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古玉」調查(中篇)
紅山文化玉器受到人們的追捧,目前是炙手可熱的收藏門類之一。然而形態逼真的「紅山古玉」泛濫古玩市場,很多收藏愛好者只能敬而遠之。
實際上,不論是低仿還是高仿,紅山玉「做舊」在遼寧境內已是一件公開的秘密。
一塊普通的玉石,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後就會通過現代技術變成5000年前的「古玉」,這是記者進入紅山玉「仿製」工廠看到的一幕。
現狀:省內多地都在「做舊」
1984年,朝陽市建平縣的牛梁河紅山文化遺址被發現後,紅山玉器的名氣和價格扶搖而上,直逼商周、西漢時期的古玉。與此同時,仿紅山古玉的行當也蔚然興起。但在古玩業內,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商販,都不認同「造假」的說法,而是一致稱之為「做舊」。
3月20日,在朝陽市藝卓玉器雕刻廠,記者見到一位李姓雕刻工藝師。記者提出要將紅山玉做舊,他說:「朝陽沒有做舊的,都在錦州呢。」
聊了一會兒後,李師傅放鬆了警惕,拍著記者的肩膀笑著說:「我就能直接給做(舊),剛才是怕你整出事。」
「咋做?」
「沁!沁能做出(好)東西!」他表示,給玉沁色是很講究的。
「用硫酸沁嗎?」
「不,用別的方法。」他說,「你放心,沁出來的東西看都看不出來!」
在古玉做舊的行當裡,錦州太和區楊興屯和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的偏嶺鎮是全國最大的兩處紅山玉做舊基地。
3月21日,記者來到錦州楊興屯。知情者介紹,該村數百戶居民,曾經40%的人都在從事做舊的生意,近年小作坊大部分關門了,但規模大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在村南側有一戶規模較大工廠,院子裡堆滿了玉料。在一間屋內,老闆拿起個「C」字龍說:「這個還沒做舊。」他將記者領進東屋,打開一個錦盒,一件「C」字龍在錦緞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貴重。
記者發現「C」字龍上有蠟質的光澤,隱約可見蝕斑麻坑點。老闆直言不諱:「這是剛做舊的。」
老闆聽說記者要訂一批仿古「C」字龍時說:「想要便宜只能用理石料了,那就不是玉了。」「做舊後能看出來嗎?」記者問。老闆答:「一般人看不出來,南方人很少有懂行的。」
在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的偏嶺鎮五間房村,記者來到被當地人稱為「最大」的紅山玉仿古加工廠。該廠位於山腳下,一個四合院外還延伸出一排瓦房。暗訪中,老闆稱全廠共60多人。
工廠生產加工流程很先進。將玉料切割後,由技術人員調出圖案,由機器自動雕刻。之後工人將玉件拿到另一車間人工打磨,打磨好的玉件再放入一個大約長1.5米、寬1米、高1米的方型鐵皮桶內浸泡。
記者注意到,桶內的液體泛紅,冒著熱氣。記者詢問老闆這個箱子是否為做舊沁色用的,他只是說:「這是一道工藝。」最後,再給玉件上蠟。
知情者介紹,在偏嶺鎮和哈達碑鎮紅山玉做舊的加工作坊至少有幾十家,最多的時候達到上百家,每家多則幾十人少則兩三人,以家庭為單位的作坊比比皆是,每年可向全國各大古玩市場提供數以萬計的仿紅山古玉。
工藝:用上醬油、大糞、死貓
紅山人的墓葬基本都在山梁或山頂上,地勢相對較高,平均在地表下1.5米。這種埋藏方式使隨葬的玉器被腐蝕,致使一些玉器帶有小孔洞和淺坑點狀的斑點。
朝陽市從事古玩生意的孫先生向記者介紹了傳統的做舊方法。
第一,醬油和陳醋腐蝕法。在陰涼潮溼的土地上挖一個深1米的坑,將玉件放置坑內,灑入大量醬油和鹽後,再倒入陳醋回填。接下來,定期在土層上方澆入醬油和陳醋。
第二,大糞腐蝕法。在朝陽等地的仿古做舊的村屯,農戶每家的廁所下方都是一個容量較大的水缸,將玉器置入缸內,經大糞和尿液沁蝕。
第三,鐵鏽浸染。用鐵皮屑與熱醋浸泡玉料,埋入地下數月後取出,其表面會帶有鐵屑腐蝕的深紅色橘皮紋雜有土灰斑,或者浸泡於河流中,經過長期的河流磨蝕和衝刷作用,使紅色鐵鏽浸入其中,然後再進行火烤、燒等沁色處理。
第四,血沁。將羊或牛等動物的腿割開一個口子,然後將玉件置入其中,再縫合,一年後取出;也有人將玉件放入死貓、死狗的腹腔內然後埋入地下。血沁的目的是為了使玉染紅。這是一個最殘忍,但效果最明顯的辦法。
以上幾種方法均為傳統的做舊方法。孫先生說傳統方法雖說造出的效果逼真,但最大弊端是製作周期較長。如今很少有人再用傳統方法仿古,最常見的是通過化學藥品浸沁做舊。
在仿古做舊的內行人眼裡,做舊無非是對玉件做假皮和染色,皮色逼真就會以假亂真,燒、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
酸蝕法:用強酸腐蝕玉料,把做好的仿品放在一定濃度氫氟酸溶液中浸泡,也會出現一種斑駁的古舊效果。強酸腐蝕過後,玉器表面出現高低不平現象。岫巖一位仿古商販稱,這種辦法幾個小時後就能仿製成古玉。
油炸法:將玉件放入油鍋中炸,隨油炸時間的長短不同,玉器表面就出現深淺不一的棗皮紅、橘皮紅等色。
褪光法:現代加工出來的玉器光彩四溢,而古玉有著特有的溫潤柔和的光澤,自然柔和。將玉件放入糠麩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麩的油脂,均勻褪光,使新玉產生古玉般柔和滋潤的光澤。
利潤:真正賺錢的是把高仿玉經包裝炒作賣掉的
採訪中記者發現每家的做舊方法各不相同。大部分採用化學試劑做舊,儘管低質的仿古玉泛濫,但卻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流入市場。
錦州古玩市場上的仿古玉銷量較大,尤其在周日大集時,來自福建、浙江等地的小販成箱批發,這些小販批發的古玉大部分來自楊興屯,還有一部分來自岫巖偏嶺鎮的小作坊。
但在岫巖境內的中國玉器會展中心內,千餘商家中,賣仿古玉的卻寥寥無幾。偏嶺鎮一位王姓仿古玉器加工廠老闆告訴記者,他們生產的仿古玉器大部分是南方商販訂製的,先接單,後做活。南方商販將預付款打過來,廠家按照要求生產,之後發貨。
王老闆介紹,訂單生產只賺不賠,「鎮裡的廠子都是這種模式。」
此外,規模較大的加工廠除了接受訂單業務外,還生產一些高仿古玉,記者發現這些生產廠家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附近都設有門市或者直銷店。
王老闆說,這樣不通過經濟人直接面對終端客戶,買者實惠賣者利豐,「所以,岫巖當地市場很少見人賣仿古玉。」
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楊德民介紹,仿紅山古玉的生產廠家並不是靠玉本身的價值賺取利潤,而靠量取勝。一塊仿古玉從加工廠到大批發商,再轉手到小批發商,再到古玩市場,最後到個人手中,除掉各種環節發生的費用,實際上生產廠家賺取的利潤是很薄的。
真正賺錢的是那些把高仿玉經過包裝和炒作後賣掉的,有時一塊玉身價可翻數十倍,甚至百倍、千倍。
楊德民說,人們對古玉的認識不夠,一塊完美的玉料在通過強酸浸蝕做舊過後,實際上失去了原有玉的價值。換句話說,就不值錢了。而人們給出高價是被以假亂真,或者認同的是古玉的歷史價值。正因為如此,許多生產廠家利用低檔玉料做舊。
據記者了解,岫巖滿族自治縣擁有52萬人口,其中10萬人口從事玉器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相關行業。玉器行業已成為該縣的一項產業。這其中,仿古玉佔據著一定的市場份額。
危害:酸鹼一旦浸入玉器,十年八年不會消散
錦州紅山玉器鑑定專家陶松林把通過化學試劑做舊的玉稱之為「化學垃圾玉」。
他告訴記者,首先做舊者選料就是垃圾料。仿製者會利用岫巖產的低等河磨玉,甚至說是垃圾下料、漿料、老岫玉、花玉、西瓜皮玉、化石、寬甸玉、山皮石頭等低檔的玉石料仿製、臆造各種紅山器形的玉器。
「一般情況下沒人會用好料做舊,做舊也用不著好料。」陶松林說。
然後再用各種化學藥品、酸鹼有毒的物質給仿製古玉器做舊。一般仿製者用大量的氫氟酸對玉進行浸泡,來達到玉的表面有白色水浸的效果,直至把玉表面浸蝕成麻坑斑點,這樣就可以代替古玉橘皮表感覺,然後再加熱浸蠟上光,用鐵鏽PP粉染色變成土浸。
「氫氟酸裡的氟是對人最有害的化學物質,氟離子腐蝕人的骨頭,硝酸和鹽酸對人的上呼吸道產生刺激性傷害。」陶松林說,酸鹼一旦浸入玉器,十年八年都不會消散。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氫氟酸是危險的化學試劑,受公安部門管制,一旦接觸皮膚,應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衝洗至少15分鐘然後就醫,如果是含氟的酸,需用六氟靈衝洗,立即就醫。
「這樣的仿古玉誰還敢戴?」陶松林說。他在錦州古玩城內找到一塊用酸浸泡做舊的玉蠶遞給記者。這塊玉呈白色,記者用指甲輕輕刮,玉蠶開始掉渣,用拳頭握過,手上會殘留一層白色的灰漬,而且還有一股刺鼻的酸味。
陶松林說,這是典型的化學垃圾玉。現在還有人認為玉上的白色浸點,一層白霜是玉的次生物、伴生物,認為酸鹼浸蝕的麻坑是古玉的橘皮釉,認為被酸鹼腐蝕玉上面的綹裂是開裂紋等等,這些都是謬論。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中國各地古玩市場的紅山古玉,低等玉的仿品佔95%,用上等河磨玉的高仿品僅佔4%,館藏真品佔0.5%,民藏真品0.5%。而據知情者透露,市場上銷售的仿紅山古玉有98%都是「化學垃圾玉」。
假的就是假的,專家指出,沒有人可以真正復原古代的拋光法。最重要的是,目前市場上很難見到真品,建議收藏者在不懂紅山古玉的情況下,不要懷著僥倖的心理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