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一早,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的運動場就熱鬧起來,該校第三屆體育節暨第九屆田徑運動會開幕。在為期一周的體育節上,學校不僅安排了100米、200米等傳統體育競賽項目,還設置了「七彩人生」健身操、軍體拳、旱地接龍舟等特色項目,師生一起上陣比拼,享受運動的樂趣……
在惠州的校園裡,像這樣的體育運動熱潮正在掀起。在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漸入人心。近年來,惠州部分中小學校探索「一校一品」等體育課改革並取得實效,課堂教學改革的「星星之火」正發展成「燎原之勢」,促進了學校體教融合和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謝志清
開足課時「野蠻體魄」
眼下正是中小學開展運動會的「黃金時節」。足球、籃球、羽毛球、跳繩、軍體拳、田徑、健美操等體育賽事正在惠州各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在這些體育項目中,健美操和軍體拳是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的特色。「學校從開辦以來一直都是開足開齊體育課。」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老師劉育勳說。在此基礎上,學校注重挖掘和培育學生特長優勢,開設體育類校本課程,形成了以健美操為代表的體育特色活動,學生隊伍曾連續數年在全省中小學生健美操錦標賽中獲第一名,還拿過多個全國賽事一等獎。軍體拳則是體育教學的創新嘗試,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將軍事訓練內容融入體育課,增強體能,「野蠻其體魄」,錘鍊意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作為選拔性升學考試,中、高考及招生一直是中小學教育的「風向標」。2019年,惠州中考招生改革,新增「體育、藝術項目專項招生」。這一改革舉措著力於普通高中特色辦學、「一校一品」建設,打造較高專業水平和影響力的學生體育、藝術團隊,代表惠州參加全省、全國乃至國際各級各類體育、藝術展演、賽事和交流活動。當年,惠州有17所普通高中學校16個專項面向全市招生,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的健美操位列其中,這也為學校特色化辦學打開了新的想像空間。
「開齊開足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按照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三至六年級和初中階段每周3節體育課,高中階段每周2節課。「可以調課,但絕對不允許減少體育課時。」湖山小學校長楊文峰告訴記者,目前學校一到六年級12個班體育課均開足開齊,保質保量完成課標要求。作為一名體育老師,楊文峰自己帶頭示範,如果確有事務無法上體育課,他也要跟老師調課,保證體育課「一節都不少」。
「嘿—哈—嘿—哈」……每周一、二、四、五的下午4時許是湖山小學的「陽光大課間」,其中李家拳的展示令人眼前一亮。在大課間,伴隨著音樂的旋律和老師的指令,各班學生要完成廣播體操、跳繩、李家拳和跑操4個項目。經過近40分鐘鍛鍊,六年級學生王志鈺已經滿頭大汗。「有點累,但很放鬆、很開心。」她說。
根據惠城區教育局「藝體2+2」戰略要求,湖山小學把跳繩和跑操兩個項目作為學校體育活動的「標配」,並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設了足球、李家拳等特色體育課程。李家拳是廣東土生土長的拳術,屬廣東五大名拳之一,其發源地就在湖山村。為此,學校邀請了李家拳第七代傳人李子興到學校為師生授課。楊文峰表示,李家拳強調德技雙修,這和湖山小學「養正」的辦學理念一脈相承。
個性化培養一技之長
實際上,早在2014年,惠州就下發了《惠州市提升中小學生體質的工作方案》。該方案從深化學校體育課改革、加強師資培訓、加強體育特色校(縣、區)建設、建立學校體育競賽制度、推進校園足球開展、落實「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強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監測評價等方面,推動學校開展體育運動,提升學生體質。
方案要求,惠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須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沒有體育課的當天下午,學校組織學生參加不低於40分鐘的校園體育活動。學校要成立各種社團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各校每年還要開展冬季長跑活動。
如今,隨著體育課的回歸,其實效也被討論和關注。曾經有人這樣算過:從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14年的體育課多達1440多節,課時僅次於語數外,但現實是一項運動都不會的人比比皆是。這樣的尷尬局面該如何破解?「教會、勤練、常賽」或是關鍵。
今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在解讀改革舉措時,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學校體育必須做到教會、勤練和常賽。
在惠州市南壇小學鼎峰分校,一、二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三至六年級每周3節體育課,足球和網球是體育課的必修內容。「學校成立了2個足球、2個網球興趣小組,常年開展課餘足球、網球訓練,定期邀請校外專業教練員提供技術指導。」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三年級以上均有班隊、年級隊,學校還有校男、女足球隊與網球隊,全校近3000名學生基本全員參與足球、網球運動。同時,學校不斷完善校內足球、網球競賽制度,每年組織校內足球、網球班級聯賽、年級挑戰賽,每個班級參與比賽場次每年不少於10場。
此外,該校還鼓勵有天賦、有潛力學生參與校外足球、網球訓練、培訓和比賽,並積極向上級特色學校及各級各類足球、網球優秀運動隊輸送人才培育「新苗」。
讓孩子通過體育鍛鍊掌握「一技之長」,惠陽區先人一步。2018年起,惠陽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全區中小學遊泳課培訓,對全區五年級在校學生進行培訓。遊泳課培訓按照政府主導、部門組織、社會服務、學生自願、家長同意的原則,分階段(學期和暑期)、分片區(學校與遊泳池就近)、循序漸進確定培訓方式、對象及目標。
記者從惠陽區了解到,遊泳課培訓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由有資質的第三方培訓機構進行。學費按照現行市場價的一定比例收取,由學生家長和區財政共同承擔。2018年和2019年已為近4000名學生提供了培訓。「通過這一培訓課程,80%的學生能通過考核,在遊泳池獨自遊泳。」惠陽區實驗學校安全辦主任馬庭武告訴記者。
讓體育課回歸育人初心
今年9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強調,將來體育課也必須布置作業,要把文化課的作業減下來,體育課作業加上去,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掌握運動的技能。和此前出臺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一樣,這些都為學校體育教學提供了方向。實際上,在此之前,惠州有學校就已經嘗試布置體育作業。京師實驗小學體育科組組長房耀憲告訴記者,學校自辦學以來就布置體育作業,一直堅持到現在。
京師實驗小學讓體育教師口頭布置體育家庭作業,通過學生課後鍛鍊彌補課程的不足。各年級體育教師根據階段性體能訓練重點安排作業內容,比如跳繩等,每日要求孩子對照練習,在線打卡提交作業。「為了鼓勵同學們堅持鍛鍊,體育老師也會帶學生一起打卡。」房耀憲說。有了這樣的堅持,學生體育作業完成率不斷上升,體能素質也穩步上升。
由於不少孩子住校,有的孩子家長工作繁忙,無暇監督孩子鍛鍊。為消除家長的顧慮,京師實驗小學一方面嚴格控制文化課作業量,一方面以賽促練全面帶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並在學校「大風車俱樂部」的形式,周末只要學生想參加體育鍛鍊都可以回到學校,還有專業的體育老師指導。
同時,為了挖掘孩子的優勢和特長,京師實驗小學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在開足開齊體育課的基礎上,安排了體育選修課。學校開設了籃球、網球、排球、武術、桌球、擊劍以及形體課,拓展訓練等10餘門體育課程供學生選擇「走班」。
不僅如此,在京師實驗小學,學生體質情況和班主任績效掛鈎。學校制定了多項規章制度,來保障學生的體育鍛鍊時間。班級體育成績好壞,也和班主任的評優評先掛鈎。例如,學校開運動會,各個班級進行成績排名,也關係到老師的考核。「這樣也是為了督促學生們去加強體育鍛鍊。」房耀憲介紹,對於學生來說,如果想要參評旭日獎、優秀學生、氣質少年等榮譽,體育成績也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行。
經常帶隊出去參加比賽的房耀憲真切地感受到體育給孩子成長帶來的變化。他說,有次帶男、女足球隊出去比賽,女孩子們輸球後在掉眼淚,體育老師會耐心開導她們輸贏都是比賽常有的事,類似的「挫折教育」對孩子品格、心靈的塑造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和小夥伴們為共同目標拼搏過,這樣的經歷也是人生寶貴經驗和財富。
在京師實驗小學,學校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和其他學科一視同仁的。以每學期的聽課為例,每次體育課聽課,校長謝承志都準時參加並且提出建議。在房耀憲看來,學校體育抓得好不好,也跟學校的重視程度有很大關係。在學校日常運營管理中,有的工作還要給體育「讓位」。「這周原本有個會議,但學校要搞體育活動,當我去和校長請假時,他的答覆是『先搞體育鍛鍊』。」房耀憲說,校長給力,學校自上而下重視體育,從體育教學到體育活動的各個環節順暢,體育課就會釋放活力。如今越來越多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愛上體育、愛上運動,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