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2-02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閱讀提示:根據最樂觀預測,到2050年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造成的直接損失至少將達到264億美元。
撰稿|竹 裡
1939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縣某腦科醫院,一名神志不清的男子發病,起初從原因不明地面部浮腫,到視力減退、不言不語,最終在極度痛苦中,心力衰竭死亡。緊接著,與死者同村的人接連出現了15名同樣症狀的患者。事發後,日本相關部門經過詳細調查,發現他們的死均與某商店周圍的一口水井有關,死因斷定為重金屬中毒。
在對水井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發現,在距1號井5米內的地方挖出了380節已腐爛的廢電池。追根溯源,最後弄清這380節廢電池是該商店在賣出新電池後,把顧客丟下的廢電池集中埋在了後院,廢電池在土壤中慢慢被腐蝕,重金屬溢出,致使周圍土壤和水源汙染,從而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事實上,全球環境汙染由來已久。日本廢電池汙染事件只是發達國家環境汙染史上的一個縮影。早在14世紀初,英國就注意到了煤煙汙染;17世紀倫敦煤煙汙染加重時,也有人提出過改善大氣品質的方案。不過那時,汙染只在少數地方存在,汙染物也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淨能力,尚不至於造成重大危害。
環境汙染真正演變成一種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危機,則始於18世紀末興起的工業革命。那時的英國、歐美及日本等國相繼實現了工業革命,伴隨著煤炭、冶金、化學等重工業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煙霧中毒、河流汙染等事件愈發增多。
環境汙染背後的危機
隨著工業化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西方國家煤的產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據估算,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世界範圍內工業生產和家庭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硫每年高達幾千萬噸,其中2/3是由燃煤產生的,由此釀成多起嚴重的燃煤大氣汙染公害事件。
英國作為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其煤煙汙染最為嚴重。
1952年12月4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汙染物濃度持續上升,倫敦市中心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10倍。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裡,據英國官方的統計,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後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
除英國外,還有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事件和美國的多諾拉事件,後者甚至影響了當年哈裡·杜魯門和託馬斯·杜威之間的總統競選激戰。當時美國汽車擁有量早在1938年時就達到了2944.3萬輛。1943年,洛杉磯首次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造成家畜犯病,植物枯萎,人頭痛、呼吸困難甚至死亡,恰恰印證了汽車內燃機所排放氣體造成的汙染與危害的嚴重性。
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西方大國競相發展經濟,背後隱藏的環境汙染危機越發難以控制。有工業生產的化學物質汙染水體的「日本水俁病事件」,也有有毒化學物質和致病生物等汙染食品的「日本米糠油事件」,更有汙染和破壞海洋生態甚至放射性汙染出現的「美國三英裡島事件」。不可否認,這時的環境汙染已成為發達國家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控制與治理的緊迫性
發達國家在環境汙染發生初期,採取過一些限制性措施,頒布了一些環境保護法規。如英國1863年頒布的《鹼業法》、1876年頒布的《河流防汙法》;日本大阪府1877年頒布的《工廠管理條例》等。此後美國、法國等也陸續頒布了防治大氣、水、放射性物質、食品等汙染的法規。但由於人們尚未搞清楚汙染及公害的原因和機理,採取這些限制性的措施或者頒布某些保護性法規,收效甚微,也並未能阻止環境汙染蔓延的勢頭。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西方國家相繼成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當時的環境汙染只被看作工業汙染,所採取的措施僅限於給工廠企業補助資金,幫助它們建立淨化設施,並通過徵收排汙費或實行「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解決汙染治理費用。
到了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通過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棄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但這類被歸結為「尾部治理」的措施,從根本上說是被動的,因而收效並不顯著。
鑑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汙染事件頻繁發生,公眾終於從公害的痛苦中覺醒。在學者們和廣大公眾的強烈要求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這次會議衝破了以環境論環境的狹隘觀點,把環境與人口、資源和發展聯繫在一起,解決方案也從單項治理發展到綜合防治。
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諸如美國、日本在治理汙染上不斷增加投入,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2%。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經減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年降到5天。到了80年代,西方國家基本上控制了汙染。1981年,英國城市上空煙塵的年平均濃度只有20年前的1/8,因汙染嚴重而絕跡多年的100多種小鳥,重新飛翔在倫敦的天空。
1992年6月,全世界183個國家的首腦、各界人士和環境工作者聚集裡約熱內盧,就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共商對策,裡約峰會正式否定了工業革命以來的那種「高生產、高消費、高汙染」的傳統發展模式,標誌著世界環境保護工作邁上了「環境與發展」的新徵途。
2000年以後,發達國家開始關注空氣中PM2.5的問題,措施包括針對汽車尾氣排放的限制,限制私家車進入市區,投放灰塵粘合劑吸附微塵等,甚至還研製出了不少環保新技術。但環保不是單純的發展問題,而是關係到全世界未來的發展。
根據最樂觀預測,到2050年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造成的直接損失至少將達到264億美元。科學家們相信,提高人們對地球氣候變化的認知,未來一定能制定出應對全球變暖的最佳方案。(撰稿 竹裡)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