為44歲,2007年山東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山東省生物藥物研究院院長凌沛學(獲獎時職務)與2010年山東科技最高獎獲得者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同上),獲獎時均為44歲,是山東科技最高獎設立19年來,最年輕的獲獎年齡。
省科技廳成果處負責人表示,和獎項剛剛設立之初相比,獲獎年齡相對年輕化。從領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工業、醫藥衛生、海洋、農業等領域。
從2019年度山東科技獎獲獎項目來看,獲獎項目從立項到成果發表或應用,平均時間為7.2年,其中自然科學獎近六成的項目經歷了超過8年的攻關和積累。而最高獎獲得者萬書波,從事花生研究已38年,持續攻關花生增產18年最終取得突破性成果。不僅如此,記者梳理往屆山東科技最高獎獲得者時發現,很多獲獎者的科研時間長達二三十年。
「得一個省獎,從開始研究到產業化應用再到獲獎基本需要10年,現在獲獎的這些項目多是10年前就開始起步了。」省科技廳成果處負責人說。(濟南時報 記者: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