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冠皺盔 攝影/孫曉宏
犀鳥是熱帶森林的珍稀旗艦物種。中國迄今記錄有5 種犀鳥:雙角犀鳥、白喉犀鳥、棕頸犀鳥、冠斑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它們分布範圍狹窄,種群數量稀少,是十分珍貴美麗的鳥兒。
雙角犀鳥
分布在雲南南部和西藏墨脫
雙角犀鳥華麗的彩羽 攝影 / 龔強幫
雙角犀鳥(Buceros bicornis) 全長1.2米,體重約2千克,屬於大型犀鳥。雄鳥眼睛的虹膜為紅色,喙部有黑斑,這是區別於雌鳥的特徵。
雙角犀鳥常成對活動,非繁殖季節結大群活動。飛行時發出很響的撲翼聲,鳴叫聲類似「咯-罕-牟,咯-罕-牟」,聲音低沉渾厚,在森林中傳播甚遠。
雙角犀鳥分布於印度、錫金、不丹、緬甸、泰國、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及蘇門答臘等地,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的盈江、耿馬、滄源、勐臘、景洪等縣,西藏墨脫也有分布記錄。
白喉犀鳥
勐臘觀察到小群
白喉犀鳥 攝影 / 劉璐
白喉犀鳥(Ptilolaemus tickelli) 全長70釐米,分布於中南半島地區。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沒有野外目擊白喉犀鳥的記錄。最近幾年鳥類學研究人員觀察到小群的白喉犀鳥。它們喜歡在熱帶森林的高大樹冠上結群活動,鳴叫聲急促響亮,似「格-格-格」聲。
白喉犀鳥分布於中南半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勐臘縣,在廣西曾有分布。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沒有野外目擊白喉犀鳥的記錄。最近幾年鳥類學研究人員在勐臘縣自然保護區森林裡觀察到小群的白喉犀鳥。
棕頸犀鳥
勐臘、滄源有零星記錄
棕頸犀鳥 攝影 / 鳥網·獨行蝦
棕頸犀鳥(Aceros nipalensis)國內最罕見。它們無盔突,嘴基具黑黃相間的斜形稜紋。整個背部、兩翅及尾羽為黑色,外側初級飛羽端部及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雄鳥頸部及胸腹部棕色,雌鳥頸部及胸腹部黑色。
棕頸犀鳥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北部及中南半島等地。在中國的雲南勐臘、金平,以及西藏東南部的墨脫曾有人採集過棕頸犀鳥的標本。但在最近40多年,只有在中國境內的雲南勐臘、滄源自然保護區有屈指可數的零星兩筆觀察記錄,這使得棕頸犀鳥成為中國野外最少觀察記錄的犀鳥。它們常單個或成對活動,非繁殖季節會集大群活動。
冠斑犀鳥
盈江、勐臘和扶綏可見到
冠斑犀鳥 攝影 / 徐永春
冠斑犀鳥(Anthracoceros coronatus)全長70釐米。雲南山區村民叫它「山老鸛、大嘴雀」。因飛行時翅膀伸得筆直,廣西當地村民又叫它「飛機鳥」。
冠斑犀鳥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在中國,它曾是分布範圍最廣的犀鳥,但目前,冠斑犀鳥僅在雲南盈江、勐臘和廣西扶綏比較容易觀察到。它們經常結小群在森林樹冠層覓食。
花冠皺盔犀鳥
僅見於盈江、瑞麗等地
花冠皺盔犀鳥 攝影 / 徐永春
花冠皺盔犀鳥(Aceros undulatus)全長1米左右。雄鳥通體以黑色為主,前額、頭頂和枕部深慄色,頭、頸兩側和前頸黃白色,尾羽白色,喉囊黃色。雌鳥喉囊深藍色。雌雄鳥的喉囊均具一道黑色帶斑。
分布於印度阿薩姆、孟加拉、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等地。在中國僅分布於雲南盈江、瑞麗等地。花冠皺盔犀鳥非繁殖季節常結群活動,群體從十幾隻到幾十隻或上百隻不等。
美麗的雙角犀鳥 攝影 / 孫曉宏
中國這5種美麗珍貴的犀鳥,均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很多人疑惑,這麼珍貴的物種,為什麼沒有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據說當年討論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的學者提出一個原則,凡是分布在邊緣的物種降一個級別。中國犀鳥均屬邊緣分布,故都被定為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實中國學者對邊緣物種研究極為缺乏,今後應加強對邊緣分布物種的科學研究。
中國犀鳥分布範圍建有多個自然保護區,對生態系統和森林進行了相對有效的保護。但目前,動物學家和保護工作者對犀鳥還缺少系統觀察研究,對它們的活動規律、移動範圍、偏好生境、主要食物仍然了解不夠。
真希望通過多方努力,這些珍貴美麗的大鳥們能再度種群興旺。
本文節選自《森林與人類》2020年第1期。
《森林與人類》2020年第1期
文:韓聯憲 韓奔
雜誌責編 :楊晶
編輯:劉霞
來源:自然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