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絕育以及大屠殺:被納粹歪曲的基因學說 | 知識周刊

2020-11-29 鳳凰網

重新認識德國納粹的種族大屠殺

✪ [美] 悉達多·穆克吉

在上個世紀,基因概念的橫空出世使得英美兩國的改革派喜出望外,他們希望通過操縱遺傳規律來加速人類進化與解放。20 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已經達到瘋狂的極限,他們利用某些殘忍的人體實驗來驗證優生學理論,其中包括絕育、安樂死以及滅絕人性的屠殺。

絕育:讓「種族衛生」成為可能

生物學家弗裡茨·楞次曾說過,納粹主義不過是「應用生物學」。

1933 年春季,當赫爾曼·穆勒開始在柏林的凱澤·威廉研究所工作時,他目睹了納粹將「應用生物學」付諸行動。同年1 月,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3 月,德國議會通過了授權法案,賦予希特勒前所未有之權力,從而使他可以不經議會批准就制定法律。狂熱的納粹準軍事部隊為了慶祝勝利,手持火把在柏林街頭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遊行。

按照納粹主義的理解,「應用生物學」實際上是應用遺傳學,它的目的就是讓「種族衛生」成為可能。納粹主義並非是這個術語的始作俑者:德國物理學家與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普羅茲早在1895 年就創造了這個詞語。按照普羅茲的描述,「種族衛生」就是對種族進行遺傳淨化,就像個人衛生指的是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清洗一樣。個人衛生通常要清除身體的碎屑與排洩物,而種族衛生則要消除遺傳物質的殘餘,並且創造出更健康與更純淨的種族。1914年,遺傳學家海恩裡希·波爾(普羅茲的同事)寫道:「就像生物體殘忍地犧牲退化細胞,或者外科醫生冷酷地切除病變器官一樣,這都是為了顧全大局才採取的不得已措施:對於親屬群體或者國家機關等高級有機體來說,不必為幹預人身自由感到過度焦慮,種族衛生的目的就是預防遺傳病性狀攜帶者將有害基因代代相傳。」

普羅茲與波爾將高爾頓、普裡迪和達文波特等英美兩國優生學家視為這門新興「學科」的先驅。他們認為,維吉尼亞州立癲癇與智障收容所就是一項理想的遺傳淨化實驗。在20 世紀20 年代早期的美國,像卡麗·巴克這樣的女性在經過鑑定後會被遣送至優生集中營,而德國的優生學家非常渴望憑藉自身的努力來獲得國家支持,他們可以通過該項目對具有「遺傳缺陷」的人們進行監禁、絕育或是根除。

希特勒曾經在慕尼黑領導「啤酒店暴動」,而他也因發動這場失敗的政變遭到監禁。20 世紀20 年代希特勒於監獄服刑期間接觸到了普羅茲的觀點與種族科學的內容並為之一振。與普羅茲一樣,希特勒也相信遺傳缺陷將會緩慢毒害整個民族,同時阻礙這個泱泱大國的復興。

當納粹黨於30 年代掌權後,希特勒馬上行動起來:1933 年,納粹政府通過了《遺傳病後裔防治法》,也就是通常說的「絕育法」。這項法律的主要內容明顯照搬自美國的優生計劃,而納粹政府為了取得更大的效果對其內容進行了擴充。該法律強制規定:「任何患有遺傳疾病的人都將接受外科手術絕育。」早期制定的「遺傳病」列表中包括,智力缺陷、精神分裂症、癲癇、抑鬱症、失明、失聰以及嚴重畸形。如果需要對某人進行絕育,那麼需要向優生法院提交國家認可的申請。「一旦法院同意執行絕育」,流程就開始啟動,「即使違背本人意願,手術也必須執行……而在其他措施無法控制局面時,可以採用強制手段實施」。

為了爭取民眾對絕育法的支持,納粹政府藉助各種法律禁令來協助推廣,並且最終將這種手段發揮到極致。《遺產》與《遺傳病》是種族政策辦公室拍攝的電影,其主要目的是展示「缺陷」與「不健康」導致的疾病。這兩部影片分別於1935 年與1936 年上映,而德國各地的影院均一票難求。在電影《遺傳病》中,一位飽受精神病折磨的女性在不停地擺弄自己的手指和頭髮,另有一位畸形兒童無助地躺在床上,還有一位肢體短縮的女性只能像牲畜一樣「四腳」著地。與上述兩部電影中的可怕畫面相比,雅利安人的完美身體簡直就是電影史上的頌歌:《奧林匹亞》是萊尼·裡芬斯塔爾拍攝的一部電影,該片讚美了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德國運動員,他們通過健美操展示肌肉線條,簡直就是完美遺傳的化身。心懷厭惡的觀眾們面無表情地盯著這些「缺陷」,同時對那些超人般的運動員充滿了嫉妒與渴望。

當國家機器大肆造勢鼓吹並強迫人們被動接受優生絕育的同時,納粹政府也在法律的掩護下不斷逼近種族淨化的底線。1933 年11 月, 一項新頒布的法律允許國家可以對「危險罪犯」(包括不同政見人士、作家和記者)進行強制絕育。1935 年10 月,為了防止基因混合,納粹政府在頒布的《德意志血統及榮譽保護法》(即「紐倫堡法案」)中,禁止猶太人與德意志血統的公民結婚或者與雅利安後代發生性關係。此外還有一部法律禁止猶太人在自己家裡僱傭「德國女傭」,恐怕沒有比這更離奇的例證來說明身體淨化與種族淨化之間的關係了。

實現規模龐大的絕育與收容計劃,需要建立與之相應的龐大行政機構作為支撐。截至1934 年,每個月都會有近5 000 名成年人被絕育,而200 個遺傳健康法庭(或者叫遺傳法庭)不得不超負荷運轉,對涉及絕育的上訴進行裁定。在大西洋彼岸,美國的優生學家不僅對此舉稱讚有加,同時也在感嘆自身有效手段的匱乏。洛斯羅普·斯託達德是查爾斯·達文波特的另一位門徒,他曾經於20世紀30 年代末期在德國訪問了某個遺傳法庭,並為絕育手術的療效寫下了讚美之詞。在斯託達德來訪期間,他見到的被告包括一位女性躁鬱症患者、一位聾啞女孩、一位智障女孩以及一位「猿人模樣」男人,這位男士不僅娶了猶太女人為妻,還明顯是個同性戀,而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十惡不赦。從斯託達德的記敘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仍不清楚出現這些症狀的遺傳本質是什麼。儘管如此,全部被告還是很快就被判決接受絕育了。

安樂死:清除「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

絕育在悄然無息中徹底變成了殺人機器。早在1935 年,希特勒就曾私下仔細考慮過將基因淨化工作從絕育升級至安樂死,就淨化基因庫這項工程而言,還有什麼比從肉體上消滅他們更快捷的方式嗎?但是希特勒也很在意公眾的反應。到了20 世紀30 年代末期,德國民眾對絕育計劃的漠然態度反而助長了納粹政府的囂張。1939 年,機會終於來了。那年夏季,理察·克雷奇馬爾和莉娜·克雷奇馬爾向希特勒請願,希望對他們的孩子格哈德實施安樂死。格哈德只有11 個月大,他生來就失明且伴有肢體殘疾。格哈德的父母是狂熱的納粹分子,他們為了表達效忠德意志的決心,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從國家遺傳基因庫中清除。

希特勒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他批准了對格哈德·克雷奇馬爾實施安樂死的請求,然後將該項計劃迅速擴展應用到其他兒童身上。在私人醫生卡爾·勃蘭特的協助下,希特勒頒布了《嚴重遺傳性與先天性疾病科學登記制度》,並以此為契機大規模開展安樂死計劃,以便在全國範圍內徹底清除遺傳「缺陷」。為了賦予這種滅絕措施合法的身份,納粹政府開始委婉地將受害者描述成「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這個離奇短語傳遞出的意思是納粹優生學邏輯在逐步升級:對遺傳缺陷攜帶者實施絕育已不足以讓未來的國家得到淨化,必須把他們從現有的體制內徹底清除。這就是遺傳學上的最終解決方案。

這場屠殺最開始以3 歲以下的「缺陷」兒童為目標,但是到了1939 年9 月,其目標人群已經擴展到青少年範圍。隨後,少年犯也被劃入了名單,而被殃及的猶太兒童比例則非常突出,他們被迫接受由國家指定醫生進行的體檢,並且被隨意貼上「遺傳病」的標籤,往往因為某些微不足道的藉口就遭到清除。到了1939 年10 月,該計劃的清除對象已經延伸到成年人。執行安樂死計劃的官方總部位於柏林動物園街4號(No.4 Tiergartenstrasse)的一座精美別墅,而該計劃根據其街道地址最終被命名為「T4 行動」(Aktion T4)。

此後德國各地都相繼建立起滅絕中心,這些建築的地下空間被改造成密閉的毒氣室,不計其數的受害者就在這裡被一氧化碳奪去了生命。為了加深公眾的感性認識,納粹政府還為T4 行動披上了科學與醫學研究的外衣。在披著白大褂的黨衛軍軍官押送下,安樂死計劃的受害者乘坐裝有鐵窗的大巴被送往滅絕中心。緊鄰毒氣室的房間裡臨時搭建起混凝土解剖臺,其四周環繞著用來收集液體的深槽,醫生們就在這裡解剖受害者的屍體,然後將他們的組織器官與大腦保存起來,作為日後的遺傳學研究標本。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對於科學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在安樂死結束後,納粹政府會籤發數以千計經偽造的死亡證明,上面標有各種非常荒謬的死因。1939年,瑪麗·勞的母親因患有精神病性抑鬱症被實施安樂死。可是她的家人卻被告知,患者死於「嘴唇上的肉贅」。截至1941 年,T4 行動已經屠殺了將近25 萬的成人與兒童。此外,在1933 年到1943 年間,大約有40萬人根據絕育法接受了強制絕育手術。

種族滅絕:基因學說掩飾下的大屠殺

漢娜·阿倫特是一位頗具影響力文化批評家,她曾記錄下納粹政府的倒行逆施,並且在戰後提出了著名的哲學概念「平庸之惡」,藉此反映納粹統治時期麻木不仁的德國文化。但是當時人們對於邪惡的輕信已經司空見慣。納粹政府認為「猶太特性」或者「吉卜賽特性」由染色體攜帶並通過遺傳來延續,因此實施遺傳淨化需要完全顛覆原來的信仰,然而人們卻不假思索地把盲從作為文化信條。事實上,許多科學精英(包括遺傳學家、醫學科研人員、心理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語言學家)都很樂於為完善優生學計劃的理論基礎出謀劃策。奧特馬爾·馮·維斯徹爾是柏林凱澤·威廉研究所的一位教授,他在《猶太種族生物學》一書中認為,神經症與癔症是猶太人的內在遺傳特徵。維斯徹爾注意到,猶太人的自殺率在1849 年到1907 年間增長了7 倍,而他異想天開,認為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與歐洲國家系統性迫害猶太人無關,這只是他們神經官能症過度反應的表現:「只有具備神經錯亂與神經過敏傾向的人才會以這種方式應對外部條件變化。」

最終,納粹政府淨化「遺傳病」的計劃演變為一場更大災難的序曲。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浩劫與之前的滅絕(針對失聰、失明、失語、跛足、殘疾以及智障人員)行動不可同日而語。在大屠殺期間,有600 萬猶太人、20 萬吉卜賽人、幾百萬蘇聯和波蘭公民還有不計其數的同性戀者、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以及持不同政見者在集中營與毒氣室中慘遭殺害。此類令人髮指的暴行與早期的滅絕計劃本質上一脈相承,納粹主義正是在野蠻優生學的「幼兒園」裡學會了這些卑鄙伎倆。「種族滅絕」(genocide)這個單詞的詞根與基因「gene」同源,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明:納粹主義盜用了基因與遺傳學的名義為延續其罪惡進行宣傳與辯解,同時還駕輕就熟地將遺傳歧視整合到種族滅絕的行動中。從肉體上消滅精神病與殘疾人的行為只是大規模屠殺猶太人之前的熱身運動。基因就這樣史無前例地在悄無聲息中與身份混為一談,然後這些帶有缺陷的身份被納粹主義利用,並且成為他們實施種族滅絕的藉口。

在20世紀40 年代暗無天日的德國,基因學說已經成為某種潛在的政治與文化工具,遺傳淨化這個藉口也逐漸被融入種族淨化的過程,納粹政府不斷歪曲遺傳學事實來支撐國家主導的絕育和滅絕行動時,將遺傳學視為種族淨化的工具。可見,納粹德國實施的種族淨化是不斷升級的,最開始是有遺傳病者進行絕育,隨後對三歲以下的殘疾嬰幼兒實行安樂死,之後安樂死的年齡不斷擴大到成年人。不過,這些都是序曲,在納粹德國看來,猶太血統本身就是一種遺傳缺陷,因而對猶太人實施了大規模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

時過境遷,納粹的慘無人道已為世人銘記,其歪曲基因學說來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也將遺傳基因的研究一度引入危險的境地。如果非要說納粹對遺傳學發展有什麼貢獻,那麼最主要的便是:它為優生學蓋上了奇恥大辱的烙印。納粹優生學的暴行成為一部現實版的反面教材,人們也對某些教唆勢力也重新進行了全面的審視。在這之後,各個國家的優生學計劃悄然而止。1939 年,美國優生學檔案辦公室的運營資金開始明顯減少,到了1945 年之後則大幅下降。而對於那些最狂熱的支持者來說,他們似乎對曾經蠱惑德國優生學家的事實集體失憶,並且最終灰溜溜地放棄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優生運動。

——《基因傳》[美] 悉達多·穆克吉/ 馬向濤/ 中信出版社/ 2017

責編:馬百萬

閱讀更多好書、好文章,歡迎關注【鳳凰讀書】微信公眾號(ID:ifengbook)

相關焦點

  • 發生納粹大屠殺的原因
    令人震驚和可怕的數百萬人被殺 - 包括一百多萬兒童,兩百萬婦女和三百萬人,由納粹德國主人公阿道夫希特勒精心策劃,他無情地屠殺猶太人並設想建立一個納粹烏託邦,構成了大屠殺。對這些大規模謀殺進行精心設計的治理以及造成這種痛苦和悲劇背後的原因,沒有任何理由。
  • 你可能還不知道,美國的種族主義,曾被德國納粹奉為榜樣!
    (《我的奮鬥》)「納粹立法者們在尋找有參考價值的種族主義法案,他們環顧四周發現了美國」,惠特教授寫道,「被認為孕育了自由和平等的美國,在20世紀初是世界領先的種族主義司法管轄區。」1. 優生主義起源於美國,後由美國專家大力推銷至德國優生學意圖實施計劃生育以改進遺傳基因素質,消滅所有被認為「不合適」(unfit)的人。
  • 13張大屠殺照片,以及背後故事,揭示納粹集中營的恐怖
    到最後,600萬猶太人和大約500萬其他猶太人在大屠殺中被殺害。照片中的孩子們被關押在納粹佔領的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 總共有600萬猶太人和大約500萬其他猶太人在大屠殺中喪生。
  • 沈德詠:推進安樂死立法,才能減少濫用風險
    與其挑戰有多重障礙的安樂死立法規制,不如在安寧療護的法律法規建設上投入更多精力。對此,沈德詠曾給予積極回應。兩會落幕後,有關安樂死的話題探討卻沒有停息,兩位「大咖」的理性爭論也引發了更大的社會關注。《中國新聞周刊》在近期就安樂死話題專訪了沈德詠。《中國新聞周刊》:你為什麼會在今年兩會時,向大會提交那份提案?
  • 以下是關于勒本斯伯恩,納粹的人類選擇性繁殖和綁架兒童計劃
    然後納粹就出現了,在1933年掌權後,他們用自己的優生學品牌使每個人黯然失色,在優生學中,他們不滿足於僅僅對那些被認為不適合生育的人進行絕育。相反,他們在一個被稱為Aktion T4的非自願安樂死項目中殺死了數十萬這樣的人。
  • 《基因傳》 破譯人類的遺傳密碼
    就在這期間,基因已經從植物學實驗中的抽象概念,演變為操縱社會發展的強大工具。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卡麗·巴克智力低下,被強姦致孕,又被關進低能患者收容所,最終被判決接受絕育手術。1927年,收容所的負責人約翰·貝爾醫生對她施以結紮手術,完成絕育。這起案例後來走向美國最高法院——巴克訴貝爾案。案件的爭議是,對於這類人群的絕育是否合理。
  • 植物人活命11年後,被親人切斷營養:「安樂死」並不能讓人安樂
    停止維持生命系統12小時候,巴黎上訴法庭裁定,要求院方重新向朗貝爾提供食物和水,朗貝爾被從「安樂死」邊緣救了回來。關於「安樂死」的話題,人們從未停止過討論。「安樂死」在法國是屬於違法行為。眾說紛紜,但並未有大範圍的普及和推廣,直到1930年的納粹德國:納粹分子在安樂死的藉口下,實行種族滅絕政策……這一「意外」的發生,使得人們在討論安樂死和優生學問題時,開始不能不有所忌諱。近現代以來,許多國家對「安樂死」諱莫如深,不得不重新考量這個問題。
  • 為了剔除劣質基因,六萬美國人曾被強制絕育|淘天下
    T君帶你淘歷史,漲姿勢本文作者|饅頭老妖1924年,美國維吉尼亞州通過一則法案—允許對智力障礙人士強制實施絕育手術,以確保優生優育。同年10月,該州癲癇和智障人收容所的主人普萊蒂就迫不及待地入稟當地法院,要求依據該法案,對該所一名叫嘉利·巴克的女子實施絕育手術。
  • 鄭玉雙︱生死困局:傅達仁瑞士赴死與安樂死的倫理難題
    ,他認為「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和痛苦,以及按照自己的基本價值決定自己的生命如何終結的能力」是符合道德要求的(G.但從倫理學上來看,能夠證成安樂死之正當性的唯一出路是訴諸尊嚴,否則所有傾向於安樂死的社會和法律政策都會處於道德真空之中。然而,正如石黑一雄在《長日將盡》中所講的,「尊嚴如同女人的美,分析它是沒有意義的」。儘管菲尼斯和德沃金都提出了強有力的尊嚴觀,但尊嚴究竟如何有著怎樣的內涵,以及如何進入關於安樂死的道德推理之中,卻仍然存在著很多爭議。
  • 疫情期間實驗室成千上萬的小鼠被安樂死
    近日,美國科學周刊官網一篇文章就對實驗小鼠進行安樂死一事進行了相關思考。 「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局面,對動物實施安樂死的決定絕非易事。」 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動物資源研究主任埃裡克·哈欽森(Eric Hutchinson)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雖然這是嚴峻和悲傷的,但這是需要做的事情。
  • 基因、倫理與人類命運
    《癌症傳》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發展,以及人類對抗、預防癌症的歷史,但未反映癌症病變前生命的常態。癌症是人類身體病變後的惡魔,那麼是何種力量在此前維繫著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  穆克吉在探究人體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撰寫了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基因傳》。
  • 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時間:2016-03-13 14:17   來源:搜狐滾動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人大代表:建議安樂死立法。
  • 動物安樂死真的「安樂」嗎?
    有人說實驗動物就是拿來做實驗的,有進行安樂死的必要嗎?其實,大部分實驗都不會直接損害動物的生命,但是最終由於考慮到繼續飼養的成本等問題都直接將其處死。因此,實驗動物也需要福利,也有權利不那麼痛苦的為科研犧牲。實驗動物安樂死的物理學方法主要有:擊頸法、頸椎脫臼法、斷頭法、脊髓斷離法、低溫法等。
  • 生命最後的快樂:英國「安樂死」過山車,轉一圈就成為冰冷的屍體
    安樂死是指對無法救治、承受痛苦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使其無痛苦地死去的一種減輕病人痛苦的方式。但中國憲法規定保護人的生存權,安樂死實際上是剝奪了人的生存權,因此,安樂死在我國並未立法。但不得不說,有些時候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都是對患者的折磨,尤其是患者本身求生欲也不強的時候。
  • 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
    這一決定的前提是,患者的生命被認定為不再「有意義」,而且如果患者能夠講話,他也會表達出求死的願望。  在研究安樂死問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作出兩種區分:1、就安樂死的方式而言,包括了「被動安樂死」和「主動安樂死」。
  • 為何不能選擇安樂死
    安樂死,這是一個永遠討論,但卻很難得出最終答案的話題。近日,伴隨著安徽霍邱縣熊正青夫婦為兒子請求「安樂死」的新聞報導,它最近再度進入輿論的視野。不論如何辯解,在法律上,毫無疑問,安樂死是對個體生命權的侵犯,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構成刑事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 網上竟然公開叫賣安樂死藥 「安樂死」原是氰化物
    新聞提要:「安樂死藥不是違禁藥嗎?竟然有人在網上公開出售!」家住沙市區的陳先生說,近日,他無意中進入了一個售賣「安樂死藥」的網頁,他心中滿是疑問:這種藥不是受管制的嗎?會不會是騙人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然而有人卻在網上公然叫賣「安樂死」的藥品。這究竟是騙局還是真有其事?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 選修課講生命倫理 北京中學生交鋒「安樂死」
    「我支持安樂死,因為這種病人的生存已經失去意義了,也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在昨天下午北師大附中高二選修課課堂上,面對老師提供的多個安樂死案例,聽課的中學生用各自不同的觀點探討關於安樂死的倫理話題。  課堂從一開始便充滿了對安樂死的爭議。
  • 安樂死在我國的立法探討
    不過,安樂死的合法化作為一種價值選擇的趨勢,已逐漸為各國人們所接受。本文通過對安樂死的本質、立法目的以及在我國進行立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等幾個方面的分析和論證後,認為我國應通過法律程序確立安樂死。  [關鍵詞]:安樂死、立法目的、必要及可能    泰戈爾曾經寫道:「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生的境界,也是死的境界,只有真正尊重生命,才能正確地把握。
  • 趣聊英語|澳大利亞科學家赴瑞士安樂死,朋友,瑞士安樂死了解下?
    好了,言歸正傳,讓咱們來說說這神奇的安樂死吧。安樂死(Euthanasia)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