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唐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呂君昌及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在江西贛州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成果7月27日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該竊蛋龍明顯區別於該地區其他的種類:頭上長有非常大的、類似食火雞一樣的頭脊,第二至第四頸椎中沒有椎體側孔,脖子長,為背椎系列長度的2倍。」呂君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據悉,這一竊蛋龍化石發現於贛州地區晚白堊世(1億年至6600萬年)的紅色砂巖中,化石呈立體保存且基本完整,頸部為捲曲狀,整個脊柱系列呈關聯狀,它的發現使贛州恐龍動物群中竊蛋龍的數目增加到7個。
系統發育分析還發現冠盜龍與發現於贛州地區的華南龍具有密切的親緣關係。骨年代學分析顯示傑氏冠盜龍的正型標本沒有達到穩定的成長階段,而是死於生長速率降低的時候——該竊蛋龍相當於大約8歲的未成熟個體。呂君昌指出,「其食火雞樣頭骨脊可能是一個多功能結構,用於向異性炫耀,或者表示健康。」
冠盜龍是國內發現的第一件具有和食火雞一樣頭脊的竊蛋龍類,它的發現為贛州地區這一竊蛋龍分支的形態學和分類學的多樣性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證據。
《中國科學報》 (2017-08-0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