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冠盜龍生活情景復原圖(由趙闖繪製) 

本報訊(記者)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副教授李國清等領導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新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該竊蛋龍明顯區別於該地區其他的種類:頭上長有非常大的、類似食火雞一樣的頭脊,第二至第四頸椎中沒有椎體側孔,脖子長,為背椎系列長度的2倍。」呂君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據悉,這一竊蛋龍化石發現於贛州地區晚白堊世(1億年至6600萬年)的紅色砂巖中,化石呈立體保存且基本完整,頸部為捲曲狀,整個脊柱系列呈關聯狀,它的發現使贛州恐龍動物群中竊蛋龍的數目增加到7個。

系統發育分析還發現冠盜龍與發現於贛州地區的華南龍具有密切的親緣關係。骨年代學分析顯示傑氏冠盜龍的正型標本沒有達到穩定的成長階段,而是死於生長速率降低的時候——該竊蛋龍相當於大約8歲的未成熟個體。而李國清指出,「其食火雞樣頭骨脊可能是一個多功能結構,用於向異性炫耀,或者表示健康。」

冠盜龍是國內發現的第一件具有和食火雞一樣頭脊的竊蛋龍類,它的發現為贛州地區這一竊蛋龍分支的形態學和分類學的多樣性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證據。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及中國地質科學院基本業務費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
    本報訊(記者唐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呂君昌及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在江西贛州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
  • 贛州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化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等領導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贛州發現了一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冠盜龍具有類似現生食火雞一樣的頭冠,為何將其歸入竊蛋龍類?
  •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新華網 | 2021-01-04 09:05:20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
  • 祖先是竊蛋龍,到現在依舊沒有天敵,傳說中以火焰為食:食火雞
    那為什麼食素主義者食火雞被評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呢?我們從食火雞的生活習性、歷史起源和身體構造上來看,為什麼食火雞這麼兇猛?食火雞能吃火?這種生物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食火雞,學名鶴鴕(拉丁學名Casuarius spp.)
  • 「恐龍之鄉」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孵卵化石
    【解說】近日,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  【解說】專家介紹,從這塊化石可以看到,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與現代鳥類並無兩樣,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具有非常大的科學價值。
  • 竊蛋龍
    2007年3月24日,河南發掘世界上最小竊蛋龍化石。名稱起源「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就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現時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爬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的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於是科學家給它起了很不好聽的名字,叫竊蛋龍。
  • 「探索」新發現!竊蛋龍不是「賊」
    >↓↓↓這項研究報導了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伏在蛋窩上的竊蛋龍化石,蛋化石內還保存有胚胎骨骼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竊蛋龍成體、蛋窩和胚胎保存在一起。△正在孵卵的竊蛋龍復原圖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骨骼切片顯示它死亡時至少有11歲,已達到體成熟,但因為髓腔內沒有保存髓質骨,所以性別難以判斷。蛋窩含有至少24枚蛋,呈上中下三層排列。該標本更為重要的是保存了蛋內正在發育的胚胎,為認識竊蛋龍繁殖行為和蛋的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贛州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 長得像鴕鳥(圖)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單位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並將這種新的恐龍命名為傑氏冠盜龍,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 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原標題: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記者2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Corythoraptor jacobsi)。
  • 雲南大學發現7000萬年前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該項研究報導了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竊蛋龍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姿勢的化石。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蛋巢含有至少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保存了竊蛋龍成體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外,更為重要的是蛋巢內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它們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竊蛋龍會孵蛋!7000萬年前化石證實早期假說
    記者12日從雲南大學了解到,該校古生物研究院畢順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合作,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揭示了這種獸腳類恐龍的生殖生物學特徵。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通報》日前發表了這一成果。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想像一下,這隻恐龍在偷食原角龍蛋的時候,恰好被原角龍發現,並被原角龍一腳將腦袋踩碎,隨後形成這樣的化石。於是,這隻新發現的恐龍就有了一個名字--竊蛋龍,正如它的拉丁文(Oviraptor)解釋一樣「偷蛋的賊」。
  • 江西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蛋的竊蛋龍化石
    央廣網贛州1月13日消息(記者 熊方 通訊員王歡 劉陽)近日,我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時發現,這原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世界罕見。從這塊化石可以看到,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與現代鳥類並無兩樣,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具有非常大的科學價值。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張嗣介:它揭示了整個贛州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恰恰說明了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當時的恐龍是非常多的,增進了大家對贛州的了解。
  • 我國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 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新華社昆明1月3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巢內有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
  • 我國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 該成果已發表在了國際期刊...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
  • 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化石
    說到贛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贛南臍橙,其實贛州還有著「中國恐龍之鄉」的稱號,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竟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 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蛋的竊蛋龍化石
    2021-01-15 20:24:10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 古生物學家在研究當地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這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專家稱,該化石極為罕見。
  •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我們對於恐龍的認識依靠著古生物學家的發現和研究,本著是人就會犯錯的原則,古生物學家們在過往的研究中也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其中最冤屈的莫過於竊蛋龍啦,因為竊蛋龍不僅不竊蛋,還是恐龍中的模範父母!
  • 竊蛋龍「八卦」大起底
    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演化之道展區的竊蛋龍!!八卦一:是恐龍還是鳥?雖然「竊蛋龍」名字裡有個「龍」字,可是不關註標籤牌的觀眾看第一眼,總會認為它是一隻「大公雞」。如果你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疑點:竊蛋龍的前肢,除了長有羽毛以外,還長有爪子;再觀察一下嘴巴,裡面還可以發現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