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還未學習分數、小數前的計算,幾乎都是自然數的加減乘除運算。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有一種題型和普通的計算題稍有不同。
圖文算式是用圖形或文字代表數,一般相同圖形(文字)代表相同的數,不同圖形代表不同的數。因此它的難度會稍高一些。當然如果用字母代替這些圖形或文字其實就是方程。
由於一、二年級識的字不多,這種以圖形代表數的算式,在一年級相對來說比較多一點。到三、四年級以後,有些拓展題可能就是以文字代替數。
一年級大多數的圖文算式都是比較簡單的,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兩種圖形。兩個算式,其中有一個算式,可以一步能算出來圖形所代表的數。把算出來的數代入到另外一個算式中,就可以將另一個圖形代表的數算出來。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圖文算式。
不過現在,有些一年級的附加題,出現了那種三個圖形的。算式的左邊全部都是圖形,只有三個等式的右邊有具體的數,其他的數都是以圖形代替,這種圖文算式的是比較難的。
如果能算出任何一種圖形的具體的值,題目基本上就完成了,剩下的就非常簡單了。我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介紹過類似的題目,如果說將這些圖形代替換成字母的話,那其實就是方程,如果放在初中,就是係數為1的三元一次方程組。
解這種題目是有固定套路的。也需要有一個整體代入思想,後面我們以一道圖文算式為例。
將上圖中的三個等式全部相加,即左邊與左邊相加,右邊與右邊相加。會得到2倍的三種不同水果,等於右邊三個數字之和,然後兩邊同時除以2。
這樣就會得到一個新的算式,可得出三種水果的和。再讓其他任意一個算式帶入到這個新的算式當中。或者說用這個新的算式與其他任何一個算式進行比較,就可以得出多出來的那個水果的結果。
算出了任何一種水果的具體值,再將這個結果帶到題目給出的任意一個算式當中,就可以將其餘的2種不同水果代表的數,全部都能解出來。
這裡再介紹一種更為簡便,小學一、二年級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方法。原理其實與上面的方法差不多。
我們將這三個算式中的任意兩個進行相加。這樣會得到一個怎樣的結果呢?左邊三種圖形全部都有,再讓它與任何一個算式進行比較,因為會多出來一個圖形的2倍,那麼也就很快可以算出該種圖形的具體的值了。我們用這種方法以這張圖片上的附加題為例。
我們用前面兩個式子相加可得到:□+△+□+○=13+11=24,再把它與最後面一個式子整體與作比較,可得出多了2個方框。2□=24-12,□=6,其餘兩個順理成章地就可以解出來了。
△=13-6=7,○=11-6=5。
當然解完之後一定要記得驗算。這是一種習慣,自己就可以知道有沒有做對。如果能讓所有的等式成立,說明大功告成,否則要重新來過。
這種題到到了初中有專門的叫法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組,其實他的解題思路跟這個還是一樣的。只不過到初中之後是全部用字母代替了圖形,而且有可能就不再是正整數了,還可能出現負數、小數或分數,而小學階段的幾乎都是自然數。
這種題目有一個重要的思想,也就是說整體代入。小學階段我們說是進行比較,其實實際上還是做差。將整個算式的值帶入到新的算式當中,這樣會得到一個差值,就是我們所要求的另外一個圖形的結果。
下面一道是小學二年級的邏輯推理題,也是一道圖文算式。
圖中紅色圓圈代表什麼數?各位家長可以給有興趣的孩子做做。
以後一年級的小朋友再遇到這樣的附加題,可以說已經變成拿到了送分題。再也不用靠枚舉法,一個數一個數地進行嘗試了。當然在實在沒有更好的思路的情況下,枚舉法也是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