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31篇:聚光燈效應
字數|3337字 閱讀4分鐘
分類|心理學
關鍵詞|敏感、沒有安全感、被人注視、為難自己、解放天性、實用心理學
是自己想太多太敏感,還是有很多人真的在注視著自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早上起晚了,發現自己蓬頭垢面,為了不讓自己遲到,不挨領導的批評,匆匆洗漱後就急忙趕去公司。
對自己的形象總感到不安,走在路上總能發現有不少人在望著你,打量著你的狼狽不堪。
你越想越糟心,在匆忙的趕路中,一個不留神被腳下的東西絆倒了。
雖然腳被絆得很痛,可你的注意力卻不在腳痛上,而是環顧四周,觀察有沒有看到你的慘樣,再也顧不得腳痛,只好趕忙站起來,生怕被更多人看到。
事實上,行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趕自己的路,又哪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到你。
就在上班打卡的最後一分鐘,你趕到了公司,慶幸自己沒有遲到。
但對自己的形象和路上遇到的倒黴事一直牢記於心,不敢四處隨意走動,擔心被更多人同事看到你的囧樣,只好乖乖地窩在自己的辦公桌位上。
當看到同事向你投來異樣的眼光,或者兩個人交談時向你的方向觀望時,你就會感覺到非常的不安,開始懷疑大家已經發現了你的「秘密」,似乎都在議論你。
於是你實在憋不住了,就問了你最好的小夥伴有沒有發現你今天和平時不一樣,對方告訴你並沒兩樣。
你不假思索地回復他「怎麼可能,我早上起遲了,頭髮亂糟糟的,還沒來得及洗頭就急忙趕到公司,路了還摔了一跤,我總覺得是大家在看我狼狽的笑話!」
對方很肯定的回覆你,是你想多了,他也沒看出你與平時到底有什麼區別,還指出是你心裡作祟的緣故。
你半信半疑,趕緊起身假裝路過朝你說話的兩個人,趁機聽聽他們到底在說什麼,是不是真的在議論你?
仔細一聽,原來在說各自的煩心事或討論工作的事,和你八竿子打不著。
整個一天,你都在扮演「順風耳」的角色,和玩「躲貓貓」的遊戲,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
終於熬到了下班,你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迅速打卡下班,絲毫不想再在公司待上一分鐘,趕緊回到家中躲避世俗的眼光。
前一天晚上,你專門重新設定了一個鬧鐘,第二天起的早早,很用心的把自己打理一番,感到十分滿意後才肯出門。
此刻的你,是無比放鬆和充滿自信,正享受著別人向你投來欣賞的目光。
到了公司,你比往常更加積極,勇於表現自己,恨不得踏遍公司的每一塊角落,讓所有人都能關注到你,一睹你的風採。
你就像重新投了一次胎,如釋重負的感覺一樣。
同樣面對別人投來的目光,昨天跌落到了谷底,今天卻到達了巔峰。
於是你又找來昨天的那位小夥伴,問他有沒有看出你有什麼不一樣。
只見他很冷漠的告訴你並無區別,還覺得你最近這兩天怎麼那麼奇怪。
事實上,不管你是狼狽不堪,還是如沐春風,並沒有什麼人去關注你,既不會在意你頭髮是亂糟糟的,還是穿了一件特別古怪的襯衫,亦或是今天打扮得特別帥氣、美麗。
如果不信,請掏出你的手機,找到你的畢業照,或是和同事聚會時拍的合照,一上來你會看誰?
毫無疑問,你會看向自己。
看看自己在什麼地方,穿什麼衣服,什麼打扮,是否帥氣和美麗。
同樣,如果你把照片拿給你的同學或者同事,他們也會和你一樣做著相同的事——先找到自己,欣賞自己一番,再把目光放到自己在意的人身上。
當你在意別人是否看到你的狼狽不堪時,同樣別人也在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和形象。
之所以會發現這種奇怪的心理現象,其實是受到聚光燈效應的影響。
什麼是聚光燈效應?
又稱焦點效應,是指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的目光總聚在自己的身上,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或者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
我相信在以上描述中,你多多少少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覺得別人在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舉一動。
然而事實上這不過是自己的異想天開罷了,把明星光環和聚光燈打在了自己的身上。
心理學家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做了以下心理實驗:
他讓實驗者穿上印有誇張頭像的襯衫;並走到五位隨機找來的被試面前;來觀察五位被試是否觀察到了誇張的襯衫。實驗者在去之前要猜測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自己,他預測至少有一半人會注意到襯衫。
然而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僅有一個人注意到了襯衫上印的是什麼,其他人既不關心,也不在乎。
我們總是喜歡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卻對他人的意見視而不見
我們總是會這樣認為:
我們喜歡的人,別人應該也喜歡才正常;我們討厭的人,別人應該也跟著討厭才合理;我們的一舉一動應該會被他人注意到才是;這樣的思想就如同一個聚光燈始終打在自己身上,自己就是全場的焦點一樣。
然而,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忽視他人觀點的人,很容易和他人產生分歧、矛盾和衝突。
導致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共情(同理心)能力相比就很差。
我們總以為自己為他人著想,事實上你的著想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為他人考慮的,並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
我有個朋友,他家裡開工廠的,家境很好,市區也有很多套房子,這輩子都不用為生計擔憂。
每當他喊我出去吃飯、看電影時,只要一聽到我說工作忙沒時間就開始訓斥我。
「你整天工作那麼忙到底值不值得,喊你出來玩總是不出來是不是不處了,我真是為你考慮,你這樣做到底值不值?」
他自以為為別人考慮,實際上還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考慮,想要別人陪他玩,陪他打發時間罷了,卻想不到別人需要努力的工作去創造更好的生活。
我們總是過於放大自己的行為和過錯,來為難自己
我們經常會放大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一個很小的舉動,會被他人輕易的發現和看到。
生怕自己一句無心的話,一個不經意間的行為,惹了別人生氣,並會怪罪於你,想著如何去跟別人解釋,如何去彌補和討好人家。
事實上別人壓根就沒當一回事,也沒把你放在眼裡,可能事發當時有些許不舒服,可事後就忘了,而你卻記憶深刻,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並以此來傷害和折磨自己。
如何擺脫聚光燈效應的束縛?
1.人性使然,人們最關注的是他自己
你以為眾人都在關注你,事實上他們最關注的是他們自己,你過的是好是壞和他們沒有多大關係。
就像看照片一樣,人們最想看的始終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
你在意自己,同樣別人也會更在意他們自己。
你緊張的事,別人同樣會緊張,只是表現出不同的程度罷了。
當你走在街上,走在人群中,要明白,人們都在關注自己,在意自己做的事,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人,而並非是你。
除非你能改變別人先不看自己的照片而先看你,否則就不要想太多。
2.對於你犯的錯誤,別人已經忘記,是你自己記得並以此來摧殘自己
我們很多的痛苦和煩惱,皆來自於自己的記性太好,該忘記的不願忘記,不該忘記的比誰忘得都快。
當我們出醜,或是犯了一個小錯誤時,在當時的情境下可能會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事後,很多人已經忘記,並不記得這件事了,甚至有的人在當時還會佩服你的勇氣,如果是他們,可能還沒你做得好,比你出更大的醜。
可是你自己始終記得,並總是拿這件事來不斷回憶、摧殘,和折磨你自己。
即使你站在臺上做了一個很成功的演講,現場的氣氛被你點燃到爆,大家都沉浸在你的演說世界裡,甚至感動到流淚。
用不了多久,大家就會忘了當時發生的事,以及曾經流露出的情感,這就是短時記憶,很快被人遺忘。
人要向前看,一定不能活在過去。
否則,會被愧疚和自責摧毀。
3.解放天性,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在意外界看法
在一些公眾場合,越是人多的地方,我們的聚光燈效應就表現得就越加明顯。
《演員的自我修養》是俄國最著名的導演、演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為知名的代表作,在第一課中他就說到解放天性。
一個好的演員,最基本的素質和修養,就是要解放天性,打破以往的束縛和不好意思,這樣才能突破自己,演繹出更為出色和生動的作品。
同樣一個人想要生活的更好,有所進步,也要學會釋放天性。
首先,要記住出醜才會成長,成長就會出醜。
沒有誰的人生是不經歷一點出醜和坎坷,就能輕輕鬆鬆度過的。
其次,只管做好自己當下的事,不用在意外界的看法。
誰在意,誰就會成為犧牲品。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綜上所述,我們通常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所有事物,總以為別人的目光總聚在自己的身上,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什麼事都離不開自己,和自己有牽連。還經常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太看重自己。事實上別人根本沒關注我們,對我們犯的錯和出的醜早已忘記,是我們自己記得並以此來摧殘和折磨自己。人性使然,人們只會更多的關注他們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太在意外界看法。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