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覺?為什麼你會感覺到痛苦?心理讀書會:200個心理學故事

2020-11-30 超心理

周雲騫,心理諮詢師,心理學院研究生,有著詩人情懷的知識探索者。堅持每天讀書寫作,用文字影響他人,用微弱的燭光為你點亮一盞心燈。

每個人都喜歡看故事、讀故事,因為它能帶給我們無窮的知識和無盡的智慧;它能使我們在輕鬆的閱讀中得到有益的啟迪,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它能使我們的意志更加堅強,人格越發健全它是我們迷失時的燈塔,也是我們春風得意時的鎮靜劑。正如羅斯·斯圖特所說。一個故事能改善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怡人性情,使人恍然大悟;一個故事可以使我們沉思生存之意義;一個故事可以使我們接受新的真理,或給我們以新的視野和方式去體察大千世界,芸芸眾生。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會應用心理學知識和技巧的人。他們能在紛繁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主流;能從複雜的現象中,發現事物的規律;能從曲折的過程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能從微小的變化中,感受到即將掀起的風暴。對於個體而言,心理學在任何時候都能派上用場,我們為人處世、求職經商、工作生活,等等,不僅僅要憑自己的誠意和能力,還要有眼力和智慧。生存靠能力,發展靠謀略,成功靠智慧。

印在奧地利紙幣上的弗洛伊德

當今社會是一個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社會,在競爭中,不是光憑一腔熱血就能取得成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智慧。從古至今,從戰場到商場,從工作到生活,人與人之間無時無處不充滿著競爭和對抗,心理學的各種智慧也就應運而生並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而一旦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能將心理學用得遊刃有餘,你就能在人生的大弈局中永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掌握並能夠應用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喬治·斯格密說。如果說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寶塔頂層的桂冠,那麼,健康的心理就是握在我們手中的一柄利劍,只有磨礪好這柄利劍,才能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奪取成功的桂冠。。那麼,怎樣的心理才算健康?怎樣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怎樣才能不抱怨,積極面對人生?

心理學的故事

為了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心理學,了解自我的心理困境和他人的心理。我改變一下以往的寫作的風格,用200個故事帶你走進心理學的世界,結束我們的「3年讀完本科和研究生全部核心課程計劃」的第二個階段。還沒有參加我們心理學讀書的同學,一定要收藏我給大家推薦的書單,我已經將書單置頂。然後按照時間順序,去圖書館借這些書,我陪大家一起讀。只有扎紮實實掌握了基本概念和精準的原理,才能不被偽心理學知識迷惑心智。

我們在第一階段已經學習了心理學的思維,在第二階段(第2個月)我們是學習心理學導論部分,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心理學的故事》(最新增補修訂版)和《心理學史》。其中,津巴多的《心理學和生活》我們是以視頻的形式,給大家呈現的。

今天我們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關於我們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感覺?可能你會覺得這太簡單了,似乎是常識,其實不然,越基礎的東西,雖很枯燥,但很重要。沒有打好基礎,後面全部的知識的理解都是空中樓閣。因為是導論,不涉及展開的知識點,因為我們在第三個階段還會學習到。用故事的形式講概念,旨在讓沒有基礎的朋友,先有個感官的覺知,讓心理學變得有趣。如果馬上把第三階段的內容放在第二個階段,恐怕80%的朋友都會望而卻步!

心理學故事之1《小公主長大了——感覺》我們的一切知識和能力都來自感官,或者說得更確切一點,都來自感覺,——(法國)孔狄亞克炎炎夏日,人們在外面的時間過長,常常會慨嘆「熱死了!」由此可見,大家對"感覺"這一現象並不陌生。事實上,人體上分布著很多神經,這些神經支配著我們的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於是,我們通過感覺器官和感覺神經把外界的聲、光、味、冷、熱等傳到大腦,即所謂的感覺。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刺激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從生理學角度分析,感覺是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它只對客觀刺激的個別屬性做出反應,因而,也是最簡單的心理活動。感覺的形成要依賴感覺系統。感覺系統由感受器、感覺通絡及大腦感覺皮層組成各部分各司其職,共同完成整個感覺過程。感覺系統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將外界各種能量形成的刺激(如光、聲波等)轉變成能量在神經系統中傳導的生物電信號,完成這種轉變的裝置就是感覺系統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對神經形成的刺激特別敏感,該刺激就是感受器的適宜刺激。例如,人眼的適宜刺激是400~700納米的光波。不同的適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的反應,感受器把刺激轉化成能量,引起神經的衝動,從而形成感覺。感覺形成後,其作用也就開始發揮了。感覺是由某種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而引起的,但並非任何刺激物都能引起感覺。例如,人們無法看到落在皮膚上的灰塵,也無法感覺到它的重量,只有當刺激物的作用達到一定強度時,才可能引起感受器的反應,發放神經衝動引起感覺;感覺器官這種對適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稱為感受性。從前,印度有個國王,他的小女兒最得他喜愛,國王總嫌小公主長得太慢,這一天,他派人找來了一個醫生,命令醫生。你給公主一種藥,讓她吃了馬上長大。辦到了,我重重賞賜;辦不到,我就殺了你。醫生尋思了一陣,說:「這種藥我從前有過,只是年深日久,早已用完。不過,我可以立即去找。只是用這種藥,必須遵守一個條件在我找藥期間,你必須同公主分開,相互不能見面。不然,公主就是吃了這種藥,也不見效。」國王雖不願和女兒分開,可他巴望著公主快快長大,也就答應了。醫生到遠方去找藥,一去就是12年。醫生把帶回的藥給公主服了,然後領著她去見國王,大殿裡一個長得高挑又十分美麗的姑娘站在國王面前。國王拉著公主的手,從頭看到腳,樂得合不攏嘴,連聲誇獎醫生有本事,並賞給他很多珠寶。故事中的那位印度國王,因為每天都和心愛的女兒在一起,因此對小公主成長變化的差別感受性就很小。那位醫生改變了刺激國王視覺的時間和空間模式,使國王的感受性發生了變化。12年後進行對比,雖是同一個刺激物,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官,但國王的差別感受性卻提高了。科學地講,感受性有絕對感受性與差別感受性之分。感受性的強度以感覺閾限的大小來衡量。所謂感覺閾限,指能引起感覺並持續一定時間的刺激量,可分為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絕對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對絕對感覺閾限的感覺能力稱為絕對感受性(即對最小刺激量的感覺能力)。差別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別量,也稱最小可覺差。對差別感覺閾限的感覺能力稱為差別感受性(即對同類刺激最小差別量的感覺能力)。概括來講,我們在現實世界裡對冷、熱等各種感受的不經意慨嘆,不過都是人體感覺的反映而已。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展開聯繫到自己的生活。你拿一根針去扎自己,一開始你輕輕扎,沒感覺。再用力,開始有點痛感了,最初讓你產生痛感的這個扎的力的取值就是你的絕對感覺閾限。再繼續扎,雖然你加了力,你感覺到的痛似乎並沒有增加,直到加到某一個數值,你就覺得現在的痛,比剛才的痛更痛!這兩個數值的差值就是差別感覺閾限。

還有個問題,我想考考大家!喜歡我文章的人,應該都經常會感覺到痛苦抑鬱,是不是?為什麼一個沒有對你產生直接身體接觸的事件,確讓你的心像針扎一樣,甚至像刀割一樣疼?如果你不是人,是動物,會不會就沒有這樣的痛感呢?

沒有直接身體接觸的事件,確讓你的心如刀割?為什麼?

我們大膽聯想,你說你很抑鬱,感到胸悶難受的痛覺!可是並沒有物理上的作用力!是不是因為負面的思考,神經遞質的濃度發生了變化,產生了不必要的神經元的聯結,破壞原有的積極的聯結導致!我們吃的藥,就是在大腦內部,讓他產生化學變化,讓你能產生快樂的神經元重新聯結,但是化學物質,並不管你思考了什麼。會不會也有誤傷其他神經元的可能性呢?

讓這些抑鬱的痛覺徹底消失,我們是否可以擱置負面的思考,像動物那樣去生活!是不是就可以不治而愈呢?

關於「讀書到底能不能讓你抑鬱減輕?」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人畢竟不是動物,人有思維,思維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某些物質,這種物質的濃度,會促進或阻礙我們神經元的聯結,從而能影響我們思考。有的人很有耐心,看心理學的文章覺得津津有味,有的人沒有耐心看完,嗤之以鼻,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對於大部分初學者,讀心理學所需要大腦的神經元之間未建立有效的聯結。當你強迫自己學習了3年之後,神經遞質的濃度發生了變化,神經元突觸之間聯結更加緊密,負責讀書的腦區被激活。即使心理學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並沒有作用於你的身體,給你某種力,但是你也會像吃了好吃的食物一樣,讓你產生了愉快的感覺。這樣的愉快的感覺,會讓你產生豁然開朗的頓悟,這時候,你的大腦的神經元非常積極和活躍,對生活產生了樂觀的態度。抑鬱症自然也就減輕了很多!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心理學家大多很長壽,很少患老年痴呆了。

班杜拉:1925年生 社會心理學家:至今身體還很健康

好了,關於感受性的知識,我們就學到這裡,每天我們都會分享小故事,然後啟動我們作為人的功能——發散思維,去聯想。不管對還是不對,只要去想,大膽提出假設,帶著問題,去學習後面的知識,就能越來越感到學習的樂趣。

相關焦點

  • 普通心理學:走進心理,你「感覺」到了什麼
    這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也是一個古老的心理問題。上一篇文章中,我曾講過: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其中,心理現象又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這裡,心理過程有包括認知、情緒、情感、記憶、思維等需要通過外部世界的刺激,從而在大腦中得到反饋的心理活動過程。
  • 從心理學層面來看「鬼」:為什麼你會怕鬼?鬼又是個什麼玩意?
    就像嬰兒一出生就會有被攻擊的焦慮感,但是由於他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自我也沒有完善起來,這個時候他沒辦法知道是什麼讓自己痛苦,所以他幻想出一個鬼的形象,把自己痛苦的這一部分投射到鬼的身上,認為是鬼在攻擊自己。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分手後為什麼會那麼痛苦?
    你知道為什麼分手後會那麼痛苦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大家可以參考下哦第一,蔡格尼記憶效應,意思就是人們對未完成的事情,印象特別深刻。就像談戀愛是你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是突然分手了,讓他中斷了,那麼你的戀情成為一個未完成的事情,這個時候你對愛戀中的事情會更加念念不忘。第二,喪失致盲效應。意思就是說當你即將要失去一樣東西或者是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忽視掉他所有的缺點。明明對方是一個會傷害你的人,但是在整個失戀煎熬中,你卻越來越想到他的有點。
  • 什麼是心理學?含羞草和向日葵有心理嗎?心理學科普1
    不過,直到19世紀初,心理學才首次作為一門科學登上了歷史舞臺。它研究人類的各種行為以及人類行為背後的 心理動機,並對所產生的心理現象進行說明。現代心理學對psychology進行了新的定義關於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在這個定義裡有四個關鍵的部分: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心理是精神的過程,它包括思維,情感,記憶,想像。還有夢。
  • 心理學筆記-心理學概論(3)感覺
    本章我們將來討論這個問題-感覺。1 定義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感覺。簡單來說感覺是被激活的感受器創造某種神經信息模式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三個屬性:換能,感覺適應和感覺閾限。我們感覺到的是由我們的大腦和感受器共同創造的一個由電化學演繹的世界。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在每個人眼中是不盡相同的。1.2 感覺適應感覺器官對持續存在的刺激所作出的反應會越來越小。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感覺系統不具備這樣的適應能力,我們很快就會被大量湧入的信息淹沒。
  • 心理學:你痛苦是因為你沒看透愛的兩個真相
    心理學:你痛苦是因為你沒看透愛的兩個真相文,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歡迎留言探討)一位網友說:明明知道相思無用,還是想念他;明明知道自己受傷了、受騙了,還是不肯回頭。我知道是我陷得太深了,期待有個朋友把我罵醒吧!
  • 【最後3天】學會傾聽:心理諮詢師的核心技能丨徐鈞自體心理學入門...
    「來訪者認為你沒有在聽」和「你自己認為在傾聽」這是兩件事情,所以傾聽永遠是一個雙元的一個過程,它不是單元的一個過程。  舉個例子:  有一位來訪者向諮詢師求助,諮詢師說我覺得你真的值得同情的,真的好可憐這類的話,慢慢的來訪者反而不再願意跟這個諮詢師做諮詢工作了。  這是為什麼呢?
  • 日常生活現象蘊含了心理學操縱術,不明白原理,受傷的總會是你
    在生活當中會認為理所當然性的常識性的事件,但當你通過心理學去解讀的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天地。比如為什麼人會隨大流,人在獨處時與群體中的行為有什麼不一樣的表現?為什麼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為什麼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為什麼有些你看到的東西在某一個時間段,在不經意間浮現在你的腦海裡。
  • 萃歐波蘭留學-心理學專業解讀:心理學專業學什麼
    所以,為了幫大家正確地了解心理學專業,知道這個專業是學什麼、幹什麼,選擇心理學專業又需要做哪些準備,萃歐決定寫一篇針對心理學專業方面的解讀文章,由於文章較長,將分三次發布。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來諮詢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中,有一部分是因為不喜歡當前的專業,或是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和痛苦,於是在翻書「自療」的過程中逐漸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嗎?如何辨別「真假心理學」?
    僅僅100年前,劍橋大學——對,就是世界一流學府英國劍橋大學,還拒絕建立一個心理物理學實驗室,因為劍橋大學認為:這樣的一個主題研究,「以把人類的靈魂放在天平上的方式侮辱了宗教信仰」。從這點,我們就可以歸納出,行星必然是七個……除此之外,猶太人和其他古老的民族,都將一周分為七天,並以七大行星來命名。如果現在我們增加了行星的數目,將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進一步來說,衛星用肉眼無法看到,因此對於地球沒有影響,既然沒有用處,也就不存在。故事三。
  • 18%的人曾故意傷害自己:為什麼人會主動製造痛苦?
    「我就是爛」、「我又慫又怕,就是個垃圾」。精神世界的自我批判,承認自己就是個垃圾,就像酗酒、自我傷害一樣,能讓她短暫逃離無法處理的現實。當我們像她一樣,遭遇超過承受能力的生活壓力時,可能也會訴諸於此。為什麼,有人會用自殘的方式傷害自己?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自殘的行為,源於他們內心的批評。
  • 榮格分析心理學與 MBTI 人格模型:識人識己終身受用工具
    作者:周雲騫,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考拉讀書會發起人。手把手教你心理學入門從小白到達人,帶你通過閱讀改變認知和人格,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第一講、分析心理學與 MBTI 人格模型1、什麼是心理學?2、什麼是分析心理學?
  • 心理學:可以獨自進行的4個心理學小實驗,超有趣,一起來試試吧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幻肢,很多截肢的人仍然後感覺到被截斷的部位有疼痛感。這就是心理對感覺的影響,比你想像的還要大。(2)電梯從眾實驗想要影響一個人有多簡單,你可以用電梯從眾實驗來測試一下。找一個無人的電梯,然後背對著門站立。
  • 你的痛苦總是來自猶豫和糾結嗎?《象與騎象人》助你找到幸福秘訣
    海特是美國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被人們稱為「21世紀最不應該被忽視的心理學家」,這本書也被稱為近10年來最重要的積極心理學著作。什麼是積極心理學?就是幫助人們提升幸福的學派。讓我們跟隨海特的腳步,去發現生活中痛苦的來源,尋找提升幸福的方法。
  • 進化心理學2,大腦是如何欺騙我們呢?憑藉什麼能一直迷惑我們呢?
    精神學家Patrick說過我們看到的只是大腦為我們編造的故事。你聽說過幻肢痛嗎?神經學家拉瑪錢德蘭發現一些被截肢的患者會感覺到被切斷的肢體依然存在並且會發生疼痛感。臨床報告50%以上的截肢病人術後伴有幻肢痛。想想看知覺作為我們接受信息最基礎的層面都不是客觀真實的,那麼我們的世界又怎麼可能是客觀真實的呢。接下來我們講人生第二種幻覺,得到它我們就會幸福。
  • 明明是靜態圖,為什麼你會感覺它在動?真的能測試心理壓力嗎?
    其實萬物皆有因,就像上次我們談到的晃一晃手機就會動的圖一樣(如有興趣請參閱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明明是一張靜態圖,為什麼晃動手機的時候會感覺圖在動?》),這張圖也是有背後的玄機的。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一下它的玄機,然後再看它是否真能測試你的壓力。在開始之前,請先看看下邊這些圖,他們是否也在動?
  • 如何科學地讓自己心理強大起來——心理能量概述
    而有些家庭對孩子過度控制、斥責與否定,製造了一種令人心理壓抑的教育氛圍,表面上一直乖巧聽話的孩子時常會做出一些極其叛逆的舉動。而當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一些看起來極為老實的人卻會做出殘忍的犯罪舉動來我們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為什麼壓抑得越厲害反彈得越厲害呢?因為人體就像一個皮球,在不撐爆皮球的前提下,往裡面鼓入越多的氣自然反彈得越厲害。
  • 心理學:敏感、沒有安全感,總感覺有人注視你,三個方法擺脫魔咒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31篇:聚光燈效應字數|3337字 閱讀4分鐘分類|心理學關鍵詞|敏感、沒有安全感、被人注視、為難自己、解放天性、實用心理學是自己想太多太敏感,還是有很多人真的在注視著自己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早上起晚了,發現自己蓬頭垢面,為了不讓自己遲到,不挨領導的批評,匆匆洗漱後就急忙趕去公司
  • 讀書會報名踴躍「曬」書單
    目前報名徵集,分享故事正在火熱進行中。如今,在包括成都在內的大城市裡,年輕人自發組織舉辦小型讀書分享會,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風潮。本屆書香之家評選的對象就包括10個「讀書沙龍」(可以是讀書會組織或讀書分享微信群)。  消息發出後,各種形式的讀書會組織,也給華西都市報記者發來他們的讀書活動情況,報名參加本屆書香之家評選活動。
  • 弗洛伊德理論剖析反社會人格的變態心理
    作者:周雲騫,綜融方向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學院研究生,心理諮詢師,心理社工。致力於心理學公益,心理讀書會發起者,帶你三年內讀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從小白到達人的六部曲第二部分《心理學的故事》的內容。「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 即應在哪裡。