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0 15: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請關注 吉林大學
文化符號
在吉林大學發展的光輝歷程中,先賢們留下了堅定、豪邁的足跡,他們的故事為我們後人積澱成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歷史長河裡璀璨的群星,其中蘊含的吉大精神和校園文化,讓我們深感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時光流逝,歷史永駐!
走進朝陽校區,樸素凝重的氣息撲面而來。富麗堂皇的地質宮,無數白鴿裝飾的鴿子樓,還有學生一公寓正門上方由麥穗和紅五星等構成的獨特圖案……所有這些,都在向你輕聲訴說著這裡被回憶縈繞的昨天,踏實向上的今天和蓄勢待發的明天。歷史薪火相傳,這裡是一代代地質人夢的集合。
地質宮,傳統的中式鬥拱飛簷,朱漆廊柱,彩繪環繞,讓這個長春盡人皆知的建築蒙上了神秘的面紗。1952年10月,在時任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的組織下,地質宮在偽滿帝宮的廢墟上開始籌建。1954年7月,地質宮建成投入使用,用作學校的教學科研樓。近70載歲月,他見證了歷史的風起雲湧,見證著歲月的滄桑變幻,也見證了一代代吉大人的奮鬥歷程。
地質宮又被稱為地質學子的聖殿,成立伊始,一大批名家大師匯聚於此,李四光、喻德淵、顧功敘、餘瑞璜、俞建章、業治錚、劉國昌、張壽常、董申保、經福謙等一串閃光的名字。名師出高徒,中科院院士翟裕生、薛禹群、滕吉文、何繼善、徐世浙、林學鈺、劉嘉麒、張培震、吳福元、何滿潮、高銳、吳豐昌、楊經綏、肖文交、趙國春、成秋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林君等名師大家的學術生涯都曾從此起航。「時代楷模」黃大年曾在此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他曾說:「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戀,而地質宮刻有我的夢想。」他把全部奉獻給了夢想,奉獻給了國家的地球物理研究事業。
一舍正門上的浮雕要追溯到1957年一舍的修建。這個圖案由閃耀的紅星、金黃的麥穗,還有綠色的葉子以及綬帶組合而成。當初的設計者已無從可考,象徵意義更不得而知。也許紅星代表著黨和國家,綠色昭示著希望,麥穗表達著人們對五穀豐登、溫飽祥和的祈盼,綬帶象徵著「和」的傳統審美。也許畢竟是也許,無解也許是多解。何必刻意求真!在報春花的花香裡,在濃濃的綠蔭下,在充滿麥香的秋風中,在瑞雪的映襯時,她高居門楣上,向一代代地學人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在這發生的故事……
歲月匆匆,消磨了青春的容顏,留下了記憶的印痕。像一頁頁書,開卷有益;像醇美的酒,四溢芬芳。地質宮前的華表、莊重而不失活潑的獅子一家,鴿子樓上振翅的鴿子,還有一舍正門上在秋風裡搖曳的麥穗,青春的靚影凝結在膠片上,於是不再有衰老,記憶的溝回把建築深深包裹,演變成長為地學人不朽的精神豐碑!
推薦閱讀
吉大文化符號 | 新民校區:尋找校園裡的白求恩精神
吉大文化符號 | 南嶺校區:穿越時空 · 光榮歷程
中華路浮雕牆:群星閃耀吉大魂
排版 / 鄭百麗
文 / 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謝曉藝 記者 曉蔚
攝 / 戴世和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吉大文化符號 | 朝陽校區:時代的印痕 地學人之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