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壓,拓寬結構色視角:UMass與劍橋團隊源自花瓣的啟發

2020-11-02 知社學術圈

某些花瓣(如木槿花,Hibiscus Trionum)表面的角質層會在隆起的表皮細胞上形成微納米多級結構。這些多級結構可以產生廣角結構色從而提高傳粉媒介(蜜蜂、蝴蝶等)的覓食效率。儘管諸多研究已經致力於模仿這種獨特的廣角結構色,在人工模型中仍缺乏天然花瓣所固有的可調性來控制結構色的光譜。


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UMass Amherst)的Crosby研究組工作的陳超博士後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多級褶皺力學的光學結構,實現了對結構色可觀察角度的主動調控。定量的雷射幹涉實驗表明,結構色角度的可觀察寬度由所施加的力學變形主動控制。該多級光學結構中較小的褶皺控制著光學幹涉,而較大的褶皺可以擴展幹涉的可觀察角度。實驗和理論發現,該廣角結構色的多級褶皺僅能在有限條件下形成。若缺失具有幹涉效果的小褶皺,單一的大褶皺不會顯示結構色。對褶皺模式的控制模仿了花瓣的可調節性,從而為理解自然系統表面形貌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認識,並為可調結構色的控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圖1. 多級形貌擴展結構色可觀察範圍的機理示意圖


結構色源於微納米結構的光學幹涉。幹涉光的波長受控於微納米結構的間距、入射角度和接收角度。因此,特定波長的結構色的可觀察角度通常是離散的。從肥皂泡到光碟,結構色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動物界,某些昆蟲、鳥類和爬行動物進化出微納米結構產生結構色用於信號傳遞、熱調節和偽裝;在植物界,某些花瓣、葉子和果實上也發現了結構色。令人驚訝的是,自然界的許多結構色呈現出較弱的角度依賴性。著名的大藍蝶的翅膀背面,驚豔的藍色結構色幾乎像顏料一樣獨立於觀察視角。在木槿的花瓣上也發現了具有較寬的可觀察視角的廣角結構色(圖2a,b中花瓣的深色區域)。之前的研究已顯示這種獨特的光譜可增強傳粉媒介(昆蟲等)的覓食效率。在過去的十年中,廣角結構色材料的仿生設計已經出現在塗料、反射顯示器、光學傳感器、能量收集和廣告領域,但缺乏天然生物材料所具備的可調控性。


圖2. 具有廣角結構色的木槿花瓣和表面的多級結構


廣角結構色源於多級微結構的複雜光學幹涉。例如,木槿花瓣上的角質層在膨大的表皮細胞上形成微納米褶皺(圖2c,d)。這些褶皺的光學幹涉形成了廣角結構色。同時,彎曲的表皮細胞基底雖不會與光產生幹涉,但會使微納米褶皺所在的表面發生傾斜,從而拓寬結構上的可觀察角度(圖1b)。另外,木槿的結構色僅限於形成褶皺的花瓣根部(圖2b中的深色區域)而缺乏褶皺的花瓣遠端是沒有結構色的(圖2b中的淺色區域)。該現象也預示著花瓣還存在控制表皮起皺與否的潛在途徑。近期其他的研究通過對預先蝕刻的納米光柵的薄膜起皺,模仿鬱金香花瓣的廣角結構色。但是,這些研究沒有集成自然系統所固有的多級結構形成機制,因而限制了結構色的可調控性。


近日,陳超博士後所在的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UMass Amherst)的Crosby研究組與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學領域的Glover研究組合作,從花瓣結構色汲取靈感,用高分子薄膜材料設計光學表面,使用逐層沉積的製備方法,通過定量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模量來精確調控多層薄膜系統的力學起褶,實現較大面積的複雜多級光學結構的製備,產生可力學調控的廣角結構色。進一步的定量模型為該人工結構色系統及自然系統提供了新的見解。該研究於2020年10月26日以標題「Flower Inspiration: Broad-angle Structural Color through Tunable Hierarchical Wrinkles in Thin Film Multilayers」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該研究受人類前沿科學計劃(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資助,致力於理解生物表面形貌產生的普適物理機制。

圖3. 薄膜表面形貌受壓縮變形調控,以及相應的雷射幹涉信號


研究結果顯示,該薄膜系統被壓縮後,其表面顯示出強烈的結構色,且定量的雷射幹涉實驗量化了材料參數和力學變形對結構色光譜的影響(圖3)。隨著對薄膜的壓縮,其表面首先形成單級的較小褶皺,產生窄角的雷射幹涉(圖3b中33度角與60度角附近)。在更大變形下,薄膜發生二次起皺,形成可拓寬幹涉角度的較大褶皺,幹涉信號開始變寬。 因此,幹涉信號的寬度可精確地由薄膜表面褶皺結構的受力發展調控。


將軟膜硬基地的起皺理論應用於多層複合材料中,可以定量預測起皺的臨界條件和褶皺波長。該工作中對薄膜材料的力學特性和厚度的精確控制實現了對光學幹涉和可視角度增寬的定量控制。其中,幹涉信號的的中心角由經典的Bragg定律控制。同時,該研究的理論與實驗結果顯示,幹涉信號的擴展角度由受壓縮變形調控的大褶皺的高寬比控制(圖3b)。


此外,實驗和定量建模還發現,實現該廣角結構色的多級褶皺僅能在有限條件下形成。當改變薄膜材料的軟硬度或者厚度,有可能出現僅具有一個大波長的單級褶皺(圖4)。這種形貌對材料性能的敏感性也體現在花瓣系統中:木槿花僅有近端部分會產生微結構顯示結構色,而遠端部分則不能。研究中的理論與數值模型提供了控制褶皺形態的定量關係,從而預測不同形貌之間的邊界。該發現可指導用褶皺力學設計具有廣角結構色的光學器械,並可用於定量理解具有該廣角結構色的生物系統。


圖4. 多級褶皺和單級褶皺以及其控制條件


本文的第一作者陳超為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UMass Amherst)的博士後。他畢業於哈佛大學,以軟材料力學為基礎,從事高性能軟材料的設計、基礎柔性力學發展和軟材料的力學仿生應用等研究。本文的通訊作者為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UMass Amherst) 的Crosby教授。其研究組以高分子材料和力學為基礎,致力於研究受自然啟發的材料和工程設計。共同作者還有同校的R. Kanane Bay,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以及劍橋大學植物系的Glover研究組 (Beverley J. Glover教授 ,Chiara A. Airoldi研究員,Carlos A. Lugo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是吸引授粉動物的花卉特徵的演變和發展。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6256

相關焦點

  • 復旦課題組智能顯示結構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央廣網上海8月13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李沁園)日前,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武利民團隊將直徑為數微米至十幾微米的聚合物膠體微球組裝到普通透明聚合物膠帶的粘膠層上成單層微球陣列,首次報導了一種既具有逆反射、又同時具有隨角異色和隨角不變色的智能響應結構色薄膜材料,揭示了其智能響應結構色形成機理,並探索了其在智能顯示等領域上的應用。
  • 復旦大學武利民課題組智能顯示結構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武利民團隊將直徑為數微米至十幾微米的聚合物膠體微球組裝到普通透明聚合物膠帶的粘膠層上成單層微球陣列,首次報導了一種既具有逆反射、又同時具有隨角異色和隨角不變色的智能響應結構色薄膜材料,揭示了其智能響應結構色形成機理,並探索了其在智能顯示等領域上的應用。
  • 受自然界啟發的新材料:可生物降解的發光體和可分解汙染物的微藻
    在英國劍橋大學Silvia Vignolini博士的實驗室裡,科學家們正在設計可生物降解的閃光劑和天然染料,用於食品著色和化妝品,作為一個名為PlaMatSu的項目的一部分。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正在使用纖維素,一種賦予樹木和植物以強度和硬度的天然纖維,用於製造紙張。"
  • 我是劍橋大學物理系博士,關於光子晶體的問題,問我吧!
    我是劍橋大學物理系博士
  • 偶然發現了一種未知的構建結構色的方法
    這項發現發表在《高級光學材料》雜誌上,拓寬了我們對光的行為和特性的理解,且在傳感技術和安全設備中也有實際應用。我們如何看待顏色?世界上大多數材料會顯示出某種顏色,因為它們僅吸收太陽光譜的一部分。例如,樹上的葉子對我們來說是綠色的,因為它們吸收紅色和藍色的光。
  • 吉林大學任露泉院士團隊:形狀記憶「玫瑰花瓣效應」與「荷葉效應」可逆切換超疏水表面
    近期,吉林大學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任露泉院士團隊,師法自然,受玫瑰花瓣表面乳突狀微結構對水滴所具有的高粘附性(Cassieimpregnating state),以及荷葉表面柱狀微結構對水滴所具有的低粘附性(Cassie-Baxter state)啟發,通過
  • 可用於眼疾示警的結構色隱形眼鏡傳感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中心研究員杜學敏團隊研發了對溼度和壓力信號敏感的結構色隱形眼鏡傳感器,有望通過肉眼可見顏色變化
  • 合工大張晨初/吳思竹/胡穎合作:幹涉加工結構色表面並應用於柔性制動器的運動表徵
    研究者們在蝴蝶翅膀和鳥類羽毛的啟發下,發展出一種基於溝槽結構的結構色表面,並應用於柔性執行器運動的實時監測中。通過CLIL可以直接對加工表面塗覆有碳層的PDMS進行加工,快速製備出帶有周期性微納米溝槽陣列的結構色表面。該結構色表面也可以直接製備在柔性執行器的表面。當柔性執行器發生彎曲時,其表面的結構色會同步發生變化,繼而可以通過彎曲過程中的顏色與彎曲的對應關係,實現非接觸的彎曲角度測量。
  • 結構色:無需色素的神奇呈現
    17世紀中葉的某一天,一束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了物理學家牛頓的實驗室,當這束光透射進牛頓手裡拿著的小小三稜鏡時,一個重要發現產生了——自然界的斑斕色彩其實是人眼對不同波長光的響應,原來色彩是與光聯繫在一起的。
  • 是結構色!
    公園裡的三五個小孩,一手拿著泡泡液,一手揚著沾了泡泡液的塑料圈,輕輕一吹,便吹出了一串串彩色的肥皂泡。有個小孩抬頭看了看天上一直變幻著色彩的泡泡,又低頭看了看手裡透明的肥皂液,忍不住向小夥伴發問——「泡泡的顏色,是從哪兒來的?」「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泡泡有魔法?」
  • 什麼是結構色?
    除了自發光的顏色,生活中的顏色主要包括色素顏色(比如花的顏色),以及結構色(比如孔雀羽毛的顏色)。△ 色素色與結構色我們先來看看色素的顏色。△ 50倍鏡下的光碟但並不是所有結構色都是虹彩色。比如東藍鴝藍色羽毛的顏色也來自結構色,但不會隨觀察角度改變而改變。這種藍色是由無規則的微觀結構使光發生散射造成的。下面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大自然的結構色。第一種結構色產生的機理是光的單層薄膜幹涉,這裡要求薄膜的厚度非常薄。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例子是油膜在水面的顏色。
  • 利用結構色給紡織品染色
    這類新型纖維利用了一種發現於自然界中的現象——結構色;比如某些鳥的羽毛或是甲蟲殼的顏色並不是來自色素,而是來自光與材料的物理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國蘇州大學的高分子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張克勤想把這一原理應用於合成纖維中。「基本上,你可以通過設計結構獲得各種不同的顏色,」他說。結構色纖維不僅能避免染料帶來的環境問題,而且應該不會褪色。
  • 肖淑敏教授團隊在結構色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創新研究利用折射率匹配層與單晶矽超表面相結合,實現了結構色5項參數的一體化突破,這一進展有望為結構色在動態顯示、光學安全和信息存儲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帶來新途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對不同材料微納結構的設計實現了結構色等技術領域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設計實現基於等離子體的結構色,利用光與等離子體納米結構的相互作用,可以實現覆蓋可見光範圍的鮮豔結構色,並且分辯率達到了光學衍射極限。另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利用全介質材料實現的結構色,通常全介質結構色會比等離子體結構色更鮮豔生動,色域面積更大。
  • 合工大張晨初/吳思竹/胡穎合作:幹涉加工結構色表面並應用於柔性...
    研究者們在蝴蝶翅膀和鳥類羽毛的啟發下,發展出一種基於溝槽結構的結構色表面,並應用於柔性執行器運動的實時監測中。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張晨初副研究員、吳思竹副教授和胡穎研究員等人,在研究中發現一種利用碳層輔助的雷射幹涉光刻(CLIL),在透明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表面製備結構色表面的方法,並將其用於實時監測柔性執行器狀態中。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蔡晨陽介紹,這些顏色多接近綠色和藍色,是早期昆蟲適應自然的保護色。據介紹,此類顏色是由昆蟲體內的多層反射膜通過物理方式形成的,與今天金龜子等甲蟲身上的顏色原理一致。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與傳統化學顏料、染料相比,等離激元結構色源於材料微納結構與光子的相互作用,因而可克服化學顯色組分複雜、環境汙染且回收難、機械性能和抗老化性較差等問題,在超高解析度顯示、光學生化傳感、防偽加密、光信息存儲等領域應用廣泛。開展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製備技術及顯色機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和現實應用意義。  人工金屬微納結構是產生等離激元結構色的實物載體。
  • 向上看,花瓣_鳳凰網資訊_鳳凰網
    □伊尹每次經過一戶人家,總是忍不住向上張望,四樓的窗臺外,錯落地掛滿了花球,紅、紫、藍、白……雖是不知名的花,但經過精心修飾,那些盆栽的花,從無雜亂無章時,有時風一吹,花瓣飛揚,城市高樓林立,如此看見,真是說不出的喜歡,又想起姬神中的一首曲子———向上看,花瓣,聽來有種空靈,是獨看落花輕飛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