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案例——
我是一個很內向的人,我於今年9月與丈夫步入婚姻,到現在應該是很如膠似漆的。因為和丈夫的性格是一致的,都是很內向,我們兩個就好像是兩個陌生人,不懂得溝通和交流,在外人眼裡看似金玉良緣的婚姻被我弄得一團糟。家人紛紛開始指責我,他們認為是我的問題導致了這段婚姻的有名無實。我和朋友相處得很好,經常會在一起聚會,為此家人總是會說你結婚了就不要再像以前那樣了,我應該多在家陪陪我丈夫。我承認自己真的不會經營婚姻導致了如今的局面,請老師我該怎麼辦?
明鏡解析……
每個人都對自己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可能是通過自己對事物的喜歡或不喜歡的主觀感受來評判自己是怎樣的人,也有可能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共鳴性評價而引起的共識,但那不一定就是真實的自己,有可能只是針對那一刻的情景需要作出自己的表現而已,所以,人是多元性的性格,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期所表現出來的自己也是不一樣的,當然,不排除有的人非常的自我,這樣的人對於自己和外界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的需要也會知道別人的需求,而且會嚴格的按照自己所認為的這一套標準體系來與周圍的一切人事物相處和互動,這就是自我價值非常高的人。因此,在自己對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都不十分認同的時候,千萬別給自己急著下特別的定義,否則就把自己「釘死」了,自己難受的同時別人也不舒服,最終還是自己收拾這一切。
就像上面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的一套看法,有認同的,當然也有不認同的。比如為什麼說剛結婚就要如膠似漆?這句話又是誰說得?如膠似漆的狀態又是什麼狀態呢?如果你知道是什麼狀態但又做不出來是為什麼呢?知道而不願意做到就屬於心理層面的原因了。還有就是關於內向的定義是什麼呢?內向表現的形式和狀態是什麼呢?內向真的是不懂得溝通和交流嗎?也許是選擇性的溝通和交流呢?如果就是內向的性格,那麼對於結婚來說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呢?既然結婚了,排除包辦婚姻和政治婚姻的話,是不是都是自己的選擇,也都得到彼此同意和認可了才結婚的呢?
那麼就一定有彼此的需要和相互依賴的部分,而這個又和內向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是這樣來看的話,對於婚姻出現了一些狀況,只說是「內向」的原因,可能是一種逃避和藉口的行為了,而不去真正的探索問題成因。如果是這種狀態的話,說明自己在結婚的時候也是「稀裡糊塗」地,因為自己婚前對婚後的生活有太多的幻想了,但接觸真實時才發現與幻想相差甚遠,才會有很大的失落感,更可悲的是其他人一說點什麼,自己馬上就愧疚起來,很明顯是「小孩子」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怎麼可能承擔起婚姻的使命呢?同時,這裡面還有很大部分是自我意識的極大的缺失造成的,簡單的說就是在沒了解愛的真諦的時候衝動的結了婚,雖然是衝動,但是事已至此,接下來要不要讓自己幸福起來,通過自己的改變讓婚姻的狀態慢慢地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呢?
每個人對自己的婚姻模式的理解和認知都是有偏頗的,何況是別人的婚姻呢?雖然也存在大眾認知,但是,家家有自己的一本經要念,這就屬於自己的幸福自己說了算的範圍了,鞋子穿的舒不舒服不是別人看出來的,而是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但可悲的是,有的人更願意活在別人眼中的美好,卻讓自己受著那份委屈和難受。上面說的自我意識的極大缺失包含了這部分。而真相是什麼呢?只要自己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好,再怎麼努力改變自己配合別人的美好,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自己變成「四不像」,這就是真相。提高一層的說就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是什麼呢?而最滑稽的一點是,可能最後醒悟的那一刻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全心配合卻只是別人的隨口一說,活不出自己的樣子,也活不成別人的期望,這個人就可能患上心理病或者精神病了。
再來說說友情和親情(愛情)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問題。朋友和愛人的選擇就像母親和愛人的選擇,身份不同選擇不同,與當時的情景模式也有關。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是自己當時最需要的,有些事可以和朋友做,有些話可以和朋友說,但是愛人卻不能,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如果人類只有家庭沒有社交的話,這個社會的發展也是要出問題的,反過來還是一樣的。如果真要在兩者之間做出合理而合適的選擇,也只能是根據當時發生的事情更趨於哪方面的需要,而這個需要又繞回了到底是對誰更有需要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會第一時間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和決定,雖然表面是看似做出了自己的讓步也一定是因為讓步會給自己帶來利益才這樣做的,這是人的本性,無法改變。因此,一切改變本性的行為都是反人類的行為,一意孤行那就另當別論了!
總結,婚姻是兩個人共同經營的,任何一方都無法左右。因此,婚姻可以有自己的規律,也可以說沒有規律可循,因為婚姻是兩個人之間的經歷,人本身就不是可以通過規律來改變的,只有通過雙方達成的共識並利益雙方,婚姻的關係才會穩定發展,而這隻有當事人才可以做到,否則的話,又是誰的婚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