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20年研究發現:堅持日行8000步,就能啟動「長壽基因」

2020-09-06 毅觀養老

隨著年齡增長,動不動腰痛或膝蓋不舒服,身體機能慢慢走下坡。

對老年人來說,想要元氣滿滿、無病無痛的健康過一輩子,除非奇蹟降臨,而這個「奇蹟」就出現在日本群馬縣中之條村。


日本醫學博士在當地持續20年、追蹤5000人,發現了「日行8000步、快走20分」的黃金法則,被世界譽為「奇蹟的研究」。

任職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擔任研究副部長的日本醫學博士青柳幸利,主要從事為高齡者提供運動處方的研究工作。

20年前為了找出最適合高齡者的日常活動(包括運動在內),得到有關活動量、質、時間等詳細數據資料,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中之條。


不同於一般的問卷,是持續20年長期研究


為了研究運動等生活習慣和疾病關係,取得客觀數據,過去學者通常採用問卷方式進行,像是「一周運動幾次?」「一次幾分鐘?」「三餐吃什麼」等,但這些短期資訊很難說明卡路裡消耗量和吸收量的關係。


青柳博士需要的資料是,利用安裝在受測者身上的活動計,365天記錄一天24小時所有活動(入浴除外),另外搭配長期、定期的健康檢查和問卷資料。


由於這些資料需要行政單位和熱心住民的幫忙,青柳於是想到了自己的出身地。「當時我妹妹的同學是村長的女兒,村公所職員是我的學長,再加上調查對象在65歲以上,大概是我同學父母親的年齡」,青柳說明選在故鄉做研究的理由。當地長輩說,只要是「幸利拜託的,就幫幫他吧」。

青柳一開始時,也沒想到能持續這麼久,一直到2020年的現在,這項計劃還在持續中。開始追蹤之後,參加者反應十分良好,大家覺得「免費就能接受檢查,真是太感謝了」。隨著地方政府和受測者對研究的信賴關係加強,幾乎變成全村活動,從一開始的500人參加,現在已經有5000人規模,有些年輕人也自願配戴活動計接受追蹤。


綜合多年研究結果,青柳出版了《醫學博士15年奇蹟研究[中強度]黃金健步走》,在日本暢銷20萬冊。他在書中發表「日行8000步、快走20分」的黃金法則,甚至提出「日行萬步反而有害健康」的衝擊論點。他認為「萬步」是以「量」為指標,讓人忽略「質」的重要性。


他的「8000步」是指生活當中的8000步,不是特定時間必須完成的健走步數,包括出門買東西、在家清潔打掃等。為什麼是8000步呢?青柳解釋說,因為「中之條研究」的對象是65歲以上住民,8000步是有益健康的每日步行上限,超過之後反而有反效果。


因此,要當個健康長壽的高齡者,日行8000步、快走20分就夠了。

要量也要質,一天20分鐘中強度運動


達到「量」之後,「質」(強度)更重要,也就是黃金法則的「快走20分」。增進運動強度,可以刺激骨質和鍛鍊肌力,「快走20分」屬於中強度運動,也可以用深蹲、爬樓梯或加大步伐健走代替,一天連續20分鐘或累積20分鐘都可以。

怎麼知道運動達到「中強度」?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運動時「還可以交談」的程度。如果可以輕鬆交談或唱歌,就是走得太慢;上氣不接下氣,就是太快了。


根據「中之條研究」結果,日行8000步、快走20分鐘的生活,只要持續2個月,就能啟動長壽基因。這裡的長壽基因,不是「遺傳基因」,而是每個人體內「跟生活習慣有關的基因」,只要持之以恆運動,就能把它喚醒。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2012年研究證明,每天從事20分鐘中強度運動,持續2個月就能啟動基因。



對一些老年人來說,「日行8000步、快步20分」並不是容易達成的目標,但別灰心,只要能跨出第一步,從2000步開始,就能感受到「奇蹟」發生。青柳博士追蹤20年數據,歸納出「步數」、「中強度活動」和「預防(改善)疾病」之間關係,只要走下去,就能跟惱人病痛說拜拜。


作者:葉心嵐

文章來自:commonhealth

相關焦點

  • 持續20年的研究發現:堅持日行8000步,就能啟動「長壽基因」
    日本醫學博士在當地持續20年、追蹤5000人,發現了「日行8000步、快走20分」的黃金法則,被世界譽為「奇蹟的研究」。青柳解釋說,因為「中之條研究」的對象是65歲以上住民,8000步是有益健康的每日步行上限,超過之後反而有反效果。因此,要當個健康長壽的高齡者,日行8000步、快走20分就夠了。
  • 日本醫學博士20年研究:日行8000步,就能啟動「長壽基因」
    年、追蹤5000人,發現了「日行8000步、快走20分」的黃金法則,被世界譽為「奇蹟的研究」。,一直到2020年的現在,這項計劃還在持續中。青柳解釋說,因為「中之條研究」的對象是65歲以上住民,8000步是有益健康的每日步行上限,超過之後反而有反效果。因此,要當個健康長壽的高齡者,日行8000步、快走20分就夠了。
  • 相當於0.6公裡 老人日行2100步有益健康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多步行20分鐘至40分鐘的人會穩步減輕少量體重。卡羅琳·理查森博士是這項研究的主導者,她和其他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家庭醫學紀事》上發表的研究報告說,他們回顧了之前的9項相關研究。這些研究中共有307名志願者參與,涉及4周到一年不等的計步器輔助減輕體重測試。參與者每天至少比平時多步行2000步,多者可達4000步。
  • 想長壽,多走路?平均壽命較長的人,每天都走了多少步?
    每天堅持一定的步數,對保持我們身體的活力和健康是有好處的,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走路步數越多,一個人就越能活得更健康和長壽呢?就在去年,全球著名的醫學雜誌《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就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分析了1.8萬名老年女性每日的行走行為之後,得出了這樣一些的結論: 1、走路確確實實能夠提高她們的身體健康程度,每天的行走每增加1000步,全因死亡率就會降低15%。
  • 臺灣科學家發現長壽基因
    據臺灣臺視新聞網5月3日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生物專家通過對老鼠的研究發現了一種長壽基因,這個長壽基因的專業名稱叫做Cisd2在針對老鼠的實驗當中,如果該基因蛋白質增加到一定程度,八成老鼠可以活到36個月(老鼠的平均壽命為20個月),相當於人類活到110歲。
  • 研究稱:食量減少1/3,壽命延長20年,是真的嗎?挨餓使人長壽?
    長壽與健康一直是人類永不過時的追求。因此,國外還有研究了一些動物,例如小鼠、猴子、蒼蠅等,研究表明,少吃可以增壽。說同樣這樣的道理也是適應於人類的。吃七分飽剛好可以保證營養的攝入,只要是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就會有助於改善健康,延長壽命。
  • 臺研究發現長壽基因 小鼠增壽1.4倍人類應用尚早
    中國臺灣網5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聲稱找到調控壽命長短的Cisd2基因,進一步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提升長壽基因蛋白的量,使實驗中的小鼠存活達36個月,較一般老鼠增加1.4倍,相當於人類的110歲。更重要的是,這些「長壽鼠」仍精力充沛毫無老態。未來若能找出補充Cisd2基因的物質,人類也可望長生不老、永保青青。
  • 矮個子有長壽抗癌基因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矮個男性可能擁有一種與長壽相關的基因。夏威夷大學約翰·伯恩斯醫學院的威爾科克斯教授和同事們研究了8000多名日本裔美國人近50年的健康信息後得出上述結果。 所有研究對象出生於1900年至1919年,大約1200人的壽命超過90歲甚至100歲,將近250人存活至今。研究人員把研究對象分成兩組,一 組身高為1.56米及以下,另一組為1.62米及以上。
  • Nature:20萬人基因數據揭露長壽大秘密!
    Nature:20萬人基因數據揭露長壽大秘密!與阿爾茨海默氏病密切相關的APOE基因的變體在70歲以上的婦女中很少發現。與中年人群重度吸菸相關的CHRNA3基因突變也很少發現。研究人員表示:沒有這些突變的人有生存的優勢,更有可能長壽。這個發現可能並不能作為進化的證據。
  • Nature:長壽基因PHA-4 生命衰老的控制開關
    而另一個測試發現,如果擁有PHA-4基因,蚯蚓即使維持正常飲食,壽命也會延長20%至30%。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樣的蚯蚓除了比它的同類長壽,也比其他蚯蚓更有活力。  據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和《自然》雜誌今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長壽基因,不僅可以控制生命衰老過程,還能促進健康,使人類向「不老的傳說」又大大邁進了一步。
  • 中科院發現長壽基因,恰當幹預70歲仍能活蹦亂跳
    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聯合蔡時青科研團隊發現兩個抗衰老靶標基因BAZ2B、EHMT1,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在該項研究中,神經遞質被認為擁有很大潛力,中科院研究員以神經遞質為衰老指標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篩選,找出了59個候選基因,而後又通過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找出BAZ-2和SET-6兩個基因(線蟲體內),對照人類同源基因分別是BAZ2B、EHMT1。
  • 他是人類基因組之父,是科學狂人,現在想把生命長壽項目帶到中國
    這個人叫雷格·文特爾(John Craig Venter)——人類基因組之父、生物學領域知名的科學狂人。這家公司叫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在美國加州推進5年,服務5000多人後,「人類長壽公司」今日宣布正式面向中國人群提供服務。人類長壽公司?
  • 科學家發現,人類長壽竟與基因關係不大
    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曾將數據和美國佛蒙特州 80000 例死亡案例中的教育背景相匹配 (其中 1000 例也出現在 Geni.com 的資料庫),試圖證明對譜系學研究感興趣 (並上傳數據的) 人往往家境殷實、學識廣博。遺憾的是,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其中的關聯。
  • 全基因組關聯的meta分析研究確定了多種長壽基因
    根據科學家對雙胞胎的研究,人類壽命的遺傳性約為25%。遺傳性被認為是長壽家族的財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為了探尋基因與人類壽命的關係,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數項全基因關聯分析的研究。本項研究的研究者們是在前期數項研究的基礎上,匯集了來自世界範圍內,包括歐洲、東亞和非洲裔美國人,超過1.3萬名不同背景的長壽個體,使用1000個基因組作為參考,進行全基因關聯的薈萃分析來探索人類長壽的遺傳結構。與之前的全基因關聯分析研究相比,此項研究擴大了基因組的覆蓋範圍,使研究結果更穩定。研究中,研究者根據不同全基因關聯分析中對長壽人群的不同定義分別進行了分析。
  • 線蟲體內蛋白的秘密:長壽不靠基因或也能遺傳
    但是,最近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生長於泥土中的線蟲,當其發生突變而成為長壽線蟲後,即使其後代沒能從基因水平上繼承這一長壽突變,也會將這一長壽特質遺傳給下一代。也就是說,在基因沒有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只需改變外部的環境因素,長壽依然可以「遺傳」。科學家們的這一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近期《自然》(Nature)雜誌網絡版上。
  • 最新研究發現物種長壽的關鍵
    據說它的心跳次數相當慢,大約每分鐘是20多次,與我們正常人的心跳次數相比要相差幾十次。醫學專家們對人體心跳次數給出的最正常數據為:每分鐘75~80次之間,但也有不少人的心跳次數是因不同體質狀況而存在一定差異的問題,具體而言,對一般亞健康人群來講,如果心跳次數越快也就預示出增加了疾病風險的預警信號;甚至是從多方面考慮還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壽命問題。
  • FOXO長壽基因——救活「性命死潭」的「尖刀偵察兵」
    為此,人體也進化出了一套《應急啟動預案》,來應對外界帶來的危險。而當危險來臨時,體內大部分細胞恰如晚清,身處盛世太平的幻夢中,絲毫察覺不到危險。只有少數分子偵察到,並飛速稟報決策機構,緊急啟動《預案》,來規避外界風險。而這個少數分子之一,救活「生命死潭」的偵察兵,就是FOXO長壽基因。
  • 長壽秘密:郵政編碼還是基因編碼?
    今年3月9日,金氏世界紀錄組織確認日本老太太田中加子的年齡為116歲零66天,她由此成為「全球在世最長壽老人」和「全球在世最長壽女性」。在她之前,居住在日本橫濱市西區的都千代在2018年7月22日去世,享年117歲。再早一些的2017年4月30日,印尼爪哇島的世界男性人瑞戈多在家中去世,他的身份證上顯示,戈多活了146歲。
  • PNAS:FOXO3A基因變異的人更加長壽
    科學家發現FOXO3A基因的變異形式有益於讓人類更加長壽,而這種基因變異存在於百歲以上老人體內的情況更加普遍——甚至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這樣的「巧合」。2008年9月份,一個由布拉德利·威利克斯(Bradley J. Willcox)博士帶領的美國研究小組曾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上發表過一項研究報告,結果指出,這種FOXO3A 「長壽基因」在95歲及以上、具有日本血統的美國人體內也普遍存在。布拉德利·威利克斯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一群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日裔美國男性。科學家篩查了受試者的DNA,把重點放在胰島素路徑的5個基因上。
  • 探索長壽之「謎」
    這件事震驚了整個生物學界,真正意義上的長壽研究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我們只不過順應了這個潮流而已。」為什麼幾個長壽基因的發現會讓生物學家們如此震驚呢?故事必須從長壽研究的起源開始講起。長壽研究的物理學時代每個人都想長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壽傳說,這個自不必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