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古裝劇或者愛看小說的都知道,古代女子十三四歲的時候被稱之為豆蔻年華。這是因為什麼呢?為什麼要將十三四歲的女子比喻為豆蔻呢?
這種說法最早是杜牧提出的,杜牧三十歲的時候路過揚州,看見揚州的青樓女子。那個女子正處於十三四歲的年紀,杜牧看見她之後就十分的驚嘆,認為這種含苞待放的女子十分的美麗。所以就寫下了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樣一句詩去誇讚這位少女。從此之後,大家就有了就用豆蔻年華這幾個字去形容少女的習慣。
那麼為什麼要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呢?因為農曆二月初也就是陽曆的四月份,那個時候的豆蔻正含苞待放,即將開花。而且豆蔻有自己獨特的一股香味,再這樣的情況下用來形容少女是再合適不過了。
要知道在古代女子十五歲通常就算是成年了,很多人都是自己一成年就會嫁出去,那麼古代的女孩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會去相看自己未來的丈夫,也會有媒婆時常出入自己家,給自己的父母介紹優秀的男子。
後來一些大戶人家,特別是皇室都不會自己出去大街小巷的找好看而且有品行的姑娘,所以就會舉辦各種宴會,在宴會上為皇子或者各家公子挑選對象。這種宴會都會注意著分寸,把握著男女大防這一主要思想,一般都是隔著湖。
試想一片影影綽綽,打扮的十分好看的十三四歲的姑娘,聚在一起賞花、讀書、論詩、對對子,一陣微風吹過,女子身上的馨香吹向湖對岸,看醉了多少少年。
多麼美好的年紀啊,就像那含苞待放的豆蔻,想將它摘下來,藏起來,所有的風採只能自己看。所以杜牧就用豆蔻年華形容十三四歲女子含苞待放的情形,也是十分的貼切了。
而且古代女子通常發育的都比較早,在成年嫁人後如果沒有一個傲人的身材怎麼能拴住自己丈夫的心呢。所以十三四歲的女子就已經發育得很好了,含苞待放的女子跟含苞待放的豆蔻就十分的像。於是杜牧就用了豆蔻去形容那個年紀的少女,讓人眼前一亮。
所以這個比喻就這樣流傳下來了,之後十三四歲年紀的少女都會被稱之為豆蔻年華,也是對女子未來的一種美好的期許和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