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白銀市教育系統招聘教師257人公告已於2018年12月6日在白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局發布,筆試時間: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下面是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
1.負強化VS懲罰
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
(1)行為的結果不同:負強化是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2)刺激呈現的方式不同:負強化是撤銷厭惡刺激,懲罰是呈現厭惡刺激。
2.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VS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1)代表人物不同: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是斯金納提出的。
(2)研究性的行為不同: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研究的是應答性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研究的是操作性行為。
(3)學習的發生:經典性——中性刺激(鈴聲)與無條件刺激(食物)相匹配形成條件刺激。操作性——行為結果影響未來的行為頻率。
3.認知主義理論VS建構主義理論
(1)知識觀:認知主義強調知識對現實世界描述的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
(2)學生觀:認知主義把學生看成是信息的主動吸納者,建構主義則認為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3)教師觀:認知主義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設計者,而建構主義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
4.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VS羅傑斯的有意義學習
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強調新舊知識的聯繫;
羅傑斯的有意義學習強調人與知識的關係。
5.正例VS反例VS變式
正例是指包含著概念或規則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的例證(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握具體的關鍵特徵)
反例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規則的主要屬性和關鍵特徵的例證(目的是讓學生對正反例進行對照,突出概念的關鍵特徵,排除無關特徵的幹擾,形成精確的概括)。
變式是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證)在無關特徵方面的具體變化,也就是保持概念的關鍵特徵而變化那些非關鍵特徵,從而構成的表現形式不同的例證。
6.過度學習VS學習的熟練程度
過度學習又稱為「過度識記」,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後繼續識記的記憶。
學習熟練程度是達到一次完全正確的學習+過度學習。實驗證明,過度學習達到50%,即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時,學習的效果。
7.知識VS技能
聯繫:學習知識是掌握技能的基礎,知識的多少決定著技能掌握的快慢和深淺;技能的掌握又反過來影響知識的學習和發展。(學習開車)。
區別:(1)獲得途徑:知識可以從書本上來,可以靠灌輸來獲得,而技能只能實踐和反覆練習才能獲得。(2)在實踐中的作用 :知識只有技能才能在生產中發揮作用。
8.程序性知識VS技能
知識是認知經驗,而技能是有一系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經驗。
知識學習所要解決的是事物是什麼以及怎麼樣(陳述性知識)、做什麼及怎麼做(程序性知識)等問題,即知與不知的問題。
技能學習所要解決的是完成活動要求的動作會不會及熟練不熟練的問題,即「會不會做」及「做得怎麼樣」的問題。
因此,程序性知識雖與活動動作的執行密切相關,但它仍然是一類專門敘述活動(包括心智活動)規則和方法的知識,它只是解決活動的定向依據,而不是活動方式的本身。例如,在「擰螺絲」這項活動中,程序性知識是說明如何擰螺絲的動作步驟及執行順序,技能則是實際擰螺絲的動作方式,是把這些程序性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活動方式。
9.定勢VS功能固著
定勢:可以是積極的,促進問題的解決;也可以是消極的定勢,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功能固著:是一種消極的思維定勢。在功能固著的影響下,人們不容易擺脫事物用途的固有觀念,從而直接阻礙問題解決的靈活性。
10.激活功能VS指向功能
激活功能:由靜到動。例如,睡覺時想到明天要考試了,起床開始學習。
指向功能:具有明確的目標。例如,睡覺時想到明天要考試了,起床到圖書館學習。
11.共同要素說VS經驗概括
共同要素說:遷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經驗概括說:產生遷移的關鍵則是學習者所概括出來的、並且是兩種活動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經驗。
12.精細加工策略VS組織策略
精細加工策略: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是為了促進新知識的理解;
組織策略: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以形成認知結構。
13.諧音聯想法VS關鍵詞法
諧音聯想法:完全的假借意義;
關鍵詞法:運用聲音線索詞,即音(發音)+意(真實意義)+形象(頭腦中產生的畫面),如tiger(老虎)(泰山上一隻虎)。
14.監控策略VS調節策略
監控策略:發現問題。
調節策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