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用冰造了輛機器車,自己的輪子自己修,要上火星赴南極

2021-01-13 IT之家

此前,西湖大學的仇旻教授團隊研發了一種技術,能夠在厚度為 300 納米的冰上刻畫圖案。

確切地講,通過一種三維微納加工技術,科學家們可以用冰來代替傳統光刻過程中的光刻膠。

這種聽上去頗為新穎的「冰刻」技術拓寬了我國晶片行業的想像空間,或許在未來,發展晶片可以不用再苦等光刻機了。在另一層面,「冰刻機」的設計也讓我們意識到,冰這種自然界平平無奇的物質,可能會推動技術的變革!

湊巧的是,前不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GRASP 實驗室的科學家也在嘗試用冰製作移動機器人,未來將登上火星、奔赴南極,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發揮效用。

就長下面這樣,貌似有點小學生興趣小組作品展示的既視感?

用冰造一個火星車,靠譜嗎?

在去年 10 月召開的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領域國際旗艦會議 2020 年 IEEE/RSJ 智慧機器人與系統國際會議(IROS 2020)上,與上述研究相關的論文被收錄,這一論文題為 Robots Made From Ice: An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冰制機器人:製造技術分析)。

值得關注的是,兩位來自 GRASP 實驗室的作者 Devin Carroll 和 Mark Yim 在論文中強調,這仍是非常初步的工作,他們才剛剛開始探索用冰做機器人的想法。

顯然,用冰造致動器、電池或其他電子元件聽著就不太可能,再者,冰永遠都不會像鈦、碳纖維等結構材料那樣高效。但冰也有著顯著特點——一方面,它在自然界中很常見;另一方面,冰有著獨特的切割、雕刻和融合等改造方式。

我們不禁要問,用冰造機器人,還要派它去探索行星或南極,就只是憑著冰有上述特性,這理由能站得住腳嗎?

具有自我修復或自我複製能力的模塊化機器人系統,已成為一種強大的、低成本的外星或北極探索解決方案,但反觀目前的一些行星探索機器人,確實也是存在著不足,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旗艦出版物 IEEE Spectrum 的文章中寫道:

不管 NASA 的科學家們為他們的行星探索機器人做了多少重大突破,行星探索機器人最終可能都繞不開一個問題:出現故障、甚至崩潰。

很難想像,在火星上,火星車的輪子出了問題,探測任務是否還能順利進行?

而在 IEEE Spectrum 看來,更關鍵的一個問題是,怎麼在極端環境下找到資源,保證機器人的正常運行。此前面對這一問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提出的方案是:利用太陽能等能源支撐探測器的運行,畢竟太陽能是比較常見的。

2020 年 7 月 23 日中午,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 「天問一號」出發,目前 「天問一號」飛行裡程已突破 4 億公裡,火星車預計在今年 5 月正式著落。

雷 鋒網此前曾報導,此次這臺置有 6 臺科學儀器的中國首輛火星車另配有 4 個太陽能電池板。據科創中國報導,這一技術是我國最先進的實用性太陽能電池陣列,也安裝在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玉兔號」月面巡視器上。也就是說,在深空探測領域,光伏發電技術已是一個趨勢。

可能有人會問,元器件壞了,可能有太陽能也沒轍,怎麼辦?

這個問題 Devin Carroll 和 Mark Yim 也想到了,所以他們的想法是,不僅用冰造機器人,關鍵時刻機器人還能隨地取冰用冰,自造部件。

兩位科學家的腦洞如何實現?

聽著有點玄乎,兩位科學家具體是怎麼做的?

據了解,他們希望開發出一種可展示 「自我重構、自我複製和自我修復」的機器人概念,他們的設想是,機器人主要是在極端環境下工作,這個環境足夠冷、結冰穩定,機器人因操作而產生的熱量不會導致融化甚至短路,造成不便。

兩位科學家探討了用冰製造機器人結構部件的不同方法,涵蓋了「增材」(additive)和「減材」(subtractive)兩種製造工藝。據 IEEE Spectrum 報導,相比塑模、3D 列印、數控加工等方式,科學家們認為最節能有效的方式應該是切冰(即便有的時候需要冰塊融合重塑)。

Devin Carroll 還在油管上公開了配方:機器人 = 電動機 + 底座 + 冰塊制的各個部件

經過這種似乎有點兒簡單粗暴的方式,人稱 IceBot 的南極探險機器人概念版就問世了,據說重 6.3 公斤。

看到這裡,估計不少人心裡都嘀咕著一句 「就這」,別急,我們再來看看這款機器人的實際效果。

小車車上斜坡還挺平穩,也能推開前方的垃圾保持不倒。

值得注意的是,小車車只是一個雛形,將來進行科考時一定不會是這樣的畫風。現階段,研究人員基本上只證明了 IceBot 的兩點功能:一是可移動、二是在室溫下也不會很快裂開。自然,在 IceBot 實現自我重組、自我複製和自我修復的能力之前,兩位科學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後續能做些什麼?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項研究不太可行,但作為出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GRASP 實驗室的作品,還是值得期待的。

無疑,賓夕法尼亞大學在機器人研究領域根基深厚。

1961 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院院長 Vijay Kumar 說服通用汽車安裝了第一臺處理鋼錠的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由此誕生。

1980 年代,機器人領域的一大突破便是,機器人通過 「腿」或輪子,擁有了移動的能力——這一成就正是源於賓夕法尼亞大學 GRASP 實驗室。

1979 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傑出女性、賓夕法尼亞大學前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教授兼主席 Ruzena Bajcsy 建立了 GRASP 實驗室,其全稱是 General Robotics, Automation, Sensing and Perception Laboratory(通用機器人、自動化、傳感和感知實驗室)。

【1984 年的 Ruzena Bajcsy(最中間的女性)和實驗室成員 】

該實驗室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跨學科學術和研究中心,也是一個領先的機器人孵化器,專注於視覺、感知、控制系統、自動化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的基礎研究。

而此論文的兩位作者也值得我們關注,其一是 Devin Carroll 博士,其二則是 Mark Yim。

根據實驗室官網信息,Mark Yim 擔任著實驗室主任一職,其研究興趣始於模塊化機器人,除了自我重新配置和自我組裝機器人,他也在研究飛行機器人及相關任務規範。

最近,就上述研究,IEEE Spectrum 簡單採訪了 Devin Carroll 博士。Devin Carroll 博士提到,他曾設計過一款幫助生態學家調查森林的有軌電車機器人,發現所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元素會破壞這類機器人,因此兩位科學家開始了用現有材料建造機器人的嘗試,最終他們選擇了冰。

就未來而言,在機械臂 / 末端執行器設計方面,他們正在探索的一個想法是:利用電阻絲網局部融化冰塊表面,在打算將冰加工成所需的幾何形狀時,在它和機械臂之間建立臨時連接。

短期內的研究重點在於,設計一個模塊化關節,保證更容易、安全地連接驅動器和冰,並且嘗試利用螺絲孔等連接方法,確保冰塊形狀不變。

未來這款小車車將有何突破,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用冰造了輛機器車,自己的輪子自己修,要上火星赴南極!
    湊巧的是,前不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GRASP 實驗室的科學家也在嘗試用冰製作移動機器人,未來將登上火星、奔赴南極,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發揮效用。就長下面這樣,貌似有點小學生興趣小組作品展示的既視感?用冰造一個火星車,靠譜嗎?
  • 挖冰塊修自己!科學家用冰做了輛科考機器車,南極火星都能跑
    最近,來自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GRASP實驗室的科學家Devin Carroll和Mark Yim就用「冰」這種材料做了一項有趣的操作——一輛能自己給自己換輪子、修外殼的科考車。聽起來似乎非常炫酷,但文摘菌看到的雛形還是失望了一把。
  • 冰機器人,美國火星探索的新利器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一些科學家正在開發能夠使用行星上的冰進行自我修復和重建的機器人。這種「冰機器人」(IceBot)代表無人駕駛探索其他行星的趨勢。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探索機器人無疑是很智能的,但最後每一個都因為故障而崩潰了。
  • 用冰做人工島,開發南極漁業資源
    派克向蒙巴頓將軍提出將北極海域的巨冰拖至大西洋改造成人工冰島。而後,在1943年初,英美科學家又發現,將棉花和纖維加入淡水再冷凍成的冰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高強度。當年8月,在英美總參謀部魁北克戰略會議上,蒙巴頓將軍戲劇性地展示纖維冰的特果。他拔出手槍,對準牆邊的兩個冰塊就是兩槍。第一塊冰是用水凍結的,結果被擊得粉碎。
  • 2020年後又有三輛火星探測車登陸火星,火星探測競賽即將拉開序幕
    火星是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自轉軸傾角和自轉周期都與地球差不多,距離太陽的距離也和地球也相差不大。因此科學家認為火星也跟地球一樣,有四季更替,有冰封的南北極,不過火星的冰蓋中大部分是乾冰,只有一小部分是水冰。
  • 火星南極冰底下發現複雜水體系統,天問一號能否在火星上發現生命
    科學家一直認為火星表面下可能會積水兩年前,行星科學家報告說,在火星南極的冰底下發現了一個大型鹹水湖,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興奮和懷疑羅馬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埃琳娜·佩蒂內裡說:「我們確定了相同的水體,但在主要水體附近還發現了另外三個水體。」 「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該團隊在火星快車上使用了一種稱為「火星地下和電離層探測先進雷達」的雷達儀器來探測地球的南極地區。
  • 盤點美國歷代的7輛火星車
    1.索傑納火星車1997年7月4日,美國「火星探路者」飛抵火星考察。「火星探路者」上執行火星探測使命的索傑納火星車,有如一臺微波爐一樣大小,質量10.4千克,是一個有6個輪子的小機器人。美國亞利桑那州的9歲女孩,索菲·科利斯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優勝者。兩車分別命名為勇氣號和機遇號。2005年,「勇氣」號成功地拍下了在火星表面「昂首闊步」的塵暴的錄像。這段錄像讓科學家獲得一次難得的窺視火星塵暴的機會。時下,一些較為活躍的過程仍在「修整」火星表面,塵暴正是其中之一。
  • 科學家預言:人類將於本世紀登上火星
    一位參與火星探測任務的英國科學家預言,人類將於本世紀登上火星。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2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項目旨在揭開太陽系第二小的行星的秘密,並揭示那裡是否曾有生命存在——或者能否再次容納生命。NASA的這臺先進機器人火星車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開始了路途漫長的火星之旅,它將於2021年2月在火星登陸。
  • 科學家預言:人類將於本世紀登上火星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2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項目旨在揭開太陽系第二小的行星的秘密,並揭示那裡是否曾有生命存在——或者能否再次容納生命。NASA的這臺先進機器人火星車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開始了路途漫長的火星之旅,它將於2021年2月在火星登陸。
  • 機遇號永遠離開我們了,火星探索下一步要幹啥?
    至此,一段長達15年的火星探索傳奇正式謝幕。那麼,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機遇號這15年來為我們揭示了火星的哪些秘密呢?機遇號宣告死亡後,未來火星探索會怎麼走?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火星:地球的近鄰在太陽系中,火星是人類研究和拜訪最多的行星,這是因為火星與地球在各個方面都有相似性,它也是被科學家最寄予厚望可能會存在高級外星生物的行星。
  • 零下143攝氏度,科學家在火星南極發現「鹽湖」,證實水的存在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液態水?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不過在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天文學》的一篇行星科學論文中,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有了答案。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團隊在位於火星南極地區,氣溫最低可以達到零下143攝氏度的地方,竟然發現了多個大小不一的冰下鹽湖,這意味著,火星上是有液態水存在的,這個發現也讓此前科學家們猜想中的「火星生命」,變得更加讓人期待。
  • 科學家在火星南極冰蓋下發現4個超鹹湖泊「孕育生命的棲息地」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曾經在火星表面發現的水殘留物可能隱藏在這顆紅色星球南極下方的幾個小湖泊中,而且可能還存在更多。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就像在地球上一樣,火星極地冰蓋下潛藏著水。
  • 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最易獲得水冰的地點
    將人類送上太空或另一個星球最大的挑戰之一,是需要足夠的水來維持人類生命和燃料。這就是為什麼在其他星球上找到水對人類來說是如此重要。美國宇航局計劃在2024年將人類送上火星,在這次旅行之前,它公布了一張地圖,上面顯示了火星表面最容易獲得水冰的地點。
  • 火星南極冰層下發現多個鹽湖
    圖片來源: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康奈爾大學/美國宇航局兩年前,行星科學家在火星南極的冰層下發現了一個大型地下鹽湖,這一發現讓人們感到興奮的同時,也引起了大家的懷疑。信號被反射回來的方式表明了某一特定地點存在的物質類型,例如巖石、冰或水。研究小組探測到一些高反射率的區域,這表明在超過1km的火星冰層下有液態水的存在。
  • 在火星上,南極冰蓋下可能藏有4個超級湖泊
    2018年,科學家在「紅色星球」上發現了這樣一個水庫的證據——在火星南極約有12英裡(19公裡)的湖泊跡象,並隱藏在約一英裡(1.5公裡)的冰之下。科學家們說,乾燥的巖石帶把這些小塊的水從主湖泊中分離出來。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湖泊的鹽分非常高。科學家們指出,儘管火星南極冰川底部的條件極其寒冷,但高含鹽量將使它們的水保持液態。
  • 盤點十位死於自己發明的科學家
    據國外網站報導,科學家的使命是探索未知,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充滿荊棘和險情。有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其中不乏為事業獻身者,在這裡列出10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都是最終死於自己的發明。帕裡·託馬斯是一個威爾斯賽車手和工程師,他一直夢想著打破馬爾柯姆·坎貝爾創下的速度記錄,於是他開始嘗試自己造一部汽車來幫助自己達成夢想
  • 錢學森參與的實驗室,正在南極冰下測試,欲到木衛二找外星生命
    2019 年年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在南極完成了對 「冰下探索浮力探測車」 Bruie 的實地測試,他們希望有一天這個探測車能前往木衛二,探索這顆星球上的「冰下海洋」 是否擁有生命的存在。Bruie 是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設計的、用於冰下探測的原型設備。
  • 探測器在火星上的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堅信:人類移民火星能實現
    馬裡納裡斯谷也叫水手峽谷,長度超過4000公裡,最深的地方達到8千米,清晨的峽谷似乎更加迷人,陽光照射到火星大氣的塵埃上,在天空留下了一輪藍色太陽,如果站在火星就能看到這樣奇妙的景象。1997年探路者號登陸火星,這是探路者號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巖石都向同一個方向傾斜,科學家認為,洪水會衝擊這些巖石。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月球兩極存在水冰
    圖中淺藍色區域就是發現水冰的地方,上圖為月球南極,下圖為月球北極。圖/NASA月球與「月船1號」示意圖「月船1號」是此次發現的功臣。首次直接證明月球有水冰水冰是由水或融水在低溫下固結而成的冰。早在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就提出水冰可能存在於月球、水星和穀神星的永久陰影區域。上世紀60-70年代間,美國先後發射6艘「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及其他數十個月球探測器尋求水的痕跡,但都失望而歸。
  • 火星上有水?科學家:有,但是它們的壽命超乎想像!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現代火星上的許多小塊土地可能有能力支持我們所知的生命,只不過非常短暫。我們知道火星表面及附近有大量的水冰,但要讓這些物質產生液態水,條件必須恰到好處。這是因為這顆紅色星球的大氣層非常稀薄,它的密度只有地球空氣的1%。所以當溫度足夠時,冰往往會升華,或直接變成水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