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花在我市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被譽為「中國西紅花之鄉」的三都鎮,因為優越的自然環境和適宜的土壤結構,為西紅花的生長造就了天然溫床,成為了全國最大的西紅花生產基地。近日,記者來到了建德市聖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這裡的西紅花已經悄然開放。
聖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位於三都鎮聖江村,走進基地,陣陣幽香撲鼻而來,入目則是一片抹不掉的淡紫色。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西紅花被整齊地擺放在一層層的木架子上,暗紅色的花絲探出了腦袋,等待著工人們的採摘和挑選。基地負責人張建紅告訴記者,今年的西紅花從10月底便開始採摘,比以往提早了一周。
「基地的西紅花是2015年開始種植的,現在大概有100多畝。今年產量基本上公司這邊有100多公斤,其他農戶收起來大概有500—600公斤左右。西紅花可以採摘三期,時間跨度總共是10—15天左右。」張建紅告訴記者。
正因為西紅花的開花期短,所以,這些日子,基地裡到處可以看見忙碌的身影,工人們都在花房裡採摘。張建紅告訴記者,西紅花採摘對時間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要在它處於含苞待放的狀態下才能夠進行,不然對花絲的品相和質量都會有影響。
除了時間外,西紅花採摘的手法和技巧也有標準和要求,一不留神可能就會傷到旁邊的花朵。所以,只有等到花朵含苞待放,莖稈長出來之後,手指掐斷莖稈,利索地將整朵花摘下,才不會損害第二朵花的生長。也正是因為西紅花在採摘的過程中有這樣的難度,所以,這麼多年下來了,只能全部靠人工進行採摘。
同時,為了保證西紅花的品相和質量,剛剛新鮮摘下來的花朵就要馬上進行花絲的剝離,採晚了,花絲容易沾染花粉。另外,在取絲的時候,需要先輕輕地將花瓣剝開,然後取下三根紅色的花絲,同時要求取下的花絲三根不相連,而且不帶黃根。
除了花絲是名貴中藥材外,西紅花的花瓣其實也有很多的藥用價值。在聖火農業的基地裡,一瓶瓶透明的液體被整齊地擺放在一邊,張建紅告訴記者,這就是西紅花瓣萃取的鮮液。「西紅花的根部,有豐富的多糖成分,用它做面膜有效果,其中還含有黃酮和藏紅花素。所以,現在我們對花瓣也進行包裝銷售,從花瓣裡面提取一些西紅花的鮮液,也叫做純露,這個純露可以拿到市場上去做面膜。」張建紅介紹說。
正因為建德三都的西紅花品質好、用途廣,所以花還沒有採摘結束,已經有不少客商來預訂。張建紅說,今年的銷售完全不用發愁。「花朵和極品的花絲,是西藏客戶預訂的,有50公斤左右。還有一百萬朵的鮮花朵和鮮液也被預訂了。我們現在品質好的,都銷到旅遊品市場,像西藏拉薩、雲南、四川九寨溝、臺灣、香港等地,一公斤價格是三萬多元。品相稍差的,我們會銷到藥廠去做藥,一公斤價格是一萬多元。今年的收益要比往年好,因為今年的氣候情況比較好,是西紅花的大年。預計我們今年有近一千萬元的收益。」張建紅說。
除了花房裡培育的西紅花外,在基地的大棚裡,還種植了一批特殊的西紅花,張建紅告訴記者,西紅花的種植,一般都是將球莖搬到田裡進行,待次年五月,再將西紅花搬回室內培育,直到開花。去年,基地首次嘗試了西紅花室外避雨栽培法,今年是這批西紅花第一次開花,不論是產量還是品質上,都比傳統種植模式要高出不少。三都鎮農辦主任趙成豐介紹說,避雨栽培對西紅花來說是一個新的技術,不僅可以極大地節約人工成本,同時還保持了西紅花應有的品質。「現在我們是在大戶這裡開始試驗,等技術成熟以後,根據我們的三年行動方案,近兩年打算再加推一批,給農戶和有意向的合作社以及企業。」趙成豐告訴記者。
據了解,今年三都鎮總共種植了3000餘畝的西紅花,產量達1.5噸,產值超過4500萬元,幾乎是家家戶戶花香四溢。
為了更好地推動西紅花產業在三都的發展,鎮裡加大了扶持的力度,希望帶動更多的農戶一起致富。「我們三都有超過4000戶的農戶依靠西紅花產業生產生活。我們向杭州市農業農村局申報了整鎮推進山區農業產業的規劃,每年給西紅花產業500萬元的補助和扶持,一方面推出了西紅花標準,加大土地流轉,提升基礎設施,形成標準地對外出租。另一方面提高設施栽培的力度,建設西紅花溫室恆溫控制,提高西紅花的品質,現在已經建了3000平方米,可供大戶和散戶放置西紅花。還有康養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完善,包括文化禮堂西紅花會展中心,以及下一步我們要做的農創客中心,為發展西紅花康養產業提供條件。」趙成豐說道。
在西紅花盛開的這些日子裡,三都鎮的村民們都在忙碌著,一株株淡紫色的花朵綻放在木架上,散發出獨有的芳香,這是對智慧又勤勞的村民最好的回報。西紅花事業是有美好前景的,它將為三都人民創造幸福的未來作出貢獻。
(周冰 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