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一直是小學語文考試必考題型。是重點,但不算難點。雖然不是難點,卻總是容易失分的點。即使對理解能力強的學生來說,也會因為答得偏頗而遭遇扣分。所以,除了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要知曉一些答題的格式。
網上關於詞語解釋的方法讓人眼花繚亂,有的因為太專業而過於繁瑣,實際學起來容易讓孩子沒耐心。現在,只要掌握3個例子,就能輕輕鬆鬆搞定詞語解釋。
答題前,先要讓孩子養成給詞語定位的習慣,即從文中找到該詞語的位置,平時訓練可以用筆圈出要解釋的詞語。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直接鎖定詞語及詞語所在的句子,避免來回搜索,因為在書寫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可能要不時回過去查看原句。
詞語解釋常見答題格式:
應先答出本來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即本義或形容義+文中指(誰幹什麼或什麼怎麼樣)
為什麼有了本義還要有形容義呢?
本義與形容義的區別:
例1:《我的爺爺》有一次,數學老師給我們出了一個智力題:移走2根火柴,使現在的圖形只保留4個正方形。同學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辦法來。放學後,我來到家,跟爺爺說了這件事,爺爺於是放下手中的活和我一起研究起來。
絞盡腦汁——本義:把腦汁都擠出來。通過這個例題能看出,在這裡如果只寫本義,不寫形容義,這是不對的,必須答到形容義才得分。你總不能說「文中指同學們把腦汁都擠出來了」。
所以,還要寫出形容義:形容費盡了心思。由於要求是聯繫上下文來解釋詞語的,所以還要體現出與短文的聯繫,通常做法是用「文中指」這三個字來過渡,接著寫文中義。寫文中義只要把形容義再適當擴展闡述一下就可以了。「絞盡腦汁」這個詞,在文中指同學們都在費盡心思地想辦法。
所以,比較規範完整的答法是:
絞盡腦汁:把腦汁都擠出來。形容費盡了心思。文中指老師都在費盡心思地想辦法。
有時,不太好寫出本義,那麼就只答形容義和文中義。
例2:《一件難忘的事》暑假裡的一天晚上,爸爸聽說奶奶病了,一掛斷電話,就連忙帶上我,開著車【風風火火】地連夜趕回老家,連晚飯也沒來得及……
這裡的「風風火火」,本義不太好寫,就只需寫出形容義:形容急急忙忙的樣子 。然後再加上文中義:文中指陳紅的父母急急忙忙趕到醫院。
規範答法:
風風火火:形容急急忙忙的樣子。文中指爸爸帶著「我」急急忙忙趕回老家。
有時,一個詞沒有形容義,那麼就只答本義和文中義。
例3:《我最敬佩的人》法布爾不僅從觀察昆蟲中獲得了樂趣,而且學到了知識,【受益匪淺】。八九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去放鴨子。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後,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遊魚、五彩繽紛的蠕蟲……
這裡的「受益匪淺」,沒有形容義,就只需寫出本義和文中義:
規範答法:
受益匪淺:收到的好處不少。文中指法布爾通過觀察昆蟲獲得了許多樂趣和知識。
以上,通過三個例子,為大家展示了詞語解釋的一般規範的答法。網上關於詞語解釋的方法鋪天蓋地,有的還非常專業。就因為太專業而太繁瑣,實際學起來容易疲勞。現在,只要掌握上面所說的方法,就很容易搞定詞語解釋了。
PS:教師在實際閱卷過程中,有時會放寬標準,只要學生答出文中義也可以得分。畢竟,寫出的文中義,其實已經很好地體現了詞語的本義或形容義。本義和形容義可以不寫,但一定要寫文中義,這樣才符合「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要求。
如果有用,歡迎點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