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家們,正式披露了那顆2018年1月16日,墜落於密西根州漢堡市草莓湖上的隕石碎片,最新的科研報告。該報告明確表示:該隕石包含了,來自遠古外星化合物!大約有超過2600多個有機或含碳化合物,被發現了潛藏在其中。哪怕已經歷了45億年的太空漫遊,還經歷了地球大氣的灼燒,然後被融化蒸發掉了隕石的90%,科考人員,從它身上還是還原出一部分事實。
這顆流星,從它2018年闖入地球大氣的那一顆就被氣象雷達追蹤到了,並拍下了它被大氣燃燒、分裂的過程,更以最快的速度鎖定了它墜落所在地。然後,研究小組們,趁著這顆隕石還「新鮮」的時候,迅速把它從冰凍的湖水表面回收,用盡一切能力防止它被地球微生物的汙染,最大程度地保持它在太空時的原始狀態。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客觀、更容易地評估它原本的成分。
在獲得隕石後,就交由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和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科學的聯合團隊,具體負責這項研究的執行。經過將近兩年多的分析後,他們將一系列的研究結果,整理出來,並正式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於10月27日的學術權威《流星與行星科學》相關期刊網站上。
多得隕石闖入大氣時,會以幾公裡每秒的速度飛行,與空氣摩擦電離產生極端高溫,不僅「燒」掉隕石90%的物質,同時也形成約1毫米厚玻璃熔殼,最大程度地護住了隕石內部殘存碎片,讓其保持住它還在太空時的原始記錄。
特別有趣的事情就是,別看隕石墜落過程,就像一個火球划過天際,可實際上,由於墜落過程外層的蒸發,使得熱量被帶走,著落時隕石實際上遠遠沒我們所想那樣發燙,反而會非常地冷。所以,一些目擊者才會看到,隕石掉落水坑時,水坑被迅速凍成冰坑,根源也是在於此!
而科學家們,通過分析對比密西根隕石中的鈾(同位素238和235),與該元素衰變狀態中的鉛(同位素207和206)的含量比例,推斷出這顆隕石的母行星,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
在那個時候,隕石經歷了一個熱變質的過程,長時間處於一個溫度在700攝氏度的環境,然後,在後面的30億年裡,它的狀態都幾乎是原封不動。直到1200萬年前,它再遭到了巨大的衝擊,讓它暴露於宇宙射線的覆蓋範圍內。然後,在2018年的1月16日闖入地球大氣。最終,被科學家們歸類為H4類的隕石。
這也表明,在墜落地球前,它是一塊富含鐵的巖石隕石,而如今能統計到的隕石中,大約有4%是屬於H4類別的隕石。
初步判斷來看,這顆隕石所包含的物質,或許就代表著太陽系最早期形成時,那時候物質的基本樣子。
但在可追溯的45億年歲月裡,這塊隕石基本上,是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它如今身上的2600多種有機或碳化合物,有可能一直保鮮在時光歲月中。我們也可以大膽推測,在地球最早期、生命演化的過程中,同它一樣其他在更早時期墜落於地球的隕石,是否就是地球生命誕生史中最重要一環。提供了一些早已融入我們如今生命的有機化合物?
從地外有機化合物,再到地球上第一個微生物生命,這或是地球生命轉變的重要歷史轉折點。但這一切目前還僅僅是推理而已。雖然,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已表明,有機物,在隕石內部已是很常見的物質。所以,這一點,也讓很多科學家確信,至少在年輕的地球時期,隕石或流星雨,在很大程度上,也許就是生命的播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