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試題創設真實情境為測試載體、以實際問題為測試內容、以化學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有機把握「情境」「問題」和「知識」要素的相互關係[1],如圖所示:
為學生創設體現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能源等諸多方面緊密聯繫的試題情境,使學生在讀題、審題、做題的過程中感受人類文明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化學起到的作用。試題注重測試內容的教育性,考查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作答試卷。如第17題,涉及每年的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引導學生愛護水資源;第20題《天工開物》中古代煉鐵方法的記載,讓學生了解我國生產和使用鐵器歷史悠久,感受中華民族在科技發展中的貢獻;第24題涉及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等。試題情境聚焦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化學課標和教材對學業的要求,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文教育,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弘揚科學精神,感受化學的重要性。
(二)突出化學主幹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試題注重基礎性,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利於穩定正常教學秩序的延續。依據課標,精選學生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堅持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正確導向。2020年試題涵蓋了義務教育化學課標中課程內容的5個一級主題、19個二級主題,並突出了對化學主幹知識的考查。如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常見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物質組成的表示、原子結構、化學用語、質量守恆定律、金屬活動性順序、金屬與礦物、溶液的有關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和化學計算等。這些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化學基礎知識,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載體。
多個試題素材源於教材中的正文、習題、實驗探究等,對教材中的實驗、圖表、裝置等內容進行了整合,充分體現出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各題的難度由淺入深,由簡入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道題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分。試題設置面向全體,能讓堅持正常學習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學業,做題時人人都有獲得感。試題立足基礎體現在不同題型中,如單選題、填空題、常規實驗題以及計算題中的第25題都是容易得分的基礎題。如第25題是有關化學式的計算,題目比較基礎,計算也簡單,第(1)問根據化學式確定硝酸銨由幾種元素組成,第(2)問計算硝酸銨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第(3)問根據硝酸銨中氮元素的含量,建立關係式代入數據求得硝酸銨的質量或者根據硝酸銨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硝酸銨的質量。同時,試題注重科學設置梯度和層次性,具有甄別和選拔功能。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綜合能力,為不同層次的高中校錄取新生提供依據。如第26題,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來認識物質之間的性質及其轉化關係,並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綜合計算。題目的設置,旨在發揮考試對教學的正導向作用。
(三)關注實際,體現「STS」教育思想。試題從生產生活、社會科技發展中取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科技發展,體會化學與環境、化學與資源、化學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認識化學為人類發展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認識人類生活離不開化學,體現了「STS」教育思想。如第1題對化學變化的辨識、第3題對物質類別的判定、第6題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第21題檯燈中金屬知識等是化學生活化的體現,第7題烹調用鹽與煤氣洩漏等涉及安全知識,第25題化肥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硝酸銨化學式進行有關計算等。化學大部分試題與生產、生活、社會熱點、環保等聯繫緊密,這些題目總體難度不大,較好地體現了化學知識「學以致用」的課程理念,從物質的用途、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化學與科技、化學與環境問題、化學與健康問題、人文教育問題等社會熱點問題多角度進行了考查,體現化學即生活,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又考查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提取信息和遷移應用的能力,體現「STS」教育思想。實施「STS」教育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試卷兼顧全市城鄉九年級考生的總體情況,體現公平性;聯繫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體現試題的適切性和真實性;從生產、生活、社會、科技、能源、環境與化學的相互聯繫,考慮試題情境的多樣性及知識的全覆蓋。為將科學素養進一步具體轉化為化學素養,整個試卷設計了「變化及守恆」「宏微結合」「實驗與探究」「綠色應用」「符號表徵」「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
等範疇,從多層面、多角度引導學生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的聯繫,理解化學實驗現象、證據和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在真實的情境中突出對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提取信息能力、遷移能力的考查,同時滲透著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四)注重化學實驗與化學用語,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實驗和化學用語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是落實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試題以實驗為載體,強化學習過程和方法,突出實驗細節及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的考查,重視考查學生對實驗儀器的識別、常見儀器的使用、考查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表述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能力等。目的是進一步引導師生認識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學會探究實驗的學習方法,明確化學實驗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培養學生的良好實驗習慣和方法。如第8題,考查不同物質與氧氣反應燃燒時會出現的不同現象;第13題對有關實驗設計方案的評價,考查物質的檢驗、鑑別、除雜等;第20題通過實驗分析推出合理結論,涉及配製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的基本操作等;第22題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原理、發生裝置、收集裝置以及藥品取用原則等。三大氣體的製取是年年必考內容,而且近幾年越來越注意對實驗操作細節的考查。這些題目的設置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驗狀況,反映出學生是否親自動手做過這些實驗,教師在教學中是否進行過分組實驗教學。
化學用語的考查遍及全卷各個題型,約佔33分,比重很大。如第5題,求氯酸鉀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第17題寫出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第18題考查幾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看圖寫出氧化汞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第19題寫出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第22題寫出實驗室製取氧氣、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等等。化學用語是初中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它是化學思想的專用表達語言,是承載、傳遞化學知識和化學信息的專用工具,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載體。沒有化學用語就沒有化學教學,化學用語要嫻熟掌握。對一些現象的解釋及問題的歸結能用準確的化學用語表達出來,熟練、正確、規範地書寫元素符號、化合價、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是化學學習最起碼的、必備的基礎,正確規範地書寫化學用語同熟練進行化學實驗一樣重要。
(五)加強化學學科思維和化學基本觀念的考查。試題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化學思維方法、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試題突出了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知識體系、結構的考查,突出化學學科思想的元素觀、變化觀、微粒觀、守恆觀、實驗觀等核心觀念、核心知識。從不同視角考查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堅持正常學習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學業,也能為不同層次的高一級的學校錄取新生提供依據。
如18題第(1)問從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繫,第(2)問從組成、構成、性質和變化等多個角度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第(3)問學生通過讀圖、析圖,理解所給的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的含義,將微觀探析轉化為符號表徵,寫出此化學反應的方程式。體現化學特有的學科知識結構化和思維方式結構化,考查物質構成的奧秘中物質結構相關系列知識,及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認知;第20題圍繞溶液的核心知識,按照教材中單元整體邏輯順序,即溶液的形成、溶解限度、溶液組成和溶液的配製進行設問,考查學生對溶液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
第(1)問考查的是溶液的形成,第(2)問考查的是溶液的定義以及特徵,第(3)問考查了溶解度基本要素、比較溶解度大小、影響溶解度的因素,第(4)問考查的是配製溶液相關知識,配製溶液利用溶質質量相等進行計算。從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設問步步延伸,對物質及其變化進一步建構結構化知識體系,顯而易見。化學第Ⅱ卷幾乎每道題均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了解、認識、理解」三個不同認知層次設置問題框架,使知識內容及設問網絡化、結構化,利於學生把握學科本質和學科思想,引領學生通過證據分析、結論推理來領悟變化規律,領悟化學實驗現象、結論和證據之間的邏輯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