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為了防疫而採取的各類隔離措施以及個人衛生習慣的改變,不僅打破了新冠肺炎的傳播鏈條,也影響了其他疾病的感染率。
11月16日,米內網公布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上半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咳嗽和感冒用藥銷售額同比下滑高達37.96%。
2017-2020上半年醫療機構終端咳嗽和感冒用藥銷售額及增長率
根據中國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二季度的感冒人數僅為1.5萬左右,2019年第二季度的感冒人數數量高達35.87萬例,比對同期患者數量驟降95.82%。
感冒藥市場和感冒人群的大幅度降低,並不意味著感冒疾病就此消失。一方面受疫情影響,購買感冒、止咳、解熱鎮痛、抗生素類藥物的監管嚴格。另一方面,個人的防護普遍增強,感冒人數減少,從源頭上影響了感冒藥的銷量。
長期不感冒的人,不意味著他們的身體素質比較好。長期感冒的人,也不一定是免疫力不強的人。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一年內會有2-3次的普通感冒,秋末冬初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大是最容易出現感冒的時候。
感冒是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因感冒病毒入侵引起的病症。對於免疫力強的人而言,長期不感冒是因為其免疫系統預警性強大,常規的病毒細菌往往還沒有在體內紮根,直接就被免疫細胞或免疫因子清除掉,以至於來不及觸發感冒機制。
感冒的發生也是在幫助人體增強免疫力,引起感冒的病毒進入人體後能激發免疫系統,免疫系統被激活後就會誘導產生各種殺滅病毒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人體在通過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時候會出現發熱或發冷的症狀。免疫系統被激活後,機體會產生並保留抗體,可以有效阻止病毒的再次入侵。
另一方面,長期不感冒是因為非藥物幹預措施影響了人群間的正常交往,無形中形成了群體間的「保護圈」,保護了抵抗力比較弱的群體,這類群體幾乎沒有接觸病菌和病毒的機會,病菌和病毒不會進入體,人體就不會發生免疫反應從而產生抗體,久而久之,人體免疫系統因長時間得不到激發,免疫力會變得越來越差。
免疫力的強弱決定人體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免疫低下是造成各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日本東京慈恵會醫科大學近藤一博教授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人體裡導致抑鬱症的病毒基因——人類皰疹病毒(HHV-6),會影響神經系統,潛伏在體內,一般不會爆發。人在疲勞壓力免疫力下降的時候,病毒會侵入人體,從而間接導致抑鬱症發病。這一發現佐證了人體免疫力低下時會引發各種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的疾病。
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多種類型病毒,這些病毒作為病原體可引起感冒,如果人體的免疫力低下,一旦社交恢復正常、「保護圈」被打破,病毒會抓住機會趁虛而入,這類處於亞健康狀態的群體容易成為病毒侵襲的首選對象,接觸到病毒就會有誘發感冒的風險。感冒的重症患者會伴隨一些重大疾病的發生,如器官損傷甚至器官衰竭。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接受採訪時稱,當病毒或異物衝破防線侵入人體後,在無特效藥物作用下,人體免疫力就是對抗疾病最有效的「藥物」。人體免疫力的高低程度也直接影響著疾病的預後情況,對於免疫力強的人,病毒就像一場感冒,很快能扛過去;而對於免疫力差的人則很容易發展成重症,甚至引發多種併發症。
在美國,2020年的季節性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人數比往年平均少了五分之一。雖然今年流感感染人數下降,卻將在未來幾年產生連鎖反應,因為它增加了易感人群的數量。通過對流行病學的分析,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而採取的社交疏遠和其他措施,很有可能導致明年冬天流感病例的激增。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長期不感冒可能會造成一種假象:一些人會自認為身體強壯,對影響健康的疾病因素不加以防備,忽視了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給其他疾病留下可乘之機。很多人抱著「大病才治,小病不重視」的觀念,認為對於「新冠」而言,感冒只是普通的小病,事實上,感冒並不是小病。應該注重自身免疫力,當身體不適或者出現病症時及時就醫,採取必要的醫療手段。
研究團隊通過對數據的建模分析預測,2020年底至2021年5月可能會出現感冒爆發性增長。因此建議要做好防護工作,增強自身免疫力,注重個人健康。
盛普健康與環境戰略發展研究室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