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死希特勒!納粹統治下德國貴族"拯救世界"計劃

2021-01-15 網易新聞

作者|陸大鵬,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者,外文譯者,譯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金雀花王朝》《伊莎貝拉:武士女王》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良心的召喚

1945年4月29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日子裡,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麓的小鎮塞科斯騰的慕斯(Moos bei Sexten,今屬義大利),德國國防軍上尉維夏德·馮·阿爾文斯萊本(Wichard von Alvensleben)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附近的一個黨衛軍單位押解著一群犯人,隨時可能將其屠殺,他必須去營救這些犯人。也就是說,他可能需要向同為德軍的戰友開槍。而同時,美軍的滾滾洪流正在不可阻擋地逼近。

黨衛軍和國防軍的矛盾與摩擦一直都有,但發展到兵戎相見,實屬罕見。馮·阿爾文斯萊本似乎特別適合執行這個人道主義任務,他生於1902年,出身地主貴族世家,自幼在修道院學校受教育,非常虔誠,是聖約翰騎士團的德國新教分支的成員。無論從出身還是信仰來看,他都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騎士。


被國防軍營救後的犯人,穿軍裝者為博吉斯拉夫•馮•博寧,穿黑衣者為英國特工貝斯特

事不宜遲,馮·阿爾文斯萊本孤身前往犯人所在地,距離慕斯17公裡的小鎮尼德多夫(Niederdorf,今屬義大利),偵察「敵」情。次日早上,他帶領15名士官展開行動。兩個小時後,150名擲彈兵的增援部隊奉命趕到,封鎖了尼德多夫村。國防軍和黨衛軍同袍針鋒相對,情勢萬分緊張,一觸即發。


被營救馮•阿爾文斯萊本的犯人的紀念碑

為了避免同室操戈,馮·阿爾文斯萊本打電話給黨衛軍高官卡爾·沃爾夫(Karl Wolff)。沃爾夫是希姆萊的參謀長、希姆萊在希特勒身邊的聯絡官,當時還是駐義大利的所有黨衛軍和警察的最高指揮官。好說歹說,沃爾夫總算同意指示押解犯人的黨衛軍指揮官放棄任務、自行撤離。犯人被德國國防軍實施「保護性監禁」。


美軍解放馮•阿爾文斯萊本救下的犯人

這時馮·阿爾文斯萊本才發現,他解救的犯人當中有多少顯赫的大名!這批囚犯共139人,來自17個國家,包括奧地利前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法國前總理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大工業家弗裡茨·蒂森(Fritz Thyssen)、博吉斯拉夫·馮·博寧上校(Bogislaw vonBonin,國防軍參謀軍官,因為違抗希特勒的命令、指示部隊撤退而被捕。正是馮·博寧設法打電話與馮·阿爾文斯萊本的上級聯繫,才有了營救行動)、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上將、英國特工西吉斯蒙德·佩恩·貝斯特(SigismundPayne Best)、著名的抵抗分子法比安·馮·施拉布倫多夫(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以及行刺希特勒的抵抗分子馮·施陶芬貝格伯爵的親眷。


沒過幾天,美軍趕到,這群犯人得到解放。馮·阿爾文斯萊本自己也被美軍俘虜,但因為他兩手清白,很快獲釋,戰後做生意、管理莊園、做慈善,1982年去世。但一直到1964年,他當年的壯舉才為公眾所知。他在一封信中表示,他作為基督徒,救人一命,義不容辭。

馮·阿爾文斯萊本是一位貴族軍人,他盡忠職守,與納粹政權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在那樣的黑暗社會裡,除非移民跑路,誰能與納粹政權完全撇清干係?),但他有自己的良心底線。他不是直接反對納粹的抵抗分子。這樣的人,在德國軍人,尤其貴族軍人當中,不算少數。


電影《巴黎燒了嗎?》海報

一個有名的例子是迪特裡希•馮•肖爾鐵茨(Dietrich von Choltitz)上將。他出身西裡西亞地主貴族家庭,在二戰中以嚴格執行上級命令和「鐵石心腸」聞名。1944年諾曼第登陸之後,希特勒任命這個「鐵石心腸」的人為巴黎地區指揮官,指示他死守巴黎到最後一槍一彈,並執行焦土政策,徹底摧毀巴黎這座歷史文化古城,包括炸毀羅浮宮、艾菲爾鐵塔等名勝。


迪特裡希•馮•肖爾鐵茨

然而馮•肖爾鐵茨不肯盲目忠君,拒絕逾越底線,最後將巴黎完好地交給了盟軍。他被譽為「巴黎的救星」。後來這段故事被寫成了經典的紀實文學名著《巴黎燒了嗎?》,還於1966年被改編為電影。

九月密謀

上面講的都是並非抵抗分子的貴族軍人,在良知驅使下拒絕作惡。而有不少貴族軍人,堅決地站到納粹政權的對立面,以生命抗爭。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伯爵(ClausGraf von Stauffenberg),他於1944年7月20日用炸彈行刺希特勒,不幸失敗,當夜即犧牲。他的英雄壯舉在戰後德國家喻戶曉,多個城市立有他的紀念碑或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與廣場。戰後西德國防軍的一處兵營被命名為施陶芬貝格伯爵兵營。每年7月20日,西德政府(及兩德統一戰後的聯邦德國政府)都舉行紀念活動,國防軍軍人鄭重宣誓,以紀念施陶芬貝格。他的故事還被多次搬上銀幕,其中最有名的可能要算2004年德國明星塞巴斯蒂安·科赫出演的電影《施陶芬貝格》和2008年湯姆·克魯斯出演的《行動目標希特勒》(Valkyrie)。


湯姆•克魯斯版施陶芬貝格電影

其實抵抗集團(很大一部分人屬於貴族)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有很多次,施陶芬貝格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軍人抵抗集團也很早就成形了。我們從頭講起。

1938年9月,國際形勢高度緊張,希特勒威脅要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不惜動武。國防軍的許多高級軍官和外交部官員相信德國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一旦開戰德國將會失敗。本著救國的精神,他們開始密謀,打算發動政變,衝入總理府,殺死或者劫持希特勒,推翻納粹黨政府。這就是所謂「九月密謀」(也叫奧斯特密謀)。


漢斯•奧斯特的最終軍銜為少將

密謀的核心人物是國防軍軍事情報局外軍處(AmtAusland/Abwehr)的漢斯·奧斯特(Hans Oster)中校。參與這個密謀圈子的人層次很高,包括路德維希·貝克大將(Ludwig Beck,曾任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Franz Halder,現任陸軍總參謀長)、威廉·卡納裡斯(Wilhelm Canaris,軍事情報局局長)等大佬。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元帥是抵抗運動的重要成員

密謀者當中的貴族有埃爾溫·馮·維茨萊本(Erwin von Witzleben,第三軍區,即柏林與布蘭登堡軍區的總司令)、沃爾夫·海因裡希·馮·海爾多夫伯爵(Wolf Heinrich Graf von Helldorf,柏林警察局長)、保羅·馮·哈澤(Paul von Hase,當時是第50步兵團團長), 弗裡茨—迪特洛夫·馮·德·舒倫堡伯爵(Fritz-Dietlof Grafvon der Schulenburg,柏林警察局副局長)、漢斯·馮·多納尼(Hans von Dohnanyi,司法部官員)、卡爾-海因利希·馮·施圖爾普納格爾(Carl-Heinrich vonStülpnagel,陸軍總參謀部軍需總長)。就連新任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勃勞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ch)似乎也積極參與了密謀。或者說,即便他不是參與者,但發現了之後也沒有告發。

按照他們的計劃,一旦希特勒命令軍事動員,他們就在柏林發動政變。首先由漢斯—于爾根·馮·布魯門塔爾伯爵(Hans-Jürgen Graf von Blumenthal)率領可靠的部隊殺入總理府,殺死或控制希特勒。隨後逮捕納粹黨領導人,建立新政府。

然而,英國首相張伯倫害怕戰爭,在談判中向希特勒讓步,籤署了《慕尼黑協定》,讓希特勒不費一兵一卒就贏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戰爭(暫時)沒有爆發,希特勒大獲全勝,在國內贏得極高威望,「九月密謀」無疾而終。

「九月密謀」的不少成員後來在二戰期間加入抵抗運動。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包括貴族,將會為抗爭強權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刺殺希特勒

被本文開頭的馮·阿爾文斯萊本解救的犯人之一,法比安·馮·施拉布倫多夫(1907—1980)也是著名的刺客。他是黑森選帝侯威廉一世的後代,年輕時學法律,後來從軍。作為抵抗運動主要領導人漢寧·馮·特雷斯科(Henning vonTresckow)上校的副官,他很早加入抵抗運動。1943年3月13日,希特勒視察東線戰場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馮·施拉布倫多夫將偽裝成兩瓶酒的定時炸彈送上了希特勒的飛機。然而飛機起飛之後,炸彈並未按時爆炸,後來發現是因為貨艙內溫度過低,炸彈失靈。次日,馮·施拉布倫多夫冒著極大風險飛回柏林,想方設法換回了炸彈酒瓶,沒有露餡。


塞巴斯蒂安•科赫版施陶芬貝格電影海報

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失敗之後,抵抗運動幾乎被一網打盡,馮·施拉布倫多夫也被逮捕,雖然遭受毒刑拷打,不肯招供。1945年2月3日,他在接受庭審時,法庭大樓遭到美軍轟炸,法官被炸死,審判不了了之。隨後馮·施拉布倫多夫被輾轉多個集中營,最後被馮·阿爾文斯萊本營救。戰後他成為律師和法官,還著書立說,講述二戰期間德國軍人抵抗運動的故事。

漢寧·馮·特雷斯科(1901—1944)不是抵抗運動中地位最高的,卻是最堅決、最活躍的,他組織了多次刺殺希特勒的行動,還起草了政變的「瓦爾基裡」計劃。後來根據該計劃,施陶芬貝格伯爵行刺了希特勒。蓋世太保認為,馮·特雷斯科是行刺的主謀。


抵抗運動領導人漢寧•馮•特雷斯科

馮·特雷斯科出身布蘭登堡貴族軍人世家,他的家族有三百年的從軍歷史,為普魯士軍隊提供了21位將軍。他在一戰期間表現精彩,據說他的長官曾說:「將來你要麼會當參謀長,要麼會因為反叛而被絞死。」後來算是應驗了。

馮·特雷斯科起初因為納粹黨撕毀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而對其頗有好感,但1934年納粹黨血洗衝鋒隊並殺害兩位貴族將軍庫爾特·馮·施萊謝爾和斐迪南·馮·布雷多,就讓他對納粹黨的幻想破滅了。30年代先後發生了馮·勃洛姆堡和馮·弗利契案件,讓他愈發敵視納粹黨。

馮·勃洛姆堡元帥原為國防軍總司令,但反對希特勒的外交和戰爭政策,這時有人發現他新娶的第二任妻子曾是妓女,希特勒便以公開醜聞相威脅,迫使他辭職。維爾納·馮·弗利契(Werner von Fritsch)男爵原為陸軍總司令,希特勒希望削弱陸軍中過於強大的貴族勢力,便利用馮·弗利契是同性戀的醜聞,迫使他辭職。希特勒利用這兩個案件大大削弱了傳統的貴族軍官團力量,藉機撤換了一批不夠可靠的人,用他的親信取而代之。但沒過多久就發現,針對馮·弗利契的同性戀指控是捏造的,指控他的假證人很快被滅口。陸軍總參謀長路德維希·貝克憤而辭職。馮·弗利契雖然被洗脫罪名,但希特勒拒絕讓他官復原職,僅僅讓他當一個炮兵團的榮譽團長。

雖然希特勒藉助這兩個案件改組了德國陸軍,使其成為自己的鷹犬,但因為這兩個案件走到希特勒對立面的軍人,尤其改組軍人,不止馮·特雷斯科一個。

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虐待猶太人行動,更讓馮·特雷斯科覺得納粹黨是反人類的魔鬼。在向親近的上司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倒苦水的時候,他提出想辭去軍職。但馮·維茨萊本勸他留在軍中,因為將來等到清算納粹黨的時候,大家會需要他。


自殺炸彈刺客馮•格斯多夫男爵

早在1939年夏季,馮·特雷斯科就告訴他的親戚馮·施拉布倫多夫(上文講到的刺客):「責任和榮譽要求我們竭盡全力推翻希特勒和納粹黨,只有這樣才能挽救德國和歐洲,使其免於陷入野蠻。」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馮·特雷斯科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任職。看到屠殺猶太人的惡行,他找到集團軍群司令費多爾·馮·博克(Fedor von Bock)元帥,說:「決不能容許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現在必須行動!我們在俄國有力量了!」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很多軍官,如魯道夫—克里斯多福·馮·格斯多夫男爵(Rudolf ChristophFreiherr von Gersdorff)、菲利普·馮·伯澤拉格爾男爵(Philipp Freiherr von Boeselager)及其兄弟格奧爾格、卡爾—漢斯·馮·哈登貝格伯爵(Carl-Hans Graf von Hardenberg)、海因裡希·馮·裡恩多夫—施泰因奧特伯爵(Heinrich Graf von Lehndorff-Steinort)等,都是反希特勒的抵抗分子,他們也都是貴族。一時間,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成為抵抗運動的中樞神經。

1941年9月,馮·特雷斯科派遣自己的下屬和同謀者法比安·馮·施拉布倫多夫去柏林聯絡其他的抵抗分子。這是前線軍隊第一次開始發起抵抗密謀。馮·施拉布倫多夫繼續擔當前線抵抗分子(馮·特雷斯科為首)和後方抵抗分子(路德維希·貝克、漢斯·奧斯特等,包括九月密謀的很多人)之間的聯絡員。奧斯特把陸軍總部的高官弗裡德裡希·奧爾布裡希特(Friedrich Olbricht)將軍爭取過來。


弗裡德裡希•奧爾布裡希特被抵抗運動內定為政變成功後新政府的陸軍部長

抵抗集團的計劃是,馮·特雷斯科的小組將行刺希特勒,然後奧爾布裡希特等人在後方發動政變。1942年冬,奧爾布裡希特說他已經做好了準備,只等刺殺行動開始了。1943年3月,希特勒訪問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馮·特雷斯科計劃在他用餐時讓多名軍官同時槍擊希特勒,但他的上司,集團軍群司令馮·克盧格元帥雖然同情抵抗運動,但阻止了他,理由是時間還太早,人民不會理解;並且希姆萊不在場,所以希特勒死後,黨衛軍和國防軍之間可能發生內戰。

但馮·特雷斯科採用了他的備用計劃,也就是本節開頭的馮·施拉布倫多夫的定時炸彈襲擊。遺憾的是,這次襲擊失敗了。一周後,中央集團軍群在柏林的一家軍事博物館辦展會,展出繳獲的蘇軍旗幟和武器,希特勒計劃要和希姆萊與戈林一起去參觀。魯道夫—克里斯多福·馮·格斯多夫男爵奉命去現場講解。他主動向馮·特雷斯科報名,要攜帶定時炸彈,與希特勒同歸於盡。他的炸彈引爆時間是10分鐘,不料希特勒臨時改了行程,在博物館只待了8分鐘。於是暗殺計劃再次破產。馮·格斯多夫在最後關頭成功地解除了炸彈的引信,救了自己和博物館內其他人的命,而且沒有引起注意。

隨後,阿克塞爾·馮·德姆·布舍(Axelvon dem Bussche)、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施門金(Ewald von Kleist-Schmenzin)和埃伯哈特·馮·布萊滕布赫(Eberhard vonBreitenbuch)等貴族軍人和官員,也進行了一系列刺殺希特勒的嘗試,都失敗了。因為希特勒再也不去前線視察,很少去柏林,大部分時間待在東普魯士的狼穴或巴伐利亞的貝格霍夫,並且安保措施越來越強。1943年4月,漢斯·奧斯特及其副手漢斯·馮·多納尼等人的抵抗小組被偵破,奧斯特被軟禁。這對馮·特雷斯科是又一重打擊。

馮·特雷斯科不知疲倦地勸說高級將領,如馮·博克元帥、馮·克盧格元帥和曼施泰因元帥,加入抵抗運動,但都沒有成功。他還在這些高級將領身邊安插了抵抗分子作為參謀軍官,以影響和爭取他們。馮·克盧格一直同情抵抗分子,但始終下不了決心。曼施泰因直截了當地拒絕背叛希特勒,但也沒有將馮·特雷斯科的「謀逆」告發。

這時奧爾布裡希特將軍提出了一個新策略。後備軍(Ersatzheer,陸軍的一部分,駐在國內,包括指揮與行政機關、訓練單位和衛戍部隊)有一個緊急預案叫「瓦爾基裡」計劃(Operation Walküre),為的是防備盟軍的空襲造成國內法律與秩序崩壞,或者國內的數百萬奴隸勞工與戰俘起義。奧爾布裡希特提議藉助「瓦爾基裡」計劃,在殺死希特勒之後,讓後備軍控制各大城市、解除黨衛軍的武裝並逮捕納粹領導人。馮·特雷斯科花了很大力氣來修改「瓦爾基裡」計劃。他的妻子艾麗卡和秘書瑪格麗特·馮·奧芬(Margarethe von Oven)伯爵夫人負責打字,製作命令文件和宣言書等。這些文件在戰後被蘇軍繳獲,2007年才公布,證明了馮·特雷斯科是抵抗運動的靈魂人物。


最有名的一位刺客施陶芬貝格伯爵

1943年10月,馮·特雷斯科被調往前線擔任指揮官,沒有條件繼續領導政變。他結識了施陶芬貝格伯爵,後者接過了計劃和執行刺殺行動的使命。施陶芬貝格伯爵被任命為後備軍參謀長並做好行刺準備的時候,西方盟軍已經在諾曼第登陸。施陶芬貝格問馮·特雷斯科,德國眼看就要戰敗,刺殺和政變是否還有意義。馮·特雷斯科敦促他執行刺殺,並且哪怕刺殺失敗也要發動政變。他說,德國內部必須要有公開的反對希特勒的行動,以昭示天下,德國人並非都是納粹。他還告同志瑪格麗特·馮·奧芬和菲利普·馮·伯澤拉格爾男爵,每天有1.6萬人被納粹屠殺,即便為了阻止這個,也要殺掉希特勒。在刺殺幾天前,馮·特雷斯科告訴一位朋友,他覺得成功的希望不大,但即便如此,也必須行動。

7月20日,施陶芬貝格伯爵刺殺希特勒失敗。次日,馮·特雷斯科在前線用手榴彈自殺。他給馮·施拉布倫多夫留下的遺言是:

現在全世界都會誹謗我們了,但我今天堅信不疑,我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希特勒不僅是德國的死敵,也是全世界的死敵。再過幾個小時,我在上帝面前解釋自己的所為和所不為的時候,我能夠為自己反對希特勒的鬥爭辯護。上帝向亞伯拉罕承諾,只要索多瑪還有十個義人,他就不毀掉索多瑪。我希望為了我們的緣故,上帝不會毀掉德國。

馮·特雷斯科抵抗集團的成員很多是貴族和軍人精英,他們的人脈極廣,能夠接觸到納粹黨核心和希特勒,所以他們從事抵抗的時候,活動空間肯定比其他人(比方說共產黨)更大,機會也更多。從這個角度看,貴族身份對他們的抵抗頗有益處。

鎮壓政變幾個小時之後,希特勒就說此次政變是「伯爵們和反動分子的俱樂部」的密謀。看樣子,希特勒此時已經把貴族視為自己的敵人。

其他方面的貴族抵抗者

還有一些貴族組成了所謂「克萊紹集團」(KreisauerKreis),這也是一個反對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小圈子,其成員大多為高級貴族和保守派精英,也有中產階級和教會人士。德國歷史上最顯赫的一些姓氏,出現在這個圈子裡,比如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伯爵(Helmuth James Graf von Moltke,1907–1945),他是普法戰爭時期的老毛奇元帥的曾侄孫。「克萊紹集團」這個名字,得名自他們經常在馮·毛奇位於克萊紹(今天波蘭的克日若瓦)的莊園開會。


另一個名門之後是彼得·約克·馮·瓦滕堡伯爵(Peter Graf Yorck von Wartenburg),他的祖先就是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時期的普魯士名將路德維希·約克·馮·瓦滕堡(Ludwig Yorck von Wartenburg),他推動普魯士脫離與法國的盟約,倒向反法同盟。

集團的其他貴族成員還有漢斯·伯恩德·馮·赫富滕(Hans Bernd von Haeften)、亞當·馮·特羅特·祖·索爾茨(Adam von TrottzuSolz)、霍斯特·馮·艾因席德爾(Horst von Einsiedel)、奧託·海因裡希·馮·德·加布倫茨(Otto Heinrich von der Gablentz)等。他們的主要思想是基於基督教的人道主義。


主教、伯爵和抵抗分子馮•加倫

不過克萊紹集團沒有積極主動地去反抗希特勒,而主要局限於「清談」和籌劃未來的德國政府。他們與西方盟國,尤其是英國有聯繫,向其報告德國國內情況。1944,馮·毛奇被捕,於是克萊紹集團瓦解,有些成員加入到施陶芬貝格的抵抗集團。

在宗教界,許多貴族對納粹党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從1934年起,明斯特主教克萊門斯·奧古斯特·馮·加倫伯爵(Clemens August Graf von Galen)就不斷布道,反對納粹黨的意識形態,反對用安樂死手段殺害殘疾人、精神病人等人群的政府措施。柏林的一位主教康拉德·馮·普萊辛伯爵(Konrad Graf vonPreysing)力挺他。1944年,天主教徒貴族官員斐迪南·馮·呂寧克男爵(Ferdinand Freiherr von Lüninck)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多福·馮·哈勒姆(Nikolaus Christoph von Halem)因為參加抵抗運動而被判處絞刑。

與狼共舞的德國貴族

但是,與魏瑪共和國時期一樣,地區、宗教信仰和貴族身份並不是決定德國人對納粹態度的主要因素。上述的貴族不同程度地參與對希特勒的抵抗,但也有很多貴族選擇與納粹黨共謀,從中漁利。

貴族對民主制的敵視使得他們比較容易與納粹黨接近,而納粹黨的「血與土」(Blut und Boden)浪漫傳說對貴族地主非常有吸引力。根據納粹的這種意識形態理論,民族的生存依靠血(民族的血統)和土地(農業生產的基礎),同時也強調了農業的重要意義以及農村生活的美德及傳統價值。這讓很多憎惡現代城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沉溺於鄉村「美好往昔」的貴族十分開心。二戰初期德國的輝煌勝利,讓很多貴族軍人為之陶醉。不少貴族本身就是反猶分子。同時,反對平均主義的精英理念仍然牢牢掌控著很多貴族的頭腦。他們幻想在希特勒帝國獲得新的顯赫地位。

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貴族社團——德國貴族協會(DeutscheAdelsgenossenschaft)在1933年納粹奪權之前就為納粹黨效勞。希特勒上臺之後,協會會長阿道夫·祖·本特海姆—泰克倫堡侯爵(Fürst Adolf zuBentheim-Tecklenburg,1889—1967)更是對希特勒奴顏婢膝。在所謂「一體化」(Gleichschaltung,指納粹政權將整個公眾和私人的社會和政治生活都「和諧」起來,建立協調並加以絕對控制)過程中,納粹政權吸收和控制了國內各種社團組織,驅逐其中的猶太人成員,並安插納粹黨員。德國貴族協會也受到了這樣的對待,不過它顯得格外恭順聽話。德國貴族協會的巴伐利亞分支在希特勒上臺前與納粹黨保持距離,但在1933年之後也迅速歸順中央。只有德國南部與西南部的少數貴族繼續對納粹黨持冷淡態度。一般來講,年紀較大的貴族對納粹黨更為冷淡,而他們的兒孫,即年輕貴族,更趨向於與納粹黨合作,很多人甚至成為熱情的納粹分子。

雖然從地區上講不存在涇渭分明的差別,但粗略地講,傳統的南德貴族(更接近哈布斯堡帝國、敵視普魯士、信奉天主教)與北德貴族(更接近普魯士,大部分信新教,在普魯士軍中服役,或者在易北河以東地區佔據大莊園)還是不大一樣,前者較少親近納粹。當然,這是泛泛而談,不能一概而論。根據德國歷史學家史蒂芬·馬林諾夫斯基(Stephan Malinowski,1966— )的研究,典型的貴族納粹分子是「易北河以東的普魯士下層貴族,年輕,男性,信新教,沒有自己的莊園,從軍」。

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入黨肯定對自己的職業成長有很大好處。軍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國家機關和國企裡清洗掉了許多猶太人,留下了空缺位置,這對需要打拼自己天地的(較貧窮的)年輕貴族來說,都是天賜良機。也許還有人渴望在東歐獲得土地。這些因素,都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貴族變成熱忱的納粹分子。換句話說,理想主義者恐怕是少數,而個人利益是主要的驅動因素。


貴族納粹分子亞歷山大•馮•韋特克

很多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生活困窘的貴族,在納粹黨的新德國找到了上升的路徑。是黨給了他們新生,他們也因此對黨死心塌地。舉個例子,亞歷山大·馮·韋特克(Alexander vonWoedtke)出身波美拉尼亞貴族,家族的莊園在一戰後負債纍纍,難以為繼。1929年,為了餬口,他不得不將祖傳的土地賣掉。隨後,他就加入了納粹黨,攀升到黨衛軍旗隊長(與陸軍上校平級)的位置,1943年在波蘭的索斯諾維茨(Sosnowiec)擔任警察局長,參與了對猶太人的鎮壓和遣送。數萬猶太人從他的手裡經過,被送上死路。

另一個更有名的例子是埃裡希·馮·德姆·巴赫—齊勒維斯基(Erich vondem Bach-Zelewski,1899—1972),他出身東普魯士的卡舒布貴族(卡舒布人是一個斯拉夫民族,很大程度上德意志化了。注意,在普魯士貴族當中,波蘭和其他斯拉夫血統的人極多),但家境貧困,早就失去了祖傳的莊園。父親死後他和幾個姐妹被好幾家人收養。他1930年入黨,1931年加入黨衛軍,很快平步青雲,官拜黨衛軍上將,在二戰中參與鎮壓猶太人和反遊擊作戰,尤其是1944年8月鎮壓華沙起義,可謂罪行累累,是個雙手沾滿鮮血的老納粹。

像馮·韋特克和馮·德姆·巴赫—齊勒維斯基這樣在納粹黨、衝鋒隊或黨衛軍中攀升到高位的貴族很多。黨衛軍的幹部約20%是貴族。衝鋒隊的幹部有12%是貴族。貴族在衝鋒隊和黨衛軍裡一般不會從小兵幹起,他們的貴族身份往往能讓他們一進來就成為幹部。

但很難說貴族在納粹黨當中佔到怎麼樣一個比例。在黨外的貴族肯定多於在黨內的貴族。但是在易北河以東的大地主貴族家庭當中,幾乎家家都有至少一個黨員。根據德國歷史學家史蒂芬·馬林諾夫斯基(Stephan Malinowski,1966— )的研究,312個貴族家庭中有3592名黨員。1941年納粹黨自己的一份報告顯示,到當時為止,有270名統治家族成員是黨員,其中80人是1933年之前入黨的。有意思的是,在貴族黨員當中,多達35%是女性。在納粹黨的女性支持者當中,貴族的比例非常高,大大超出了其人口的比例。

那麼納粹黨對貴族的態度是什麼呢?很多老黨員,尤其是所謂「老戰士」,大多是草根出身,信仰平均主義,他們對貴族持懷疑和敵視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希姆萊這樣有浪漫情懷、滿腦子中世紀傳奇的人,非常喜愛貴族。總的來講,貴族在納粹德國的地位和其他精英群體(工業家、科學家、文化精英等)類似,受到政府的分化、吸納、「統戰」、削弱和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貴族當中(或許對其他人來說也一樣),反對或是支持納粹黨,家庭和親友固然會產生影響,但往往是個人的信念所致。「7月20日」事變之後被處決的抵抗分子弗裡茨—迪特洛夫·馮·德·舒倫堡伯爵的家族中有41人是堅定的黨員。馮·特雷斯科家族除了漢寧之外,還有他的哥哥格爾德(Gerd von Tresckow)參加抵抗運動,但也有30名忠心耿耿的黨員。卡爾—漢斯·馮·哈登貝格伯爵拒絕入黨,後來被投入集中營,活到了戰後,他家裡有27人是黨員。抵抗分子烏爾裡希·威廉·什未林·馮·施瓦嫩菲爾德伯爵(Ulrich Wilhelm Graf Schwerin von Schwanenfeld)在「7月20日」事變之後被處決,他家裡有52名黨員。

第三帝國時期的貴族並不享有曾經的特權與特殊地位,並且在經濟上未必能維持過去的水平,但他們仍然是引人注目的社會精英團體。他們對納粹黨的態度,以及他們的作為,很容易受到格外關注。所以貴族面對納粹黨的英勇義舉,或是共謀與罪行,都特別顯眼。


相關焦點

  • 一位德國木匠為何讓希特勒膽戰心驚?希特勒:此人敢刺殺元首
    隨著德國民眾對納粹元首希特勒的崇拜陷入一種近似狂熱的浪潮之中時,喬治.艾爾塞決定刺殺希特勒,讓處在戰爭邊緣的德國懸崖勒馬。 其次、刺殺希特勒 喬治.艾爾塞決定刺殺希特勒這個大膽的計劃以後,開始策劃刺殺希特勒的行動。 喬治.艾爾塞知道希特勒在德國慕尼黑貝格布勞凱勒啤酒館,發動了著名的「啤酒館暴動」起家。
  • 納粹德國:崛起的災難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歷史上可怕的人物。」一位當代的德國歷史學家如是說。然而納粹德國給世界帶來六十年前的那場浩劫,卻不僅僅是因為希特勒品性的緣故。 壹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 納粹成立德意志少女聯盟,希特勒與神秘組織維利會的造人計劃!
    相傳在二戰時期,德國有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名叫「維利會」。這個組織致力於研究一些神神鬼鬼、亂七八糟的神秘力量,經常搞一些玄幻的東西出來,是人類世界最神秘的組織之一。據說他們的很多成員,都擁有心靈溝通的能力,可以獲得來自高等文明的重要信息。很多人認為希特勒非常執著於地心世界,以及對UFO和地外文明的過度崇拜,都與這個組織脫不開關係。
  • 希特勒真的不怕死嗎?曾經制定逃跑計劃,準備在北極重建納粹基地
    臨死前的一段時期,希特勒曾一再標榜自己「要與第三帝國共存亡」,但事實上他並非從容赴死,他也曾經掙扎猶豫,甚至一度制定了逃跑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幾十年後,前德軍研究人員厄內斯特·科尼格上校向《泰晤士報》披露了這一計劃,逃亡的目的地是位於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
  • 希特勒的黃粱美夢,德國對英國本土的入侵計劃——海獅計劃
    然而一個小時後,希特勒就收到了邱吉爾的回覆——英國拒絕對納粹德國屈服,並將繼續戰鬥下去,直至打垮納粹德國邱吉爾的回覆讓希特勒氣急敗壞,在他眼裡邱吉爾根本就是一個只會喝白蘭地和抽雪茄的白痴,而邱吉爾的內閣裡也都是一群沒有腦子的笨蛋。希特勒琢磨既然英國人不打算接受他的和平,那他乾脆調集部隊,把英國人打到接受和平為止算了,也省了他浪費自己的口水了。 事實上,從一開始希特勒就沒放棄過用武力進攻英國人,他準備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入侵計劃,這個計劃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
  • 希特勒遺骸和納粹檔案藏在南極?
    2月8日,俄羅斯Federal Press World News網站刊登了一篇名為「希特勒檔案可能在南極沃斯託克湖」的消息,作者為塔基揚娜。文章稱,《華盛頓郵報》援引俄羅斯媒體的相關報導表示,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南極冰層下的沃斯託克湖,該地可能是希特勒在南極的避難地。為核實消息的可信性,記者聯繫了塔基揚娜。
  • 納粹德國——一個瘋狂的國家和它瘋狂的科技發明!盤點納粹德國的黑...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德語:Deutsches Reich)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德語:Gro deutsches Reich)。"
  • 希特勒的神秘基地——南極基地計劃
    早在二戰爆發之前,希特勒就瞄上了這裡,不僅僅只是為那裡的資源,還為了在那裡建造一個最終的基地。南極基地計劃20世紀30年代,德國每年都要從挪威進口約20萬噸的鯨油用於生產國內的人造黃油和肥皂。挪威在南極的捕鯨站使一些納粹官員分外眼紅,他們覺得如果在南極建立一個德國的捕鯨站,可大大縮小進口成本,但這個建議並沒能得到納粹高層的認可。
  • 安樂死、絕育以及大屠殺:被納粹歪曲的基因學說 | 知識周刊
    1933 年春季,當赫爾曼·穆勒開始在柏林的凱澤·威廉研究所工作時,他目睹了納粹將「應用生物學」付諸行動。同年1 月,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3 月,德國議會通過了授權法案,賦予希特勒前所未有之權力,從而使他可以不經議會批准就制定法律。狂熱的納粹準軍事部隊為了慶祝勝利,手持火把在柏林街頭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遊行。
  • 納粹統治下珍貴鏡頭:軍官教情婦開槍,犯人住處小如豬籠!
    納粹統治下珍貴鏡頭:軍官教情婦開槍,犯人住處小如豬籠! 納粹統治下珍貴鏡頭:軍官教情婦開槍,犯人住處小如豬籠!休閒狀態下的納粹德國軍官,面露笑容教情婦開槍,不知道在照片沒拍到的另一邊,是否有可憐的人當靶子。
  • 納粹德國那些黑科技武器,最後一個留下未解之謎,希特勒獲得外星科技
    其中,納粹德國能夠肆掠在二戰戰場,靠的不僅是強大的軍隊,還有先進的科技水平。今天一起回顧下納粹德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黑科技武器。1、V-2火箭V-2火箭V-2火箭是一種地對地彈道飛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火箭,是納粹德國為襲擊英國所製造的。V-2火箭是德國科學家韋恩赫-馮布勞恩博士的團隊設計製造。
  • 發生納粹大屠殺的原因
    希特勒的早期開始是在財政教育,社會,法律和文化領域的治理背景下,總理見證了一個全新的納粹修訂議程。教育機構,商業機構,貿易和經濟; 所有這些統治都歸希特勒所有。整個德國軍隊承諾他們對希特勒的不懈忠誠。理想情況下,所有這些原則都不是非常嚴重或危及生命,但是,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用這些原則實踐他的權力是極其極端的事實。當然,一個主要(也許是唯一的)原因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面臨的羞辱,但是雖然原因不同,但至少可以說這種動機是非常荒謬的。納粹認為,有一個偉大的猶太陰謀統治世界(有趣的是,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陰謀理論之一),這與雅利安從德國開始的清洗世界的追求是平行的。
  • 希特勒之謎新發現,納粹的核試驗基地和第四帝國的夢想
    鮑勃在資料庫系統中發現了一份1944年,來自德空軍內部轟炸紐約的計劃文件,文件中包含一張美國曼哈頓的實驗圖紙,圖紙的用途目的當然是為飛機轟炸提供參考服務,從文件圖紙中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希特勒曾計劃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轟炸紐約。
  •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有研製出原子彈?原因其實很簡單
    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直接讓日本無條件投降,震驚了世界。美國是第一個發明出原子彈並將其投入使用的國家,但在當時的世界上,並不止美國一個國家在研究原子彈,納粹德國對於原子彈的研究也一直在進行中。要知道,當時的德國可謂人才濟濟,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都不在少數,還誕生了不少諾貝爾獎得主。
  • 納粹德國臭名昭著的「生命之源」計劃 誘拐30萬兒童成基因載體
    從1939年到1945年,歐洲眾多國家相繼遭到了納粹德國的佔領。在種族計劃中,這些被佔領的國家中的公民們被分為了三個等級。比如日耳曼人被列為一等人,維京人被列為了二等人,比如斯拉夫人便處於這個階層金字塔的最底層。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希特勒,世界近代史上不可迴避的一個人物,有人說他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說他推動歷史發展。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希特勒還很遙遠,可對於德國人,他們既享受過希特勒帶來的麵包,也飽嘗了他種下的惡果,恨還是不恨?這是一個問題。
  • 愛因斯坦極力促成曼哈頓計劃,否則原子彈恐落入希特勒之手
    到了20世紀3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義大利物理學家恩裡克,德國物理學家哈恩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驚奇地發現,1克重的鈾裂變產生的能量竟然相當於燃燒3噸煤炭所放出的能量,它所產生的爆炸力是如此巨大和驚人。從此人類進入了核時代。
  • 二戰差點多死幾億,多虧他算錯一公式,世界才免受希特勒的核打擊
    早在二戰前夕,以愛因斯坦和海森堡為為首的科學家陣營就對核裂變計劃有著深刻認識,當時德國科學家海森堡甚至飛到大洋彼岸的美國,與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就核裂變計劃不用於戰爭等事宜進行了討論,他們達成共識要建立一種審核制度,確保核計劃不用於戰爭。當時德國負責研發原子彈的人是海森堡,德國最著名的科學家。
  • 神秘的美國高空降落計劃——尋找納粹地下城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如此大體量的出動目標絕不簡單是科研項目,而結合這件事情的始末看,高空降落計劃的真實目的,是追蹤從德國港灣潛逃的潛艇以及可能尚未身亡的希特勒。這一切,要從希特勒和他信奉的地球軸心說講起。早期的傳統科學理論一直認為地球是實心的,但隨著近些年對於地震波原理、科拉超深鑽孔實驗、地下深層水源等等的發現,讓地球實心說逐漸站不住腳。
  • 以下是關于勒本斯伯恩,納粹的人類選擇性繁殖和綁架兒童計劃
    第三帝國簡單地把假優生學的邏輯結論,並在這樣做產生了積極優生學的勒本斯伯恩計劃,和消極優生學的大屠殺。德國女子體操聯盟納粹相信雅利安人註定要統治世界,但當他們在20世紀30年代掌權時,德國的出生率多年來一直在穩步下降。除此之外,墮胎人數一直在穩步上升,在兩次大戰期間每年大約達到80萬,部分原因是一戰屠殺後適婚男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