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人用鉛容器熬製葡萄酒。
最近,當中國媒體聚焦「常州學校化工汙染」事件之時,美國民眾也在追問一起公共衛生事件——「弗林特鉛水危機」。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密西根州弗林特市居民一直在喝「鉛水」,這給居民特別是兒童的健康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損害。人類使用鉛的歷史,仿佛一部很長很豐富的中毒史。鉛為人們帶來便利,人類卻也被它潛滋暗長的毒性「暗算」。
現代歐洲之「痛」
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含鉛製品的爆炸性增長。醫學認識的滯後,讓鉛中毒的流行勢頭沒有任何阻擋,席捲了歐洲大陸和英倫諸島。追溯原因,大多是工業接觸鉛或食用了被鉛汙染的飲料或食物。
早在1572年,法國開始流行一種名為「普瓦圖絞痛病」的腹絞痛。但一個多世紀後,人們才知道這種疼痛的原因在於飲用了被鉛汙染的酒。
1730年,西班牙馬德裡市則流行起地方性腹絞痛,並持續了近50年,直到1797年人們逐漸發現一些規律:這一奇詭的腹絞痛多發生在貧民區,而這些窮人多使用表面含有很厚鉛釉層的容器,鉛可能就是病因。
與此同時,荷蘭人也正被類似的腹絞痛所困擾,他們則是因為飲用從鉛制屋頂和水管取得的水而中毒。
隔海相望的英國也未能倖免。18和19世紀成為英國的「痛風黃金時代」,罪魁禍首被公認為從葡萄牙進口的葡萄酒。因為葡萄酒其中用於增加酒精含量的添加劑——白蘭地,大多用含鉛部件的蒸餾器製造。就這樣,英國人在享受葡萄酒的同時,也在被鉛中毒所折(。
喬治·貝克醫生是個有心人,他在1767年發表醫學報告:這種病與飲用蘋果酒有關,蘋果酒恰好受到鉛的汙染。他詳細描述了這種痛風的流行過程。原來,加工蘋果酒時,需要使用石(粉碎蘋果,連接石(的鉛制銷釘暴露於石(的表面。此外,儲存酒的容器多是含鉛內襯,鉛不知不覺中被蘋果和酒中的酸所溶解。酒商為了調味和防腐,還會主動添加鉛製品。
鉛中毒帶來的帝國衰亡
鉛為什麼會與人類過從甚密?
答案是,鉛的優良特性太多,高密度、良好的抗蝕性、熔點低、柔軟、易加工等特性,擁有讓人無法抗拒的使用價值。在古羅馬的宮殿、達·文西的油畫、現代工業中,鉛都處處可見。
在雅典城附近,古希臘人開發了著名的拉夫裡翁礦,一捆捆鉛條和白銀湧入雅典城邦。地處丘陵地帶的拉夫裡翁,分布著縱橫交錯的「含銀方鉛礦」礦脈。
雅典人追逐的是僅僅佔方鉛礦石0.5%的銀。費勁辛勞採取的白銀,變換為雅典人的財富和權力,並使雅典打敗波斯一躍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頭號海軍強國。而那些開採鉛礦的工人最為不幸,負責溶解鉛的工人也容易受到鉛中毒的傷害。
在羅馬,鉛被用於建造供水系統,輸水管道、蓄水池裡鋪滿了鉛皮。羅馬人還「創新性」地把鉛作為食品添加劑。他們發現,使用有鉛內襯的銅壺煮葡萄酒,不但避免了銅散發的怪味,還有一種特殊的甜味:在煮沸過程中,鉛與酸性果汁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了醋酸鉛。在無糖時代,這種醋酸鉛的甜味備受羅馬人推崇。
鉛滲透入羅馬貴族生活的各個角落,被鉛包圍,在劫難逃。鉛在羅馬人體內開始蓄積,開始有人出現絞痛、便秘、麻痺和面色蒼白。羅馬皇帝奧古斯塔斯也曾禁止使用鉛作輸水管道,但這一政令似乎並沒被執行。有歷史學家認為,鉛中毒是羅馬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含鉛汽油的利益博弈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人享用鉛所帶來的便利,鉛則以隱秘的方式影響人的健康。進入20世紀,鉛的潛能得以最大化爆發,那就是四乙基鉛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最終引發了人類對鉛中毒的關注。
四乙基鉛這種被加入汽油的添加劑,具有良好的抗爆震性能。爆震的產生,是由於汽油中含有正庚烷之類成分,它們極易燃燒,常在氣缸中自燃,並產生強衝擊波,而使發動機震動、發響。早期的汽車工業,竭力尋找抗汽油爆震的物質。
美國化學家託馬斯·米基利發現,把四乙基鉛加入汽油後,發動機竟不爆缸了。這種1854年就被德國人合成的液體,具有水果味,合成方便,極為廉價。1923年後,美國街頭的汽車用上了四乙基鉛,它在全球開始熱銷。
此時的人們已知道鉛能引起中毒,在含鉛汽油麵世前一年,美國公共衛生署就公開警告,含鉛燃料具有高毒性。起初,鉛中毒事件在全國零星出現,報紙曾一度爆出某公司8名工人神經系統鉛中毒並死亡。因此,含鉛汽油一度被逐出加油站。
但是,一旦沒了四乙基鉛,那些昂貴的汽車會很快報廢。美國人得做出抉擇:自身健康,還是開車便利?
汽車製造商被利益驅動,綁架了人們的自由選擇,「輪子上的國家」成為最具蠱惑性的言辭,含鉛汽油暢行無阻。
1965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克萊爾·帕特森點燃了反對含鉛汽油的導火索。通過研究,他在論文《自然環境鉛汙染與人》中指出,空氣和食物中含鉛水平大幅升高,而源頭是汽車。
1973年,美國環境保護總署宣布,將分步驟降低含鉛汽油使用量,設定了含鉛汽油的最後使用期限——1986年。
目前,含鉛汽油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已沒了市場,汽油的無鉛化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